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歷史上,翁同龢是中國最後一任“帝師”(皇帝的老師)嗎?

騎蝸牛走高速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晚清帝國,有一個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以狀元進而入仕,先後成為統治招聘倆朝帝師不說,還把握了十數年的國家財政大權,毫無疑問他對晚清政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就是中國最後一任帝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

  自古以來,位極人臣的官員都是非大忠即大奸,譬如連殺3個皇帝的宇文護就是大奸臣,像三個女兒獨孤天下卻依舊固守初衷的獨孤信就是大忠臣。翁同龢一個人幾乎可以影響整個政局的走向,但是晚清最終走向了覆滅,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一個詞評價翁同龢最恰當不過,那就是大奸似忠。大奸似忠的含義就是內心最奸詐的人他的外表往往表現得像最忠厚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翁同龢字叔平,號聲甫,江蘇人。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平步青雲、得到重用、罷官歸家、鬱鬱而終。他是大學士翁心存的兒子,出身書香世家。咸豐六年,先任戶部侍郎、後步步高升至軍機大臣。

  在官場混得這麼開可見他的雙商都很高,而且很會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當時他還被大多數人認為清流砥柱,要知道這可不容易,位高權重還不貪財少有。後來他成為光緒帝師,年輕的光緒更是極其倚重他,每次遇到事都問他的意見,以至於後來光緒不聽他的堅持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很寒心,罷官回家,鬱鬱而終。

  按理說,他一朝首輔大臣就算是罷官也應該衣錦還鄉,後半生做個富貴老頭安度晚年。誰承想,他到回家鄉時兩袖清風,過得十分清苦,論做官的道德操守他為官清廉,值得稱頌。但是光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好官麼?當然不是,為官要看是否無愧自己,無愧君王,無愧百姓,無愧國家。他勉強做到了前面2個。

  翁同龢有個哥哥叫翁同書,這是個熱血青年,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他義無反顧稱讚太平軍,導致曾國藩、李鴻章彈劾他通敵叛國,這是殺頭之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這件事翁同龢被貶,雖然之後又成為軍機大臣,但心氣高的他從此就決定一輩子和李鴻章為仇敵,要處給李鴻章穿小鞋。

  洋務運動時李鴻章主張的訓練海軍、開鐵道、改變科舉制度的八股制學習一下西方,處處遭到當時在戶部的翁同龢的反對和牽制,而且守舊派對他議論紛紛,多有誹謗,所以李鴻章最終也沒能貫徹執行他的想法。

  中日甲午海戰,李鴻章、丁汝昌被罵了個狗血噴頭,但是他們也是有苦衷。沒有充足物資的支持和先進的思想其實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戰敗。

  為什麼沒有物資呢?明面上北洋水師每年可是五百萬兩軍費啊,被主戰派的翁同龢扣押拿去給慈禧拿去過70大壽了,他就是想讓李鴻章死,所以他也是甲午之恥的始作俑者之一,從這方面看就算是個奸臣無疑了。他確實因個人仇怨,給整個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間接給本就水深火熱的百姓增加了負擔。

  所以不論古今,當官都要知道忠奸明言辯,百姓才是頭上天。


公子靈均


翁同龢是光緒的帝師,並不是最後的帝師;

通常帝師者,意指帝王的老師,可帝王有很多位,清末則同治,光緒,還有末代皇帝溥儀,或者袁世凱,每位帝王的師傅可稱帝師。

《人間詞話》王國維,則當過溥儀的老師,既是最後的“帝師”,又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國學大師。

據不完全統計,溥儀的老師有七八位之多,在這些“帝師”中,有的出身翰林、滿腹經綸,學術造詣非凡,有的是書法巨匠,而王國維就是這其中之一,他是清末秀才出身,在民國時期頗有名氣,他是一位集文學、史學、美學、考古等諸多方面有所成就的大家,是一位響噹噹的國學大師,其書法也是一絕,是最具代表性的文人書法,始終透著那股儒雅的氣息,更是當地書法大家所不能比擬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稱帝僅83天就在全國上下的一片討伐聲中死去,他臨死前大呼:“楊度誤我”。楊度也由此成為“洪憲帝制之禍首”。楊度在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破滅後心灰意懶,轉向佛學,一心向佛。

楊度是湘軍後代,其祖父楊禮堂在三河之戰中陣亡,大伯楊瑞生死裡逃生,後獲得軍功,升為總兵。楊度10歲喪父,在大伯的資助下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楊度在21歲時投入王闓運門下,深受王闓運舊學的影響,而最讓他醉心的是帝王術,他曾躊躇滿志的說:“餘誠不足為帝王師,然有王者起,必來取法,道或然與?”。

