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導讀: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則出兵幫助石敬瑭建立後晉,同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則與石敬瑭約為“父子”,石敬瑭為“兒皇帝”,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作為交換條件,後晉天福三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從此燕雲十六州納入遼的版圖,但是這卻使得中原地區喪失了保護的屏障,尤其北宋在建立以後,由於燕雲十六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宋遼之間的和與戰大多是圍繞此地展開,所以本期話題我們談一談北宋為什麼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究其原因,大致為地理環境因素、傳統思想和遼經營燕雲地區的成效三方面。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石敬瑭照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

首先我們看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它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區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其中最靠北面的是武州,最西面的是朔州,最南面的為瀛州,最東邊的為薊州,其餘各州在此四州之間沿長城兩側展開,分佈四周,在《宋史·地理志》中稱這一地區為“燕雲”,而燕州又稱為幽州,所以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燕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王維在《使至塞上》中有一句“都護在燕然”,可見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不無道理。尤其幽州北部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北的長城一線,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宋代徐夢梓編寫的《三朝北盟會編》中描寫了這一地理位置的戰略價值:

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復嶺中有五關,居庸可以行大車,通轉餉,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外有十八小路,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馬。

可見這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族入侵的中原屏障,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接地帶,而燕雲地區往南便是河北地區,均是平原。若繼續南下,便沒有阻礙,石敬瑭身為河東節度使,職責就是全盤掌握燕雲十六州,負責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而他能夠成功反唐,依仗的便是這地區的地理形勢,因此這一地區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難怪宋朝完成了統一大業後,便與遼國爭奪此地區,那麼除了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之外,宋遼爭奪此地還有什麼原因呢?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燕雲十六州


宋遼爭奪的原因

其實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對宋遼雙方都有重要意義,任何一方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佔據了進攻與防守的主動權,而不是出於被動位置,它自後晉高祖割讓給遼國後,便改變了自古以來南北民族以長城為界限的戰略形勢,這個影響很大。

1,防止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宋朝一直想收復此地區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邊防,北方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兵強馬壯,自秦朝修建長城以來,長城一帶就成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侵犯的重要防線,所以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長城的作用,一直到了唐朝時期,北方邊境一直很安寧,而燕雲十六州歸屬了遼國之後,這一屏障就落在契丹族之手,北宋失去了保護屏障,就很難組織遼的南下入侵,所以燕雲是一道重要屏障。

2,維護中原王朝的尊嚴

宋代自統一以後,便成為中原王朝的正統,夷夏之分在中原人心中根深蒂固,除了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皆為蠻夷,蠻夷之族不可與漢族相較,這是宋朝作為中原王朝應有的尊嚴,不可侵犯,而契丹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歸屬中原,向唐朝納貢,但是到了宋朝,卻成為宋朝統治者的一塊心病,甚至一向視為蠻夷的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權逐漸強大了起來,漸漸有壓倒北宋王朝的趨勢,這便是宋遼爭奪的第二個原因。

3,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

我們上面說的原因是站在宋朝的角度,而對於遼而言,這個地區佔據天險,有利於國家的安全,它們不想再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再加上本民族以遊牧為生,而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優渥,經濟發展比較快,並且有助於遼國的物資來源和兵源的獲取,所以守護好這一地區,對遼而言至關重要。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耶律德光與石敬瑭

北宋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

在天福三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作為遼太宗耶律德光幫助他稱帝的條件割讓給契丹後,燕雲納入了遼國版圖,但是在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大地上,自北宋建立以後,北宋的統治者們為收復此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努力,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宋朝對遼的關係轉變。

1,宋太祖的贖買政策

建隆元年,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國號為“宋”,北宋建立以後,宋太祖開始了他的統一大業,其中就包括了燕雲十六州,但是新朝建立,難免會受到其他割據政權的敵視,因此他與大臣商議“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爭策略,所以此時宋太祖就要保證與遼國邊境的和平,從而平定南方,但是宋太祖卻從未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便與大臣商議贖買,若贖買不成便採取戰爭的方式,但是贖買需要大量的財富,所以宋太祖設置了“封樁庫”用來儲存把平定諸侯割據政權所得來的財富,這些財富便是用作贖買燕雲十六州的經費,可見宋太祖對燕雲地區的重視。

