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分而治之”有助我國資本市場完善和成熟

觀點|“分而治之”有助我國資本市場完善和成熟

遼寧成大控股子公司成大生物於2020年2月24日召開董事會,決定籌劃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及成大生物已經審計的2018年財務指標不滿足《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規定的條件,根據公司《2019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及成大生物《2019年年度業績快報公告》披露的財務數據,預計2019年度財務指標符合《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規定的條件。

有人擔心,成大生物在此時科創板上市,是否是為了蹭科創板防疫企業的綠色通道。

观点|“分而治之”有助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和成熟

對此,筆者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上交所所表示的是支持與鼓勵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科技創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然而,通過查詢成大生物之前所公開的信息,其公司最主要是生產狂犬疫苗,雖然曾經獲得流腦、流感等5種常規疫苗臨床批件,但是是否與疫情相關並不明確。

實際上,分拆上市,成大生物並不是首例。

去年12月,A股分拆上市制度剛落地,央企中國鐵建就發佈分拆預案,擬分拆旗下鐵建重工在科創板上市;進入2020年之後,上海電氣、上海建工紛紛發佈分拆上市預案。近期,中小板東山精密發佈的分拆上市預案宣佈準備將控股子公司艾福電子分拆到創業板。

所以,分拆上市並不是個別行為,更不是公司為了短期蹭熱點而做出的決定。筆者認為,未來採用分拆戰略的上市公司會越來越多,這是我們資本市場各板塊差異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分拆上市,有助於公司內部“分而治之”。

許多A股上市公司經過自身多年勤懇經營再加上順應公司多元化發展的戰略要求,已經形成了擁有不同業務板塊、且各業務板塊基本獨立經營的商業帝國,這些板塊間關聯度較小,卻又都頗具規模。

對於他們的子公司來說,分拆上市將有助於他們擺脫現有的A股束縛,找到更適合他們的股市板塊,例如創業板、科創板等。這有助於他們拓寬融資渠道,減少對母公司的融資依賴。在分拆以後,子公司的管理者將從一個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一個上市公司股東或者決策者,這也能提升他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而對於母公司來說,將這些已經成熟的子公司分拆上市,能夠緩解他們的融資負擔。在科創板等新興板塊,這些子公司將成為“香餑餑”,迅速成長為公司未來的增長點。這能夠幫助集團公司梳理業務架構,聚焦主業,實現專業化運營。

另外,從資本市場本身來說,“分而治之”也將有助於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成熟。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們一直在致力於打造一個多板塊、差異化的證券市場,對於公司創業初期,尚處幼年階段的,我們提供了創業板;對於科技創新方面比較領先的,我們提供了科創板,除此之外還有新三板等。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融資渠道,也讓每一個投資者匹配到滿意的投資標的。

子公司和母公司的關係不能成為限制子公司去探索新的融資渠道的枷鎖,只有鼓勵公司分拆上市,才能幫助打破公司之間的壁壘,讓企業去到更適合的板塊,促進資本市場差異化發展。

除此之外,近幾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一直走勢較為低迷,市場交易量萎縮,分拆上市能夠吸納更多的優質公司留在境內資本市場。而且,這些企業的動作也吸引了不少券商的關注,可以說,分拆上市將極有可能成為盤活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結合嚴格退市制度和重組放寬約束等政策,它或許將成為我國股市走出“政策慢牛”的關鍵節點。

綜上,筆者竊以為,成大生物的分拆上市只是諸多“吃螃蟹”人中的一個,未來,採用分拆上市戰略的公司會越來越多,這將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這種良好的趨勢將不僅有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更將幫助我國資本市場走向完善和成熟。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IPO日報觀點

熱文推薦:

IPO“庫存”盤點:還有50家“釘子戶”,85家符合巴菲特“胃口”

被退回兩月後,康方生物再次申請赴港上市

0元大甩賣,金張科技股權轉讓“迷霧”重重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