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翁同龢是中国最后一任“帝师”(皇帝的老师)吗?

骑蜗牛走高速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晚清帝国,有一个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以状元进而入仕,先后成为统治招聘俩朝帝师不说,还把握了十数年的国家财政大权,毫无疑问他对晚清政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就是中国最后一任帝师,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

  自古以来,位极人臣的官员都是非大忠即大奸,譬如连杀3个皇帝的宇文护就是大奸臣,像三个女儿独孤天下却依旧固守初衷的独孤信就是大忠臣。翁同龢一个人几乎可以影响整个政局的走向,但是晚清最终走向了覆灭,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一个词评价翁同龢最恰当不过,那就是大奸似忠。大奸似忠的含义就是内心最奸诈的人他的外表往往表现得像最忠厚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翁同龢字叔平,号声甫,江苏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平步青云、得到重用、罢官归家、郁郁而终。他是大学士翁心存的儿子,出身书香世家。咸丰六年,先任户部侍郎、后步步高升至军机大臣。

  在官场混得这么开可见他的双商都很高,而且很会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当时他还被大多数人认为清流砥柱,要知道这可不容易,位高权重还不贪财少有。后来他成为光绪帝师,年轻的光绪更是极其倚重他,每次遇到事都问他的意见,以至于后来光绪不听他的坚持戊戌变法的时候他很寒心,罢官回家,郁郁而终。

  按理说,他一朝首辅大臣就算是罢官也应该衣锦还乡,后半生做个富贵老头安度晚年。谁承想,他到回家乡时两袖清风,过得十分清苦,论做官的道德操守他为官清廉,值得称颂。但是光从这一点来看,就可以说他是一个好官么?当然不是,为官要看是否无愧自己,无愧君王,无愧百姓,无愧国家。他勉强做到了前面2个。

  翁同龢有个哥哥叫翁同书,这是个热血青年,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他义无反顾称赞太平军,导致曾国藩、李鸿章弹劾他通敌叛国,这是杀头之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这件事翁同龢被贬,虽然之后又成为军机大臣,但心气高的他从此就决定一辈子和李鸿章为仇敌,要处给李鸿章穿小鞋。

  洋务运动时李鸿章主张的训练海军、开铁道、改变科举制度的八股制学习一下西方,处处遭到当时在户部的翁同龢的反对和牵制,而且守旧派对他议论纷纷,多有诽谤,所以李鸿章最终也没能贯彻执行他的想法。

  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丁汝昌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是他们也是有苦衷。没有充足物资的支持和先进的思想其实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战败。

  为什么没有物资呢?明面上北洋水师每年可是五百万两军费啊,被主战派的翁同龢扣押拿去给慈禧拿去过70大寿了,他就是想让李鸿章死,所以他也是甲午之耻的始作俑者之一,从这方面看就算是个奸臣无疑了。他确实因个人仇怨,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间接给本就水深火热的百姓增加了负担。

  所以不论古今,当官都要知道忠奸明言辩,百姓才是头上天。


公子灵均


翁同龢是光绪的帝师,并不是最后的帝师;

通常帝师者,意指帝王的老师,可帝王有很多位,清末则同治,光绪,还有末代皇帝溥仪,或者袁世凯,每位帝王的师傅可称帝师。

《人间词话》王国维,则当过溥仪的老师,既是最后的“帝师”,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

据不完全统计,溥仪的老师有七八位之多,在这些“帝师”中,有的出身翰林、满腹经纶,学术造诣非凡,有的是书法巨匠,而王国维就是这其中之一,他是清末秀才出身,在民国时期颇有名气,他是一位集文学、史学、美学、考古等诸多方面有所成就的大家,是一位响当当的国学大师,其书法也是一绝,是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书法,始终透着那股儒雅的气息,更是当地书法大家所不能比拟的。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称帝仅83天就在全国上下的一片讨伐声中死去,他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杨度也由此成为“洪宪帝制之祸首”。杨度在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心灰意懒,转向佛学,一心向佛。

