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孟浩然的作者簡介,一般都會寫他是襄陽人,曾隱居在鹿門山,給人印象是他把家安在此地,以他為核心的還有一個妻子和六個兒子。其實他的家在峴山,而且是離峴山還有一段距離的澗南園,又稱孟家園。襄陽峴山俗稱三峴,上峴是萬山,中峴是紫蓋山,下峴是峴首山,孟浩然的家在下峴附近,他曾在詩中二十二處寫到的峴山,就是下峴。峴山自三國以後已是座文化名山,劉備在這裡馬躍檀溪,孫堅在這裡被人射死,關羽在這裡水淹七軍,降於禁,擒龐德,揚威名,讓襄陽老百姓跟著一道大吃其虧。登上峴山往西一看,還能看到諸葛亮住過的茅草房子。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孟浩然

但是作為詩人和隱士,而非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孟浩然,對人介紹自己的時候只說是孟山人,而不說孟峴山人,有時乾脆將自己的家鄉以南山統稱,比方說他從王維的床底下爬出來給玄宗皇帝唸的那一首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這個南山就是他的家鄉。他形容自己懶得給皇宮寫求職信,情願回老家南山的破草房子裡住著。書上說玄宗聽到第三句“不才明主棄”時發了火,讓他從哪兒來還回哪兒去吧,實際上依我所想,這一句還沒等他出口,玄宗聽到前兩句就有火了,只是當著王維的面使勁兒忍著。可是這個不會看人臉色的笨人還在悶著頭往下念,這時玄宗才火上加油,嘣哧一下就爆發了。不過這是題外話,題內話我們還是回到孟浩然家到底住在哪個山上,怎麼又扯到鹿門山的。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孟浩然的確在鹿門山隱居過,這也是事實,但這是四十歲以後的事。關於這次搬家的情況又以我想,要麼是他把峴山附近的舊房留給兒子,自己在鹿門山另蓋了幾間;要麼是兩邊他都住著,或像現如今的“五加二”,一到雙休日就住過去,或來了寫詩的朋友,大家到那邊去賞景思古,飲酒做詩。說到思古,那就還有一個極大的可能,他是衝著大隱士龐德公住過去的。龐德公是東漢末年的名士,與當時隱居在這一帶的徐庶、司馬徽、諸葛亮以及他的遠房侄子龐統都有交往,從諸葛亮等常來拜訪的記載,可見他是這個隱士群的中心人物,高談闊論之中,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或許已和他彩排過的。他還是給人取綽號的大師,諸葛亮的“臥龍”是他取的,龐統的“風雛”也是他取的,司馬徽的“水鏡”還是他取的。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出山,他以鴻鵠、龜黿自比,堅辭而不受,一生隱居在鹿門山,採藥而終,即孟浩然在《登鹿門山懷古》中所寫,“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這麼設想一下,當年若是劉表請走了龐德公,劉備卻沒有請走諸葛亮,三國演義究竟由哪三國來演,就是一件說不準的事了。又假定他們兩個都被請走,以後各為其主,龐德公輔助劉表的本事不知與諸葛亮輔助劉備高下如何,即便是下一點,劉表家的根據地和未來首都荊州最終還是要失,也未必會失得那麼早。而且,龐德公如投劉表,諸的葛亮或許會對自己再投劉備更加深思,在此之前,劉備已從襄陽隱士群中請走徐庶,拜為軍師,徐庶助劉抗曹,敗呂、呂翔,驅曹仁,取樊城,曹操知道了徐庶的厲害,手下謀士程昱又說這人勝過自己十倍,勸曹操把他挖過來。曹操得知徐是孝子,讓程昱騙去徐母,又以假書騙徐來見。徐庶知道曹操的心眼,自己這一去就回不來了,臨上馬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發誓“終身不設一謀”。赤壁之戰中他明明已看破龐統的連環計,卻向曹操請命去防守馬騰、韓遂,這樣既未傷孫、劉,也保了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千古佳話,也出自龐德公的這位孝義兩全的高士朋友。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對於孟浩然到龐德公曾經隱居的鹿門山去隱居,有人要說他的壞話,說他在寫《登鹿門山懷古》的時候還在峴山住得好好的,是讀《後漢書·龐公傳》後,知道龐德公先居峴山南,後隱鹿門山,這才“有意步武先賢,借揚清德,故雖偶住鹿門,而仍以歸隱名山相標榜”。這話是陳貽焮先生說的,與聞一多先生說他是“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大不一樣,因為他若僅僅只是為了浪漫和默契,為什麼不索性隱居到諸葛亮的隆中去呢?這麼一問又把聞一多給問住了。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從地理上看,諸葛亮的古隆中在襄陽城西,離城二十里,龐德公的鹿門山在襄陽城東南,離城三十里,孟浩然的澗南園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離城可能也有一些裡數。也就是說,他們三人居住的地方在城外那片三角區的三個角上,但是東南和南畢竟都靠南,隆中卻在西,西與南本身相隔五十里左右,再要橫穿一座城市,那就至少有一百多里了,孟浩然如果只能選擇一處,同時又想兩邊居住,那麼選擇鹿門山是對的。至於說他想和先賢掛鉤,這個目的如不能否定的話,我也認為聞一多先生的浪漫說法,比陳貽焮先生尖刻的說法更能讓人接受一點。因為同為隱士,龐德公是真正隱士的楷模,諸葛亮則是隱士出山的榜樣,四十歲後的孟浩然仍在歸隱之中,並且決定歸隱下去,自然與龐德公要親近一些。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秋登蘭山寄張五》是既能代表他的詩歌風格,又能代表他的思想風貌的典型之作,首二句“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據說與常建的《宿王昌齡隱居》的“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一樣,都脫胎於晉代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無非白雲沒有先前那麼多了。但他寫到結尾“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兩句,竟然忘了《過故人莊》裡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把對故人說過的話又對張五說了一遍。

不過這依然是一首好看的詩,你看那遠山的白雲,南飛的大雁,輕愁的薄暮,詩興的秋日,晚歸的村農,歇腳的渡口,青青的樹林,彎彎的江洲,重陽節的蘭山之下能有這樣的良辰美景,還不趕快搬酒來喝!這首詩連同他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和《過故人莊》等,應是一組表現田園生活的系列風情,詩中的張五、辛大、故人,都極親切地豐富了他的歸隱生活。

讀讀孟浩然的《秋登蘭山寄張五》,或許能知道他家住哪裡

詩中的“蘭山”,並不是他原來住的峴山,也不是他後來住的鹿門山,有人說是萬山,這是錯的。應該又稱方山、蔓山、漢皋山,在襄陽西北十里。此詩寫給“張五”,有人說是隱居在峴山之南白鶴山的張子容,又說錯了,因為張子容排行第八,比張五多了三個哥哥。張五是什麼人我們已無法知道,有人說是一位隱士,似乎還是不對。所謂隱士我們可以這麼認為,他是有著較大的才學和名氣,最好還曾有過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由於某種原因隱居山野的士子。如杜甫去見的那個下雨天的晚上給他割韭菜吃的衛八處士大約是一個在野的讀書人。還有一類叫居士的,那是住在家裡性交吃肉的假和尚,對外謊稱不同凡俗。嚴格地講,別說張五不是隱士,張五的朋友孟浩然也不是隱士,孟浩然的前輩龐德公也不是隱士,就連蔑視孔子的長沮和桀溺,拒絕堯帝的許由和巢父都不是隱士。真正的隱士在中國的歷史上或許有過,但是隱就隱了,不可能讓我們知道他們的名字。

作者介紹:我是“失眠金紅筋骨”,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秋登蘭山寄張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