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贞观之治的时候,李世民去让这种鬼“取人心肝”?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贞观十七年(643年),发生了很多事。

这一年,与李世民亦臣亦友,创造了不少君臣佳话的名臣魏征去世。

这一年,李世民为了表示不忘众臣的功劳,开始绘制凌烟阁功臣画像,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24功臣图。

贞观之治的时候,李世民去让这种鬼“取人心肝”?

魏征:李世民亦臣亦友的伙伴

同样是这一年,西行取经的玄奘大师从印度启程回国,中、印两国的交往历史即将被改写。

而就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庚辰,长安城忽然被一则“取人心肝”的谣言所笼罩,而且矛头直指李世民。

这个故事,还得从再往前一百多年前的建康石头城讲起。

清朝的大才子洪亮吉,曾经编过一部《拟两晋南北史乐府》,用乐府诗歌的形式,把纷乱的两晋南北朝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出来,其中有这么几句读着让人瘆得慌:

建康城头众惊走,枨枨取人饲天狗。朝呼食肉宵呼肝,枨枨得人食始欢。

贞观之治的时候,李世民去让这种鬼“取人心肝”?

实在没找到“枨枨”的图,您凑活看吧~

这几句诗,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枨枨食人

根据《南史·武帝纪》记载,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夏六月,“都下讹言有枨枨,取人肝肺及血,以饴天狗。”

在那一年的六月,南梁首都建康忽然疯了一般传言,有一种叫做“枨枨”的恶鬼四处出没,把活人的心肝血肉取出来,喂给天狗吃。这种“枨枨”到底长什么样子没人知道,而且名字首次出现,于史无考,大概率是出于音译,不曾见诸于历史记载,似乎凭空蹦出了这么一种生物。

至于“天狗”就更有意思了,《山海经》中的“天狗”远居异域,是一种异兽。而天文学中的“天狗”原是一种天体,不曾享受民间的血食。此间疯传“取人肝肺及血,以饴天狗

”,想来天狗已是物老成精,吃人无数。

贞观之治的时候,李世民去让这种鬼“取人心肝”?

天狗:原本是神兽,后来变成了星星

面对此种情况,梁武帝出动各种力量彻查,大概过了二十多天,谣言才平息。原以为此事就此而止,几十年后的大同五年(539年),这“玩意儿”又再度卷土重来。

《南史》记载:

“(是岁)

都下讹言天子取人肝以饴天狗,大小相警,日晚便闭门持仗,数月乃止。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恶鬼“枨枨”,但是从“取人肝”“饴天狗”来看,下黑手的应是此物无疑。而且这一次的谣言,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梁武帝。百姓疯传是他派遣妖怪作祟,以至于都人“大小相警”“闭门持杖”,这种人人自危的局面过了数月才得以平息。

此后的百余年间,再无“枨枨”“取人心肝”之类的记载,这种令时人恐惧至深的社会记忆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直到百多年后的贞观十七年,它们又回来了。对此,新、旧唐书都有所记载。

《旧唐书》载:

秋七月庚辰,京城讹言云:‘上遣枨枨取人心肝,以祠天狗。’递相惊悚。

谣言爆发的日期七月初三都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当时的百姓似乎还认定,就是李世民,亲自指使妖怪挖人心肝

《新唐书》的记载则有详有略:

贞观十七年七月,民讹言官遣枨枨杀人,以祭天狗。云其来也,身衣狗皮、铁爪,每于闇中取人心肝而去。

连恶鬼“枨枨”的样貌都有所记载。

贞观之治的时候,李世民去让这种鬼“取人心肝”?

李世民:我是清白的~

其实不管是“上遣”还是“官遣”,都体现出当时百姓对朝廷的极度不信任,这与百年前建康城下人心惶惶的情形如出一辙。当时的长安城,城中百姓“每夜惊扰,皆引弓剑自防,无兵器者剡竹为之,郊外不敢独行。”一个个拿起武器防身自卫。

见此情形,唐太宗不得不颁布旨意,“令通夜开诸坊门,宣旨慰谕,月馀乃止。”城中里坊,到了晚上全都不许关门,每天都有朝廷官员传达上意,足足过了一个多月,事件得以平息。

大唐盛世、贞观年间的首善之区长安城——仅仅一则没头没尾的谣言就足以让百姓惊扰不安。

此后这个恶鬼依旧没有消停,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载,“京师讹言官遣伥伥捕人,取肝以祭天狗,人颇恐惧,畿内尤甚。”整个京畿三辅地区乱成一锅,废了唐玄宗好大的力气才得以平息。

虽然恶鬼从“枨枨”变成了“伥伥”,但是带来的破坏力却丝毫没有变小,此后“枨枨”的名字虽然不再见诸于史料,但是“毛人食心”“恶鬼取肝”这类的记载却从来没有少过。

其实恶鬼的名字换了一茬又一茬,它的真名却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谣(讹)言”。

无论是梁武帝,或是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有为之君,而在他们的任上,依旧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谣言。更有甚者能够引得百姓之间刀兵相向。不管是混乱时代还是太平盛世,这玩意儿一有机会准会死灰复燃。

只不过现在的人民群众呢,眼睛亮了,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能容下谣言蹦跶的空间,也就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