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也是突然發現,我們的門楣窗帷、院牆樓道,我們的一飯一菜,居然與我們的國家有如此密切的聯繫。


文 | 劉惠玲


我家住漢口寶豐路交通小區,從2月中旬小區封閉管理至今,我當志願者菜籃子分發團“團長”也快滿月了。

武漢封城後的20天,即2月11日,隨著防控疫情的需要,主要是實行“外防輸出,內防擴散”,武漢開始封小區。武漢市有3000多個小區,很多小區還是開放型的,網格封閉,估算下來,不考慮三班倒,志願者總人數也有五萬之眾。

我們交通小區招募志願者,“原湯化原食”地進行自治性封閉,大家彼此知根知底,效果不錯。工作的性質是引導人員進出,登記每個家庭的需要。我是第一個出來站崗的,成為五萬分之一,之後又擔任了志願者菜籃子分發團的團長。一開始,主要工作是查看核實因防疫需要的小區人員進出信息,測量每個人體溫,引導人進出消毒鞋底等。到了登記每戶人家的需求,彙總居家必需品——那就顯得五花八門,但大多數又確實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一下子工作量就上去了。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2月11日起,武漢開始封小區,我家小區也不例外

封小區,意味著平時所有的生活物資進出方式要暫時改變了。這樣一來,一開始很多人家的反應就像是涼水甩進了熱油鍋裡,一下子炸開了。都知道我們武漢人的耿直脾氣,愛吃辣椒,愛吃熱乾麵,待人真誠不帶水分,遇事也少冷靜。對上心了,兩肋插刀赴湯蹈火;遇上煩心事,也難藏著掖著,不迂迴打馬虎眼,面對面直接就給你幹起來。已經在家悶了不短的時間了,小區一封,頭疼腦熱或原本有各種不適的人要看病,老人小孩急需用藥,關鍵是天天開門七宗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吃喝的事兒可是耽擱不得的。平常不覺得缺什麼,既封城又封小區,客觀加上主觀,忽然感覺平常不那麼缺少的生活用品,一下奇缺起來。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我穿上白色防護服,擔任起小區志願者,需要仔細核對清點各家物資需求

我家所在的交通小區在漢口,但工作單位的生產基地還在300多公里以外鄂西北的襄陽市,具體位置在漢江上的崔家營河段。那是我們的船舶通航和水力發電基地。當許多企業開始在春節後籌備復工復產時,我們單位的同事都在感慨——作為湖北省交通廳下屬二級單位的崔家營航電樞紐管理處,可是從來不存在復工復產之說,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停工停產過。1年12個月,1月4周,每週7天通航,每天24小時發電不休。我可以不無自豪地帶上一句的是,武漢封城封小區,卻絕不可能封航道運行和發電生產;而且,我們交通航電人做到了大小封閉的41天中全天候運行,幹群無一例感染,平均每日發電超100萬度,給祖國的肌體增添“新鮮血液”。我在每天做志願者工作前,總是通過視頻或單位工作微信群,適時連接奮戰在漢江上的交通航電同仁,問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環節。在一線指揮的書記總是讓我放寬心,全力做好自己家門口的“團長工作”。我們同飲一江水,每天都要相互鼓勵加油一番,互道珍重祝福,然後,才是進入我的小區菜籃子志願者分發團的“團長”角色。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我和志願者們把好小區關口

兒子看我忙,主動申請接替我站崗值班,成為小區最年輕的抗“疫”站崗志願者之一。年輕人嗜睡,他平日清晨7點還在夢鄉,現在要頂老媽站崗值班了,此時的7點已然是防護服、口罩、手套全副武裝,在小區門口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堅守我們志願者自發的鐵的紀律。這也讓我頗為欣慰,真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但我更急切誇耀的,還是我的團員們。我是第一批志願者,相對來說,志願者工作最繁瑣並容易出紕漏的,就是我被選舉為“團長”的菜籃子志願者分發團。就說相對簡單的超市套餐,用手機微信群接龍的形式登記,彙總各家需求,收集各家付款。超市套餐送來後,難題也來了。分發志願者先是清點、驗收、入庫,然後引導領用物資者都彼此一米開外距離排隊。因電梯間的狹小空間最容易傳染病菌,大家回家儘量走樓梯,實在太高樓層需電梯者,也要耐心排隊等候,確保一人一梯。還有家裡只有老人或發熱生病等不能出來的,那就要我們一一逐家逐戶送。有些老人不會微信支付,就由不住在小區的子女微信採購,但領取時,子女們也代替不了,也必須由我們志願者來完成。一般中午發放套餐,完成後志願者自己回家吃飯,時間都在下午兩點之後。下午發放的物資,那就要到天黑才能全部發放到各家,再照顧自己的肚皮。每天有幾百戶要分發,多時達9種套餐,上千份物資。有些貨物緊缺,如羅森豆製品,必須先得保障火神山、雷神山等醫院的供應,有時一個套餐要等五六天才到,有些訂戶都不記得了。開始分發時,有的人不記得購物序號和具體套餐。我的策略是,自己打點“埋伏”,平日總是每個套餐都訂上,隨時準備應對發錯了,就把自己的套餐供出來,填上。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打包好等待分發的物資

我們15個人的小團,多數是女性。負責採購的羅紅燕,身體虛弱,原本在省抗疫指揮部安排她回家休息的,可她仍每天為採購合適的套餐忙到深夜。武漢市政府有10元10斤5個品種的蔬菜套餐,用以供應困難群體,由政府每份補貼25元。她總是和大家溝通一致,把這些指標留給最需要的群體。高斌是高速公路紀委書記,每次去路上指揮督促工作完成後,回到小區就直接參加分發團分發併兼任大家的攝影師。他總說,多少代人不遇的疫情讓我們給遇到了,那就得留點影像資料給自己,也給後人……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志願者在分送物資

我們這個小區別具特色之處,是享受廳級待遇的有31戶。前段時間,媒體曝光的那個沒有高幹病房不上醫院的司法廳退休廳官,簡直是敗了武漢人的門風,給武漢人臉上抹黑。其實武漢人沒有這麼“刁”。我們這個小區,不論是在職廳長還是退休的廳級領導,都主動捐錢捐物,尤其是做好家人安心宅家工作,由此可以把省下的口罩、手套全部捐給社區。他們也都會抽空來站崗,防護服、口罩、手套,一樣不會少。有時,七十多歲的老領導還幽默地對我行舉手禮:“報告劉團長!”我也不客氣地笑著給他派活。

離我們這個團解散、團長“解甲歸田”的日子,快了 | 口述實錄

我在分揀物資等待分發

“春風又綠江南岸”。晴川歷歷的漢陽樹和芳草萋萋的鸚鵡洲,都應和上了千年前詩人崔顥的詩情,將庚子春意往縱深推送,我們各自臉上的口罩這方特殊通行證終究會摘除;那時,我們在欣喜雀躍之際,也多多少少會心生不合時宜的依依之情吧?我們的團當然會解散,團長自動“解甲歸田”,但我們一個戰壕中結下的情誼和美好情愫,一定會久久氤氳在我們的記憶深處。也是突然發現,我們的門楣窗帷、院牆樓道,我們的一飯一菜,居然與我們的國家有如此密切的聯繫。這些日子裡,給我們每個人激勵最大的一句話,就是: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

作為武漢人,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的脈搏,與身邊的長江完全合拍,絲毫不差。



新民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