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臨死前對展昭說了句話,為何展昭消失了?

尤雅玲


包青天身邊跟著一個對他從不拋棄的人,那就是展昭。其實像包大人這種能人,有很多忠心的護衛,比如王朝、馬漢這一類的。但是要說起誰最特殊的話,那一定算是展昭。展昭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是哆啦A夢,每次包大人遇到了危險,他就會及時出現,這就像哆啦A夢每次都能幫助大雄渡過難關一樣。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使得展昭的呼聲如此之高,都快和包大人齊名了。

而且展昭這個人物的設定也很符合眾人的心,他是一位大俠形象,對一些黑暗勢力看不過去,主張正義。他之所以會在包拯的身邊幫助他,就是由於他覺得包大人做的是為民的正義事,值得他去幫助、輔佐。這樣一位三觀相當正的人物,自然很得大家的喜愛。最主要的是,他如此的樂於助人,但是卻不求回報,不需要名和利。這樣一位正直又熱心腸的人物,說實話,是好事也是壞事。因為他太直白了,心中計謀不深,容易中別人的算計。還好他跟著的是包大人,一位正直的人物。如果是一位擁有邪惡心腸的人,可能就會利用展昭替他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

就是因為展昭的性格,包大人在去世之前才覺得格外放不下他,怕他吃虧,怕他被人害了。因此在臨死前,包大人專門囑咐了他一些話:你做的工作讓你得罪了不少的人,我在的時候還能夠護著你,但一旦我去世了,你的性命就將堪憂。所以現在你要趕緊遠離這些塵世間的紛紛擾擾,退隱江湖才是保命之道。對於包大人的囑託,展昭也是放進了心中,因此他後來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隱匿於世間,不再過問江湖事和朝廷的事。

但是,展昭的故事其實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物。之所以安排了兩人這一段對話,也只是撰寫故事的作者希望以此表達出包拯的大智慧,同時也表達出展昭這個人物的光輝一面。

展昭這樣的形象,是很多人的英雄,是很多人崇敬的對象。但同樣,這樣的英雄在世間其實很難找到,因為展昭太過於純粹了,這種性格能得到世人的讚揚,但很少有世人真的會成為他這樣的人。因為這種人在社會中常常會吃虧,你不去算計別人,也總會有別人來算計你。


紫禁公子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上班時,突發疾病,皇帝立刻派御醫診治,發現包拯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只能等死了。

包拯被送回府邸,他與展昭進行了一段只有兩人在場的秘密對話。

包拯:展護衛,我不行了。

展昭:大人,我不許你這麼說。

包拯:我是認真的。我今年64歲,年齡到了。

展昭:大人,你一定會沒事的。

包拯:死有何懼!我什麼都不擔心,只擔心你。

展昭:大人,我武功高強,有什麼好擔心的?

包拯:正因為如此,我才擔心你。

展昭:大人,為何有此一說?

包拯:你不離我左右,保我安全,卻得罪了多少高官權貴。我一死,我怕你逃不過他們的明槍暗箭。

展昭:大人所言極是,不過萬一大人有何不測,我也不活了。

包拯:別說傻話!你還年輕,有父母妻兒,好好照顧他們。

展昭:大人你別說了!

包拯:聽我一句話,我死後,你一定要退隱,最好一夜消失,不讓任何人知道。

展昭含淚不語……

1062年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64歲,宋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

很多人都沉浸在包拯病逝的痛苦中,卻沒人注意到展昭,等人們想起他的時候,卻發現他早就蹤影全無,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展昭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包拯臨死之前,暗中囑咐展昭2句話,他聽後為何辭官歸隱?

