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中山汽车资讯


在农村办丧事,送葬回来摆宴吃饭是为了答谢前来帮忙的人。


去年我外公去世,所有近房,远房亲戚,和有来往的乡亲不少人过来帮忙。

因为在农村白事的规矩太多,用的人也就多,一连好几天来帮忙的人都是忙前忙后的。


加上最后抬杠的人,一场白事光帮忙的人就有几十人。送走外公后,晚上我们摆了好几桌宴席,就是答谢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的,毕竟不能白要人帮忙,来帮忙是人情,做为主家我们要有表示。


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风俗不一样,但是很多农村都有这样的风俗。


贫农希蒂


难道想「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吗?发丧送葬后再摆席吃饭不很正常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农村酒席礼数多、讲究多,尤其是丧事酒席,可以说是十里不同礼、百里不同俗,但总的说来,儿女都舍得花钱为老人办个风光的葬礼,这不同于过寿和婚礼,过寿和婚礼可以不办或者从简办理,而葬礼就算是赊账和借钱,该有的要有,一样也不能省。


棺材已送到了坟地,按理说已算圆满结束,那为啥子还要回来摆宴席呢?而且大家并不难过,还很高兴的样子。刺楸就从农村丧事切入吧。

一、发丧出殡时间不一

各地对于人死的发丧出殡习俗不一,有些地方当天能办完的绝不拖成两天,而有的则要看黄历,若近期不能发丧,则要在灵堂挺丧停尸数日,直至到合适的日子。

在刺楸这边,普通情况是第三日发丧出殡,不管是零点几分还是差一分到晚上十二点,只要是今天去世,后天早上就要发丧出殡。也就是说,如果晚上十二点刚过就死了,那办丧事就要熬三个晚上,即两天三夜不能合眼;而若是晚上十二点前一分去世的,就只要熬两个晚上,即一天两夜不能合眼。



到了第三天早上,吃辞灵饭,而后捉一只公鸡放到棺材上,就发丧出殡抬到坟地了,送葬队伍也跟着上山,顺便帮忙修路、拿花圈和灵房。按照黄历,即便可以发丧出殡,但并不适合下葬,所以棺材抬上山后会放入「金井」而不覆土,需择一良辰吉时再覆土垒坟。

除了早上发丧出殡,某些地方选择在正午,也有选择在下午和傍晚的。不管在何时,返回来后一般都到饭点了,总不能已把老人抬上山下葬后就撵客吧?所以送葬后会回来吃饭,这顿饭在刺楸这边算整个丧事酒席的正席,可称为「回丧饭」,吃了后就基本算结束了,当然孝家一般会挽留宾客再吃一餐。

二、答谢宾客的人情

丧事酒席和其他酒席不同,孝家男女老幼都要在灵堂守灵、举办丧事法.事。刺楸这边是请道士开路,即像川剧一样敲锣打鼓,并念诵经书,孝子要「端灵」,根本就脱不开身,之后各亲友还要来下祭,所以酒席的事都交由村民和亲友帮忙操持。


在招待宾客方面,丧事酒席又和别的酒席差不多,要做坝坝宴流水席,答谢宾客关心,这是既是人情,也是为人事故。

三、为何很高兴?

虽然是丧事酒席,但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嚎啕大哭吧,即便是死者家人,在送葬后也就算让死者入土为安了,没出现差池也算能松口气了,所以吃饭时也不可能泪两行。


以上就是刺楸对送葬回来吃饭并很高兴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乡村黑嫂为您回答。

农村的丧葬习俗有很多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矩,就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为什么送完葬后还要再摆宴席吃饭呢?大家为什么好像还挺高兴?

