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馮塵


高中時就聽同學分享過海明威《老人與海》的種種精彩,自己也想著要找來讀讀,直到如今也未能成行。這次馮塵讀書會推介的共讀小說第一部就是《老人與海》,很激動。

然而,因為剛有了小奶娃,雖然坐完了月子卻依然沒有時間靜下來讀書——親自帶一個愛“鬧夜”的寶寶真的是又費時間又費精力。

我想了個辦法,戴上耳機聽微信讀書上語音版的《老人與海》,但也因為太過忙碌,只聽了開頭幾節。

要問它為什麼能成為經典,我想光從我聽的開頭來看,它是恰到好處地戳中了人們內心的痛點——孩子們有自己的判斷和喜好,但卻因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這我想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無奈吧。

整本書的內容,我沒來得及看,但我想一本好書它的好肯定是由點及面的,海明威對人物內心的描寫和對細節的描繪著實讓人佩服。


遇見靈溪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個古怪的老頭,釣一條魚,直到天昏地老,海枯石爛。

這就是讀《老人與海》到一半然後兩眼昏花所發出的感慨。此後,這本薄薄的書就被我扔在書架最偏僻的角落,落了一片灰灰的塵。我是一個極度缺乏毅力的女孩,若能把一件持續了半個月的事情延續到一年半載,那是奇蹟。

在今天被動的翻開這本書之前,可憐的老人與海就像雕塑一般充當一個顯示我“學富五車”的工具。我一點也不瞭解它,也不願意去了解它。

驀地,突然發現那些講述如何堅強勇敢的書籍要不就是被強制性的送給人家,要不就是賣給了撿破爛的。那些色彩斑斕的,浮若塵絲的奇書異卷反而奪得了一大片疆域。只有這本孤獨的老人與海,孤獨地在封閉的世界中不停息地自導自演一部相同的戲。翻開柔韌的紙頁,赫然見到“我要和它鬥到死。”著實讓我驚心。

縱使老人頑固不化、愚蠢木鈍,但他的堅持贏過了波塞東的囂張。

縱使老人身處險境,但他的生存信念驅走了死神的垂顧。

聽說除了教徒們,人是沒有太多信仰的。時間在句子後面劃上了一個巨大的叉子。

信仰可以是一個人,如同《幻城》;信仰亦可以是一句託付,如同母親對你的關照。我們曾有那麼多的理想像吹泡泡一樣破滅,但仍剩下對生活與生命的信念。去相信吧,如同沒有被欺騙過一樣。

縱使老人一次次失敗,他從沒有絕望過,那份淡定,平息了一切波濤。

孩子們都喜歡在沙灘上堆砌一座座城堡,但最終卻必定會被潮水吞噬,而那些可愛的精靈們,扇扇翅膀,理理衣服,就帶著一份亙古的夢想回家去了。輕輕地來,悄悄地去,如同徐志摩寫再別康橋時的平靜。

我們總是努力的朝一個方向奔跑,縱使摔進泥坑,沒準兒眼前就有一朵俏麗的鈴蘭在守候撫平你的疲憊。

縱使老人一次次精疲力竭,然而他的等待,勝過了時間的腳步。

有人說,人生就像釣魚,總是掙扎於等待機會的岸邊。面對一次次不得已的妥協,我們總是暴跳如雷,卻從來沒有嘗試過等待的滋味。眺望一池春水,忽現波瀾湧動,瀟灑揮杆,贏得鯉魚一桶。人們總是忙著登上山頂,卻從不考慮即將迎來的危險和最短的路徑。綿長的等待能換來綿綿的喜悅,成功需要人們去學會天時、地利、人和的分配。

小說是小說,生活是生活,我們不可能像老人去一個蒼茫的大海,不服輸地和鯊魚搏鬥,但我們可以在摔倒後,珍藏那枚把我們絆倒的石頭,然後帶著它,負著傷,繼續前行,同時等待天空中的雲霧撥開。



陳沐椿風水命理


我以前也有題主一樣的疑問.《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實不相瞞,我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一首當時的熱歌《老人與海》。

咳咳咳,開始正題。

我記得高中第一次讀《老人與海》,我覺得又臭又長(雖然是短篇小說),因為絕大部分老人都在自言自語、磨磨嘰嘰,也沒幹什麼,這就給我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講真的,我當時也和題主一樣並不能理解這本書為什麼可以如此著名,並流傳至今還是經典。

