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尚宮女史


關於永安託孤,有許多歷史猜測,而個人釋問的著力點不同,比如易中天教授,他從“內部矛盾法”入手,認為劉備託孤“心懷詭詐”,給諸葛亮上了“套子”。以李嚴為副的託孤大臣,是給新內閣“摻了沙子”。那麼劉備託孤的底蘊真的如此麼?

在筆者看來,在劉備快要閉眼的時候,他知道在自己身後的一統天下是非常玄妙的事情,(大概是不抱這種希望了。)所以他簡拔了李嚴,期望這個有“干城之才”的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把現有的國家治理好。

劉備這樣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他沒有叮囑恢復中原之事,也沒有提及當年隆中會晤時的談論,只是強調了輔政的問題。

故而筆者認劉備託孤,是將治國理民的政務交給了諸葛亮,而將軍事權交給了李嚴,並暫守永安,這大概就是劉備的策略佈局。

治理國理民,諸葛亮絕對是一把好手,劉備心中有數,告誡劉禪以父事丞相,是為了強調君臣和諧相處的關係,讓李嚴暫守永安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魏延在漢中已經守備多年,也是劉備提拔的結果。而漢中的守備狀態,他也是滿意的。

蜀與吳的和與戰,唇齒相依與反目為仇,劉備也非常清楚,現在雖然已經與吳言和罷兵,但危機依然存在,加強戒備,不無道理,以託孤重臣守之,也是放心的。

劉備在世時,其皇權、政權、軍權獨自掌握,而自己將要離世,不能不把權力交代出去,怎樣才能交接得好,這是很費心機,也是很有玄機的。

劉備一生都是在征戰,都在奮鬥和積極進取,而在其後事的安排上則沒有提及征戰與進取之事,而是從執政和輔政兩個方面交代,對劉禪的希望是“唯賢唯德,能服眾人”,也就是沒希望他是多麼有能力的人,只要能服眾就好了,(從這一點上來看,劉禪是合格的,乃至於是優秀的),而對諸葛亮和李嚴則從輔政方面安排。

他明白打江山與守江山的關係,能征善戰之將、智謀勇略之士如今蜀國還剩下幾個?保境、安國、以德為政,把現有的國家治理好,這就是劉備的遺囑,而不是北伐。

後來,作為劉禪首輔大臣的諸葛亮,以劉備的遺志替了遺囑。那麼遺志與遺囑有什麼不同呢?

劉備的遺志是“復興漢室”,但顯然只剩下個益州的蜀漢實現這個遺志不太現實,而遺囑,就是根據客觀現實情況辦事,安邦定國最為緊要。在保證劉禪皇權的情況下,安排諸葛亮輔政,李嚴統軍,實際上就是穩定政局面,一則是不讓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獨大,二則也是穩定益州本土派系,實現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從中穩定劉禪的政治基本盤。

劉備的託孤,是對今後執政理念的定位,也就是蜀漢的政策趨於保守,以保境安民為主,而非北山爭雄,皇權、軍權、政權,交於三人之手,實現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政治局面,這也是基於蜀漢當前的現實局面所考慮的。

但遺憾的是,蜀漢真的沒有什麼人才了,益州派從法正死後,再也沒有什麼機會躋身統治中樞,而李嚴的威望實際上也不如諸葛亮,兩個人的實力並不對等,畢竟當前政局中,基本上是荊州派一家獨大。

而諸葛亮無論是出於維護本身派系的利益,打壓益州派,還是出於他對劉備的忠心,把遺囑當成遺志,勢必都容不下李嚴。所以這個“託孤”,其實從一開始,劉備所構想的政局,就不太可能實現。


江畔初見月


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後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後期的表現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託非人。劉備是那麼聰明睿智的一個人,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昏招呢?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託孤後的表現。

(李嚴雕塑)

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嚴百般推脫,還是隻想呆在原地(江州),並且還讓諸葛亮把當地五個郡劃出來組成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至於這件事,連當時的尚書令陳震都說他“腹中有鱗甲”。

