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关于永安托孤,有许多历史猜测,而个人释问的着力点不同,比如易中天教授,他从“内部矛盾法”入手,认为刘备托孤“心怀诡诈”,给诸葛亮上了“套子”。以李严为副的托孤大臣,是给新内阁“掺了沙子”。那么刘备托孤的底蕴真的如此么?

在笔者看来,在刘备快要闭眼的时候,他知道在自己身后的一统天下是非常玄妙的事情,(大概是不抱这种希望了。)所以他简拔了李严,期望这个有“干城之才”的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把现有的国家治理好。

刘备这样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他没有叮嘱恢复中原之事,也没有提及当年隆中会晤时的谈论,只是强调了辅政的问题。

故而笔者认刘备托孤,是将治国理民的政务交给了诸葛亮,而将军事权交给了李严,并暂守永安,这大概就是刘备的策略布局。

治理国理民,诸葛亮绝对是一把好手,刘备心中有数,告诫刘禅以父事丞相,是为了强调君臣和谐相处的关系,让李严暂守永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魏延在汉中已经守备多年,也是刘备提拔的结果。而汉中的守备状态,他也是满意的。

蜀与吴的和与战,唇齿相依与反目为仇,刘备也非常清楚,现在虽然已经与吴言和罢兵,但危机依然存在,加强戒备,不无道理,以托孤重臣守之,也是放心的。

刘备在世时,其皇权、政权、军权独自掌握,而自己将要离世,不能不把权力交代出去,怎样才能交接得好,这是很费心机,也是很有玄机的。

刘备一生都是在征战,都在奋斗和积极进取,而在其后事的安排上则没有提及征战与进取之事,而是从执政和辅政两个方面交代,对刘禅的希望是“唯贤唯德,能服众人”,也就是没希望他是多么有能力的人,只要能服众就好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刘禅是合格的,乃至于是优秀的),而对诸葛亮和李严则从辅政方面安排。

他明白打江山与守江山的关系,能征善战之将、智谋勇略之士如今蜀国还剩下几个?保境、安国、以德为政,把现有的国家治理好,这就是刘备的遗嘱,而不是北伐。

后来,作为刘禅首辅大臣的诸葛亮,以刘备的遗志替了遗嘱。那么遗志与遗嘱有什么不同呢?

刘备的遗志是“复兴汉室”,但显然只剩下个益州的蜀汉实现这个遗志不太现实,而遗嘱,就是根据客观现实情况办事,安邦定国最为紧要。在保证刘禅皇权的情况下,安排诸葛亮辅政,李严统军,实际上就是稳定政局面,一则是不让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独大,二则也是稳定益州本土派系,实现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从中稳定刘禅的政治基本盘。

刘备的托孤,是对今后执政理念的定位,也就是蜀汉的政策趋于保守,以保境安民为主,而非北山争雄,皇权、军权、政权,交于三人之手,实现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基于蜀汉当前的现实局面所考虑的。

但遗憾的是,蜀汉真的没有什么人才了,益州派从法正死后,再也没有什么机会跻身统治中枢,而李严的威望实际上也不如诸葛亮,两个人的实力并不对等,毕竟当前政局中,基本上是荆州派一家独大。

而诸葛亮无论是出于维护本身派系的利益,打压益州派,还是出于他对刘备的忠心,把遗嘱当成遗志,势必都容不下李严。所以这个“托孤”,其实从一开始,刘备所构想的政局,就不太可能实现。


江畔初见月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是一个误会。

“统内外军事”,并不意味着掌握兵权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许多朋友就因为这句话,认为刘备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了李严。

好吧,我们先看看什么叫“统”军事。

所谓“统”,只是执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许多权力都没有(第二节会探讨)。

官渡之战前,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以田丰、荀湛、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三国志》。

显然,官渡之战前,审配、逢纪“统”军事,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南下大军的兵权。

无论是田丰、许攸,还是颜良、文丑,都不从属于审配、逢纪。

所以,所谓的“统”军事,应当主要是指军队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严统内外军事,应当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环节:刘备将兵权还是给了诸葛亮

兵权,至少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1、发兵权。

发兵权,也就是军队去打谁的权力。

蜀承汉制。东汉时,即使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的太尉,也是没有发兵权的。

军队去打谁,什么时候出兵,都是由朝廷决定。

所谓朝廷。自然就是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了。

2、将校任免权。

要掌握兵权,你下面的将校总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职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权在朝廷,由护军负责执行。

