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的千年古镇河下古镇是一座比较冷门5A级古镇,它有着2500年的历史,这里不需要购买门票即可进出游览。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底蕴深厚的“进士之乡”河下古镇

提起河下古镇,几乎少有人知道河下古镇位于何处?河下古镇,位于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淮安区也就是之前的楚州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河下古镇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河下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这公元前486年,当时吴国君王夫差在此开凿了连通淮河与长江的邗沟,以方便向北方运输粮草,长江与淮河相连接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河下古镇,当时称为“末口”,之后这里一直都是一处重要的水运中转口,清朝时期朝廷曾派遣盐运使入驻在河下,那时的河下古镇已经是淮安重要的商埠之一。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除了商业繁华外,河下古镇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明清时期,在这里曾走出过67名进士、123位举人、12名翰林、一名状元(沈坤,笔者就是沈坤状元第十七世孙。)和榜眼两名,大多是对于社会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有“全国进士第一镇”的美誉。河下古镇有六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还有佛学文化。

说起这里诞生的名人,很多都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秦汉时期有大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时期的抗金英雄梁红玉、明代时期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和民族抗倭英雄沈坤、以及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长篇弹词《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围棋国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和民族英雄关天培………等等,走在河下古镇的街巷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非常之多。相比那些知名古镇,河下古镇的历史更为悠久,但名气却并不大,以至于几乎少有游客来到这里,走在古镇中,甚至给人的感觉非常冷清,这点很让人不解,毕竟河下古镇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且还不需要购买门票,对于那些动不动要收100元门票的5A级古镇,千年古镇河下显然是非常良心的景区了。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据地方志《河下志》记载,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曾拥有108条街巷、44座古桥,园林、牌坊、寺庙更多多达百余处,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河下古镇,私家园林一座挨着一座,完全可与扬州的私家园林相媲美。不过,如今保留下来的并不多,目前,主要有吴承恩故居、魁星楼、沈坤状元楼、文楼、青晏园等等。百余条街巷如今也仅剩下这条长约2公里的石板路,好在石板路依然是最初的石板路,两侧的明清风格的建筑也大多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是淮安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街区之一。自古以来河下古镇商业就非常繁华,至今这条古街依然商铺林立,似乎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繁华,只是来往的游人少了许多。

在千年河下古镇这条石板路一侧有一座楼房格外引人注目,门匾之上悬挂有“文楼”二字,这是一座建于清末时期的状元楼,是为纪念沈坤状元而建起的公共楼阁,后来成了一处当地特色的淮扬菜馆,其中文楼的汤包最为出名,许多名人都曾来到这里品尝。很有意思的是,在院落中的一面墙壁上题写有一幅残联,上联是:“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下联一直空着,至今没有人能够工整的对上下联。据当地人说,乾隆帝曾与纪晓岚一道来到这里游历,即便才华横溢的纪晓岚也未能工整的对上下联。

河下古镇还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淮扬名菜第一镇。历史上这里富人多,食客多。所以厨艺大师就发明了各种菜肴来满足富人的要求。知名的有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席等等………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漫步江苏最低调的古镇 河下古镇

如今的河下古镇已成了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走在窄窄的石板路上,我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街边尽是各种商铺,可以品尝不少当地特色小吃。古镇上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占到70%以上,历史风貌得到完好的保留。许多名人故居已经修复对外开放,许多私家园林都在逐步恢复之中。如早已建成的吴承恩故居和猴王世家陈列馆和不久前投巨资建成的沈坤状元楼、状元府(寓园)。其它还有韩信钓鱼台和漂母祠,左宝贵墓以及梁红玉祠和公园,左宝贵祠堂,程公桥等都在开始接待各地游人。经过当地政府全力打造,河下古镇“一河二街五景”已初具规模。