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願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於是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又升他為驃騎將軍,這樣李嚴才去了漢中。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他卻又對劉禪說,糧草很多呀,諸葛亮為啥要退兵呢?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嚴的這個表現,他哪裡是值得劉備那樣高度信任的人呢?劉備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決定呢?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呢?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時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他在託孤的時候,不完全相信諸葛亮,想找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的表現。(從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劉備實在對諸葛亮還是不放心。還有,劉備託孤時還專門對諸葛亮說,讓他不可大用馬謖,也是擔心諸葛亮會做大的表現。)

李嚴為什麼會成為劉備選擇的作為制衡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

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後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

(劉備劇照)

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擔任成都令。後來劉備入駐成都後,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後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可以說,李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被證明是一個能人。讓這樣一個人來分諸葛亮的權,劉備覺得比較恰當。

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衝都曾與他發生矛盾,最後被他攆走。

有人可能會說,李嚴既然獨斷專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劉備怎麼會看重他這一點呢?其實不然。獨斷專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權臣的一個有效力量,因為他不會被別人左右,不害怕權臣。假設今後諸葛亮要做權臣,欺凌劉禪,那麼李嚴將是一股對抗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做權臣,那麼,李嚴不就是一個阻礙分裂力量嗎?

這一點,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

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

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憑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夠輕鬆化解這個矛盾。(諸葛亮是證明過這一點的,當年法正就曾經獨斷專行,別人要諸葛亮處置法正,但是諸葛亮沒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了,諸葛亮還痛哭,說若是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敗。諸葛亮這哭,是哭給劉備看的啊)

(諸葛亮劇照)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堅持北伐,沒有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李嚴雖然確實成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後萬不得已,才彈劾他。而且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還痛哭不已,覺得從此沒有人再會用他了,最後激憤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是一個誤會。

“統內外軍事”,並不意味著掌握兵權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許多朋友就因為這句話,認為劉備臨終前將軍權交給了李嚴。

好吧,我們先看看什麼叫“統”軍事。

所謂“統”,只是執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許多權力都沒有(第二節會探討)。

官渡之戰前,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以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三國志》。

顯然,官渡之戰前,審配、逢紀“統”軍事,並不意味著他們掌握了南下大軍的兵權。

無論是田豐、許攸,還是顏良、文丑,都不從屬於審配、逢紀。

所以,所謂的“統”軍事,應當主要是指軍隊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嚴統內外軍事,應當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環節:劉備將兵權還是給了諸葛亮

兵權,至少意味著以下幾個方面:

1、發兵權。

發兵權,也就是軍隊去打誰的權力。

蜀承漢制。東漢時,即使是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的太尉,也是沒有發兵權的。

軍隊去打誰,什麼時候出兵,都是由朝廷決定。

所謂朝廷。自然就是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了。

2、將校任免權。

要掌握兵權,你下面的將校總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職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權在朝廷,由護軍負責執行。

李嚴是中都護,名義上是可以對“內”軍可以執行任免,對於外軍,則沒有相關權力。(劉備死後,蜀漢天子在成都,留鎮永安的李嚴實際上也管不著)

任免權在朝廷。具體地說,在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手裡。

3、軍事執法權。

要掌握兵權,自然是要掌握軍中的生殺大權。

這種軍法權,來自於天子授予的節和節鉞。

劉備時期,關羽“假節鉞”、張飛、馬超、諸葛亮“假節”。

李嚴,直到劉禪繼位後,才獲得“假節”。

也就是說:劉備沒有授予李嚴執行軍法的權力。

即便到了劉禪時期,獲得“假節”的李嚴,也只能處決違反軍紀的“無官位之人”。

至於中高級人員的軍事執法權,還在朝廷手裡。也就是:還在諸葛亮手裡。

換而言之,所謂兵權,當然是在諸葛亮那裡!