李严是中都护,名义上是可以对“内”军可以执行任免,对于外军,则没有相关权力。(刘备死后,蜀汉天子在成都,留镇永安的李严实际上也管不着)

任免权在朝廷。具体地说,在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手里。

3、军事执法权。

要掌握兵权,自然是要掌握军中的生杀大权。

这种军法权,来自于天子授予的节和节钺。

刘备时期,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诸葛亮“假节”。

李严,直到刘禅继位后,才获得“假节”。

也就是说:刘备没有授予李严执行军法的权力。

即便到了刘禅时期,获得“假节”的李严,也只能处决违反军纪的“无官位之人”。

至于中高级人员的军事执法权,还在朝廷手里。也就是:还在诸葛亮手里。

换而言之,所谓兵权,当然是在诸葛亮那里!


刘备安排的本意

1、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汉的权力体系相对平衡。

可是,很短的时间内:关羽、张飞、马超、法正、黄权相继去世(或离开)。

此时,蜀汉政权结构出现了一个隐患:权力中枢,荆州派占据明显优势;地方上,东州、益州派依然影响极大。

这种不平衡,对蜀汉的集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李严之前任犍为太守,犍为是蜀汉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从夷陵之战败归后,刘备提拔李严,从犍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权力中枢。

刘备希望借此加强中央与地方豪强的沟通。

2、平稳过渡的临时举措。

彼时,吴蜀尚未言和,双方仍然处于对峙状态。

永安作为对吴前线,当然要安排一个人来主持。

李严之前表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军事能力。诸葛亮后来曾把李严与陆逊相提并论。

因此,以李严统筹内外军事,留永安,主持对吴防御。

3、加强蜀汉集团的军事指导能力。

此前,诸葛亮的才干主要表现在行政、经济上,在军事上,表现不多。

而李严,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军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严未必不能给与诸葛亮足够的帮助。


总的来说,刘备托孤时,并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

蜀汉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没条件为了平衡而制造内斗。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严在名望、功绩上与诸葛亮相去甚远,难以对诸葛亮的首辅地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李严既有军政才能,又能作为东州、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安抚人心。

这本可能是一个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托孤组合。

可惜···最终刘备的苦心没有实现。

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一带对抗刘备。

但是李严直接投降再次认刘备为主,同刘备一起平定成都。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个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法不威、德不举、刑不严的祸根。

可以说李严是构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的重臣之一。刘备在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李严坐守后方,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谋反,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过万,一路攻取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战事吃紧,没有余力顾及镇压之事,而李严仅仅率领半数于对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直接将谋反的马秦、高胜等人一并擒杀。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军围攻新道县,救火队长同样是李严,高定兵败逃走以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我们可以看出李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认为李严仅仅是一个将才那你就错了,他在犍为任职太守的时候,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可以说李严在内政方面也有些许的才华。

李严功劳不小,但是远远没有到达和诸葛亮齐名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他呢?并且军事重权交给了李严,只让诸葛亮主持内政。有很多人猜测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备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严,你且听我慢慢说来。

刘备入蜀以后,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集团取代了以刘璋为首的东州集团(法正、李严、孟达、吴懿等人)。除了以上两个政治团体以外,还有本地贵族豪绅所代表的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益州集团一直就不对付,但是刘璋靠着法正、李严等人维持着统治。

刘备作为第三方进入益州,致使刘璋的东洲集团出现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严、法正等人是前者。刘备夺取西川后还听取法正建议娶了吴懿的妹妹,这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以稳住自己在这里的脚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外来统治者,人家本地的贵族豪绅本来就对刘璋虎视眈眈,刘备取代刘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为何还会有人频频造反呢?

所以遏制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们打交道的东洲集团,事实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的确阻止了多起反叛实力。

所以刘备之所以托孤给李严,一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二是要靠李严这些人解决内患。

但是刘备用他却不信他,我们可以看出来表面上是两位托孤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分量是不对等的。诸葛亮无论是权利地位还是人心所向都压着李严一头,刘备都想好了,如果李严有谋反的意图就让诸葛亮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自古以来的确有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宗室统治,托孤多位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应该是权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们上面也说了诸葛亮稳压李严一头,这正说明刘备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就是让诸葛亮看住了当时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