黑嫂长期在农村生活,而且对这方面的风俗很感兴趣,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了解和看法吧,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农村的殡葬吃饭规矩

在农村,殡葬吃饭规矩一般是两种,一种是殡前饭,一种是殡后饭。

这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殡前饭就是出殡前吃饭,大家伙先吃饭,等大家都吃饱喝足再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就直接回家了。

有的则是殡后饭,也就是先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回到主人家里喝酒吃饭,吃过饭后再回家。

而现在大部分都是殡后饭,为什么呢?因为殡前饭有弊端,那就是不管是帮忙的还是亲戚朋友都吃不安生,因为等下还有事呢,还要送葬,大家好像有事儿没有完成,放不开心情吃喝。

而殡后饭就不一样了,人也送到地里了,吃完饭就没事儿了,大家可以吃得安生。

二、为什么大家好像还挺高兴

其实,除了去世者的亲近人,比如儿子女儿啥的,大家并没有多么的悲伤,就算是去世者的儿子和女儿,在送完葬后也并不会太过伤心。

为什么呢?并不是他们不孝,而是他们知道人都有一死,而且在停灵的几天,他们也已经逐渐的冷静下来了,所有的悲伤已经在停灵这几天给用完了。

再说了,老人去世了,年轻人还得活,不能一直悲伤下去。

另外,一般情况下,去世者的孩子们也不会在送完葬后的酒席上谈笑风生,题主说的大家好像挺高兴说的都是不太近的亲戚和帮忙人员,他们边吃喝边说笑,而去世人的孩子们则会过来敬下酒,表示麻烦大家了,但他们绝对不会放声大笑啥的,真要笑了,仍然要被别人说闲话的。

写在最后:农村丧葬的规矩极多,几乎是每一步都有规矩,不能有一点差错,错了就会被人说闲话。有人说这都是陋习,但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为父母操持一下也说得过去,只要不是太铺张浪费,大多数人也并不反对。反而是父母去世了,悄无声息的埋了,这样自己心里也不安生。至于对错,个人见仁见智吧!

乡村黑嫂为您说些农村事儿。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乡村黑嫂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大掌柜237


如果谁家的人去世了,在他/她去世前,家人观察他/她快咽气之前,会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将病人移至稻草上,这叫“下单”,这些稻草,在病人去世后,家人会将其整理干净,拿到室外,用火烧掉。

死者一般在家里要停放三天,计算的时间是:从病人去世的那天算起,第二天为正日子,在第二天,本村的邻居、好友等,都会前来探望(吊唁),平时有人情往来的亲戚、朋友,会送上挽联或礼金等,当前来吊唁的人员到达时,死者的直系亲属中的晚辈,要向前来吊唁者下跪,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死者的侄子们,要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给前来吊唁者下跪;而死者的儿子则要在屋里下跪,因为在死者火化前,停放在家中的三天时间里,其子女要为其守孝,这期间,死者的儿子们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到亲戚朋友,以及隔壁邻居家中去,要是去了,人家会十分生气,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

在死者停放家中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那天),其亲属会请上一帮鼓乐队,演奏哀乐,其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其二是表示丧事浓重;等到了旁晚时分,会请来一位道士(当地俗称为“山人”,尊称呼其为先生),为死者举行悼念活动,一开始,这位道士口中会念念有词,会说上一大堆旁人无法听懂的言语,在这之后,那位道士会用红纸做成几个“链子”(用红纸搓成的链条),数量根据死者的直系亲属的人数而定,这些“链子”会事先蘸上香油,一切准备好后,那位道士会让人打开冰棺,死者的直系亲属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蘸着香油的“链子”,在蜡烛上点燃,走近冰棺前,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完成后,道士让人将冰棺封上,就不能再打开了。

之后是,那位道士阅读事先写好的“孝名单”,然后是按此顺序为死者磕头下跪,以此为对死者的尊重,因为当地的习俗是“死者为大”,在亲属为死者磕头时,其直系亲属(侄子、儿子们),要跪在冰棺的两侧。悼念活动结束后,亲友们开始吃晚饭(吃这样的饭,当地叫“老米饭”),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座在冰棺前面,为死者守孝,冰棺前不能离人,晚饭期间,死者家簇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会领着死者的长子,按顺秀给每桌亲友下跪,同时,那位长者会说上一些客套的话语,以表示对亲友们前来吊唁的谢意,以及招待不周方面的歉意。