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作為大總統的他夢想更進一步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而楊度則夢想成為帝王之師,兩人一拍即合。1915年8月,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被袁世凱稱為“至理名言”。8月14日,楊度在北京發起籌安會,以研究國體之名,推動帝制。籌安會大張旗鼓地為袁世凱復闢製造輿論和“民意”,就這樣袁世凱在全國反對帝制的“民意”聲中稱帝,最後大呼“楊度誤我”而死,楊度也由此成為“洪憲帝制之禍首”。

1931年6月,楊度臨終前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這位夢想成為帝王之師的“曠代逸才”也隨著袁世凱帝王夢的破滅隨風而去,也可謂之最後的帝師。


驛棧長陽


嚴格來說,翁同龢並不算最後一位帝師。溥儀有三位老師朱益藩、徐世昌、莊士敦。

朱益藩

朱益藩是清朝年間的進士,曾做過光緒皇帝的老師,後來又當了溥儀的漢文老師。之後也曾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

徐世昌

徐世昌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之後在清廷一直升到軍機處大臣,兵部尚書,後又出任民國大總統。

莊士敦

莊士敦是一位英國人,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這樣的名校。李經邁建議溥儀學習西洋文化,將來或許還能走君主立憲制這條路,實在不行可以去國外留學弄個流亡政府。於是莊士敦成為封建王朝唯一一位外國帝師。

可見能成為帝師的,必有其過人之處。


史爭朝夕


帝師,顧名思義是皇帝的老師,能成為帝師自然是學識淵博的人,是古代文臣的最

高榮耀,也是教師行業的最高榮耀。


中國最後一任的帝師,自然是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老師。溥儀的老師有八位:陸潤

癢、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朱益藩、梁鼎芬、袁勵準、莊士敦,這些人中很多

不是狀元就是翰林出身,學術造詣非凡,而最後一位則是英國人。



陸潤癢

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狀元,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他生活儉樸,

雖貴為一品,衣著如寒士。他的書法清華朗潤,意近歐陽詢、虞世南筆法。



陳寶琛

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進士,為官直言不諱是有名的諫臣。陳寶琛晚年

時,溥儀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他前往東北求見溥儀,希望他不要做民族的罪人,但

是溥儀一意孤行,陳寶琛自己還差點死在了日本人手裡。



羅振玉

是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佔

有重要地位,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學的奠基者。辛亥革命後逃亡日本,後

曾參預製造偽滿洲國活動。



王國維

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傑出學者和國際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

,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又是中國史

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



朱益藩

是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進士,是光緒和溥儀兩代皇帝的帝師,給光緒帝

當師傅時名聲就很不錯,深得光緒帝信任。民國成立後,他回鄉養花種菊,不問政事

,袁世凱稱帝時,多次派人請他出山,他不為所動。後來曾任北京大學第六任校長



梁鼎芬

是光緒六年(公元1880)進士,在中法戰爭中,北洋大臣李鴻章一味主和,

梁鼎芬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名震朝野,但因此被連降五級,他憤而辭官。辛

亥革命後,閒居上海,以遺老自居,後積極參加張勳復辟活動,復辟失敗,梁鼎芬

病憂交加,不久病逝。



袁勵準

是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進士,曾任光緒帝和宣統帝的老師,在戊戌

變法失敗後,暗助康有為出走,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多次提到他。值得一提

的是中南海正門,門上“新華門”三字就是他所寫。



莊士敦

是溥儀的一位外教,他是英國蘇格蘭人,1919年,莊士敦應邀至紫禁城擔任

溥儀的英語、數學、地理等西方學說老師,此前,他先後在香港、威海衛的英殖民

政府任職,是一位地道的“中國通”。在莊士敦這位西洋老夫子的帶動下,溥儀於

是剪下自己的辮子,帶上了眼鏡。


歷史流域


理論上不是,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但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是溥儀,即便後來溥儀退位,按協議民國依然承認溥儀的帝位,只是不能出紫禁城,只能在紫禁城裡做自己的皇帝。溥儀的老師一共有四個老師,他們分別是陳寶琛、袁勵準,陸潤癢、莊士敦。其中莊士敦是一個英國人,這是溥儀唯一的洋人老師,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洋人老師。


早起太費勁


我連他名字的最後一個字都打不出來,你讓我怎麼回答?呵呵


犯漢必誅


是。學貫中西。


西北向西再往北


我認為是的。


花仙子姐姐


不是


功夫土逗看歷史


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