劉備安排的本意

1、利於緩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漢的權力體系相對平衡。

可是,很短的時間內:關羽、張飛、馬超、法正、黃權相繼去世(或離開)。

此時,蜀漢政權結構出現了一個隱患:權力中樞,荊州派佔據明顯優勢;地方上,東州、益州派依然影響極大。

這種不平衡,對蜀漢的集權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李嚴之前任犍為太守,犍為是蜀漢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從夷陵之戰敗歸後,劉備提拔李嚴,從犍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權力中樞。

劉備希望藉此加強中央與地方豪強的溝通。

2、平穩過渡的臨時舉措。

彼時,吳蜀尚未言和,雙方仍然處於對峙狀態。

永安作為對吳前線,當然要安排一個人來主持。

李嚴之前表現出了相當不俗的軍事能力。諸葛亮後來曾把李嚴與陸遜相提並論。

因此,以李嚴統籌內外軍事,留永安,主持對吳防禦。

3、加強蜀漢集團的軍事指導能力。

此前,諸葛亮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行政、經濟上,在軍事上,表現不多。

而李嚴,已經表現出了不錯的軍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嚴未必不能給與諸葛亮足夠的幫助。


總的來說,劉備託孤時,並沒有把兵權交給李嚴。

蜀漢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沒條件為了平衡而製造內鬥。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嚴在名望、功績上與諸葛亮相去甚遠,難以對諸葛亮的首輔地位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李嚴既有軍政才能,又能作為東州、益州本地勢力的代表安撫人心。

這本可能是一個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託孤組合。

可惜···最終劉備的苦心沒有實現。

朋友,不知您怎麼看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無力迴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楊角風發作


劉備臨終前有兩個託孤大臣,李嚴和諸葛亮。劉備把兵權交給了李嚴,把相權交給了諸葛亮。那麼,劉備這樣分配權力有什麼樣的深意呢?

劉備死時,蜀漢的內政和外交都處於十分危險的地步。如果,劉備稍有不慎,蜀漢政權立馬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劉備的臨終按排也就顯的相當重要。

諸葛亮是劉備非常相任的重臣,他們君臣之間從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幾年。用劉備的話說,是魚和水的關係。諸葛亮是一個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無可挑剔。把蜀漢政權交給他,劉備很放心。

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去會有一個政治理想。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他會用生命去實踐。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復大漢江山。也正是這一點,讓劉備不放心。劉備怕的是,他死後。諸葛亮會不惜一切力量去實現這個理想,雖然,諸葛亮一生謹慎。



所以,劉備把蜀漢的一切都交給了諸葛亮,唯獨留下一了軍權,他倒不是完全為了制衡諸葛亮。只是希望,諸葛亮在有所行動時,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嚴是劉墇的老人,同時又是劉備信任的人。他和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樣的人物對穩定蜀漢的亂局和領導階層的人心,有著相當大的作用。雖然,劉備把軍權給了李嚴,但卻沒有給他開府建制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李嚴還是的聽命於諸葛亮。所以,李嚴這個託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幟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劉備,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嚴的能力。


一葉小舟168521774


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以後,貿然的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以失敗告終!

失敗以後的劉備退守白帝城,223年6月,大限將至的劉備進行了託孤,《三國志》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為何劉備會將軍權突然交給李嚴呢?

  1. 劉備死前最後的努力――整合整個蜀漢集團的各種勢力!蜀漢集團從建立之後,就以派系的區分林立,一方面是前期劉備沒有入住四川以前,和他一起打拼和籠絡的勢力,以諸葛亮、關羽、劉璋等人為代表,另一方面則是四川的本土派,也就是李嚴這些本地的士族大官。本來劉備在的時候,這些派系都互相看不順眼,誰也不理誰,但起碼可以保證表面的和諧,安穩不出事,然而,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帶過來的實力,現在這部分實力受損嚴重,如果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地派不堅定的站在蜀漢政權這一邊,可想而知,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會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所以,劉備在病逝前託孤,將軍權交於本地派的代表李嚴,就是為了拉攏這一派的勢力,來保證蜀漢政權的安穩運行!


  2. 劉備為兒子劉禪的統治地位留的後手――一股可以限制諸葛亮的勢力!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對於整個蜀漢政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瞭解“白帝城託孤”的經典橋段: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蜀漢的丞相,同時說了一段話“劉禪如果成才的話,先生就好好的輔佐他,如果他不成氣候,先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這句話說的諸葛亮誠惶誠恐,因為劉備將軍權交給了素來和諸葛亮不和的李嚴,可見,劉備還是希望自己的後代享受自己打下的江山,怎麼會拱手送給諸葛亮呢?所以,軍權交給李嚴,一是提醒諸葛亮,二是防範諸葛亮!