說起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清官,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包拯。作為宋仁宗時期最有名的大臣,包拯在開封府任職的時候能夠為老百姓著想,多次向朝廷直言進諫,不僅公私分明、兩袖清風,還處理了不少冤假錯案,因此被當時的老百姓稱為“包青天”。由於包拯太過正直,因此得罪了當時的很多權貴大臣,因此皇帝特別派遣幾位護衛保護包拯的安全,而展昭正是其中武功最為高強的一位。那麼問題來了,在包拯去世之後,赫赫有名的展昭會去哪裡呢?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搞明白展昭在包拯心目之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實際上,包拯的手下有著張龍、趙虎、王朝等多名負責保護他安全的侍衛,但是唯獨展昭是他最信賴的朋友和夥伴。在當初包拯準備進京趕考博取功名的時候,他在路上遇到了一群窮兇極惡的強盜,幸好當時的展昭恰巧路過此地,這才讓包拯脫落險境,兩人於是成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到了後來,包拯做了大官之後,自然對救過自己的展昭念念不忘,於是在包拯的推薦之下,展昭被宋仁宗封為御前四品帶刀侍衛,負責保護包拯的安全。在包拯斷案的時候,為了顧及老百姓的利益,包拯作出了很多損害豪紳利益的判決,這就讓開封府的地方豪紳們懷恨在心。除了向皇帝進獻讒言之外,他們還想方設法僱傭刺客想要暗殺包拯,可惜在展昭的保護之下,包拯連一根汗毛都沒有被刺客碰到過。

公元1062年5月,包拯正在巡查北宋樞密院的時候,忽然患了重病,頓時臥床不起。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盡頭,包拯急忙把展昭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囑咐了展昭2句話:“我生前在世的時候,很多地方豪紳對你我都恨之入骨,但是我深受皇帝信賴,因此才能保住你我的平安。但是人死如燈滅,我死之後,你要迅速辭官逃離開封府,找一個遠一點的地方隱居起來,這樣才能夠避免被仇家追殺。”於是在包拯死後,展昭就找了個藉口辭官逃離開封府,最終選擇了歸隱山林。


送歷史個救生圈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那麼官場都是殺人不見血的。”

包拯要死了,展昭的靠山也就沒了,展昭畢竟是武林中人,官場的謀生之道他是不會的,以前有包拯罩著他,他可以安然無事。但現在包拯要死了,想想這麼多年來辦過多少大案,殺過多少人,那又得罪了多少人,可想而知數都數不清,包拯死了,可以說展昭再留在官場處境十分危險,一不小心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公元一零六二年五月的一天,包拯正在上班時,突發疾病,雖然皇帝立即派御醫前來醫治,但包拯此病是急病,已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了,無奈太醫只得回去稟報仁宗皇帝。

但包拯顯然是放心不下展昭的,正好趁著無外人的情況下,包拯推心置腹地和展昭有一番談話,這麼多年,自己處在開封府尹的位置上,雖然為民辦了不少好事,但也正因為懲治了各類犯法之人,所以得罪許多當朝權貴,現在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這些人雖然當時拿我沒有辦法,後現在一定會對你們施加報復,而你們位卑言輕,朝中必然沒人再能保護你們了,你們應當早做準備。

展昭細細思量了包拯的話,知道包拯一死,自己畢竟處於非常危險之境,而當初自己做為一個江湖俠客,並不多麼留戀官場,只是被包大人的正義所感染,才決心一心追隨大人,並輔助包大人破案,現在包大人將死,朝堂之中再難出現像大人這樣正直的人了,自己也是時候退出這汙濁的官場了。

所以當晚,展昭就喬裝改扮,和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人一齊離開了開封府,當昔日那些仇人找上門來時,開封府早已人去樓空。





會生氣的豆腐


包拯臨死前對展昭說了一句話,為什麼展昭就從此消失了?


