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平順奧治村——大禹精神哺育水岸崖村

許多古村落介紹上都說,自己村有千年的歷史。然而,若是和下面這個山村比起來,那就都是小小小字輩了,因為這個山村有四千多年曆史。這就是因大禹治水而留名的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長治的母親河濁漳河九曲十八彎,彎彎水流奔騰湍急。它在綿延的太行山腹地切出一條河道,一路東奔。在它奔流至平順縣境內陽高鄉時,拐了個大彎, 向北流去,水勢變緩,成就了一段太行水鄉美景。奧治村就在這片河岸邊的崖壁上,沿著連綿起伏的南堖山依山而建。村莊順河流方向呈狹長形,彷彿一隻停靠在岸邊崖壁上的古船,穿越數千年的風雨,在此停歇。

這裡有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遺蹟,有濃縮千年的民俗文化、信仰文化,有凝聚北方民居建築精華的劉家大院;人文遺址和太行風情交相輝映,士商文化和祭祀民俗珠璧交輝,建築藝術與哲匠傳承相映成趣, 無窮魅力成就了一個藏在太行山間的水岸古村落。

平順奧治村——大禹精神哺育水岸崖村

奧治村位於太行水鄉中段,距離平順縣城四十多公里。從平順縣城出發,北上 325 省道,大約 15 公

裡後轉入 324 省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長治市潞城區到河南林州市的道路,一路行駛至太行水鄉附近,就可找到路牌。

省道公路就修築在漳河岸邊崖上,高低起伏蜿蜒前行。一邊是幽深的河谷,一邊是陡峭的山崖。筆者走訪時,正值秋高氣爽時節,視野裡綠色中夾雜著斑駁的黃色、紅色,那是植物在凋零前的最後輝煌,掩映在行道樹後面的一個個村莊閃過車身。路邊新修了停車觀景區,奧治村的牌子就在那裡。往河對岸望去, 鱗次櫛比的新老房屋坐落在高高的崖壁上,頗有遺世獨立的風采。

沿新修的水泥路折轉下到幽深的溝底,跨過寬闊的漳河,折轉爬坡而上,筆者一行終於進入了久已聞名的傳統村落——奧治村的懷抱。

奧治村有人口 400 多戶,1300 餘人,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村子。奧治村的村名很奇怪,似乎很有古意, 奧字更是給人以高深奧妙之感。現在比較通行的解釋是,村名和大禹治水有關,村子周邊地區留存有不少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的遺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錯鏨溝。這可稱為歷史最悠久、工程體量最大的爛尾工程。

大禹治水建奇功

從省道折轉下來的斜坡,如果不橫跨漳河爬坡進村,而是直行向前的話,就會進入大禹峽風景區,在那裡有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錯鏨溝。大禹峽又稱為太行小三峽,是濁漳河東下中原最壯觀的一處風景。漳河水西來之後,自北耽車鄉赤壁村的赤壁懸崖飛流直下向東而去,迎面就是一個幽深的峽谷,兩岸丹崖赤壁,怪石嶙峋,蜿蜒曲折。河水至此奔騰咆哮之勢被幽深峽谷吸納,變得溫柔起來。河水伸展處,有一條峽谷延伸向南,兩岸石壁高聳,峽谷頂端有依稀可辨的人工鑿痕。這條長約千米的峽谷溝就是在當地流傳極廣的錯鏨溝遺蹟,傳說是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留下的遺蹟。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少史書典籍均有記載,比如《尚書》《史記》《詩經》《山海經》《淮南子》等。全國關於大禹的遺蹟也有很多, 比如離長治市比較近的洛陽龍門,傳說就是大禹治理水患而開鑿的。與其他地方僅有禹王廟、禹王臺等用於表達崇敬的遺蹟不同,奧治村周邊除了有禹王廟,更有大禹父子治理漳河的工程遺蹟——錯鏨溝。它和周邊的禹王洞、禹王葬、禹王井、禹旮旯等大禹治理漳河的遺蹟,一起構成了大禹治水的重要文化遺蹟,放眼全國也是十分難得的歷史文化財富。

平順奧治村——大禹精神哺育水岸崖村

錯鏨溝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遺蹟。上古時期,黃河水肆虐氾濫,大禹的父親鯀受命於堯帝,來此治理黃河九水之一的漳河水。在奧治村西現在的大禹峽處,鯀帶領民眾開鑿溝渠,想導水向山南,因山南地勢比北邊高,開渠最後失敗, 留下了爛尾工程錯鏨溝。後鯀被堯帝殺頭問罪,其子大禹繼續受命治理水患。面對父親留下的爛尾工程,大禹改開鑿水渠引漳河水向東流,大功告成,水患平息。於是,偉大的治水工程在此取得勝利,而曾經的爛尾工程也千古遺存。