杨度是湘军后代,其祖父杨礼堂在三河之战中阵亡,大伯杨瑞生死里逃生,后获得军功,升为总兵。杨度10岁丧父,在大伯的资助下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杨度在21岁时投入王闿运门下,深受王闿运旧学的影响,而最让他醉心的是帝王术,他曾踌躇满志的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作为大总统的他梦想更进一步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而杨度则梦想成为帝王之师,两人一拍即合。1915年8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被袁世凯称为“至理名言”。8月14日,杨度在北京发起筹安会,以研究国体之名,推动帝制。筹安会大张旗鼓地为袁世凯复辟制造舆论和“民意”,就这样袁世凯在全国反对帝制的“民意”声中称帝,最后大呼“杨度误我”而死,杨度也由此成为“洪宪帝制之祸首”。

1931年6月,杨度临终前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这位梦想成为帝王之师的“旷代逸才”也随着袁世凯帝王梦的破灭随风而去,也可谓之最后的帝师。


驿栈长阳


严格来说,翁同龢并不算最后一位帝师。溥仪有三位老师朱益藩、徐世昌、庄士敦。

朱益藩

朱益藩是清朝年间的进士,曾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后来又当了溥仪的汉文老师。之后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

徐世昌

徐世昌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之后在清廷一直升到军机处大臣,兵部尚书,后又出任民国大总统。

庄士敦

庄士敦是一位英国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这样的名校。李经迈建议溥仪学习西洋文化,将来或许还能走君主立宪制这条路,实在不行可以去国外留学弄个流亡政府。于是庄士敦成为封建王朝唯一一位外国帝师。

可见能成为帝师的,必有其过人之处。


史争朝夕


帝师,顾名思义是皇帝的老师,能成为帝师自然是学识渊博的人,是古代文臣的最

高荣耀,也是教师行业的最高荣耀。


中国最后一任的帝师,自然是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老师。溥仪的老师有八位:陆润

痒、陈宝琛、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袁励准、庄士敦,这些人中很多

不是状元就是翰林出身,学术造诣非凡,而最后一位则是英国人。



陆润痒

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状元,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他生活俭朴,

虽贵为一品,衣着如寒士。他的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



陈宝琛

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进士,为官直言不讳是有名的谏臣。陈宝琛晚年

时,溥仪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他前往东北求见溥仪,希望他不要做民族的罪人,但

是溥仪一意孤行,陈宝琛自己还差点死在了日本人手里。



罗振玉

是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占

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

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



王国维

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

,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又是中国史

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朱益藩

是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进士,是光绪和溥仪两代皇帝的帝师,给光绪帝

当师傅时名声就很不错,深得光绪帝信任。民国成立后,他回乡养花种菊,不问政事

,袁世凯称帝时,多次派人请他出山,他不为所动。后来曾任北京大学第六任校长



梁鼎芬

是光绪六年(公元1880)进士,在中法战争中,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

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名震朝野,但因此被连降五级,他愤而辞官。辛

亥革命后,闲居上海,以遗老自居,后积极参加张勋复辟活动,复辟失败,梁鼎芬

病忧交加,不久病逝。



袁励准

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进士,曾任光绪帝和宣统帝的老师,在戊戌

变法失败后,暗助康有为出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多次提到他。值得一提

的是中南海正门,门上“新华门”三字就是他所写。



庄士敦

是溥仪的一位外教,他是英国苏格兰人,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

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此前,他先后在香港、威海卫的英殖民

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在庄士敦这位西洋老夫子的带动下,溥仪于

是剪下自己的辫子,带上了眼镜。


历史流域


理论上不是,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但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即便后来溥仪退位,按协议民国依然承认溥仪的帝位,只是不能出紫禁城,只能在紫禁城里做自己的皇帝。溥仪的老师一共有四个老师,他们分别是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庄士敦。其中庄士敦是一个英国人,这是溥仪唯一的洋人老师,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洋人老师。


早起太费劲


我连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打不出来,你让我怎么回答?呵呵


犯汉必诛


是。学贯中西。


西北向西再往北


我认为是的。


花仙子姐姐


不是


功夫土逗看历史


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