我很討厭唐僧一類人,囉嗦起來真的像緊箍咒;也很討厭聖母婊,自己吃著某類動物卻莫名其妙地憐憫這類動物,還不捨得殺(生物鏈就是這樣的,你有種別吃啊)。

嗯.....也有想過是不是翻譯版本不太好(方華文的),畢竟只看了中文版。

我當時覺得,這位大爺呢,可是很早就立下flag說要決一死戰,把它釣上來啥的,但是就這麼拖延......(a few moments later)許多鯊魚輪流把它差不多吃完了。???我肯定是沒領悟到道理啊,但是我也不會隨波逐流、虛偽地肯定這本書。但我求知慾又強,我就找英文原本,反覆讀了一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真正的明白。

我不知道,題主質疑《老人與海》為什麼成為經典?這個問題的初心是不是跟我上面一樣,我在這裡姑且認為是一樣。

《老人與海》這本書,作者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來寫作,語言上面沒有高潮起伏,所以你會覺得它, 又臭又長、 自言自語 、 磨磨嘰嘰、也沒幹什麼 、 囉嗦起來真的像緊箍咒 。

但越發是這樣的寫作手法,閱讀它的時候就越要去發揮自己的思維聯動,因為作者給的信息太少。這是海明威特有的極簡主義的風格。

舉個例子,

最後,她還是提出了分手。他——。

一般作家都會寫,他無奈的笑了。

他滿臉苦笑。

諸如此類的等等修辭手法。

而海明威就不會賦予這個笑任何情緒,直接就寫,他笑了。

但我們都有過感情受挫的經驗,所以,看到他笑了。我們就會聯繫當時的情景,我們知道感情破裂不好笑,所以就知道這個笑肯定不是正面的情緒表達。所以男主人公這時候肯定不是開心的狀態。

所以老人與海這種書,幾乎從頭到尾都是這樣極簡的寫作手法,不同的人讀它有不同的感受。

因為裡面敘事結構幾乎沒有高潮,就是很平靜的給你娓娓道來,書中老人幾乎也沒表達情緒,就是不斷自言自語,不斷胡思亂想。

各種情緒都要你結合自身的經驗去體會。

例如老人捕獲了大魚,並且與大魚纏鬥上了,時間瞬間過去了十幾個小時,老人一直重複。

“一定要記得吃沙丁魚。”

“不管你多麼不想吃,天亮後一定要把沙丁魚吃掉。”

“必須在沙丁魚腐化之前把它吃掉。”

因為老人抓了一條大魚,抓住了大機會,

但是對手太過於強大,又僵持了十幾個小時。

作者並沒有寫出來,當時老人的體力狀況與心情,只是借老人的口不斷說出要吃沙丁魚這種話。

你也許會想,這樣想不是很正常嗎,不吃就會餓,就沒體力抓魚了,有必要強調三四遍嗎。

因為你是抱著一種想看很精彩的故事的心態來看這個書的。

這樣寫,並不精彩,在你眼裡又臭又長。

但如果你在生活中,有過面臨著巨大機會,但自知能力有限,緊張兮兮的心裡狀態。

你就能充分體會老人當時的心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面試,老闆審視著你,你卻在心裡不斷念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談吐,不要說錯話。

例如面對很喜歡,但是自己覺得配不上的女孩子,在跟她說話的時候,你卻在心裡不斷的想自己形象如何。

例如面對客戶,你本應向她推銷,但心裡卻一直嘀嘀咕咕怎麼樣才能表現得體……

你要是有任何這種經驗,在看這段話就絕對不會覺得他又臭又長,而會覺得能完全理解老人當時的心態。

《老人與海》寫於二戰結束不久,世界一片狼藉,勞動人民生活日子艱苦,大家看到這種關懷人類存在的意義,描述與命運做鬥爭的故事,自然喜歡,奉為經典,一點也不奇怪。

所以題主提出《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可能是現如今我們生活太富足了,我認為可能題主和和過去的我一樣,人生沒什麼挫折,過的非常幸福。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呀。讀書這個事情本來隨性,大可找一點自己愛看的書去讀。

