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我们的一次新年茶会曾命名为“元朔迎春”就是源于此诗。

中国传统的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新的开始。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春节,又叫阴历年,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民国时期,袁世凯批准将元旦(夏历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新中国成立后继承辛亥传统,仍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元正》

晋 辛兰

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

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元旦

宋 何汝樵

腊尽寒犹厉,春来雪未乾,

流年怜易失。为客敢求安。

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

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元旦”一词最早的源于《晋书》


农历十二月的别名

一月:《尔雅·释天》称“陬”,民间称“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春王、青阳”;

二月:《尔雅·释天》称“如”,民间称“如月、中和、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尔雅·释天》称“病”,民间称“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尔雅·释天》称“余”,民间称“余月清和月、槐月桃月、孟夏”

五月:《尔雅·释天》称“皋”,民间称“榴月、薄月、蒲月、端月、仲夏”;

六月:《尔雅·释天》称“旦”,民间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天贶”;

七月:《尔雅·释天》称“相”,民间称“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尔雅·释天》称“壮”,民间称“壮月、桂月、获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尔雅·释天》称“玄”,民间称“亥月、菊月、葡月、季秋

十月:《尔雅·释天》称“阳”,民间称“阳月、小阳春、孟冬、梅月、良月”;

十一月:《尔雅·释天》称“辜”,民间称“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尔雅·释天》称“涂”,民间称“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