在第三天,死者的家属会事先请好八个人,这八个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左右邻居和亲友,将装有死者尸体的冰棺抬到车上,运去火化,这八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抬重”。期间,死者的儿子手里要拿上一付“车拐”(过去农村用来车水用的工具附件),拿“车拐”的目旳是:在抬重人休息的时候,要用“车拐”垫在冰棺的下面,冰棺不能碰到地下。另外,在这期间,原先请的那帮鼓乐队,会奏乐相送。直到装有死者的冰棺,被送上冰葬车为止,然后这帮鼓乐队在接受死者家属所支附的费用后离开,不能再返回死者家属的家中。

等到死者火化回来之后,要为死者下葬,此时死者的家属会请上一位“山水先生”,为死者下葬的地方,挑选下葬的位置,那位“山水先生”会用指南针,标定死者的坟墓方向,对于死者下葬地的选择,也有一些说法:坟墓一般的背面要有山坡,这叫“靠山”,前面要开阔,其对面的远处也要有山,而在其中间最好要有水,这叫“前面有山有水,后面有靠山”,死者亲属对死者坟地的选择很重视,认为坟地选好了,其后代会有福有才,会出“人才”。

正式下葬时,死者的长子首先会拿起铁锹,在那位“山水先生”挑选好的下葬点,象征性地用铁锹铲起一点土,然后将铁锹连同那土,一起朝前方扔去,这叫“开山”,之后,原先“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开始正式为死者下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那位“山水先生”办完自己要做的事情后,在接受死者家属的费用后离开,他不能回到死者家属的家中。)

死者安葬开始之时,会将安放骨灰盒的地方,用铁锹铲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稻草,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放到铲平的地方,用火点燃,将放骨灰盒的地方烧热,意思是死者的安葬地点,十分“暖和”,还有,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将灰烬清理干净。正式放好骨灰盒后,“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为死者的坟墓挑土,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最后,死者的儿子,要用扁担,将死者坟墓的表面锤平、充实,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坟头把土拙”,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在堆坟墓的过程中,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候,都要喝一些死者家属送过来的红糖茶,而且在场的其他人也要喝,剩下的红糖茶,不能再带回去,必须全部倒掉。

一切完成后,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同时还要给附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再放一挂大炮竹,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同时,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在火的上面“过一下”,这叫“湫一下”,意思是去除晦气,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停止,比如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不能再戴了。

接下来,就是回去吃中午饭,这顿饭叫“回笼饭”,在吃这顿饭时,客人要尽最大可能,将饭菜吃光,而且在吃完饭后,要“悄悄”地离开,不要和死者的家属打招呼。以上事情完成后,死者的葬礼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乡野村夫123


我的主业是杀猪卖肉,后来侥幸做出了规模,因职业与饮食有关,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加之做过十余年的地方志,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叙述。

农村办丧事,为何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参与者已不再悲伤?

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域内王侯将相陵寝众多,“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称,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来历,均与王公陵墓有关。封建帝王厚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民间,丧葬文化悠久,礼仪繁缛,尤以农村土葬、老丧为甚。时至今日,无论城乡,有人过世,事主都要摆宴,称之为“吃蒸饭”,倘若说某人的蒸饭熟了,就是说某人亡故了,只不过农村更讲究罢了。

在长安农村,家中有人倒头,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烧“倒头纸”,大门外挂白纸幡,门楣分男左女右夹几张(奇数)开张之纸钱,举家哀恸,以此告知乡邻家中有丧,乡邻主动帮忙、吊唁、随礼,人数的多寡彰显逝者生前的名望与事主的为作(为人处世);族中长者率挂重孝之长子或长孙,提盒子,持哭丧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亲戚家报丧,其他亲友由族人报知,忌捎报。亲友得知丧讯,须即刻动身前去吊孝。