大禹治水時曾在奧治村後的高坡上山凹處居住,於是後人將之稱作禹旮旯(禹圪廊),大禹住過的村子原名善治也改名為奧治。至於為什麼改作奧治,有說是鯀治水不利而懊惱,因此得名奧治;也有說,奧通澳,水邊深曲之處,或適合定居之處;還有說,奧治原為禹治,奧有一個讀音為 yù,後來 yù 的讀音漸漸被忘卻,只剩下 ào 的常見讀音留存。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但核心的意思都是,村名雖然奇怪,但肯定和大禹治水有關。

這一民間傳說歷代皆有詩文傳世,平順縣誌上有明代徐元祉寫的一首詩《錯鑿遺渠》。全文如下: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華遴選拜司空。

鯀侯妄竭南山力,禹聖終收東海功。

石上鑿痕千古異,臺端廟貌萬方同。

徘徊不盡傷心事,徒切聯依千蠱風。

遠眺錯鑿溝,很容易引發懷想。整治水患這麼艱辛的工程遺蹟令人歎為觀止,雖然是鯀的爛尾工程,卻也是禹的成功之作,更體現了太行山人民與大自然抗爭的不屈精神,這是和大禹治水工程同樣寶貴的精神財富。

治水有功享神廟,飛簷斗拱賽精彩

大禹因治水有功,惠及萬民,因而受民眾愛戴,太行山上的人民為了表示對大禹的感念和崇拜,也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大禹治水的功德,不忘治水的艱難,就在村子裡修建了大禹廟,塑像紀念。周邊村莊同樣也建立大禹廟, 供人們祭祀。香火最鼎盛時,平順縣境內有幾十處大禹廟。現今也還有近 10 座。

沿山路爬坡折轉而上進入奧治村,村中心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大禹廟。東望是綿延的山峰,西看是碧水盪漾的漳河水,奧治村宛如停泊在高岸上的古船,船的中心位置就是筆者一行尋訪的重點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禹廟。

和其他傳統村落一樣,奧治村廟宇同樣眾多,主要有大禹廟、關帝廟、崔府君廟、吾言寺、尼姑庵、三教廟、忠岳廟等,保存最完整的當屬大禹廟,關帝廟只留存一個倒座戲臺,其他廟宇或毀或殘、或新建,已經難覓歷史痕跡。

大禹廟又稱為水神廟,這裡沒龍王什麼事,治水、管水,大禹說了算,他就是民眾們眼中的水神。大禹廟現存是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 700多平方米,正殿、廂房、倒座戲臺俱全。別看大禹廟佔地不大,院落格局簡單,其實裡面大有精彩可觀。

精彩之一:是正殿的木雕龍頭斗拱。院子很寬闊, 中間鋪設有十字形的青石甬道。正殿是前廊式 5 間房,中間 3 間全部都是隔扇門,旁邊兩間是下檻上窗,造型古樸、工藝講究。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廊簷下的斗拱,朵朵斗拱俱是精雕彩繪,柱子頭上的斗拱雕刻龍頭,而兩柱之間、闌額上的斗拱,還有斜拱伸出,除了雕有龍頭,還有龍身、龍尾、龍爪,宛如一條巨龍盤在斗拱上。彩繪雕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讓人感嘆木匠手藝的精湛。

精彩之二:是正殿房頂上的紅色龍形琉璃屋脊。像這種規格較高的大神之廟,屋頂用琉璃構件較為常見,比如琉璃屋脊、琉璃筒瓦,顏色大都是黃綠彩色的。大禹廟屋頂筒瓦是普通的灰瓦,只有屋脊用的是琉璃構件。精彩的是這些琉璃屋脊是 4 條暗紅色行龍, 也就是作奔走之狀的龍,面對正中的寶頂兩兩相對,兩龍之間以太陽花分隔。灰瓦配紅色的龍形琉璃,別有一種滄桑的感覺。

與正殿相比,倒座戲臺更是值得大書特書。從外面看倒座戲臺側面建有兩個耳房,屋頂比二層樓的戲臺矮很多。戲臺高大的後牆正中下面是拱洞形山門, 上面左右是兩個圓形漏窗,遠遠看去,倒像一個笑臉。在笑臉的眉頭部位,門洞上方,有磚雕門匾,上面有凸出的斗拱磚簷,精美異常,門匾上雕四個大字“地平天成”。這句話出自《尚書》,指大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一般情況下,只要見到有這四字匾額的廟,那就是大禹廟。與之類似的是關帝廟門匾“亙古一人”,這四字匾額用得最多的是關帝廟, 孔聖的廟宇偶爾也用一下,畢竟能當得起這四字的人, 世間極少。

