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科學育兒小知識,點關注,不迷路!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最近,又有一個“熊孩子”闖了大禍。

一對夫妻不幸被感染了上了病毒,被迫隔離。

為了方便聯繫,媽媽把手機留給八歲的兒子。

好不容易,過了隔離期,想著能與家人團聚。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然而,媽媽卻發現手機綁定的兩張信用卡被刷爆,算下來,總共有13000多,而這些錢都進入了遊戲賬戶。

當她知道這些錢都是兒子花出去的時候,簡直被氣炸了。

她哭著說道:“這是我們一年的血汗錢啊。”

一邊說,一邊抹眼淚。

小男孩知道自己闖了禍,非常害怕,他說:玩遊戲,玩著玩著就讓給錢,當時也沒想這麼多。

是啊!一個無知的孩子,卻把父母的辛苦就這樣“糟蹋”了,真讓人寒心。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近年來,網上關於“熊孩子”揮霍金錢的新聞層出不窮,重金打賞主播,網遊充值…

很多孩子,似乎對錢都沒有什麼概念,錢在他們眼裡只是一串數字,更不懂得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孩子的行為背後,暴露了父母對孩子金錢教育缺失和不上心。

許多父母,很少與孩子談金錢,所以很多孩子才不“認識錢”。

殊不知,父母缺失的金錢教育,藏著孩子一生的幸福與格局。

01、不懂錢的孩子,註定成為金錢的奴隸

有的父母對金錢教育,存有這樣的偏見:

孩子還小,不需要懂;

談錢俗氣,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懂的;

小時候談錢,容易讓孩子貪慕虛榮…

然而,在這個物質豐厚的時代,不和孩子談錢,無疑是掩耳盜鈴,父母越是迴避與孩子談錢,越能激發孩子對錢的興趣。

最後,許多孩子會迷失在物質的海洋裡。

紀錄片《等一等,互聯網》中,有一個男孩,成績優異,是985高校畢業的。

但卻被網貸所毀。

在學校裡,不斷買新款手機,經常出去旅遊,學校宿舍沒有空調,他就去校外租了3000塊一個月的房子,只因為住得舒服。

就這樣,他在網上欠下20多萬元的債務,不敢告訴父母,自己死咬住承擔著一切。

為了還債,他去了吐魯番,當了小學語文老師,一個月賺3000塊錢,苦苦還債。

他說:“30歲之前,我的人生都不屬於自己。”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父母從小不與孩子談錢,在“缺錢”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僅缺乏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和了解,更難以理解金錢與人生的關係。

這些孩子,往往只會看到錢帶來的物質滿足,並不懂得背後的付出,最後造成過度消費而成為金錢的奴隸。

與孩子談錢,實際上是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從而培養孩子未來的格局。

金錢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它不是教育的起點,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02、金錢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和擁有

有研究表明:

孩子4-6歲,開始進入金錢敏感期 ,對金錢萌生最初的看法;

7-12歲,他們會進入財商確立期,金錢觀開始形成。

這時候,孩子會對錢產生好奇心。

“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

“你每個月工資多少?”

當孩子這樣問時,如果父母還總是以迴避,撒謊或欺騙的方式回應,往往會加重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家默克爾說: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的教育中心,就如同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金錢是幫助孩子探索人生的工具,而不是前行路上的阻礙。

我們不是讓孩子只看中錢,而是讓孩子通過金錢來看透生活對於人生的意義。

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和對待擁有。

1、 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

去年國慶假期,一個00後的小夥子,因為買蘋果手機最新款,進行了分期付款,結果自己沒有收入,也不敢找爸媽要,便做起了兼職。

他跑到旅遊景區給遊客當“說書先生”。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一個故事一元錢,一個假期下來,他嗓子都說啞了,也沒賺幾個錢。

他後悔說:“負債的感覺確實不好,以後要理性消費。”

蒙臺梭利說:“人天生就是用親身體驗來填滿生活的物種。”

許多事,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孩子之所以花錢如此大方,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錢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獲得的。

