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我們的一次新年茶會曾命名為“元朔迎春”就是源於此詩。

中國傳統的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新的開始。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春節,又叫陰曆年,即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民國時期,袁世凱批准將元旦(夏曆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後繼承辛亥傳統,仍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並沿用至今。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元正》

晉 辛蘭

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

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元旦

宋 何汝樵

臘盡寒猶厲,春來雪未乾,

流年憐易失。為客敢求安。

故里屠蘇酒,新年柏葉盤,

嗟哉老兄弟,誰與共清歡。


“元旦”一詞最早的源於《晉書》


農曆十二月的別名

一月:《爾雅·釋天》稱“陬”,民間稱“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春王、青陽”;

二月:《爾雅·釋天》稱“如”,民間稱“如月、中和、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爾雅·釋天》稱“病”,民間稱“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爾雅·釋天》稱“餘”,民間稱“余月清和月、槐月桃月、孟夏”

五月:《爾雅·釋天》稱“皋”,民間稱“榴月、薄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爾雅·釋天》稱“旦”,民間稱“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貺”;

七月:《爾雅·釋天》稱“相”,民間稱“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爾雅·釋天》稱“壯”,民間稱“壯月、桂月、獲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爾雅·釋天》稱“玄”,民間稱“亥月、菊月、葡月、季秋

十月:《爾雅·釋天》稱“陽”,民間稱“陽月、小陽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爾雅·釋天》稱“辜”,民間稱“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爾雅·釋天》稱“塗”,民間稱“涂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