《三俠五義》作為武俠經典被翻拍成電視劇後曾引起國民追捧,也是我們八零九零後的童年回憶之一,而電視劇裡面的經典角色也就是小說裡的主角之一展昭大家肯定印象極為深刻。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展昭這個人物角色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種儒雅的紳士風度,為人不卑不亢,謙遜低調,性格也是剛強中不失溫柔本色,在兄弟情誼中,又是俠肝義膽,義薄雲天,武藝高強,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一位俠客。很多次包拯在性命攸關的時刻都是展昭拔刀相助救了他。展昭不僅是包拯破案過程中的好幫手,更是他的救命恩人。

在這部文藝作品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塑造展昭這個人物形象。但是小編想問,在歷史上這個人物形象真的存在嗎?又或者說,這個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到底是以那個真實的人物作為模板刻畫的呢?他所經歷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生呢?

首先我們大家要清楚的就是,展昭作為《三俠五義》中濃墨重彩刻畫出來的人物在真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展昭這一作者筆下虛構的人物,出身江湖本身就會帶著一股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瀟灑勁兒,是不願意受到官場的束縛的。但是展昭又出於對包拯為政為官的的清廉的欣賞,展昭認為包拯頗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風範包拯的尊重,才願意順服朝廷,為官破案。那麼我們就可以猜想,在包拯去世以後,包拯也絕對不會留戀官場,而是選擇退隱山林,重新自己的山鳥之樂。

我們也可以從小說裡看出,展昭在在朝為官之前並不是兩袖清風的,他熟知天下事,因此官場爾虞我詐的種種陷阱和危險他都清楚,包拯因為鐵面無私,為官上不通人情,其實在朝廷的官場上並不受人待見,每個人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的嘛,展昭最大的靠山就是包拯,而在包拯去世後,展昭也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而包拯的敵人也會以此針對展昭,因此我們又可以推測,展昭會棄官而走。

展昭能力出眾又武功高強,皇帝也非常喜歡,親封他做御前侍衛,有了朝廷的官職,就算沒有包拯也應該繼續在朝為官啊,但是展昭在從官之前就已經和一名女子結婚,因此在包拯去世後,很有可能和妻子遠走江湖。再加上宋朝皇帝重文輕武,因此就算展昭留下來仕途也不會走得太長久。


用戶99005842586


包拯活著的時候,展昭是有靠山的,但是包拯一死,皇帝為了平息那些權貴的怒火,很可能要拉個替罪羊出來給大家洩憤,而展昭很可能就會被拉出來扮演這個角色。雖然他武功很好, 但是在皇帝下令後,他是沒機會活命的。而且一旦自己死了,展昭雖然能不怕打鬥,但是未必能防得住那些權貴的暗害,不管如何做,他都難以倖免。所以為了他的安全考慮,包拯建議他等自己一死,就趕緊棄官出走,這樣才能保住性命。所以包拯對他說:我死以後,你要趕緊隱退!

當然,除了這個原因外,其實還有對展昭自由的考慮。原本展昭就是一個自由的人,因為自己的緣故,把他拴在了官府,平時做事還需要守規矩,而且還要操心自己的安全,這些時間裡確實他付出很多。如今自己快死了,那展昭就沒有了眷戀,可以再度回到綠林去了。不過他知道展昭是個很念舊情的人,他怕自己死了展昭依然懷念他,而捨不得離去,所以執意讓他離去。但是不管怎麼樣,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展昭安全問題,包拯連皇族都招惹過,那些顯貴不敢拿他撒氣,早晚要找展昭出氣,所以展昭在聽了他的話以後,就悄悄消失了。


古今歷史觀文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

我認為也許包青天包拯臨死前想到與展昭展護衛除惡揚善,為百姓伸張正義的過往,想讓展昭有個善終,所以讓展昭趕緊退隱山林,遠離朝廷吧。

我們大多數人對展昭的記憶來源於電視劇《包青天》。劇中臉如黑炭,額有彎月,一身正氣的包拯,因為不懼權貴,為百姓除惡揚善,被老百姓稱為”包青天“。而最吸引我的當屬外形俊朗,武藝高超的展昭,小的時候經常和鄰居扮演《包青天》裡面的情節,誰要是抽到了展昭這個角色,都高興一整天。