沒有感受過如何去獲得的艱辛,就不會懂得珍惜。

不妨帶孩子去工作的地方看看,亦或是帶他去真正體驗一下生活,明白生活的意義。

讓孩子明白,錢是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的,也讓孩子真正懂得如何去賺錢。

2、 教會孩子如何花錢

澳洲的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瞭解金錢的價值,她讓女兒打理一個月家庭財務。

媽媽說“省下的錢可以自由支配”,女兒便欣然答應了。

為了節省開支,女兒認真分析家裡的支出結構,發現可以節儉的是“零食”。

於是,她嚴格控制零食購買,她還優化家裡人很多的生活習慣:大白天關燈,洗完手關水龍頭,洗菜的用來澆花…

一個月過後,女兒通過努力,為家裡節省了535美金。

孩子花錢沒有計劃,就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也不明白該如何擁有。

金錢教育,就是讓孩子既懂得賺錢的不容易,又擁有花錢的理智,享受開源和節流的雙重享受。

我們試著給孩子一定的支配權,讓孩子體會到取捨和選擇,當孩子懂得了如何花錢,他才不會盲目消費,也更懂得珍惜和擁有。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3、 與孩子談錢,要做到“三不”

孩子的金錢教育不能少,但是需要做到“三不”原則:

  • 不要對孩子“哭窮”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勤儉節約,常常會在孩子面前“抱怨”沒錢,或者是這個“買不起”。

這樣其實是在告訴孩子“我們家很窮”,另一方面,又在無形地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

兒童時期,因為貧窮而產生的匱乏,一旦形成就很難擺脫。

當孩子央求你買一樣東西時,學著用“你已經有這個了”,或者是“這個月預算超支”這樣的方式來回答。

  • 不要在孩子面前“炫富”

父母愛談錢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愛在孩面前炫富。

家裡條件好,對孩子的物質都儘量滿足,父母經常說“我們家有的是錢,你想要什麼都可以”。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形成喜歡攀比,愛炫耀,追求名牌這些特質。

對孩子物質上的過度放縱,只會膨脹孩子的慾望,而後被漸漸迷失。

比爾蓋茨說:“花錢如炒菜一樣 ,要恰到好處。鹽少了,寡淡無味,多了苦鹹難嚥。”

在孩子面前,不要事事都滿足孩子,而要學著合理的拒絕孩子。

  • 不要撒謊,也不迴避

美國作家羅恩•利伯講過一個故事:

朋友帕克的孩子們總覺得他賺很多錢,卻不知道父母的難處與辛苦,更不知道每一筆錢的用處。

於是,發了薪水以後,帕克去銀行,以1美元為單位,100美元為一捆,碼了好大一袋子回家。

他細細給孩子們講錢的用處,保險費,煤氣費,日用品…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了一下金錢的作用。

被孩子問到錢的問題,無法避免。但是父母不要回避,給孩子誠實的答案。

告訴孩子父母通過怎樣的方式賺錢,家裡經濟狀況,錢怎樣使用,告訴孩子,能讓孩子更加珍惜。

父母被隔離,8歲男孩花光1年血汗錢:孩子不懂錢,是家庭的悲劇

03、與孩子談錢,談的是金錢背後的意義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中寫到:

因為我知道給人帶來傷害最快速的途徑就是錢,它可以讓人腐化墮落,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樂。

我不能用財富埋葬我心愛的孩子,愚蠢地讓你們成為不思進取,只知道依耐父母的無能者。

在他看來,比金錢更重要的品質是讓孩子獨立自強,勇敢與自信。

會談錢的父母都懂得,金錢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而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工具;

富足的目的不是安然享樂,而是藉由金錢實現人生理想。

教會孩子看到金錢背後的奮鬥,付出與艱辛,換來尊嚴與自立。

與孩子談一談金錢背後需要的智慧與取捨,能讓孩子真正地如何獲得與擁有。

讓孩子感受到金錢背後不卑不亢的精神,才能成就獨立而又勇敢的孩子。

這才是真正的金錢教育。

願世間所有的孩子,都能看透金錢之外的精神世界,它更值得我們去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