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在秦岭深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中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067基地。这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简称航天六院)旧址,始建于1965年。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大后方的决策和指示,当时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选定了位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凤县境内的安河沟,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线研制基地,后来,该区域被人们称为“红光沟”。从此,“红光沟”在我国航天系统成了响当当的火箭发动机的代名词,甚至唱响整个国防科技领域。

现在,她的名字已进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让我们继续走进“红光沟”,感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洪水三袭红光沟 众志成城创奇迹(上)

1980年、1981年和1990年,067基地遭遇了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袭击。特别是1981年8月份,凤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和部分厂

房设施及大部分的生活区,致使红光沟交通、水电、通信全部中断,科研生产一度全面瘫痪,上万名职工、家属被围困,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基地将何去何从?

自己干,三不变

1981年8月21日的洪水袭击,不仅冲毁了067基地的家园和财产,而且不同程度地毁坏了红光沟厂所科研生产设施,致使067基地科研生产试验全面瘫痪。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当时正值远程火箭发动机研制的紧要关头。针对067基地灾后的实际情况,七机部召开会议,落实下一步科研生产任务。

型号研制任务军令如山,泰山压顶,恢复科研生产生活秩序,难度极大,难上加难。067基地面临的是信念和意志的考验,是艰难的抉择。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面对艰巨的型号研制任务和洪水泥石流毁灭性打击,摆在067基地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承认自己不行,把任务交出去,这条路简单好走,但不利于国家,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另一条是一边重建家园,一边恢复生产,单这条路走起来十分艰难,面对生死攸关的选择,敢打硬拼的067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基地党委响亮地提出了“自己干,三不变”(研制任务不变、研制经费不变、交付产品周期不变)的战斗口号。这个决策代表了067基地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声,得到了部党组和部领导的支持。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1981年9月中旬,067基地红光沟各厂所立即行动,几乎同时召开战前动员会,他们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英雄气慨,向党和国家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以实际行动雷厉风行响应基地党委“自己干,三不变”的坚定号召。

面对严重的灾情和重重困难,067基地的干部职工没有退缩,基地党委没有失去信心。出于对国家利益和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出于对全体职工家属的负责和关心,全基地上下,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日夜奋战。宿舍被冲毁,临时搭起了油毡棚;厂房被冲坏,重新修好;机床设备被泥石流淹没了,一锹一镐地挖出来,拆开清洗干净,再重新组装起来;桥梁断了再建,道路毁了重修,防洪堤坝冲毁了再垒。

姿控发动机试验系统在洪水泥石流中也受到了严重的毁坏,管路被污泥堵塞,阀门变形。要想顺利进行点火试车,必须要排除阀门变形故障,并把管道内灌进的大量污泥清理出来。在将管道切开一个大孔后,姿控发动机试车台,李和卿主任带领李德惠、李云生、庄继仁、李逢堂等人,不顾个人安危,钻进长100多米毒气浓烈的管路中清理污泥。当他们从管道里钻出来时,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头发、耳鼻、口内粘满了污泥,恶心得吃不下饭,但试验设施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了恢复。

1981年12月23日,姿控发动机试车台进行了特大洪水灾害后的第一次点火试车,为恢复试验生产打响了第一炮。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8个月的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067基地全面恢复了生产,并于第二年的1月9日,完成了灾后第一枚火箭发动机的生产任务,把“自己干,三不变”的口号变成了现实,创造了重灾之下照样队伍不散、照样恢复生产、照样完成任务的人间奇迹。

勇爬铁轨赴靶场

1981年,067基地的干部职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接到参加远程火箭飞行试验的命令,飞行试验日趋临近,但遭受洪水、泥石流毁坏的宝成铁路、川陕公路凤县至宝鸡段仍处于瘫痪状况,基地出山无路可走,而参试人员和仪器、资料、备件必须按时到达靶场(发射场)。067基地以11所为主组成的试验队脚下无路可走,但心中信念坚定。11名参加试验队员在11所领导带队的30多名“敢死队员”的护送下,接受了一次穿越铁轨执行特殊任务的考验。

由于灾后铁路公路都未修通,试验队员的行动方案是从067基地徒步沿毁坏的宝成铁路线或川陕公路残留路基赶到黄牛铺镇,再由汽车送往宝鸡乘火车到达集结地。

出发的当天一大早,11所领导为他们送行,并一再嘱托试验队员保证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灾后的凤县,这年寒风来的格外早,试验队员虽然穿着棉大衣,身上还是感到很冷,大家不时喝口白酒壮行取暖。试验队员乘坐的大卡车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爬行,终于到了宝成铁路线上受灾最严重的油房沟火车站。

油房沟火车站,位于两座大山之间,两端是桥梁和隧道,前面是洪水翻滚的嘉陵江,对岸是昔日繁忙的川陕公路,此时的公路已被完全堵死,试验队唯一的“路”就是横跨嘉陵江水的一条近30米长的悬空“铁路”。这里原本是一座跨江铁路桥,现在,支撑桥梁的4个桥柱已被洪水冲走,只有两根铁轨带着枕木悬在约4层高的空中,下边是滔滔嘉陵江水。山体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大风吹得铁轨在半空晃动,人在上面随时都有被大风吹落的危险,一旦踏空,就会落入波涛汹涌的嘉陵江水中!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只身通过已无路基和桥墩的铁轨,已经十分危险,更何况试验队还要携带仪器资料等试验器材,其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试验队决定抬着资料和设备跨越这座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铁轨的“桥”!他们心里清楚这些资料和仪器对于此次重大飞行试验的意义,绝对不能出问题。每个人都知道他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明知爬铁轨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试验队员们抬着存放资料和仪器的大木箱,其他同志手提、肩扛仪器和行李,踏着一根根铁轨上的枕木,爬过悬在滔滔江水上的铁轨坚定的前进。为了过“桥”安全,每次只能由两个人抬一个木箱过去。

为了防止木箱掉到江中去,队员们将木箱放在单根铁轨上,箱子前后各一个人扶着前行。这里是风口,大风吹得铁轨左右摇晃,人站在上面,随时有被大风吹落的危险,更增加了行进的困难。队员们用红军在枪林弹雨下飞夺“铁索桥”的大无畏精神鼓励自己:跨过去,坚持就是胜利!大家聚精会神,一步一步地前进。

关键时刻,队员们将腿跨在单根铁轨两侧坐在铁轨上,前面的人拉着箱子,后面的人推着箱子一点一点向前滑行,经过最惊险的匍匐爬行,终于到达对岸。

过桥后,紧接着就是隧道。隧道里没有灯,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又没有手电,不时有人被绊倒。大家抬着木箱,手扶着隧道壁,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行进。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走,终于通过了第一个隧道。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短暂休息后,大家又抬着木箱顺着铁路前行,来到第二个隧道。有了穿越第一个隧道的经验,穿越第二个隧道时,大家排好队,一个紧跟一个。队员们抬着木箱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约定地点,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了。就这样,试验队徒步走出灾区,终于安全通过了“铁轨桥”。冲出了那段艰险的路程后,试验队员乘坐兄弟单位派来的两辆卡车,顺利到达宝鸡火车站,如期赶到发射现场。

12月7日,当飞行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回红光沟时,067基地的职工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六)

下期《洪水三袭红光沟 众志成城创奇迹(中) 》

我们的故事是航天六六在“067时期”发生的真实故事,取材于航天动力文化的诸多成果,故事内容来自《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丛书》、《中国动力》、《张贵田院士传记》、《震天惊雷》、《西发故事》等著作,再次感谢梳理、研究航天动力文化资源的所有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等!欢迎分享您的“红光沟”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