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簡言之,從李善長來看,是他長於謀人,拙於謀己。從朱元璋來看,兔死狗烹是鞏固皇權專制的一個手段。



李善長(1314-1390),字百室,濠州人,少讀書有智謀,投奔朱元璋後提出了“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戰略思想,使朱元璋在明末群雄中迅速站穩腳跟,他在朱元璋掃平天下時負責出謀劃策及糧草供應,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洪武朝建立後,受封韓國公,官拜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自朱元璋任大元帥後,李善長便一直主持日常政務工作,他善用人才,明習故事,調兵轉餉猶如臂指,統一幣制,立鹽茶法,制定官制等等,說其是洪武第一功臣也不為過。

洪武十三年,李善長推舉的丞相胡惟庸因“擅權植黨”被誅,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的性質變成了謀反大案,李善長因受胡案牽連被定成謀反大罪,就連他那“免死金牌”都救不了他,最終全家七十多口人除了駙馬李棋免死外,其他人皆被斬,一代功臣就此落下帷幕。


要想了解李善長被殺的起因,必須要了解“胡惟庸案”。

胡惟庸,濠州人,淮西集團骨幹成員,李善長隱退時推舉出的淮西集團的代言人,洪武三年,由李善長提攜拜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左丞,後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於他逢迎有術,又兼朱元璋的故意放縱,故為獨相七年之久。此人一副小人嘴臉,但又膽大包天。朱元璋在徵求劉伯溫胡惟庸為相時,劉伯溫對他做了準確的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就是說他為相,好比劣馬駕車,會翻車壞事,此事被胡惟庸得知,從此對劉伯溫暗恨不已。徐達曾將他的劣跡奏於皇帝,胡惟庸居然企圖加害徐達。

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胡惟庸貪汙納賄,排除異己,甚至不經朱元璋就處決犯人,控制官員升遷等等,朱元璋卻對此無任何表示,這是很不尋常的,對於朱元璋這種不同尋常的行為,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朱元璋在構建一個陰謀。

隨著胡惟庸七年來的獨斷專行,頓時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達到了明朗化,朱元璋似乎在忍無可忍之下對其進行了剪除。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密告胡惟庸陰謀,朱元璋將其與一眾黨羽處死。在其死後,更是挖掘出“通倭”“通虜”大案,株連進一步擴大,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被定性為“謀反”,丁斌告發李存義(李善長弟)曾串通胡惟庸謀反,李存義父子受刑後又攀出是李善長指示,於是朱元璋賜李善長自盡,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等功臣一併三萬餘人被誅殺,“胡惟庸案”才堪堪告一段落。



是自取惡果還是兔死狗烹?

胡惟庸被殺五天後,中書省被永久廢除,為此,朱元璋下了一道嚴令。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若有敢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凌遲之罪在當時只用於謀反大罪,以此看來,奏立丞相與謀反無異,在他的眼裡,視丞相如大敵,何至於此!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殺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呢?

從朱元璋來看。

  • 廢除丞相,杜絕權臣,以正綱紀。朱元璋把元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皇帝疏於政務而大權旁落,朝臣擅權以致天下大亂。他對李善長、劉伯溫等人說:“元氏昏亂,綱紀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認為丞相容易引起天下大亂,他也嘗試用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但這些丞相不是尸位素餐就是驕橫跋扈,這就說明丞相這個制度有問題,於是廢除丞相制度就成為首要解決的政治問題,汪廣洋、胡惟庸是最初改制的殉葬品,而李善長樹大根深又是功臣第一人,還是淮西集團的實際領導人,有他在舊制隨時可以復辟,殺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朱元璋忘記一點,國家王朝的特殊性必須要由分權來制衡,否則後患無窮,事實他後來的子孫證明了這一點。
  • 馬皇后的逝世也成了朱元璋誅殺李善長的重要因素。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馬皇后離他而去,臨死前不讓御醫為自己看病,其原因是:“醫者醫病非醫命,妾已藥石無救,若醫者為妾身醫治無效,陛下定會降罪於他,此非我所願”。馬皇后在有限的歲月中,陪伴了朱元璋大半輩子,是唯一能勸解阻止朱元璋濫殺的人。而隨著馬皇后之死,這一切都失控了。馬皇后之死給了朱元璋精神上巨大的打擊,之後朱元璋在殺人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生命的盡頭。