展昭本是一名遊俠,自幼習武,劍法高超,行走江湖之間行俠仗義,而被稱為”南俠“。與包拯結識後,估計也是一次次看到包拯與朝廷中其他魚肉百姓的官員不一樣,確確實實是一個敢為民請命的清官,被其折服,從而甘心情願在其身旁,護其周全。包拯也感恩於展昭的救命之恩,向皇上推薦,於是展昭任職於開封府。

雖說二人年齡相差較大,有官職懸殊,但二人關係卻很好。包拯任職期間,因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得罪了很多朝廷權貴,或者江湖勢力。等到包拯即將去世的時候,肯定不忍心自己的老朋友展昭出現意外,所以囑咐其趕緊遠離這個是非之地,隱姓埋名于山水之間。

我們不去討論展昭在歷史上究竟是不是存在,或者以誰為原型,而應該注意到塑造展昭這個人物的目的在於是宣揚正義!包拯和展昭等一批開封府的人物,都成了正義的代名詞,這才是我們要注意到的。關於展昭的結局,書中並未做說明,我想這也是最好的結果了。

一點愚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開心的魚頭


民間關於包拯包青天的傳說很多,最扣人心絃的就是包拯與狄青“換臉”了,都說包拯是文曲星下凡而狄青是武曲星下凡,只因為兩位天神在天庭拿錯了臉譜才造成了主文的包拯臉黢黑,而主武的狄青卻因為生的青秀不得不在打仗時戴著銅面具。


當然,還有關於包拯殺害身邊重要謀士公孫策的說法。相傳有個叫江龍的人為報弟仇憤而行兇,而在他行兇時有他的養女做為幫兇,但公孫策查到此案時卻驚奇的發現江龍的養女如意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公孫策動了惻隱之心將其放走。最終查明真相,包拯怒鍘公孫策。

其實,我們瞭解的關於包拯身邊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小說中的情節,有的甚至是在小說的基礎上改編的電視劇情節,比如《包公出巡》、《包青天》等等,而我們經常說的包拯的左膀右臂公孫策、南俠展昭都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只有包拯是北宋年間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小說、演義、正史區別開了,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探討問題。

看過小說和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三俠中除了南俠展昭以外,另外的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都沒有進入官場。

為什麼都是武林人士,三俠中只有展昭進入了官場?這事需從包拯進京趕考說起。

包拯進京趕考路遇展昭,並且展昭多次救過包拯,而包拯在成名之後就舉薦他,這才有了後來的展昭被皇帝封為四品帶刀護衛,成了專抓五鼠的“御貓”。但是起初展昭並不想涉足官場,只因包拯御前保舉,盛情難卻:“唯恐學藝不驚,反要辜負了相爺的一番美意”。


之後,展昭作為包拯的主力護衛,匡扶正義,輔佐包拯懲惡揚善。直到包拯彌留之際告誡展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礙於你職業的原因基本都是與人交惡的工作,我若在世你可平安,如今我即將西去,你要儘早遠離世事才可全身而退”。於是,展昭在聽完包拯的告誡之後便從此退隱江湖,不再過問世事,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因此,包拯在臨死之前對展昭說出了他所面臨的險境,展昭在認清事實之後便選擇退隱,從此消失了。其實,展昭本身也是一個正義感爆棚的人,他作為江湖豪傑,願意在朝為官只是出於對包公的敬重,包拯為官清廉替百姓著想,這一點深深感動著展昭,但他同樣也知道官場的險惡,想當清官嚴吏自然避免不了得罪很多大勢力大背景的豪強,包拯的去世不僅對展昭而言是莫大的悲慟,對普通黎民百姓來說,更是天大的打擊。



小小嬴政


看過《包青天》的朋友都知道,包公斷案是神出鬼沒,一生斷案無數且從來沒有冤假之案子,因此被稱為“青天”。但難免會遭到小人的算計,這就是需要有人保護了,有道是才能再大也怕遇到拳頭,有理也說不清楚。

