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

唐中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危害到唐王朝統治,導致其最終滅亡。唐的滅亡並沒有實現新的統一,中國進入到五代十國分裂狀態,直到後來的趙匡胤出山,才平定了動亂的局面,中原地區重新穩定。

藩鎮割據下,藩鎮和士兵建立了利益同盟關係。唐前期推行府兵制,後來遭到破壞,然後改用募兵制,募兵就相當於建立職業化的軍隊,而問題是各藩鎮也獲得了自主募兵的權力。如此一來,招募的士兵完全都成了藩鎮節度使的私人武裝,因為士兵是節度使招募的,士兵的軍餉也歸節度使負責,士兵在軍中的升遷和處罰同樣由節度使掌握,這樣的軍隊自然是效忠於節度使而不是朝廷。也就是士兵效忠的是地方而不是中央。之前,藩鎮已經控制了地方的財政大權,為了及時保證軍需供應,朝廷也早就批准藩鎮在邊境屯田。在招收士兵之前,藩鎮的實力不斷在膨脹,士兵的招募又讓它有了一支強悍的武裝力量。軍政和財政都在自己手中,割據的發生理所當然了。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決定改變這一情況。在他的推動下,北宋逐漸確立了文官制度,軍隊在平時該由文官組織的政府直接控制,募兵和軍餉也由政府管轄,武將只負責打仗。並且武將不得在一個部隊駐留長久,要輪番調換,防止武將在軍中建立自己的勢力網。

如果遇到戰爭,先由樞密院負責將軍隊調撥給各個將領,戰後武將必須將軍權交回樞密院,期間政府還會派遣監軍監視武將。

經過北宋政府的治理,武將造反的可能幾乎沒有了,因為武將手下沒有兵了,武將就相當於公務員,按時上班訓練軍隊,定期輪換,無權選拔士兵,也不負責發工資,將士的升遷更是不歸他管。

最近人事變動頻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