進內正看戲臺,三開間的戲臺左右兩間廊柱前, 建有少見的圍欄,唯有正中敞開。戲臺前後用屏風和木格扇分開,後面就是化妝間。柱間闌額和雀替有精美的木雕,中間是三英戰呂布,兩側是呂布戲貂蟬和黃鶴樓。木刻精細、惟妙惟肖,顯示了木匠精湛的技藝。再往上看,屋簷下,每一根椽子下,都懸掛有木雕簷鈴, 雖然不能作響,但五六十隻簷鈴成排地隨風搖擺,也是奇景一幅。戲臺一層梁頭用木刻虎頭鑲嵌,別具趣味。

奇特之處還有,這座戲臺的南北屋頂兩面不同形, 是極為罕見的屋頂形制。南面是硬山式屋頂,屋簷與兩側山牆平齊;北面卻是歇山式,屋簷向兩側挑出翹起的飛簷,如飛鳥展翅,一下子使戲臺靈動起來。

雕樑畫棟劉家院,皇家酒宴享殊榮

奧治村不僅有尊崇的大禹廟、關帝廟等公共建築, 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成片集中的清代民居群,著名的有劉家大院、趙家大院、任家進士大院。劉、趙、任也是奧治村的三大姓。

其中劉家大院是奧治古民居中保存最完整、最具規模、地域建築風格最明顯的民居建築群。大禹廟的背後,就是劉姓族人歷經數代修建而成的院落群—— 劉家大院。順東西方向的小巷自外往裡、由低到高錯落分佈。大院包括南院、東院、西院、客房院、書房院、長工院、車馬院、當鋪院等 8 個院落,主次分明而又緊密相連。整體渾然一體,粗看又自成一院。

這些院落無論一進兩進,佔地大小,大都是青石為基的磚木兩層棚樓結構,門樓、正房、廂房等的門窗上,均有木雕裝飾,其它部位如照壁、迎風石、墀頭、柱礎、門枕石、壓窗石等處,也都有相應的磚石雕刻,個個精美,尤以壓窗石的鼓肚形雕飾最為精美,歷經百餘年風雨,依然紋路清晰、圖案完整美觀。圖案除了常見的瑞獸祥草外,最多的是農耕生活場景,比如:農夫趕牛耕地、樵夫擔柴、獵人牽狗打獵等場景,生活氣息濃郁、人物動物雕刻栩栩如生。

這組建築群集中連片,規模大、檔次高,是研究上黨山地民居建築的寶貴實物資料。劉家經商發家,足跡近到黎城河北、遠到內蒙張家口。傳說, 劉家興盛時,河北涉縣有劉家半條街,往奧治老宅運送錢財時,為免劫掠,不得不將金銀珠寶裝進棺材,押運人員一律披麻戴孝,佯裝發喪,掩人耳目。當時有諺語說“馱不完的耽車糧,馱不光的奧治錢”,後一句指的就是奧治劉家。當然,劉家富而不驕, 還在書房院正房壓窗石上刻下警示文字“德基仁宅, 拮据維艱,建立不易”,既是回眸艱辛的創業歷程, 也是啟迪警示後世子孫。

這組建築群最為珍貴的是保留了古代鄉飲酒禮的實物留存。在劉家大院名為樂業亭的院落裡,大門不做裝飾,樸素簡單,“樂業亭”三個大字門匾高懸門上,進去就是儀門,門匾上正面是“介賓” 二字、背面是“孝滋”二字,顯示門第家風。

鄉飲酒禮起源於周朝,是古代社會敦倫常、行教化的一種官辦酒會,是古代嘉獎禮儀的一種,彷彿今日之國宴。酒會不只是吃吃喝喝,更重要的是灌輸“尊卑有別、長幼有序、臣忠子孝、兄友弟恭” 的儒家禮教精神,使之到達基層。酒禮席設主席一人、賓席一人、僎席一人,介賓、三賓席位數人,其餘為眾賓。參與人員皆需是當地退休官員或者鄉間德高望重者,由當地學官考察後,名單逐級上報審核, 最後由皇帝批准。之後還有朝廷嘉獎,地方政府還會贈送匾額以示祝賀。