因為《老人與海》是不適合你看的,起碼,現階段暫時不適合。

當你去做一些難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創業。

例如,一窮二白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

例如,身體條件極差但拼命鍛鍊想改變自己。

例如,碰到極度喜歡的女孩子然後拼命想改變自己的形象、氣質、經濟狀況等等。

你再來看這個書,想法一定會截然不同。

我不想說我的人生過的有多艱苦,但我把這個書看完以後馬上就淚目了,我看書從來沒哭過,一本是這個,另一本是餘華的《活著》,《活著》也被有些人稱之為中國的老人與海。

老人80多天沒有抓到魚,大家要麼嘲笑他,要麼同情他,沒人理他,只有小孩與他為伍,酒吧老闆救濟他才能勉強吃頓飽飯,每天只能看看棒球新聞。

這該有多失落啊,但是老人一點也沒有沮喪。他出海,去了遠海,他抓到一條大魚,他是英雄,魚也是英雄,搏鬥幾天幾夜,惺惺相惜,魚折磨老人,老人生吃噁心的魚肉來充飢,睡不上覺,手上臉上血肉模糊,老人不恨魚,敬佩魚。

如果把釣索切斷,與魚斷開牽連,馬上就能解脫。但那意味著失敗!老人腦子裡從沒放棄過去鬥爭的念頭。他所想的只是,我要吃生魚肉,我要保存體力,魚呀,你快死掉吧,我要為你念經。

他勝利了,但是鯊魚又來了,老人殺了一條又一條,槍沒了,刀沒了,船槳船舵都沒了。

最後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魚的白骨。

但是他失敗了嗎?沒有。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得目的,這就是失敗。

但是,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王小波

老人只帶著一副魚骨,疲憊不堪的回到了自己的破茅屋中,他起床後並沒有懊悔,也沒悲傷,他只對小孩說,要準備好刀槍、裝備。風雨一停我們再去出海。頗有一副將生死置之度外,向命運宣戰,向夢想揚帆的熱血與悲壯。

讀到這裡,我已肅然起敬,淚流滿面。


無日不瞻望


《老人與海》主要是展現了一個勇敢堅毅,永不言敗的有“硬漢”形象。

作為美國作家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小說,《老人與海》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一名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出海捕魚的故事。顯而易見,聖地亞哥是一個非常貧窮的老漁夫,雖然不至於年老力衰,但是畢竟到了風燭殘年的年紀。他已經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隻魚,如果繼續下去,他真的要餓死了!只是老漁夫不肯認輸,不願返航,終於在第二天釣到了一條差不多一千五百磅的馬林魚。但是,這條巨大的魚兒可不願意坐以待斃,使出渾身解數,甚至是發力拖著他的小船往遠方拽,但是老人仍然沒有放棄,死拉著釣魚線不放手。在這艱難的兩天兩夜裡,老漁夫沒有淡水和任何食物,手痠抽筋,卻堅持不鬆手,最終殺死了這條大魚,懷著無以倫比的喜悅心情把它精心拴在船舷。

可是,這時候卻引來了許多小鯊魚,這些小鯊魚🦈居然來搶奪老人的戰利品,這給老人帶來了新的麻煩。老人已經餓了兩天兩夜,他實在是已經精疲力盡了!但是老人不甘心就此認輸,他決心與鯊魚們鬥智鬥勇。他使勁全身力氣一個一個的殺死這些鯊魚,直到連船槳都折斷為止。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這場人魚搏鬥中,那條肥碩的馬林魚卻被鯊魚們吃的只剩下魚骨了!老人歷遭磨難,終於回到岸邊。他把魚架放在家外,只想躺在床上好好的睡上一覺。

現實終究是殘酷的,老人付出一切代價卻難逃空歡喜的下場。可是老人不畏艱險,屢敗屢戰的硬漢形象卻深入人心。老人是一個天性樂觀的人,沒有沮喪,沒有放棄,他是一個有著鋼鐵意志一般的硬漢,他的那句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讀者看了都會感動不已。

有人說,老人是一個失敗者,他只帶回來了一隻魚骨,他的勝利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說他是一個英雄,他只是一個可憐的英雄,他最終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我們欣賞老人的拼搏精神,是因為他是一個與命運鬥爭的人!他每次走向大海,就是進入他的戰場。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年富力強的壯男,生命對於他來說,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他沒有財富,只有貧窮的生活,他是一個最底層的窮人,他必須靠自己最後的力量去和命運作鬥爭。他為他的生存權代言,他為他的人生奮鬥不息。

也許,《老人與海》里老人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我想,這就是《老人與海》成為經典的原因吧!