  • 朱元璋擔心太子的懦弱會造成主弱臣強。“兔死狗烹”往往描畫的就是帝王刻薄寡恩的嘴臉,而朱元璋不光刻薄寡恩,還多疑善變,殘忍嗜殺。淮西集團是朱元璋發家的基礎,但這個集團隨著他當皇帝后,領頭羊變成了李善長。這個集團自從把浙東集團鬥倒以後就變成了朝廷一家獨大,其中既有驕兵悍將,也有文臣謀士。洪武二十三年時,朱元璋越來越覺得精神不濟,所以他必須要加快步伐給身體不好且性格懦弱的太子鋪路,那麼淮西集團必須被打散,主要骨幹也必須死,只有死人才可以讓朱元璋放心,那麼淮西黨的精神頭目李善長可以去死了。於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卒。
用趙翼一句話概括: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盡殺之,其殘忍千古未有。害雄之好殺,本其天性。


從李善長來看。

  • 李善長一直以來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在之前被郭子興威逼下被迫叛變過朱元璋,雖然是被迫為之,但不得不承認這是個汙點,也是朱元璋不放心他的重要原因。
  • 李善長“逾制”建房。朱元璋規定王公建房“七架、九架”,不得違背,而李善長在其弟捲入胡惟庸案還不謹言慎行,做出“逾制”之舉,更重要的是向湯和借兵蓋房,公器私用,觸怒朱元璋。
  • 知胡惟庸所為而不告,首鼠兩端,立身不正,有助胡惟庸謀反之嫌,他甚至還默許了胡惟庸的謀反之舉並說出了“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之語。
  • 貪財受賄,醉心於權力,退隱後還插手朝政之事,被朱元璋不喜。朱元璋反貪態度是極其堅決的,對於受賄之人處置一向是嚴之又嚴,李善長倒在此也未可知。
總而言之,朱元璋固然偏執多疑、殘忍嗜殺,但李善長也有取死之道,死的並不是太冤,用《明史》一句話來說:“乃至富至貴極,於衰暮之年自取覆滅。”


結語:李善長雖有蕭何之能,但無蕭何之識,最終為丞相制度、淮西集團殉了葬,即便有所冤屈,但絕對有限。朱元璋雖重嚴刑峻法,但皆是針對王公貴族而為,無一針對百姓,對於誅殺的數萬人,雖過於手段狠辣,但對於政治鬥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望風瑟瑟


朱元璋殺了76歲的李善長,另外還株連李善長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長的兒子駙馬李祺和兒媳臨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殺,可憐!可嘆!可悲!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對親家下如此狠手呢?


從頭說起

李善長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誇李善長是自己的“在世蕭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拜迎二人相見。朱元璋對他以禮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書籍。李善長成為老朱的大智囊,隨軍作戰出生入死,還親自帶領士兵打敗來偷襲的元軍,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勳。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稱帝,當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慶!李善長位列眾人之首,李善長“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詞條,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老朱還賜給李善長“免死鐵書丹券”“爾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對自己的“蕭何”大讚一番,可是今日的“蕭何”的結局可不比往日的蕭何。李善長可沒有漢朝的蕭何圓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劉邦對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長的權利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讓朱元璋忌憚夜不能寐。


李善長也對朱元璋不像以前那麼謙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對彼此的信任幾乎消失了。

為了拉攏李善長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寶貝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封李祺為駙馬都尉。

李善長的府內又一次蓬蓽生輝,榮譽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燒。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嚴重,十幾天都不能上朝。作為親家的李善長竟然沒有去看望過一次,也沒有讓駙馬兒子來問候,朱元璋心裡的箇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機彈劾李善長,說公主進了李善長家的門,李善長就變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裡連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覺得李善長過分了,開始厭煩他,“帝始微厭之”,一怒扣了李善長一年的奉祿。


另外李善長對部下監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湯和告訴老朱李善長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謀反,還想拉李善長入夥,李善長不從。謀反是大罪,但他沒有向朱元璋檢舉揭發胡惟庸。胡惟庸也許感到李善長有動搖,繼續拉攏,李善長最終留下口實。李善長向朱元璋屢次請求赦免其發配邊疆的親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將丁斌治罪,沒想到丁斌出賣了李善長的弟弟,一系列的導火索迸發。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和胡惟庸密謀造反,李存義父子被逮捕審訊,供詞牽出李善長。還供出胡惟庸派李存義勸說李善長時,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李善長的奴僕盧仲謙也作證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

朱元璋說他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不忠!最後有人說觀天象有星變,災禍會降臨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長的人生成為定居局。

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斬殺。



實際上,李善長的這些大罪都是憑口說,證據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朱家江山會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堅決要殺的人,誰能跑掉?


