02.15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幾年前,一部《我的團長我的團》給我們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示了當年中國青年遠征軍出國入緬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為祖國英勇獻身的歷史全貌,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令每一個看過觀眾都體驗到該段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1941年左右,在中華民族英雄兒女的奮起反抗下,抗戰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頻頻受挫。為了扭轉敗局,日軍開始將侵略的視線轉向東南,進攻方式也更多地改為海戰和空戰。

希望以更少的代價贏得這場罪惡的戰爭。於是日軍派遣組織了10萬餘人進入緬甸、老撾、越南等地,他們寄希望於此,企圖通過佔領東南亞以便向英美兩國施加壓力,並且意圖截斷英國向中國境內運輸抗日物資的滇緬線,來削弱中國戰場的抗日力量。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英美不敵,出兵抗戰

在1941年12月7日,以偷襲珍珠港為先導,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在沒有防備之下,駐紮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日軍又發動了馬來亞戰役,在此戰中,英軍被日軍打的狼狽不堪。

致使日本順勢佔領了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地,將大半個東南亞收入囊中。在佔領大半個東南亞後,日軍還企圖從泰國北上佔領緬甸,切斷滇緬公路這根“抗戰輸血管”,從而上下合圍,消滅我國抗日的有生力量。

面對日軍的險惡用心,我泱泱中華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在1942年,與英美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組織青年遠征軍,出國抗戰。於是就在上面那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呼號下,無數的熱血青年、知識分子終軍請纓,投筆從戎。響應國家的號召,走上了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抗爭道路。

據統計中國共組織青年遠征軍10萬餘人

,在東南亞雨林的窮山惡水中,入緬作戰,這些愛國青年最後撤離回國時,人數不足四萬,傷亡比例高達70%,在撤退過程中死亡和失蹤的更是不計其數,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滯留在了緬甸,終其一生都沒有再能夠回到祖國。

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已經90多歲的老兵——李光鈿。就是這樣一位響應當年抗日號召的青年遠征軍軍人。如今他已是當年青年遠征軍中還活於世的最後一人。從他16歲參軍算起,算到今天,他已留在緬甸70多年,到90多歲都沒回過家一次。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投筆從戎,書生報國

李光鈿,1922年生。出生於雲南宣威的一個農村裡,最初家裡十分貧困,父母沒有辦法,只得將他過繼給另一戶人家,不過因此他也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

在組織遠征軍的時候,聽說日本人要打進雲南,同學們都跑了,但得知有機會打日本人,保家衛國,李光鈿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想法,投筆從戎,第一個報名參軍,據說他是他們學校第一個報名參軍的。參軍後李光鈿被編入國民黨71軍28師,當了炮兵,參加入緬作戰,當時,他才僅有17歲。

在參軍後,經過一年的訓練,他們這批青年軍就被調去參加松山戰役,回憶起那場戰鬥,李光鈿老人至今仍止不住搖頭嘆息:太慘了,我們當時都是新兵蛋子,沒上過戰場,沒得經驗,小鬼子就在山上,還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弟兄們一個個衝上去都被打下來,到處都對面了死人,溝裡全是屍體。“

在之後1944年的龍陵戰役中李光鈿不幸深受重傷,之後李光鈿便被安排留在野戰醫院養傷,令他難以想象的是,他這一留就留了70多年。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滯留緬甸,艱難求生

李光鈿的一生,為了回家做了無數次嘗試,第一次就是在他康復後,當時他在騰衝的一家野戰醫院,聽聞抗戰勝利的消息,恨不得馬上就回去,聽說

國內又開始了內戰,他不想中國人打中國人,於是只好原路返回,留在了緬甸。他沒有想到,等他下次回家,已經是70年後了。

在滯留緬甸的日子裡,由於不懂緬甸語,並且是外國人。李光只能鈿輾轉各地打零工,賣苦力,賺錢生存,後來遇到一個因為戰爭逃難到緬甸的中國女人楊增芬,碰巧兩人還是老鄉,於是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兩人就在緬甸結婚了。

後來因為解放後,李光鈿因為沒有中國籍,所以沒辦法回家,索性就在緬甸留了下來。但是他在緬甸的生活十分困難。因為在緬甸,他“遠征軍軍人”的身份是一個不能被提及的秘密。原來在緬甸擺脫英國獨立之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前,“遠征軍”一直是一個敏感詞彙,原因是當時遠征軍是為了支援英國作戰而進入緬甸,因此也被當地人視為侵略者。

在滯留緬甸的幾十年中,李光鈿一直隱姓埋名,不向他人提起自己的遠征軍身份。可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雖然沒有緬甸國籍在緬甸生活十分困難,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限制,但是他一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當了70多年的“黑戶”。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我至今沒有加入緬甸的國籍,我是這裡的客人,我永遠都是中國人。”這是李光鈿接受採訪時說的話,為了這一句話他還出示了他的客居證明,為維持客居的身份,李光鈿每年要交2000多緬幣的費用。而且他的孩子也不能隨意出去工作,一家人6口只能蝸居在一所破舊的小房子裡面,過著東躲西藏,朝不保夕的

日子。

英雄歸鄉,落葉歸根

即使生活如此艱難,李光鈿也一直覺得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要入籍就一定要加入中國籍。因此他才堅持讓自己的孩子上華人學校,他的四個兒女,接受的都是傳統的中國教育,都可以寫一手漂亮的繁體字。回國——就是他一生的心願,但是這個願望,卻困擾了他大半輩子。

自1945年第一次回國失敗後,李光鈿一直在等待回國的機會,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等到了90年代

到了1990年,在我國對外開放的浪潮下,李光鈿攜妻子第二次回國,但是他沒有提起他遠征軍老兵的身份,但這次回國,剛到雲南宣城,他老伴就得了急性胃穿孔,在醫治無果後,加上沒有國籍,他只能帶著老伴匆匆就回緬甸火化安葬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征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2015年才終回祖國

過了幾年後,到了1997年,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改革開放,在國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第二次李光鈿帶著兒子順利回到老家,他這次決定舉家搬遷,從此之後再也不回緬甸,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以為自己和家人很快就能拿到身份證明,但是令他失望的是,他被告知,由於他的四個孩子都是出生於緬甸,沒辦法認定入籍。他不願一人生活,只得住了一段時間後,無奈返回緬甸,那是他最後一次為回國做的努力。他以為自己今生都回不去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到了2015年,事情有了轉機。2015年我國開展了“尋回抗戰老兵活動”。李光鈿的事蹟被政府有關部門瞭解,通過雲南省政府,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省政協報的幫助,李光鈿終於滿足了他回家的心願,這位流落緬甸的遠征軍老兵回到了闊別70多年故鄉的雲南,並順利恢復了自己的中國國籍。

在2015年的清明節, 李光鈿這時也已經93歲,在出席懷念遠征軍公祭大會上,老人十分激動,嘴裡一直說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

!”如今他已經是當年遠征軍倖存的最後一人。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讓我們向最後的遠征軍士兵——李光鈿,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