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评价手冢治虫在漫画界和动画界的地位?

邓贤辉


漫画部分不提,笔者只说说手冢治虫在动画圈的贡献,一是改进了动画制作的流程,准确说是简化了动画的制作流程,将“一拍二”简化成 了“一拍三”,减少了每个动作的原画的张数,达到了降低动画制作成本的效果,并且开创了“轮换制”的制作工序,而不是欧美动画使用的“流水线制”,这种制度让日本动画的制作流程控制在一周内,达到了加快动画制作进度的效果。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批量量产动画成为了可能,这样才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业界,而使得动画诞生了自己的产业。从现在来看,手冢治虫确实是为日本动画的繁荣奠定基础的重要人物。不过,事实都有多面性,不是什么事情都是绝对的好的。手冢治虫简化了动画的制作流程,虽然让经济的制作动画,大量量产动画成为可能,但是也降低动画的艺术性,对于商业动画来说,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一些认为动画应该往更加深刻的面,更强的艺术表现力来展现才是正途的艺术家也是有的,例如宫崎骏。宫崎骏的观点中,就希望动画不是赚钱的道具,而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所以你会发现,90年代,宫崎骏完全不制作TV动画,对于宫崎骏的理念来说,动画不是赚钱的道具,而是一种创作。30年代,美国制作的动画就已经精致而流畅,但是60年代,经过手冢治虫的简化,动画效果反而变得简单和没有过去那么流畅。利点刚才也提到了,正因为手冢的决策和对动画行业的改善,大量的商业动画的出现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步伐,加之手冢在早期就开始为动画的周边产品进行宣传,因此“动漫”这个行业商业化的初步雏形也在他的帮助下成型了。动画的艺术表达,和商业性,本身并不矛盾,但是在考虑到制作成本,收益的前提下,就会变成无法同时拥有的事情。例如,1988年,大友克洋的动画作品《Akira》,绘画用了15万张作画,这个作画的量,带来了极为细腻的手绘表现,但是同时预算也可想而知不可能低,满足了作品的艺术性,但成本却高了,如果不卖座,可能血本无归,2013年的《辉夜姬物语》据说耗资50亿日币,也是一样的道理,艺术性满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动画的艺术性,因此创作方可能血本无归,最终还是放弃艺术创作。

但是过于商业化,为了能卖出去,而仅仅吻合大众的口味,也会导致作品的艺术性不断下降,创作的根源不再是艺术,而仅仅是为了卖的好,讨观众的喜爱,最终也会让作品失色。很多人会问,为什么21世纪之后,动画不再讲究深邃的内涵,而是开始卖萌卖肉,剧情无脑,主人公开挂又收获后宫。这就是动画过度商业化的结果,为了讨观众的喜欢,而设计成讨观众喜欢的形象、剧情、设定,快餐化的世界,大家都想看完片获得一种生活没有的满足感,于是龙傲天类的轻改作品漫天,后宫作品大受欢迎,美少女成为了动画的主角,这都是动画商业化带来 弊端,个人觉得无疑是手冢治虫的动画模式下,必然会带来的问题,如何权衡动画商业化和艺术性的利弊,是日本动画业界现在就需要考虑的事情。


T哥小站


手冢治虫在日本动画和漫画史上的地位无人可及,对他的赞誉之声更是不绝于耳。日本漫画之父,日本动画艺术教父,漫画之神,日本的沃尔特·迪士尼……不一而足,他虽然是一位医学博士,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动漫事业,从铁臂阿童木到森林大帝再到怪医黑杰克。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让观众,让读者铭刻于心的角色。

手冢治虫利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大大拓展了动漫的表现手法,为动画艺术呈现出宽广的可能性。《铁臂阿童木》是手冢治虫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手冢治虫不仅在主流动画领域问鼎巅峰,在非主流动画领域也是建树惊人。从“虫制作公司”刚刚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末,他先后创作了十余部带有实验色彩的动画短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滴水》、《残片》、《人鱼》等。它们在题材,叙事结构、视觉风格以及技法等诸多方面为我们呈现了日本动画的另一面。

在日本国内的话,手冢治虫就像是教主一般的存在,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他是日本动漫史上的开山祖师爷,是早期动漫业界的大佬。也是很多后辈的偶像。

在他的一生中,有45年的光阴献给了动漫事业。就如他笔下《火之鸟》那不死般的精神一样。给后世留下了不灭的印象。而报纸,杂志等刊物均大篇幅对他的文化价值给予高度平价。

手冢治虫的创作量惊人,其作品能流传后世并产生深远影响,最主要的是漫画作品中那些带有任性的哲学私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