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87


《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87


封賞(爵位體系)

國也建了,皇帝也當了。按規矩,下一步就該論功行賞,畢竟大家勸的也很辛苦。

當然,在此之前,皇太極還要幹一件事,追認老爹努爾哈赤為皇帝,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簡稱,武皇帝;廟號,太祖。

另外,還有爺爺、爺爺的爺爺……反正“祖宗十九代”都得追認。這還不算完,母親那邊自然也要追認。

當然,還有已故的開國元勳們。

總而言之,一個都不能少。

等這些都忙活完,終於可以封賞活著的了。

大貝勒代善位列第一,封為和碩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低一級,為多羅武英郡王;再往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等等。

此外,一直擁護皇太極的薩哈廉因病重未能參加,結果沒過多久就病逝了。皇太極十分悲痛,追封他為和碩穎親王。

蒙古諸部也按照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分封。

漢軍方面,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三順王”的來歷,漢官裡的最高爵位。

雖說多民族統一,但也有區別對待,漢人基本不可能封王。整個大清,只有五個。另外兩個:一個已經出場,尚未歸順;一個尚未登場,後面會講。

為了後面行文方便,我們趁此機會,先來全面聊一聊,大清的爵位制度。

正因為由多民族共同組成,所以爵位體系也比其他朝代複雜,分為三種: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先來說宗室爵位。

何謂宗室?首先,必須得姓愛新覺羅;其次,從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一輩算起,直系子孫。如果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那麼恭喜,你就是大清宗室,俗稱“黃帶子”。而非宗室血親(只滿足第一個條件),稱為“紅帶子”。當然,“黃帶子”也不用高興太早,如果犯錯,或其他原因,也有可能變成“紅帶子”。

只有“黃帶子”,才能享受宗室爵位。

該爵位共分十二等(排名分先後):

和碩親王

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一般是大清皇子的最低封爵,當然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鎮國將軍。)

奉恩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

(公爵以上均為超品,而上面四種品級上沒有差別,明顯的區別在於“不入八分”四個字。所謂“八分”,大概就是八家均分的意思。當年努爾哈赤立下的規矩,凡在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一律上交,然後由八旗平均分配使用。不過,理論上參與“八分”的僅限於旗主,至於旗主拿到後再怎麼分,那是他的私事。所以,原來旗主以下都“不入八分”。而今隨著爵位的成熟,“八分”的身份也固定下來。其實,“八分”並非僅僅分東西,或者所謂各種待遇那麼簡單,更代表了特殊的政治地位。)

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

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

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

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

(往上的八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當然,無論幾等都稱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