那麼,包公的“保護神”是誰呢?答案就是——展昭,展昭作為當時時代武力值最高的一個人,為什麼包拯臨死前對展昭說了句話,就消失了呢?筆者,今天從幾方面探討下。

一:年齡、身體因素。

當包拯年歲已至黃昏之時,展昭的年歲恐怕也不會小了。年歲大的人都喜歡平靜的生活。展昭從二十左右時間,就跟隨包拯。雖然武功高強,但古人云“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看過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每次展昭與他人進行武力拼搏之時,都能取勝,但是不免會留下一些暗傷。幾十年下來,身體的積勞成疾。所以,到年老之時,展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威名和江湖朋友的幫助以退敵人。

二:心理因素。

南宋時,綠林人士皆以在官府機構為恥。在電視劇中,看看展昭與人對打之時,報自家姓名之時,會說“吾乃“南俠”展昭,然後報自己在開封府之類的。”為什麼這樣呢?首先呢,筆者認為:展昭內心其實一直認為自己是綠林人士,但奈何與包公的“羈絆”。

包公作為當時清明的代表深得民心,但在綠林人士的心中就是不討厭罷了。展昭心中存在著大義,作為綠林人士為民除害怎麼說也不合法的,遇到心意相投之人且能為國為民。但“羈絆”失去了呢?

三:包公情義。

包公一生在官場之中,為人鐵面無私、堅持正義。也是包公深得皇上的信任,但其間觸犯了不少大勢力、江湖綠林的利益。雖然,包公生前一直深得皇上的照顧,但是,包公死後呢?皇上不可能對包公其下勢力,進行各個的照顧。

而首當其衝最先被報復的會是誰呢?筆者認為是展昭,其一;展昭每次都衝在最前邊,容易被人記住增加仇恨值。其二;名聲,展昭在包公的一幫子成員下,名聲是最響亮的,最容易被針對。

綜上所訴,包公臨死對展昭說的就是,他死之後必須歸隱山林。為什麼是必須呢?因為包公一來擔心,他死後展昭會被人報復,年邁蒼老且無子女但落得個身首異處,良心難安啊!二來包公子女,如果有人對其進行報復,相信展昭不會袖手旁觀的。

但是,筆者認為作為幾十年的老朋友,包公不忍心這樣做;一直麻煩這位好友。這位好友,應當迴歸他原來來的地方,與幾個綠林好友一起談笑風生,安享晚年。



無筆


素有包青天美譽的包拯,剛正廉潔,斷案如神,深受百姓尊敬愛戴。包拯因不畏強權,堅持正義,自然免不了得罪權貴和綠林賊匪。包拯在查案中,遭遇刺客,便是常有的事。而包拯每次遇險,都能逢凶化吉,其中必然少不了展昭的功勞。

展昭自幼習武,武功高強,為人沉穩、謙和、大氣,一身的忠肝義膽,頗為受人敬重。因此,江湖人稱其為“南俠”。

在開封府六大幕僚中,包拯與展昭結識最早。包拯進京趕考,途中曾遭遇兇僧、劫匪和刺客,幸得展昭相助,才化險為夷。二人也從此成為了莫逆之交。

包拯考中功名,入仕為官,特別將展昭推薦給了皇上。由此,展昭被封為了御前帶刀護衛,並特賜“御貓”稱號,留開封府供職。

原本,展昭對做官並無多大興趣。他完全是因為感動於包拯的正直無私,以及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才在包拯請求下,留了下來。展昭是因為他幫包拯,就是在行俠仗義,造福百姓,因此才堅定了追隨包拯的信念。也正因此,當包拯不在時,展昭辭官而去,也是必然的選擇。