所以說,劉備將軍權託付給李嚴,政權交給諸葛亮,一是為了穩固蜀漢的各種勢力,二是確保劉禪的統治地位!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劉備去世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被指定為託孤大臣,其中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出鎮永安。從這個安排上,劉備是要把兵權交給李嚴,他看中李嚴什麼呢?李嚴後來又如何被諸葛亮架空呢?

第一,劉備欣賞李嚴的軍事才能

李嚴原是荊州南陽人,曾在劉表手下任職,官至秭歸縣令。劉表去世後,曹操南征,李嚴入蜀投奔劉璋。公元213年,他向劉備投誠,後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聚眾數萬人,李嚴以手中僅有的五千人馬,大破賊人,殺死馬秦、高勝,平定事變。此役他展現非凡的指揮才能,令劉備刮目相看,加封輔漢將軍。

第二,劉備臨終前把兵權交給李嚴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慘敗後,提拔李嚴為尚書令,進入權力中樞;次年,劉備去世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被指定為託孤大臣,其中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出鎮永安。

劉備的安排,與當年孫策的安排有異曲同工之處。孫策以周瑜、張昭為輔佐大臣,周瑜掌兵權,張昭掌內政,周瑜在外,張昭在內。由是推想,劉備的安排,是由李嚴掌兵權,諸葛亮掌內政;李來主外,而諸葛亮主內。

可是蜀國後來情形的發展,與吳國是完全不同的。李嚴基本上是有名無實,不僅內政,連國家軍事大權也掌握在諸葛亮手中。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都是諸葛亮說了算,“統內外軍事”的李嚴卻成為旁觀者。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三,諸葛亮是如何架空李嚴,掌握兵權的?

諸葛亮是怎麼架空李嚴的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諸葛亮自領“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國的地盤,也就是一個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軍政長官,也就等於蜀國最高軍政長官了。從國家角度說,李嚴是中都護,掌全國兵權;而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權;益州兵權就等同於全國兵權,這麼一來,李嚴這個軍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第四,李嚴為什麼鬥不過諸葛亮?

李嚴與諸葛亮都是先帝指定的輔佐大臣,權力本應平分秋色,現在諸葛亮要一手抓,這怎麼行!可以說,李嚴是一肚子苦水,可是他鬥不過諸葛亮,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李嚴對軍隊的掌控力不行,名為中都護,實際上在軍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嚴在朝廷裡沒勢力,他是在劉備臨死前才入權力中樞,還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駐紮在永安,沒什麼影響力;其三,他的聲望與諸葛亮沒得比。

因此,在劉備去世後不久,劉備設計的李嚴諸葛亮的分權構想完全破滅,諸葛亮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李嚴很快就被邊緣化了。這個改變,實非劉備所願見的。


君山話史


劉備是想學習東吳政權創始人~孫策死前安排顧命大臣的方法,讓李嚴效仿周瑜,諸葛亮效仿張昭,一個主外,一個主內,雙方有分工,有制衡,以保住兒子劉禪的帝位不失,蜀漢國祚長久,也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其次嘛也有平衡派系利益的考慮。劉備入蜀後蜀漢形成了三個政治集團。為首的是劉備的荊州集團,其次是李嚴、法正、吳懿、孟達為首的東州集團。最後才是蜀中士人的本土集團。蜀漢政權都是由外來的荊州派聯合同樣也是外來人氏的東州派共同統治,劉璋當年的統治基礎就是東州集團。劉備奪得西川東州集團的很多人都倒向劉備,李嚴是其中之一,為了鞏固國本,劉備聽取了法正的建議,立了吳懿的妹妹為後,東州人氏也就死心塌地的追隨劉皇叔一統天下了。

