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方誌於都」於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天下只有忠厚聚積的人家,才能福及子孫,而廣大的普通人家,卻少有得到這種福廕。我們已經看到老姖公黃公名大僖,字子賢,他的父親瓊林公一向以忠厚傳家,子賢公繼承了這種善德,老人的孫子虁侶公,其女兒許配給我二兒子,我得空去到太公的家,他的家族長者,曾對我說子賢公一向品行忠厚,並且安貧樂道,自食其力,他的處事能力與眾不同,即便遇到無理取鬧的人,也能安適自如地應付,喜怒不形於色。有的家庭鄰里有不平事,他出面進行調解,說話柔聲細氣,大多數人都很信服他。他提出的一些村規民約作為家族內的行為準則,到現在也未能替代。我聽了越發感嘆老人平素之品行忠厚,這是家風傳承的緣故啊!劉老夫人,與丈夫含辛茹苦,把順從夫君作為首位,子賢公在四十七歲去世,老夫人勤勞節儉,撫子長大成人,她的賢名得到鄉鄰的嘖嘖稱頌,稱她為女中豪傑,她著實無愧於這一稱謂。老夫人享年八十一歲,生了四個兒子,長子名叫有宜,有宜公繼太公不久去世(享年僅二十七歲),二子名有貢,三子名有瑄,四子名有璝,個個卓爾不群,拓展家業,榮振一方,家庭的聲譽在整個鄉里都有名望。雖諸位子孫嚴於律己,超群出眾,這不也是兩代先人忠厚積累的福報嗎,尤其值得稱羨的是,孫子和曾孫林立,和諧有序,一代代興盛,舉止文明,講究禮教,彬彬滿堂, 所有子孫團結自強,生活美哉如皇家園林。為太公和夫人忠誠厚道積累的原因,我期望迫切地,將我的”流慶無涯”封誥稱號,呈請朝廷移贈給兩位尊貴的老人,這個善意美好的想法,是不錯的。

「方誌于都」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方誌于都」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時為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年(公元1779年)冬月吉日

同縣歲進士候選儒學訓導姻親晚生曾慶榮叩頭拜撰

三十六世嗣孫黃紹明敬譯

二0一九年十二月譯於廣州

後記: 在譯寫過程中,曾得到黃道真的大力幫助,特在此深表謝意!

「方誌于都」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方誌于都」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天下惟忠厚得福,無涯士庶之家未獲,既見太姖翁黃公諱大僖,字子賢,其尊人瑗林公素以忠厚傳家,翁善承之,翁之孫虁侶公,女配餘次子,予得時詣翁家,其宗族長者,嘗謂予曰某公素行忠厚,且安貧自食,其力不肯苟於人,既加以橫逆,亦怡然樂受,弗形於色,或家庭鄉里有不平事,惟柔聲和氣,以解之,人多服焉,其芳規令範留為宗族型者,至今勿替敬,予聽之益嘆翁之素行忠厚,是積者也,太孺人劉,相翁茹苦,含辛以順這正,翁年四十有七而歿,孺人克勤克儉,撫子成立,其賢聲嘖嘖稱為,巾幗丈夫洵,無愧也,享年八十一,有嗣四,長諱有宜,公繼翁而逝,次諱有貢 ,三諱有瑄,四諱有璝,公俱卓然不群,恢產榮振,家聲為一鄉之望,雖諸賢嗣克自振拔,亦莫非兩尊人忠厚所流慶也,尤堪羨者,孫曾森立,聲噪 ?序,代不乏人,衣冠詩禮,彬彬一堂,則聯爊上苑,為太翁與孺人貤贈右拭目俟之所謂忠厚所積,流慶無涯,良不誣矣。

「方誌于都」于都縣新陂鄉廟背村子賢公和德配劉夫人合傳(譯文)

時皇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歲冬月 穀旦

同邑歲進士候選儒學訓導姻晚生曾慶榮頓首拜撰

(原文整理:黃道真)

(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