Wait柏拉圖


淺論海明威的不朽之作《老人與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用高超的藝術手法,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英雄讚歌!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論述和分析:

一,精諶的敘事藝術。

用幽幽的筆鋒,層層遞進,隨著一個老人的目光,把大海一片一片的攤開在讀者面前,引人入勝,漸入佳景。

二,幽默的語言藝術,娓娓道來,如詩如畫又如歌賦。

三,立意深遠,恰若寓言。如蔚藍深海,深不見底,寓意深遠,英雄悲歌,蕩人情懷。

四,空框架構,踐行冰山理論。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五,人物簡約,大道至簡。一位老人,一位少年;老人名叫聖地亞哥,少年名叫馬諾林。

六,故事梗概:小孩要學習捕魚,想要拜老漁夫為師,跟隨魚船出海。然而馬諾林的母親不認可老人的捕魚技術,讓孩子去跟了別的魚船去學習。於是老人一人出海,終於捕捉了一條特大的馬林魚,重達一千五百磅。這樣,就開始了老人與大海,與大馬哈魚戰鬥的故事。

第一輪戰鬥,老人歷經磨難,鮮血淋漓地取得了難的勝利,征服了大馬哈魚,一條十八英呎長的特大魚!第二輪戰鬥,是與大鯊魚的戰鬥,老人歷經了千辛萬苦,進行了一場保護勞動果實的保衛戰,經過數日的激戰,當老人的魚船回到岸邊時,那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一條巨大的空骨架!老人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故事的最後:小孩哭著給老人送去了食物!

故事結局:老人盡力進行了英勇的戰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是以簡單的人物故事情節,卻譜寫出一個氣勢恢宏的,跌宕起伏的以小博大的英雄讚歌!一位老人,面對大海,面對大魚,一條征服,一條殊死搏鬥,演繹出一個經典悲情的大海之歌,老人輸了一條大魚,卻贏得了意志和堅強的高貴精神的勝利,儘管有點兒娓婉蒼涼!

第七,主題思想鮮明。

通過老人以弱小的一葉孤舟,向兩條大魚,向加勒比海進行挑戰,雖然功虧一簣,但卻依然完美的宣示了人生的態度和堅強的人性光芒!老人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永遠漂揚在大海上,甚至他的堅強的人生讚歌,飄洋過海,餘音繞樑,經久不息!

第八,這個故事發生時間是:二十世紀中頁。地點:古巴,加勒比海。而我們中國人民包括筆者夲人直至今日,還在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講老人與海的故事,因為啥呀?

綜述,《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老人,大海,這一大一小兩個概念無法等言的對象,卻演繹出一個扣人心絃,驚心動魄的搏鬥故事和無與倫比的超越精神,其實,是在啟迪我們的人生覺醒和智慧,巨匠海明威更像一個智者,講述又一版本的寓言。

這就是《老人與海》的藝術魅力!無論誰去讀,就會受益,就能心潮澎湃,信心回贈!

這就是《老人與海》經典的力量。

一點淺見,與大家共享。謝謝關注支持!



酒醉的蜂蝶


我在馮塵讀書會共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獲益很多。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捕魚故事,其中蘊含了很多哲理。它寫出了人類的共性和個性。

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它給人們塑造了一個堅強,永不言敗的硬漢形象,雖然年紀大,但他不服老,不管過去多麼輝煌,他仍需要重新證明自己,自己仍然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人們都還需要他,他還能捕到魚,而且是巨大的、優雅的魚。

男孩的父親不相信他,周圍的漁夫嘲笑他,八十四天以來他都沒有釣到任何魚。於是,他決定在第八十五天重新出發,去深海捕魚,尋找自己的價值。

2.這本書的細節描寫很到位,讓人讀來栩栩如生,畫面感很強。

3.老人很尊重自然,他把魚當作兄弟,和小鳥對話,他捕魚也是為了捕食,是一種生存需要,他不濫殺無辜。

4.作者善於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從老人的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現有自己的影子,老人是一個矛盾綜合體,他尊重魚,愛惜魚,可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捕殺魚,因為他是個漁夫。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在各自的矛盾中糾結,然後又找出一個理由說服自己,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為。

5.書中有很多的哲理。如,一個人,他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和錚錚鐵骨,令人深思。

經典的書,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它帶給我們的是心靈的震撼!