诸葛亮陪着刘备一路走来建立蜀国,为了兴汉鞠躬尽瘁,而李严是背叛刘璋的降臣,刘备是做君王的人,该防着谁他肯定心里能没有底吗?诸葛亮扳倒李严以后独揽大权,直到死也没有逼刘禅让位。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问题

刘备临终前为何将兵权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刘备夷陵败给陆逊,国力虚弱,外患虽重,内忧更甚,怕自己死后国内矛盾爆发,万一反叛势力再次兴起,要靠李严等东洲集团的人协助遏制。

二、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担重任的人没有几个,而李严算是一个军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抚东洲集团的刘璋旧部,尽可能缓解东洲集团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统一战线。

四、诸葛亮治国虽强,但是领兵能力不如李严,刘备又想用李严,就得以诸葛亮为手、以李严为枪,让手得握住枪。

刘备和曹操孙坚他们相比,起势太晚,根就没有扎牢,蜀国后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派别相互争斗,诸葛亮也是苦苦支撑,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衣钵企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蜀国作为汉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杨角风发作


刘备临终前有两个托孤大臣,李严和诸葛亮。刘备把兵权交给了李严,把相权交给了诸葛亮。那么,刘备这样分配权力有什么样的深意呢?

刘备死时,蜀汉的内政和外交都处于十分危险的地步。如果,刘备稍有不慎,蜀汉政权立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刘备的临终按排也就显的相当重要。

诸葛亮是刘备非常相任的重臣,他们君臣之间从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几年。用刘备的话说,是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亮是一个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无可挑剔。把蜀汉政权交给他,刘备很放心。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去会有一个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会用生命去实践。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大汉江山。也正是这一点,让刘备不放心。刘备怕的是,他死后。诸葛亮会不惜一切力量去实现这个理想,虽然,诸葛亮一生谨慎。



所以,刘备把蜀汉的一切都交给了诸葛亮,唯独留下一了军权,他倒不是完全为了制衡诸葛亮。只是希望,诸葛亮在有所行动时,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严是刘墇的老人,同时又是刘备信任的人。他和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人物对稳定蜀汉的乱局和领导阶层的人心,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虽然,刘备把军权给了李严,但却没有给他开府建制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李严还是的听命于诸葛亮。所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帜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刘备,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严的能力。


一叶小舟168521774


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以后,贸然的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以失败告终!

失败以后的刘备退守白帝城,223年6月,大限将至的刘备进行了托孤,《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为何刘备会将军权突然交给李严呢?

  1. 刘备死前最后的努力――整合整个蜀汉集团的各种势力!蜀汉集团从建立之后,就以派系的区分林立,一方面是前期刘备没有入住四川以前,和他一起打拼和笼络的势力,以诸葛亮、关羽、刘璋等人为代表,另一方面则是四川的本土派,也就是李严这些本地的士族大官。本来刘备在的时候,这些派系都互相看不顺眼,谁也不理谁,但起码可以保证表面的和谐,安稳不出事,然而,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带过来的实力,现在这部分实力受损严重,如果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地派不坚定的站在蜀汉政权这一边,可想而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会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所以,刘备在病逝前托孤,将军权交于本地派的代表李严,就是为了拉拢这一派的势力,来保证蜀汉政权的安稳运行!


  2. 刘备为儿子刘禅的统治地位留的后手――一股可以限制诸葛亮的势力!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对于整个蜀汉政权的重要性,我们也都了解“白帝城托孤”的经典桥段:刘备任命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同时说了一段话“刘禅如果成才的话,先生就好好的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气候,先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这句话说的诸葛亮诚惶诚恐,因为刘备将军权交给了素来和诸葛亮不和的李严,可见,刘备还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享受自己打下的江山,怎么会拱手送给诸葛亮呢?所以,军权交给李严,一是提醒诸葛亮,二是防范诸葛亮!


所以说,刘备将军权托付给李严,政权交给诸葛亮,一是为了稳固蜀汉的各种势力,二是确保刘禅的统治地位!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从这个安排上,刘备是要把兵权交给李严,他看中李严什么呢?李严后来又如何被诸葛亮架空呢?

第一,刘备欣赏李严的军事才能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刘表去世后,曹操南征,李严入蜀投奔刘璋。公元213年,他向刘备投诚,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大破贼人,杀死马秦、高胜,平定事变。此役他展现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加封辅汉将军。

第二,刘备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进入权力中枢;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

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处。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由是推想,刘备的安排,是由李严掌兵权,诸葛亮掌内政;李来主外,而诸葛亮主内。

可是蜀国后来情形的发展,与吴国是完全不同的。李严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三,诸葛亮是如何架空李严,掌握兵权的?