由于事发突然,事主过于悲哀,乱了方寸,由族人、乡邻组成“执事团”,推举执事长,统筹安排搭灵堂、挖墓、请乐人、迎礼、抬埋、招待等事宜。逝者多停柩三日或七日供人祭奠,白事乡邻、生前友好不请自到,就餐人数难以估算,安葬前一日三餐是“过事”,招待删繁就简,早、晚餐一般四个凉菜下酒,主食旗花面(糊度儿面),午餐同样四个凉菜下酒,主食大烩菜、米饭,也称“蒸饭”;逝者入土为安后,事主要设宴答谢乡邻、亲朋及随礼者,无论是“八碗”“十全”“十二件子”,还是“十三花”,烧肉、肘子、葫芦鸡、糖醋鱼等大鱼大肉少不了,事主也须一一敬酒,表达感谢之意、感激之情。

人活七十古来稀,最终终有一死,况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人一旦上了年纪,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与其苟延残喘饱受病痛折磨,倒不如赶紧利落一了百了,故老丧无论对逝者本人,还是事主、亲属,在肉体、精神、乃至钱财上是一种解脱,是以有“喜丧”之说,既为“喜丧”,痛快地哭过一场之后,就应节哀顺变,况且逝者入土为安,白事已过,事后的“答谢宴”重在“答谢”,而非告别的“蒸饭”,至亲不必太过悲伤,乡邻、亲友也没必要悲痛。

倘若年轻人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属大伤大悲之事。事主一般低调处理,停尸2~3天,亲朋吊孝,不请乐人,不收随礼,邻里帮忙抬埋,治丧礼仪简略,亦少有答谢宴。


北大屠夫陆步轩


农村很多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的,我来说下我们这里的风俗。



家里老人去世后,一般先通知本家的人,一个姓的大家族都会过去帮忙,然后村里的小组长就会组织小组的村民去当忙工,几个有威信的人组织领导处理丧事的大事小事。丧事牵扯到很多事情,白布,白纸,唢呐班子,厨师做饭的这些盆盆碗碗桌子,锅炉,安排人去采购吃的用的,安排给主家亲戚朋友送信的都需要安排。



一般丧事都是三天:

第一天儿孙守着老人遗体等八宝山的车来接老人遗体火化,几个自家兄弟跟车去带着老人骨灰回来。



第二天,亲戚来吊唁,带着火纸来祭奠磕头尽下孝心



第三天就是正式丧礼,该上礼的上礼,一般都是老人小辈们商量着来该上多少钱。一家子的小辈都要跪棚在堂屋外面守着,老人儿孙,媳妇都在堂屋里守着,主家来一家亲戚都先在大街上站着近亲都会带花圈。来亲戚奔丧的,主事的这些人就会通知吹唢呐的这班子人,男宾女宾远方亲戚还是娘家亲戚人家这丧事吹得都不同,每次来亲戚,花圈,都要出去大街上迎回来,家族大的光迎花圈都要来来回回多少趟。中午就要大席待这些亲戚朋友,村里帮忙的忙工,厨师都已经准备好上菜的上菜,烧锅炉的烧锅炉,这时候唢呐班这些人奏乐来的亲戚小辈们就会点歌让他们唱现在应该都是50一首了外加两盒子烟,有的家族大的有钱人家吃饭两三个小时歌都没有停过。下午正式出殡,几个忙工在前面抬桌子供着老人骨灰,后面就是儿孙队伍,走一段就要跪下来祭奠一下,一直到林上已经安排人砌好了坟墓,把骨灰盒下葬,花圈加上扎好的牛了马了院子纸糊的这些,还有老人的衣服一起在地头烧了,结束后基本上就算是给老人办的丧事结束了。



送完葬回来还要摆宴吃饭,大家还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一,回到老家晚上就开始正式办几桌酒席答谢这些忙工,毕竟忙忙活活了两三天,更多的是乡亲邻居一起帮忙处理完了丧事。