2,宋太宗北伐

開寶九年(976年),太祖皇帝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即為宋太宗,太宗皇帝在感嘆封樁庫的財富之巨的同時,又心疼先祖日夜勞累只為滅北漢,完成統一,所以他秉承意志,便開始實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然而在太平興國四年,滅北漢不久之後,未經整頓軍隊,太宗皇帝便迫不及待的率軍北伐契丹,而戰爭初期,由於遼軍未做準備,宋軍攻破許多城市,直取幽州,但是幽州為遼軍重地,在經歷“高梁河之戰”後,宋太宗不幸受傷逃跑,於是不得不班師回朝,即便如此宋太宗收復之心從未放棄,並於雍熙三年再一次北伐,但是依舊未能成功,甚至北宋名將楊業戰敗被俘,於是隨著這兩次北伐失敗,宋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於是與遼國的關係又攻轉為守,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朝廷內部,甚至君臣之間相互推卸責任,而太宗與大臣之間默契的不再提收復燕雲之事。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楊業劇照

\u00013,宋真宗以和為主的轉變

鑑於先父在遼戰爭中的失利,宋真宗繼位後,很想在對遼戰爭中建立自己的業績,完成先祖的心願,樹立自己的形象,所以繼位後不久,宋真宗便進行積極備戰,重視選拔精兵強將,希望通過各種途徑選拔軍事人才,加強宋朝的軍事實力,然而許多大臣卻勸真宗與遼以和為主,就連原來參加北伐的主戰派曹彬也勸和,所以在前代皇帝的影響和朝臣的勸阻下,宋真宗也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目標,繼承了以和為主的看法,並在與遼戰爭中佔據有利形勢的情況下,簽訂了喪權的“澶淵之盟”,盟約不僅規定宋朝須向遼繳納歲貢,而且還規定了兩國的疆土,這等於從法律上承認了燕雲十六州歸屬遼國,在這種情況下,宋遼維持了近百年和平,但是燕雲地區一直是每個宋人心中的一大問題。

4,宋神宗時期對燕雲地區的爭奪

澶淵盟約簽訂後,宋遼維持了百年和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宋朝放棄對此地區爭奪的想法,而宋仁宗為了抵禦遼軍的南下,在河北地區疏河興塘,將泥窪河泊連接一起,形成一道防禦線,但是到了宋神宗時期,他一改宋仁宗時期的懷柔政策,主張武力解決邊患問題,決定先平定周邊的少數民族,最後收復燕雲地區,同時期王安石上疏宋神宗,認為契丹犯邊只是小事,宋方應該先改革充實國家的實力,這樣蠻夷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再加上宋對西夏戰爭的失利,如此宋神宗被迫放棄收復計劃,最後鬱鬱而終。

5,宋徽宗聯金抗遼

北宋末年,一直受遼統治的女真部落漸漸崛起,並建立了金國,而北宋與金都受到遼的入侵,所以兩者不謀而合,於是簽訂“海上之盟”,雙方共同出兵遼國,如此遼國才被滅亡,但是滅亡後,宋與金開始了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多年交涉,而金國只同意歸還一部分,尤其西京地區還在金的統治下,所以直到靖康二年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從未被北宋收復。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宋徽宗

北宋爭奪燕雲十六州失敗的原因

燕雲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北宋王朝,雖然最後聯金滅了遼,但是最後也未能收復成功,究其原因,大致為地理環境因素、傳統思想和遼經營燕雲地區的成效三方面。

一,地理環境因素

其實燕雲一直是中原地區防禦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早在春秋時期在邊防上便起到重要作用,後來秦始皇把七國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對於阻止以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的進攻十分有效,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描寫了這一地理環境:

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才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

而遼起源於東北地區,以遊牧為主,兵強馬壯,兵種是騎兵為主,遼早有入侵中原的野心,所以遼太祖就想控制燕雲十六州,而燕雲十六州一旦被控制,它天險的地理環境是易守難攻的,在加上當時中原地區處於分裂狀態,戰亂不斷,北宋雖有心收復,但是作戰卻十分困難,所以地理環境因素是北宋爭奪失敗的原因之一。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燕雲十六州地理環境