小姐姐講史



有李善長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換做趙匡胤,李善長一定不會死。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殺李善長一家的時候,已經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已經過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朱元璋殺了十萬左右官員和家屬,目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朝廷綱紀。據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李善長向湯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長有個親戚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一直找朱元璋說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長當年知道胡惟庸要謀反,李善長不向朱元璋報告此事,不報告那就是同謀。



胡惟庸會謀反嗎?胡惟庸是個文官,一開始是個老實人,雖然當了宰相,但是並無軍權,怎麼謀反?拿什麼謀反?再說了,朱元璋是什麼人?晚上睡覺都睜開一隻眼睛的人,大臣們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逃不過錦衣衛的偵察,逃不過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麼謀反,怎麼可能謀反?胡惟庸要說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點。

殺掉李善長就是因為前兩個原因,借兵修房子和為親戚求情。在朱元璋看來,有這兩件事就可以殺李善長了,但在外人看來,因為這兩件事就殺李善長,說不過去啊,為此只好刑訊逼供,把李善長牽連進謀反案,這樣殺他一家,就沒有人說三道四了。



說李善長涉及謀反,當時就有人懷疑,上書質問朱元璋,說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怎麼會冒誅九族的風險參與謀反?結果這人被朱元璋關起來了。

胡惟庸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李善長案也是冤案!老朱在辦這事上,不地道!


坐看東南了


李善長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殺,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黨爭激烈,演變成威脅皇權。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黨,與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黨,相互爭鬥,起初只是黨爭,後來演變成威脅皇權的地步。

李善長雖然退下來,但並沒有閒著,他想通過扶植胡惟庸,來遙控朝政。

李善長和胡惟庸還通過結親,建立緊密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但李善長免於被株連。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李存義父子(李善長的弟弟及侄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明太祖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謝,太祖因而積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禍從口出。

胡惟庸一夥勢力意欲圖謀大事,曾親自找退休的李善長商議,李善長開始很驚駭,後來居然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我已經老了,等我死之後,你們再去幹吧!)

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能說麼?這話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不是找死麼?

隨後又有人告發李善長包庇胡惟庸,隔岸觀火,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三是功高震主,還不檢點,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當上皇帝后,對驕兵悍將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後,朱家子孫鎮不住這些元老功勳,而李善長曾作為開國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佈,縱然辭相依然影響力巨大。

而且李善長還是個“不檢點”的皇親國戚,平時屢屢違制,犯了帝忌,殺他只是朱元璋長久心中憤恨的爆發。

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李善長和朱元璋在創業時,也曾是一對和諧君臣,形影不離,是同甘共苦的戰友,可是當人一旦獲得了高位,獲得了權力,就會像著了魔一樣,迷失相遇時的初心。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一段話親評李善長: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後來,一個成了九尊至尊,一個成了開國丞相,都是權勢赫赫,但二人卻漸行漸遠,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權力是催人瘋狂的春藥,也是催人毀滅的毒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羽被追責,朱元璋將已76歲高齡的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70餘口,一併處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Zzz虛空索敵


李善長之死,歷史上公論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為何非要誅殺李善長不可,有這麼一個故事似乎能夠作解釋:李善長死後,太子朱標找到朱元璋,委婉勸說到:殺人太多太濫,恐怕有傷朝廷和氣。

朱元璋沒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長滿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給削掉,朱標自然能夠輕鬆撿起,於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現在誅殺這些人,就是為你消除隱患”。

這個故事似乎暴露出了這對父子內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簡單的嗎?