劉家的劉俊德是康熙年代人,與其孫劉克明均曾經作為介賓出席過每年兩次的鄉飲酒禮,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榮耀,所以家裡才會有鄉飲酒禮的紀念建築。這座建築也是晉東南地區少見的鄉飲文化建築實物,為研究鄉飲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當然,除了這些當時的豪宅之外,奧治村還分佈著數量不少的窯洞建築,包括土窯、磚碹窯、石碹窯。它們和氣派豪華的富家大院以及小戶人家的各式土坯房屋,一起構成了奧治村民居的整體風貌。從中可以看出自明代以來當地民居發展和演變的脈絡,山地民居的建築特點、裝飾理念以及審美情趣,是研究山地人居環境和建築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傳承久遠哲匠多,建築技術樣樣全

筆者一行穿行在奧治村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古老建築,尤其是在劉家大院、趙家大院、任家進士院以及大禹廟、關帝廟戲臺等處,處處可見精美的磚木石雕, 這些雕刻從選材、圖案設計到施工雕刻,全部是當地村裡的工匠所為,更別說一棟棟各式房屋建築了。這讓人不得不驚歎奧治村的建造實力和工匠的技藝水平, 這些能工巧匠就是建築學中所稱的哲匠。

由於有眾多的哲匠,以及良好的傳承,奧治村至今還保持有完整的古建施工技術,從土坯磚的夯制、板瓦筒瓦的燒製、樑柱構件的製作,到房屋的砌築、門窗的雕刻,一應建房所需手藝技藝,奧治村的村民們都沿襲著古老的傳統工藝手法,將建築工藝傳承至今。

平順奧治村——大禹精神哺育水岸崖村

村子裡有百餘年以上歷史的古建築不說,最近的傑作就是上世紀 50 年代村民們自發修復的大禹廟戲臺。前文講述過戲臺的奇特和精彩,可是外人不知道, 1956 年正月十九農民劇團在此唱戲時,不慎失火,將戲臺、東西廊坊全部燒燬。為保留這珍貴的文化遺蹟, 恢復古蹟原貌,奧治村自力更生,在時任村支部書記的號召下,組織全村哲匠們,木工、石匠、泥瓦工等全部參加重建,按照原貌重現昔日風采。所用的木材、磚瓦、脊獸等全部是本村採集和燒製。歷時一年有餘,戲臺終於原樣重現。唯一有些變化的就是,闌額上增添了一些木雕三國演義故事。

筆者走訪時曾仔細欣賞過戲臺的美,但卻不知道它曾遭受過鳳凰涅槃式的新生。整個建築舊貌儼然,古香古色,各個細節部分充分顯示出了傳統建築的美妙。當得知它的重修過程時,記者震驚了, 能把燒燬的古建修復得如此完好如初,即便是專業的古建修復團隊也不過如此吧?僅此一例就可佐證奧治村的哲匠們的厲害了。

還有一個傳說可佐證哲匠們手藝之精湛。前文所述劉家大院裡有大量精彩的石雕作品,這些石雕做工精、造價高昂。僅在秀樓裡的 4 個石雕柱礎,每個就費工 800 個,據說結算是按照一斤石頭一兩銀子算賬的,石雕貴如金啊!手藝稍差些,這錢怕是掙不到手。

也許是受大禹當年帶領民眾治水時,劈山鑿石辛苦勞作的影響,當時的工匠技藝一輩輩傳承下來。於是, 奧治村有著千年木匠村、千年石匠村的美名。木工、瓦工、石工人才濟濟、代代相傳,使得這個傳統村落成為一部活著的中國建築技術史百科全書。

奧治村村西臨河,崖岸上是青石條壘砌的護牆,護牆和房屋之間是一條南北方向的主街道,主街由巨大的青石鋪成,堅固結實。現在完整保留的青石古街道還有八十多米長,塊塊青石被磨蝕得光可鑑人,幾千年的風雨只留下淺淺的坑窪,足見鋪砌時的用材和工程質量。其餘小巷猶如肋條一樣,一條一條向東邊山坡蜿蜒延伸, 將一座座古老的宅院連接起來,百轉千回、曲徑通幽, 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山地村莊聚落形態。

筆者一行穿行在這蜿蜒曲折的街巷中,觸摸到的是一個延續了歷史脈絡的山村,一個留住了自然風情的山村,一個保存了建築奧秘的山村,一個蘊含了鄉賢文化的山村。能在這裡感受上古傳說的神韻、傳統古建哲匠技藝的精彩以及傳統文化的餘韻,實在是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