謝謝你,《老人與海》!


戴小美


經典小說有很多特點,比如說擁有廣泛的讀者,令人百讀不厭,主題和內容歷久彌新、永不過時等等,上面這些不妨說是經典名著的“表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經典名著有沒有其內在的特點。

很多經典名著,小時候可以饒有趣味地閱讀,長大了能發現書中更多的含義和妙處,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隔幾年再讀一遍,能領悟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我們說經典具有類似於古典音樂的“空框結構”(趙鑫珊老師稱之為“空筐結構”),簡單來說,就是讀者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投射到一部小說裡,並從閱讀中得到佐證或進一步的啟發。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南京茶韻業文化傳播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極為簡單的故事,這是一篇讓看過它的人都感動其中、感悟其中的故事: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后釣到了一條奇大無比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大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也許,書中的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最終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帶著魚骨上岸,可是他始終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向鯊魚妥協,他其實是一個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但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拿破崙曾經說過:“默認自己的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所以,人最先應當戰勝自我。有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才能的有限,真實,才能往往得力於自我競爭。自我競爭,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最好的成績超過自己原先所創下的“最好成績”。人要逾越自己過去的最高度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隻要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再一次戰勝了自己,你跨過這極難的一步,你就會更上一層樓。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能夠堅持進行堅強不屈的鬥爭的人,才能獲勝。雖然有時人們會戰勝自然,有時會被自然所打敗乃至於被毀滅,但是最重要的是,當自己被自然所打敗的同時,自己能否使自己的意志不消沉,重新回覆自信,以更高的熱情去迎接大自然的挑戰。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類與強大的自然在奮勇抗爭,如同面對命運莫測的人生,可以消滅的是肉體,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歸來,老人並非一無所有,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而獲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勝利的象徵。


時代雜談


這本書給孩子買來好多年了,這次在馮塵讀書會看的也是少年版本。

不過《老人與海》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感覺是老漁夫的英勇的意志、堅定的決心以及頑強的生命力帶給我們的力量。

他面對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一點也沒有氣餒;他面對著生命的殘忍的摧殘,一點也沒因此喪氣;他面對著上天對自己的磨蝕、不公平,沒有一點怨言……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想到了原來讀書群裡一起讀過的《活著》,書中裡面的福貴,在經歷了那麼的坎坷挫折,親人的生離死別之後,依然沒有一點怨天尤人,勇於面對,豁達樂觀的一笑而過……


嫣陽媽媽


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故事很簡單,老漁夫聖地亞哥出海84天一無所獲,不放棄,第85天出遠海,捕到一條比小船還大的魚。他殺死了大魚,拖在船後返航,血腥味兒引來一群群鯊魚,撕搶魚肉。他用上所有的工具和氣力,與鯊魚一番番鏖戰,三天三夜,精疲力盡。鯊魚不來了,他拖回一具大魚骨架。

只看故事層面看,理解不了此作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必須深度解讀,瞭解寫作背景。

這是一個寓意深長的故事。細節描寫非常真實,作家有親身經歷,曾和一個古巴老漁夫多次出海捕魚。

作家素來有“硬漢”之稱,拳擊捕魚打獵游泳,運動達人,動輒挑戰極限。多部作品中都有特爺們的硬漢形象。

生得不是時候,趕上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戰中一顆炸彈下來,身上取出二百多塊碎片。精神也碎成渣渣,苦悶沉淪,小說《太陽照樣升起》,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之代表。

慢慢走出陰影,二戰積極參戰,還以記者身份來過中國,報道戰況。

和平時期也不安生,駕飛機到非洲打獵,命大,掉下來沒事。

寫《老人與海》時,二戰過去沒幾年。陰霾籠罩,前景暗淡,人們心頭。

小說深層意蘊表現無窮無盡的人生磨難,和作為人應該有的生存姿態。理想很難實現,即使實現了,代價太大,意義也抵消了。然而,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即精氣神不能垮。也是一個硬漢形象。

在當時低迷的社會氛圍中,它起著強心針的作用。可是,這種精神只是籠統說說,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和人性之謎,沒有解決方案和明確答案。

最終,作家用獵槍對著嘴巴,腳趾扣了扳機——還是迷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