並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絕後↑

誰都知道,朱元璋堪稱中國歷史上反腐手段最決絕的帝王,他的反腐有兩個明顯特點:

一、反腐條件嚴苛

只要是犯有貪汙的官吏,一經查實,一律發配北方荒漠中充軍,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

二、反貪腐不避皇親國戚。

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都是死於貪腐相關案件。

以上事實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會面對何等的壓力。

換成任何別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夠駕馭如此複雜的局面,哪怕這個複雜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來的。

↑權貴官僚們當然會歌頌宋太祖趙匡胤↑

李曉鵬博士在《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書中曾經比較過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區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做法千古稱頌,可你仔細想想,稱頌者會是誰?必然是受益者和無知者。

石守信等大將權貴倒是可以豐衣足食,代代無憂,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可背後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價呢?

自古以來,官員們的榮華富貴和老百姓的豐衣足食是一對矛盾。

因為在農業經濟時代,官員的薪水與富貴,都是取之於民。趙匡胤採用的是賄賂討好官僚集團,至於民不聊生這樣的事情,對不起,他不會考慮的。所以宋朝的公務員之多,堪稱各個王朝之最,因為公務員待遇好啊。

這與出身有關,朱元璋是苦出身,當過要飯的,當過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從小就痛恨貪官汙吏。沒想到老天爺竟然真的讓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如何對待“腐化”的官僚權貴,朱元璋必然不會採用趙匡胤那種討好的做法。

↑李善長活的沒有安全感↑

再說另一方面,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權貴們,他們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對待這些人倒也不壞。但其中多數官員,膨脹了,腐化了,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廣州,成為土霸王,和當地劣紳勾結,一手貪財,一手逞威,換做是趙匡胤當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他娶得可是馬皇后與朱元璋的第四女安慶公主,以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深情來說,安慶公主也得到相當的恩寵。可是歐陽倫卻利令智昏,偷偷販賣私茶,謀取暴利,而且他還是利用公家的驛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國家的,利潤都是自己的,這種違法案件在歷朝歷代簡直司空見慣。

而且權貴們還面臨一個他們無法約束的情況: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勢,自己的後代不長出息。歐陽倫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過程中,囂張至極,毆打河橋吏,河橋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這次無法忍受,於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殺女婿,殺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處死周保,並且賜死女婿歐陽倫。都說朱元璋殘忍噬殺,但換成趙匡胤來當皇帝,河橋吏豈不該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個包青天?歐陽倫豈不要一直無法無天?

同樣,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兒子胡公子所賜,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墜車而死,胡惟庸竟然親手殺死駕車之人,給兒子報仇,換成趙匡胤當皇帝,恐怕不但不會追究胡惟庸的責任,還會派人慰問胡惟庸喪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沒錯的,但他最大的錯誤在於方法不對,他過於依靠人治,同時又不能體諒官僚的行事邏輯,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並非利用這樣的手段謀私,而是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的一種得宜之法,朱元璋卻完全不去體諒此事的背景。

總之,朱元璋對待官僚集團的態度,讓許多官僚都產生巨大壓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隨者,他們受夠了朱元璋↑

當官為了幹啥?權貴的功勞不就是換來權勢財富和地位嗎?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為,可朱元璋一絲都不肯妥協,如此嚴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幹活,你會怎麼想?

普通官僚當然是畏畏縮縮,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別,能活著下班就是大慶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位置,他們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官員支持,有“群眾基礎”,這點很重要!

雖然許多明史大家都認定胡惟庸與李善長沒有謀反的心思,但小編認為,胡惟庸和李善長內心絕對想過反抗朱元璋的辦法。

為什麼?因為活的沒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極端了,當官貪汙點怎麼了?人家行賄我辦事,怎麼了?我不造反,該幹活幹活,又怎麼了?老朱你這麼搞,會沒朋友的。

實際上,朱元璋也沒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發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餘波,一直到李善長被牽連誅殺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長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誅殺的。

↑錦衣衛的誕生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這十年間,朱元璋做了什麼?為什麼需要花費十年,才把李善長殺掉。原因其實很簡單: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長做了些什麼,他需要花費時間調查!

實際上,誅殺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意識到了官僚集團存在著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順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過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加強皇權,加強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錦衣衛,負責探查官僚的政治動向,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內心的不安全感。

其實,隨著朱元璋年紀漸大,他的極端性格有增無減,樊樹志先生認為朱元璋利用這十年時間編織能夠殺死李善長的理由,畢竟人家李善長有免死鐵券,金身護體,還能免死三次!而唯一無法免死的條款,就是謀反。

證據炮製需要時間,但朱元璋派人偽造證據的動機呢?恰恰是他對李善長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長等權貴,是唯一能夠真正打擊朱元璋的政治力量,這種力量,已經決不能再留下來而且,為子孫後代考慮,朱元璋能夠壓制住官僚權貴,可朱標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嗎?顯然做不到!