況且,離開了包拯,僅憑展昭、公孫策等人,根本無法在朝廷立足,甚至自保都不可能。畢竟,包拯在世時,有時候都自身難保,更不要說展昭等人了。

在有關包青天的傳說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宋仁宗趙禎出生時,被當時的劉德妃,後來的劉皇后、劉太后(歷史上有名的真宗皇后劉峨,其實她並不壞,而且才能不輸於武則天),以狸貓掉包。仁宗生母李宸妃因生下妖胎被廢,在劉德妃的不斷陷害下,又被真宗賜死,幸得人搭救,才逃出了宮。而剛出生的仁宗趙禎,被劉德妃交給宮女寇珠勒死。寇珠不忍,交給了太監陳琳偷送出宮,並交給了八賢王撫養。趙禎這才撿回了一條命,並在八王府長大。

真宗因為無子,就收養了八賢王的兒子為嗣子。八賢王趁機將真宗的親生兒子趙禎還給了真宗。真宗去世後,仁宗繼位。包拯在陳州放糧,偶遇流落民間的李宸妃,得知了真相。

包拯明鏡高懸,設下計策,最終查明瞭真相。劉太后自盡,而李宸妃和仁宗母子相認,八賢王也成了護主有功的大功臣。看似圓滿的結局,卻給整個開封府帶來了一場滔天大禍,包拯、展昭、公孫策,以及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都差點因此被處死。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八賢王除了收養了仁宗趙禎之外,自己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名曰趙祥。在包拯查明瞭狸貓換太子案後,趙祥頗為怨恨八賢王當年沒有用自己替換趙禎。他眼看著同自己一同長大的趙禎,成為了九五至尊的皇上,而自己卻備受親生父親壓制,大志難展,就想挑起朝廷爭端,趁機漁利,甚至是奪取皇位。其實,八賢王是想保護自己的兒子,避開朝廷的險惡之爭,只是父子之間沒有好好溝通呀。

仁宗自幼在八賢王府,由王妃撫育長大,非常喜愛喝王妃親手釀製的米酒。於是,趙祥就設下圈套,將摻有昏睡藥的米酒送入宮中。仁宗飲後,連續昏睡了四天未醒。當時,正好有契丹等國使者來朝,國事緊急。趙祥就暗中運作,鼓動公孫策、展昭找來了跟仁宗長相相似的黑妖狐智化,並讓智化假扮宋仁宗接待各國使臣。包拯知道後,怒逐公孫策,並疏遠了展昭。

趙祥乘機利用自己兵部侍郎的身份,誣陷已經被包拯驅逐失蹤的公孫策,說公孫策盜取了兵部名錄,偷偷獻於契丹。包拯為了救公孫策,也被誣陷為通敵叛國,並被判處斬立決。

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知道包大人是被冤枉的,他們一起替包拯鳴冤,結果也統統被抓入了大牢。

而此時的公孫策,被趙祥施計,毫不知情的隱居於一山莊中。而展昭因為尋找公孫策,暫時未被牽連。但包青天要被斬首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街小巷,最終還是被展昭和公孫策得知。兩人不約而同的來到了刑場之上……

刑場之上,包拯被押上了斷頭臺,而展昭奮不顧身,擋在包拯之前,甘願與包拯共死。展昭對包拯說:“黃泉路上,陰曹地府,展昭替你開路!”這才是忠義感乾坤,氣節耀日月,開封府上下同心,為了正義公理,不惜全部血染刑場。這裡只能給他們點一個大大的讚了!

幸虧,八賢王大義滅親,揭穿了兒子趙祥的陰謀。仁宗一道聖旨,赦免了開封府上下所有人的罪責。

正是因為遭遇過差點全體覆沒的大劫,包拯才在臨終之前,特別交代展昭等人,在他死後,一定要辭官歸隱,遠離紛擾;只有展昭等人平安,他才能安心的長眠於九泉之下。

展昭本無意於為官,自然聽從了包拯的遺言,從此浪跡天涯,退隱江湖。而三俠五義的故事也就此再無續篇,只有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和流傳不息的感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