诸葛亮是怎么架空李严的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诸葛亮自领“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了。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这么一来,李严这个军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第四,李严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

李严与诸葛亮都是先帝指定的辅佐大臣,权力本应平分秋色,现在诸葛亮要一手抓,这怎么行!可以说,李严是一肚子苦水,可是他斗不过诸葛亮,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严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入权力中枢,还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因此,在刘备去世后不久,刘备设计的李严诸葛亮的分权构想完全破灭,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李严很快就被边缘化了。这个改变,实非刘备所愿见的。


君山话史


刘备是想学习东吴政权创始人~孙策死前安排顾命大臣的方法,让李严效仿周瑜,诸葛亮效仿张昭,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双方有分工,有制衡,以保住儿子刘禅的帝位不失,蜀汉国祚长久,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其次嘛也有平衡派系利益的考虑。刘备入蜀后蜀汉形成了三个政治集团。为首的是刘备的荆州集团,其次是李严、法正、吴懿、孟达为首的东州集团。最后才是蜀中士人的本土集团。蜀汉政权都是由外来的荆州派联合同样也是外来人氏的东州派共同统治,刘璋当年的统治基础就是东州集团。刘备夺得西川东州集团的很多人都倒向刘备,李严是其中之一,为了巩固国本,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立了吴懿的妹妹为后,东州人氏也就死心塌地的追随刘皇叔一统天下了。

临到托孤时,刘备亦要顾及东州集团的利益诉求,当时东州系的代表人物是吴懿和李严,吴懿是外戚不合适,所以李严便是不二人选。

再有,刘备对诸葛亮不太放心,一是怕他大权独揽,成为权臣,二是担心孔明缺乏统兵的能力。在刘备托孤前孔明一直从事的是内政后勤的工作,缺乏统兵打仗的经历,刘备担心他不能胜任。

如赤壁之战前后孔明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职责是调其税赋以充军实。之后孔明与关羽合力镇守荆州。214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荆州兵驰援刘备合力拿下成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职责还是“足食足兵”。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主管蜀汉内政、监察等行政事物和军队无半点关系。刘备看重孔明的是他的内政能力,对他的军事能力表示怀疑,所以托孤时不会把军权交给他。

李严军事能力很强,218年马秦、高胜数万人在资中做乱,当时刘备及主力还在同曹操在汉中激战,李严仅凭临时拼凑的五千人马就轻松搞定叛乱,后又平定高定叛乱,过人的军事素养很得刘备欣赏,后封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李严这人个性很强,办事干练,同同僚的关系不太好,这也是刘备所看重的,重用李严就能制衡孔明,所以刘备当着孔明的面拜李严为尚书令、代理督护,掌内外兵权。就是不想让孔明日后大权独揽。


贺拔岳


说到托孤,这是个技术活,章武三年,看着肥头大耳,一脸傻笑的儿子,病危的刘备感觉死不瞑目。他一方面让诸葛亮全力辅政,另一方面破格提拔李严,让他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平。刘备之所以这样做,还是不放心诸葛亮。

诸葛亮在蜀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备试探诸葛亮,让他取而代之,替刘禅做皇帝,但明白人都知道,这就是玩虚的,让让而已。即使诸葛亮痛哭流涕,表示他百分之一千不会那么做,刘备心里还是打着鼓,所以他得找出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提防诸葛亮,于是他选中了李严。

相对人才济济的魏国,刘备也是矬子里拔大个了,毕竟李严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忠心。

李严虽然不是刘备原班人马,但跟刘备也算早的了。他起初效命于刘表和刘璋,后来在棉竹被刘备的风姿所吸引,直接投降了。从此李严为刘备鞍前马后,不仅战场效力,而且在刘备想要登基成帝时,联系各个官员,以便共同发出劝进,为刘备造声势。还把刘备邀请到自己的管辖区,搞了一次籍田活动,以显示刘备的天子威严,可谓用心良苦,马屁拍到刘备心里去了!