這裡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權貴,為他的皇權反而埋下了巨大隱患,於是為了剷除這個隱患,他又不得不繼續消滅權貴,這個死循環形成之後,無論李善長還是朱元璋,就都沒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長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個極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堅決的政治天才。


我見青史多嫵媚


李善長是唯一一個沒有戰功卻被封公爵的文人,朱元璋對李善長也算是不錯了,不僅封為左相國,韓國公,位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年奉四千石,兒孫世襲封爵,而且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可以免死兩次。可是最終李善長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即便已經是77歲的古稀之年。


李善長作為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創業的智囊,對朱元璋很忠誠,當初郭子興削弱朱元璋兵權想挖李善長過去,被李善長嚴詞拒絕,就認準了這個草根主子,為他出謀劃策定了天下。朱元璋也是視他為自己的蕭何,給他足夠的地位和榮譽。但是人都會變得,尤其是染指權力巔峰之後,朱元璋雄猜善忌的本性開始在打壓殘害功臣中慢慢暴露,李善長表面溫和內心苛責的排擠劉基等浙東黨。

對於聰明的李善長來說,早就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洪武四年他就辭職告老還鄉了。朱元璋也很忌憚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勢力,但是還是選擇穩住而非打壓,讓李善長做了太子老師,還把自己女兒臨安公主嫁給李善長長子李祺,和他結為親家。但是後來李善長卻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謀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罪被誅九族,涉案三萬餘人,但是這件事卻遠遠沒有結束。五年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胡惟庸的親家)被查出和胡惟庸通謀,朱元璋看在他是李善長的弟弟的份上,沒有殺他,只把他軟禁在崇明島。但是李善長對此卻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連句謝謝也沒有,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朱元璋期待的謝恩落空了,心裡很不爽。

又過了五年,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罪,嚴刑拷打下供出李善長在胡惟庸案中的隱晦態度:第一次嚴詞拒絕同謀,第二次胡惟庸答應以淮西相贈,封諸侯王,李善長動心,第三次密室談話,第四次李善長拋出一句著名的話“我死,汝等自為之”。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想到五年前李存義案以及李善長向湯河借兵300大興土木的事,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治罪,將除女兒女婿兩個外孫以外的李善長妻女70多人全部誅殺,淮西勳貴徹底擊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李善長可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縱然沒有免死金牌也會得以善終,懂了卻做不到,總是有十塊免死金牌也擋不住被殺的命運。開國元勳40多個,被殺的近30人,不得不說剩著為王!


墨梅逸清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李善長卷入了胡惟庸案,絕非朱元璋濫殺。

李善長和胡惟庸有著密切的姻親關係,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長推薦才得以升官,最後成為丞相。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兒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雙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發生以後,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和此案無關,沒有調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確認,李存義父子都參與謀反,但朱元璋認為他們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長面子上,給予免死。

然而,李善長為了和胡惟庸案件劃清界限,裝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為赦免李存義父子而向朱元璋謝恩。

此舉,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懷疑。

果然,10年後,李善長有個叫做丁斌的親戚入獄,供出李存義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將李存義父子抓捕。

李存義父子為了自保,被迫說出全部事實。

實際上,胡惟庸謀反之前,曾經派李存義去遊說過李善長多次,要求一同謀反,許諾淮西之地封他為王。

李善長開始不敢答應,但隨後給予默許,還幫助隱瞞。

有人又告發李善長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到捕魚兒海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

朱元璋非常震怒,開始調查李善長。結果,很快發現李善長確實知道胡惟庸謀反的事情。

這就非同小可。

因為李善長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還將女兒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雙方也是親家。

然而,李善長卻竟然參與謀反,在當時就是誅九族的大罪。

結果,朱元璋便將李善長賜死,將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李善長之子李祺與公主,還有他們的幾個孩子,都被法外開恩,免於一死,還繼續做官。

其實,李善長被殺並不冤枉。

古代作為臣子最大忌諱就是不忠心,更別說參加謀反。

李善長知道謀反的事情知情不報,已經是重罪,更別說還幫著隱瞞,當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藉機濫殺,早就把李善長殺了,不可能等待10年時間。