二,以和為主和重文輕武的傳統思想影響

傳統思想的影響是北宋收復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宋朝的建立是由趙匡胤反周建立起來的,我們知道宋太祖抑制武將的權利,即重文輕武,所以宋朝在戰爭中缺乏良將,而宋朝剛開始建立,太祖皇帝是為了穩固江山,暫時與遼維持著和平關係,但是這使得後代不思進取,即便如宋太宗時期嘗試的二次軍事較量,但是在失敗後依舊遵循以和為主的思想,而此後的統治者更是對收復問題缺乏原有的積極性。

1,以和為主的思想

遼建國以後,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再加上強大的騎兵,使得它逐漸與中原建立的各王朝平起平坐,甚至後晉就是在遼的幫助下才建國的,而北漢也一直受遼的控制,而北宋建國以後,受到五代時期外交政策的影響,基本與遼建立了平等的外交關係,為了平定南方的割據政權,太祖皇帝儘量避免與遼的軍事衝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忍讓,契丹在騷擾邊境的時候,太祖皇帝也向遼展示自己的實力,但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以和為主是迫不得已,原本在宋真宗時期,有希望奪回,但是他在朝臣的勸阻下放棄了想法,尤其在與遼的戰爭佔據有利的情況下,與遼簽訂的盟約,就使得北宋處於被動位置,而宋徽宗聯合金抗遼政策的實施,更是把北宋推向滅亡。

2,重文輕武的思想

唐朝後期,像石敬瑭這般的節度使權利不斷增強,甚至可以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如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雖然最後被鎮壓,但是唐朝也受到巨大的損失,開始走下坡路,地方割據,戰亂不斷,鑑於此,趙匡胤還是後周奪取政權建立的,所以宋太祖決定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不斷限制武將的權利,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他甚至認為百名文臣即使貪汙腐敗也沒有一個武將的危害大,如此做法打擊了邊防將領的積極性,也限制了邊境將領權利的表現,自然對遼的戰爭上也沒有積極性,此外,在軍隊管理上,宋還實行更戌法,就是發生戰事時,臨時任命將領,從而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再加上對作戰地形不熟悉,所以對遼的戰爭大多失敗。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宋太祖照

三,遼對燕雲十六州的治理富有成效

在總結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的原因上,不能歸結北宋一方的失敗,其實與遼治理此地區的成效也有一定的關係,漢族人自古以來認為,蠻夷之族是不可能超越中原王朝的,尤其在宋太祖經過一系列的統一戰爭後,到宋太宗時期,滅北漢,統一南北,這種思想就越發嚴重,而宋太宗想趁勝利之勢,一舉攻下,但是還是忽略了遼的實力,因為遼在控制了燕雲地區後,國內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動亂,再加上大力發展經濟,採取措施,對農業、商業等進行保護,物資充裕,戶口增加,兵源不缺,而當朝統治者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善用人才,而國家的重要官職由契丹人擔任,但是也用漢人為官,實力大增,已經不是當年向唐朝稱臣時的貧窮,本國的經濟實力增長,自然就可以支撐與北宋王朝的戰事,所以北宋收復難度也就增加,最後遼十分重視養馬業,不僅數量繁多,騎兵數量自然也就增加,北宋的步兵就更不可能與之匹敵,所以這也是北宋未能收復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遼為何爭奪燕雲地區,從地理、思想、遼的經營談北宋失敗的原因

耶律德光劇照

結語:

其實我們就北宋與遼展開的一系列的摩擦與爭鬥來看,引起這一系列的事件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而燕雲地區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線,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接地帶,更是少數民族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這地區就比較容易發生爭端,其次是燕雲十六州歸遼之後,北宋自詡為中原王朝,土地長期被所謂的蠻夷族佔領,自尊心難免受到損害,最後對於遼來說,燕雲地區是他們幫助石敬瑭奪取皇位的條件,是應得的,與北宋無關,再加上歸遼後,燕雲地區對遼的幫助很大,成為遼生活自足的主要供應地,所以這個地區就難免成為宋遼關係的一個重要問題,幾乎貫穿整個北宋王朝,只是可惜了宋真宗時期,放棄了成功收復的機會。

文 | 結


《舊唐書》

《舊五代史》

《遼史拾遺》

《宋遼關係史研究》——陶晉生

《宋遼戰爭論考》——王曉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