二,主家还要每桌都敬酒,来表示尊敬,人走了虽然令人心痛但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丧事发完就意味着继续新的生活。



三,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很多老人年龄大了老去在农村已经算是喜丧了,毕竟年龄到了儿孙们尽力孝顺了,这种丧事都没有特别悲伤的情绪了。

四,忙工出于邻居乡亲来帮忙,虽然人没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的亲情,忙活了几天终于轻松下来,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家常肯定轻松高兴的样子。



生老病死,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更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珍惜现在,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嗨喽农村娃


本人安徽农村人,刚参加过爷爷的葬礼回到工作的地方,在我家乡有这样一句话叫请喜问丧,意思就是如果知道本村有人去世了,一般都是去主家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主家请的执事人也都会给你安排事情,即使平时邻里之间有些小的摩擦,在这时候一般都会暂且放在一边,毕竟人死为大。

至于为啥要办回丧席呢,具体咱也不是太了解,只听说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就是堂兄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而还没有结婚的。丧事守孝三年相信大家都有耳闻,那如果已经订了亲的等三年再结婚太不现实,农村就是这么个情况,毕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般订了婚之后到结婚这个过程大都不会超过一年。

此次自家也是办的回丧席(还有几个堂兄弟没结婚呢),大概过程都参与其中,仅有少部分环节没有亲眼所见。从出殡开始之前,咱们的父辈叔伯要准备红绸缎,还有带上自己的鞋子,去时穿白孝鞋,待下葬之后解下孝带,换回自己的鞋子,肩披红绸缎跟着唢呐团从来时相反的路回去(不能走回头路)。出殡后家里留守的办事人员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把灵堂重新布置,丧事变喜事,白纸撕去再贴上红纸,等父辈们回到家就开始放鞭炮,撒喜糖……

剩下的事情就是忘记悲伤,开开心心的宴请这些天来所有办事人还有自家的亲戚,感谢所有人的帮忙,吃完这顿饭就结束了。




风不光


送完葬回来吃饭,那叫“答谢宴”。在农村,办一件丧事,是非常劳累的,需要很多人来帮忙,最后答谢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

那年,家里老人去世,当年是97岁去世,村里人称之为“喜丧”,整个丧事,虽然也悲伤,可是更让人感觉像是“亲戚聚会”,好多不认识的亲戚,从四面八方赶来,好几天忙的不可开交。

各种习俗折腾下来,各路人马都疲惫不堪,最后,怎么也得请大家伙好好吃一顿,表示一下感谢之情啊!这是人之常情


Longsuixinyuan


大家好我是小鱼。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去坟地把去世之人下葬之后才回来吃饭。就算是某些人家的客人比较多,接的贡多就会一直延误时间,但是也尽量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把去世之人下葬了。然后才回来摆宴吃饭。


但是像题主说的那样,大家吃饭的时候还表现的好像很高兴的一样,我想这种人不是傻就是缺心眼。因为哪家有人去世了都不希望别人在他们家表现的很高兴吧。


可能题主想表达的意思是很多人表现的很不在乎,还和平时一样无所谓的态度一样,有可能是这个意思吧。


试想一下别人家死人了,大部分人都只是去帮忙的,至亲只是少部分人,你总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吧。这显然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太可能。毕竟人家在主家帮忙两天了,好不容易万事落定,人家心理上放松一下很正常。出了这个院子人家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生活。


而且包括去世之人的子女在这个时候也算是把自己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放下了,毕竟自己家的老人风风光光的下葬了就算是把事情办的漂亮了。在小鱼老家这里的规矩是在吃饭的时候去世之人的子侄辈需要到来帮忙的人桌边去敬酒,答谢他们这两天放下所有事来帮忙的辛苦。如果说这个时候表现的很悲伤的话,是不是很不合时宜呢???


总而言之,在农村办白事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下葬前和下葬后。下葬前是为了死者,每个人看到别人哭都会很悲伤是必然的。而下葬后的时间属于生人,为了以后的生,还需要坦然面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