一般認為,李善長是自以為聰明的兩面投機,如果胡惟庸贏了,他就可以做王爺。

就算胡惟庸輸了,他也可以儘量劃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講述這個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長的事情。

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薩沙


老朱殺了李善長,實在是不應該。不過老朱要殺他,實在是隨便就可以找到幾個理由。

當年胡惟庸案的時候,胡惟庸在事發之前曾經告發李善長謀反,不過當時老朱沒在意,他也知道李善長不可能謀反。後來胡惟庸被殺的時候老朱這才知道,原來胡惟庸曾經策反過李善長,不過李善長沒同意。



不過這事在老朱心裡就是一個過不去的梗,既然這樣,李善長肯定知道胡惟庸居心不軌,但是卻沒有向老朱告發,知而不報就是罪過,當時不清算是因為還沒輪到他。

等過了幾年,雖然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了,但是老朱始終都沒有忘了他,生活上也是經常派錦衣衛去寒噓問暖,就看看他在幹嘛。

而且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的,還是收了胡惟庸的賄賂,好幾百兩銀子呢。胡惟庸案,李善長有脫不了的干係,最起碼用人失誤,這也是要處罰的。

且不說老朱本來氣量就小,就說受賄,識人有誤,知而不報,這一個哪一個老朱都能單列出來說事。

所以說李善長的死,怪老朱氣量小,也怪他自己不小心。


聽歷史說話


朱元璋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並不想殺李善長,畢竟他已經殺了那麼多功臣,也想給自己樹立一個正面典型的嘛。李善長之所以死都是被“豬隊友”自己的親戚連累了。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李善長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他的親戚犯法了,於是李善長找到朱元璋,想讓他網開一面,誰知道卻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的故事,他的親戚反咬了李善長一口,牆倒眾人推,李善長受到了大臣們的彈劾,最後被朱元璋處死了,還被滅了三族。李善長被殺時已經77歲高齡,如果不管親戚的閒事,完全可以善終,令人惋惜啊。

一、李善長與朱元璋的交情不一般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與朱元璋可以稱得上是半個老鄉,從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就開始追隨朱元璋,一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招賢納士、管理軍隊的物資供應,可謂勞苦功高,其功勞可以比肩漢代的丞相蕭何。

朱元璋初追隨郭子興時,受到郭子興的懷疑,於是郭子興想把李善長給挖過來,遭到了李善長的拒絕,這就進一步增強了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信任。

朱元璋稱吳王后,就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洪武三年,朱元璋又封其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能得到朱元璋頒發的免死鐵券,可見朱元璋有多信任李善長。

這還不算為了增進兩人的感情,朱元璋和李善長還做了兒女親家,朱元璋將自己的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家從此顯赫一時,時人極為羨慕。

二、無辜被捲入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當年為了跟劉伯溫鬥法,李善長推舉胡惟庸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可胡惟庸日益膨脹,漸漸的有了和朱元璋叫板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朱元璋的厲害,於是他開始廣結黨羽,一方面是擴張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是拉人下水,法不責眾嗎,真犯了事,你朱元璋還能殺掉這麼多人嗎?看來胡惟庸還是不瞭解老朱的脾氣秉性。

胡惟庸想拉攏李善長,因為李善長不僅德高望重,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免死鐵券,有了李善長做靠山,胡惟庸能踏實不少。

但是李善長不蠢啊,他跟了朱元璋那麼久,自然瞭解朱元璋的手段,他當然清楚,胡惟庸想對付朱元璋,簡直就是以卵擊石,於是他拒絕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還是很靈活的一個人,他看拉攏李善長未果,就想到了從李善長的親戚入手,正好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於是他便把李存義拉下了水。

李存義得到了好處後,便開始遊說李善長,剛開始李善長還嚴厲的訓斥了李存義一番,可後來說的時間長了,李善長實在拿李存義沒辦法了,就說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也就是說,我老了也折騰不動了,我死了以後,你們好自為之吧。

後來,胡惟庸案被告發,牽連的人甚廣,李存義的事情也被別人揭發出來了,但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並沒有殺掉李存義,而是把他安置在了崇明島上。