臨到託孤時,劉備亦要顧及東州集團的利益訴求,當時東州系的代表人物是吳懿和李嚴,吳懿是外戚不合適,所以李嚴便是不二人選。

再有,劉備對諸葛亮不太放心,一是怕他大權獨攬,成為權臣,二是擔心孔明缺乏統兵的能力。在劉備託孤前孔明一直從事的是內政後勤的工作,缺乏統兵打仗的經歷,劉備擔心他不能勝任。

如赤壁之戰前後孔明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職責是調其稅賦以充軍實。之後孔明與關羽合力鎮守荊州。214年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率荊州兵馳援劉備合力拿下成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職責還是“足食足兵”。劉備稱帝后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主管蜀漢內政、監察等行政事物和軍隊無半點關係。劉備看重孔明的是他的內政能力,對他的軍事能力表示懷疑,所以託孤時不會把軍權交給他。

李嚴軍事能力很強,218年馬秦、高勝數萬人在資中做亂,當時劉備及主力還在同曹操在漢中激戰,李嚴僅憑臨時拼湊的五千人馬就輕鬆搞定叛亂,後又平定高定叛亂,過人的軍事素養很得劉備欣賞,後封為輔漢將軍,鎮守巴東。

李嚴這人個性很強,辦事幹練,同同僚的關係不太好,這也是劉備所看重的,重用李嚴就能制衡孔明,所以劉備當著孔明的面拜李嚴為尚書令、代理督護,掌內外兵權。就是不想讓孔明日後大權獨攬。


賀拔嶽


說到託孤,這是個技術活,章武三年,看著肥頭大耳,一臉傻笑的兒子,病危的劉備感覺死不瞑目。他一方面讓諸葛亮全力輔政,另一方面破格提拔李嚴,讓他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平。劉備之所以這樣做,還是不放心諸葛亮。

諸葛亮在蜀國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備試探諸葛亮,讓他取而代之,替劉禪做皇帝,但明白人都知道,這就是玩虛的,讓讓而已。即使諸葛亮痛哭流涕,表示他百分之一千不會那麼做,劉備心裡還是打著鼓,所以他得找出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提防諸葛亮,於是他選中了李嚴。

相對人才濟濟的魏國,劉備也是矬子裡拔大個了,畢竟李嚴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忠心。

李嚴雖然不是劉備原班人馬,但跟劉備也算早的了。他起初效命於劉表和劉璋,後來在棉竹被劉備的風姿所吸引,直接投降了。從此李嚴為劉備鞍前馬後,不僅戰場效力,而且在劉備想要登基成帝時,聯繫各個官員,以便共同發出勸進,為劉備造聲勢。還把劉備邀請到自己的管轄區,搞了一次籍田活動,以顯示劉備的天子威嚴,可謂用心良苦,馬屁拍到劉備心裡去了!

二、有軍事才能。

李嚴在投靠劉備不久,資中縣有兩萬餘人發起動亂,李嚴帶五千私兵就搞定了。李嚴在擔任犍為郡太守期間,多次平亂,可見他對指揮水師作戰也是有一定經驗和能力的,這在蜀國將領中並不多見。派他鎮守長江要隘永安,也是最合適的人員。畢竟當時蜀吳關係緊張,劉備分分鐘都在擔心吳國,一定要派最好最適合的守候永安才放心。

三、和諸葛亮派系不同。

諸葛亮屬於原班人馬,荊州派系,李嚴屬於後來人馬,益州派系。

李嚴既和投降過來的人馬熟悉,又和當地的豪強說的上話,有很大的威望。本來蜀國建國時間短,新老派系沒有很好融合時間。現在劉備又要掛了,必須讓內部人通力協作又互相制衡。所以劉備把李嚴挑出來,和諸葛亮搭班子,用以保持內部穩定,國家長治久安。

可惜劉備還是不能給李嚴更大的權力,因為諸葛亮的資格和能力擺在那裡,李嚴只能當個副手。也幸好劉備沒給李嚴更大權利,因為不久李嚴就變心,勸諸葛亮稱王。後來諸葛亮把李嚴攆回家去,李嚴最後鬱鬱而終。

農夫三拳工作室曉薇

實說歷史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