二、有军事才能。

李严在投靠刘备不久,资中县有两万余人发起动乱,李严带五千私兵就搞定了。李严在担任犍为郡太守期间,多次平乱,可见他对指挥水师作战也是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这在蜀国将领中并不多见。派他镇守长江要隘永安,也是最合适的人员。毕竟当时蜀吴关系紧张,刘备分分钟都在担心吴国,一定要派最好最适合的守候永安才放心。

三、和诸葛亮派系不同。

诸葛亮属于原班人马,荆州派系,李严属于后来人马,益州派系。

李严既和投降过来的人马熟悉,又和当地的豪强说的上话,有很大的威望。本来蜀国建国时间短,新老派系没有很好融合时间。现在刘备又要挂了,必须让内部人通力协作又互相制衡。所以刘备把李严挑出来,和诸葛亮搭班子,用以保持内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可惜刘备还是不能给李严更大的权力,因为诸葛亮的资格和能力摆在那里,李严只能当个副手。也幸好刘备没给李严更大权利,因为不久李严就变心,劝诸葛亮称王。后来诸葛亮把李严撵回家去,李严最后郁郁而终。

农夫三拳工作室晓薇

实说历史


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打得大败,撤退到现在四川奉节。经此一战,刘备不想再东征东吴了。

刘备放心不下,临终托孤

223年2月,刘备病情严重,估计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就把诸葛亮召到奉节。

刘备立下遗诏,委托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助少主刘禅。

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全权负责军事管理,留在奉节驻守。

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刘备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目标、以及用人标准来确定的。

第一、少主刘禅身边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贤相

刘备托孤的时候,少主刘禅16岁。

知子者莫若父。刘备对自己儿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后有没有能力管理蜀汉。所以,刘备希望遴选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国家的贤良大臣,来辅助少主刘禅。

否则,刘禅皇位是无法保住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当时的蜀汉,确实只有诸葛亮了。就是选定诸葛亮,刘备也还是想从心理上确认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想从言语上听到诸葛亮的铮铮誓言。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刘备还是想再次巩固强化诸葛亮的丞相辅政心理,而不会篡权夺位。刘备把儿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从情感上、心理上确定了诸葛亮不能、不会排斥刘禅。

刘备就是要诸葛亮全心全意辅助刘禅,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军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严统领军事。

第二、李严是刘备心中合适的军事帅才

此时的蜀汉,很多大将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经不是很多。

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辅助君主、进行政治管理;而李严更适合管理军队、以及领兵打仗。

李严年轻时,就以能干而声名远播。刘备早就听说了。

213年,李严率领所属部队向刘备投降,受到刘备重用。李严军事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两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乱。

218年,江湖大盗马秦、高胜网罗了近10万人,发动叛乱,并占领了资中县。

刘备当时在汉中,与曹操打仗,没有军队可以调配用来平定叛乱。

李严当机立断,没有依赖援兵,只是率领自己属下5000人马,前往资中征讨贼人。

李严利用“斩首行动”策略,带领5000精兵,直接向马秦、高胜冲去,在万军丛中,砍下了马秦、高胜的头颅。

看见这种形势,几万敌军四散逃命。李严以少胜多,取得完美的胜利,解除了前方刘备的后顾之忧。

后来不久,高定率领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快速奔驰赶去救援。

李严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很快把高定彻底打败,高定只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过两次平叛,刘备看出了李严杰出的军事才能,加封他为辅汉将军。

李严具备了优秀军事领导人的优良品质:果断、勇敢、超强战斗力!所以,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是有依据的。

第三、刘备谋划蜀汉朝中重臣应该制约平衡

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诸葛亮老谋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个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来实现平衡,李严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李严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拉帮结派。因为迁移官邸的事情,李严与另外一位官员意见不合,李严直接把那位官员逼走了。

李严固执己见,不主动与其他官员交往,这样的官员适合辅助少主刘禅。

以上是明摆着的权臣之间的平衡,暗中还有派别之间也需要平衡。

诸葛亮等人属于荆州派,李严等人属于益州派。

如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则荆州派力量过于强大,荆州派官员很可能仗势胡为、欺压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产生怨恨情绪。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势必不可避免,蜀汉一定混乱而亡。

刘备自己不愿、也不希望刘禅再与东吴战争了。李严属于益州派,他不会去为荆州派争夺地盘、扩充实力的。

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就是告诉东吴:蜀汉不想与你争斗了。

与东吴不再进行战争,李严守卫蜀汉的东部,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刘备,临死之前还在费尽心机、为宝贝儿子谋划布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严能不能真的担起军事重任,还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