按理說弟弟犯了謀反大罪被赦免,李善長應該感恩戴德,向朱元璋叩頭謝恩,誰知李善長可能為了撇清自己,居然對此事默不作聲,這就讓朱元璋深感不滿,二人之間的嫌隙漸生。

三、牆倒眾人推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家的房子壞了,需要維修一下,但此時的他已經不是丞相了,不能再呼風喚雨了,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老鄉湯和,向他借三百兵士當勞工。

按說這也不是什麼大事,誰知湯和竟然把此事報告給了朱元璋,這次朱元璋對李善長動了殺機。

沒多久李善長的親戚丁斌犯了事,要被髮配到邊疆,這次李善長居然跳了出來去朱元璋那求情。對李善長不滿已久的朱元璋正想敲打一下李善長,於是就想從丁斌身上找到李善長的罪證,就把他關進了監獄,日夜拷打,丁斌熬不住,供出了李存義與胡惟庸謀反的細節。

朱元璋知道後,立即把李存義抓了回來,仍然嚴刑拷打,於是李存義又供出了他勸說李善長的事情。

很快李善長的家奴根據形勢,也向朱元璋彙報了李善長積極參與胡惟庸謀反的事。而朝中一向落井下石的文官,也開始跳出來紛紛彈劾李善長,什麼貪汙受賄、不守禮法等等。

更可笑的是連觀察天象的欽天監也來插上一腳,說最近出現星變,是不吉利的徵兆,還提出瞭解決方案“當移大臣”。

牆倒眾人推,根據這麼多人供述的或真或假的罪證,朱元璋終於決定殺掉他昔日最信任的合作伙伴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小結

歷來功臣們總是受到開國皇帝的忌憚,從古至今,能夠全身而退的屈指可數。李善長前半生可謂一直兢兢業業,謹小慎微,誰成想自己的一世英名卻被那些愚蠢的親戚毀於一旦,在77歲高齡被殺滅族。晚年的他也確實有些昏聵了,如果對於丁斌的事情能夠置身事外,也許能夠壽終正寢,可是真相就是這樣的殘酷,導致他和朱元璋三十六年的革命友誼、君臣之情一夕之間消耗殆盡,否則歷史上又增添了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豈不更好?


達達令觀史


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說是十分卑微的,一個乞丐做了皇帝。越是這樣的人,就越怕失去這來之不易的地位。儘管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有這一幫文臣武將幫助他平南掃北,然而,這幫人最後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僅湯和一人得以善終。



李善長是大明王朝的開國丞相,曾經被朱元璋比做是漢之蕭何,爵封韓國公,排在眾功臣之首。可以看出,朱元璋前期對於李善長來說,那是相當厚待。朱元璋讓太子朱標拜李善長為師,還與他結成兒女親家,甚至賜予他免死丹書。

其實,朱元璋一開始並不想殺李善長,即使是他的弟弟李存義參與了胡惟庸集團,被定為謀反,朱元璋也沒有對李善長做出任何的處理。可是,李善長太瞭解朱元璋了,胡惟庸案雖然沒有處理自己,然而他卻一直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越是這樣,就越是舉措失當,最終撞到了朱元璋的刀尖上。



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一件是找湯和借兵。李善長要修繕和擴建自己的國公府,就去找湯和借了5000兵士來幫自己看家護院。沒想到湯和借給他兵之後,轉頭就跑去向朱元璋報告了。雖然這件事可以看出湯和的做事謹慎,但這樣一來,他也就把李善長給賣了。朱元璋本以為胡惟庸案後,李善長應該消停了,沒想到他還敢借兵,這讓朱元璋產生了警惕。

另一件是李善長府上有個叫丁斌的管家犯了罪,被朱元璋判了流放。李善長偏偏在這個時候給朱元璋上書求情。這一下徹底把朱元璋給激怒了:朕斷了的案子,豈容你來指手畫腳。你此前參與胡惟庸謀反,找湯和借兵,朕都沒與你計較,本以為你能反省,現在你竟然干涉司法,朕豈能饒你!



當朱元璋殺李善長詔書下達之後,李善長拿出了朱元璋賜給他的免死丹書。朱元璋笑道:你再看一遍上面的字。李善長看後才明白自己死定了,因為丹書上面寫著:免死,除謀逆外。於是,已是70高齡的李善長最終沒有逃過朱元璋的屠刀,被以謀逆之罪判處滿門抄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