以园林景点、西游记大舞台、梁红玉祠等组成的河下北入口4万平方米古典园林式建筑群都以初见规模。河下古镇已初步打造成古典与现代经典对话、灯光与桨影相映成趣、文化与产业完美结合的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淮安版的“夫子庙”、“周庄”。河下古镇那古朴的石板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亦或小桥流水般的柔情,无处不吸引着我的目光。古镇让我着迷,虽然这里并不属于江南地区,却有着江南水乡古镇的清丽婉约与古朴宁静。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石板路贯穿古镇中心,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我看到两侧是一座座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的民宅,而且这些民宅中至今依然生活着当地的居民,站在石板路上聊天的人、房屋外晾晒的衣服以及时而飘来的饭菜香味,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河下古镇的千年历史岁月,依稀可见当日的繁华景象。石板路可以说是这里的灵魂,蜿蜒曲折向远处的转角处,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石板路早已变得非常光滑,每一块石板长1米,宽0.5米,至于有多少块石板我没有细细去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山的小镇子,数量如此之多的石板是从何而来,我想,当然那时这里的水运如此发达,从外地运来也是轻而易举的。在这条石板道两侧还有许多的小巷子,转身走进小巷子中,同样是石板路延伸向远处,两旁皆是古朴的居民房屋,一只猫咪透过窗户望向我这位不速之客,时光此时似乎一下子静止了下来,永远定格在了这幅画面之上,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转角邂逅陌生的奇妙感觉。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在古镇的一侧还有宋代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祠,梁红玉大战黄天荡的传奇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也一定为梁红玉的英雄气概所震撼。早期的梁红玉祠后期毁于兵火,如今重建了一座梁红玉祠,大门坐北朝南、高大雄伟。为纪念抗金英雄梁红玉,在梁红玉祠一侧还建有一座梁红玉的塑像,高1.7米的梁红玉塑像站立于神台之上,梁红玉塑像手持宝剑、神采飞扬、英姿飒爽,如今是河下古镇地标性建筑之一。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走进吴承恩故居,这里是美猴王世家艺术馆。2004年(农历猴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先生诞辰500周年,表彰举世公认的“章氏猴戏”家族对弘扬“西游”文化的杰出艺术成就,为进一步振兴猴王精神,由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政府和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先生合作,在吴承恩故居东侧旁兴建了中国第一座“猴王世家”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建筑。该馆占地面积2789.5平方米,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造园手法,结合现有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的环境,其功能采用了环抱式的平面布局的明清风格,创造出优美而自然的环境。馆内分为:世家厅、艺术厅、演映厅、猴戏厅等,内容充分反映了“猴王世家”几代人近百年来对中国猴文化的倡导,为猴戏艺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及辉煌的艺术历程、珍贵文物及戏剧用品共计400多件。其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代伟人的手迹及合影照片等尤为珍贵。

走进民族抗倭英雄沈坤状元府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在明王朝嘉靖年间,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烧杀抢掠残害我国百姓。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毫不手软。当时就流传这么一句话:“北有戚继光,南有沈坤”之说。当中国人民进入抗日战争之时,日寇再次侵略中国,当日军占领江苏省淮安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烧毁沈坤状元楼,损毁沈坤墓来报他们的仇。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民族英雄戚继光被家喻户晓,而民族抗倭英雄沈坤却受奸人所害,正气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这段光辉历史没有被载入正史。但值得庆幸的是,沈坤的抗倭壮举永远永远铭记在了淮安人民的心中了………就在前不久,古城淮安的河下古镇,经过淮安政府全力打造,又重新复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抗倭状元—沈坤状元府向世人隆重开园。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沈坤状元府第(寓园)复建工程,是按照阮仪三教授创意设计而实施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状元府主体建筑、揽秀楼、跃如阁、殿春轩、涌云楼、香云阁、澄潭山房、半红楼、蕴墨楼、荫绿草堂、点水阁、平远山堂、樵峰阁等13个单体建筑。这里陈列布展了沈坤领兵抗倭事迹以及河下“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史料,同时开辟“诗、书、礼、乐”国学经典教育培训,打造成为国学文化和科举文化融古典园林于一体的国学馆。现在的沈坤状元府由状元楼、老宅区、习武区、向学区、园林区和纪念区六大部分组成,这六大单元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状元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江苏淮安:河下古镇

沈家老宅尽显江南民居青砖黛瓦,雅素明净特色。习武区再现练武布阵之壮观。向学区追溯科举文化之历史。园林区写意的山水,曲径通幽。纪念区为沈坤的家祠,供奉有曾祖以下五服以内的祖先牌位。如今,沈坤状元府俨然成为了淮安人民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组图为江苏淮安千年古镇河下古镇风光景色以及人文风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