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謀局:二十年,一張網

撰寫 | 威連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是阿里巴巴成立時馬雲喊出的口號。過去的20年間,這個口號成了阿里一直堅守的企業使命,見證了中國互聯網消費市場的繁榮,也成就了阿里本身。

創業之初就有如此氣吞山河、澤被天下的願景,並且還能從始至終貫徹到底,這樣的企業,在全世界範圍內似乎也不多見。

從當下的營收和淨利潤看,阿里巴巴並不是中國最大的企業,但超過5000億美元的市值卻讓它在資本市場難尋對手。換言之,就資本角度而言,阿里巴巴是中國目前最被看好、最有價值的公司。

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新概念層出不窮,阿里也經歷了B2B、C2C、B2C等一系列的電商模式轉型,在各個賽道不斷試水,逐步壯大自己的商業基石。尤其是核心商業作為基本盤,為阿里生態擴張提供強有力的造血能力。

並且,在以核心商業的飛輪驅動下,阿里巴巴早已經發展為集電商、新零售、雲計算、金融、物流、大文娛為一體的龐大生態體系,搭建成一個服務於全球中小企業的商業基礎設施。

互聯網行業有個說法:騰訊重產品易變現,阿里重運營謀大局。縱觀阿里的業務佈局,其已經滲透到各個產業鏈中的各個領域,一張巨大的網絡正編織著這個電商帝國的超級野心。


核心電商構建競爭壁壘

阿里巴巴創立之初以B2B業務起家,致力於打造“網上批發市場”。當時阿里的業務初衷非常簡單,就是幫助中小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與生意夥伴開展貿易。

隨著“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加速拓展,大量的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渠道尋找海外需求,達成出口業務。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B2B電商平臺。

2003年,全球C2C巨頭eBay完成對易趣的全資收購,正式進軍中國市場。同年,阿里也上線淘寶,開啟C2C的平臺之爭。憑藉對中國B2B市場的4年深耕,淘寶迅速拉攏大批中小賣家到自家平臺,在中國第一波互聯網流量紅利下逐漸發展壯大。

可以說,B2B業務為淘寶打下良好基礎,一方面為淘寶的2C模式提供了方法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積累了生產商和供應商資源,並且還為C2C業務提供豐富的現金流供血。據阿里官方透露,2006年淘寶已經佔據C2C領域72%的市場份額。

但與此同時,商品質量低、售後服務差的問題也隨之顯現,而京東、聚美優品等主打正品自營的B2C平臺也逐漸崛起。在消費升級和品質化競爭形勢下,阿里巴巴於2008年成立了B2C平——淘寶商城。

從C2C到B2C,淘寶商城(2012年更名天貓)主打品牌電商解決了淘寶平臺原有的假貨問題,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競爭對手京東的正品標籤;另外,通過大力扶持大品牌的旗艦店,阿里巴巴可以更大程度上進行流量資源變現。

數據顯示,從2012年起,天貓平臺GMV高速增長,增速大幅高於淘寶,在國內零售GMV中的佔比也逐年攀升達到FY2018年的44%,逐漸與淘寶平分秋色,成為電商GMV增長的核心。

除了以上業務外,阿里巴巴在團購、全球零售、垂直商品搜索等業務也逐漸成型,先後推出了聚划算、全球速賣通、一淘網,構建起遠超同行的B端服務能力,進而增強商家和用戶端的粘性。

2017年6月,阿里正式推出“天貓出海”項目,意在以天貓作為主引擎,依託其交易、支付、營銷、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將天貓生態模式逐步成功複製並落地到東南亞、印度以及全球市場。

阿里巴巴謀局:二十年,一張網

近期,阿里以20億美元收購網易考拉,在高端市場和進口領域實現進一步卡位。考拉的品牌價值、供應鏈優勢、倉儲物流資源補齊了阿里電商王國的最後一塊“短板”,跨境電商龍頭的地位也正式確立。

2019年天貓雙11,阿里再次刷新記錄:一小時破1000億,16小時突破2018全天的銷售額,最終以2684億元收官。數據顯示,國內電商平臺依然是一超多強的局面,阿里系佔據65.5%的市場份額,京東和拼多多等平臺分享剩下的34.5%。

2016年10月,馬雲在阿里的雲棲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並表示“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從此之後,這一全新概念成為未來商業的代名詞,各路玩家紛紛湧入。

在新零售業務佈局上,阿里巴巴進行了兩方面的重點佈局,一是由口碑+餓了麼組成的本地服務公司,另外則是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社區化一站式新零售體驗中心。

其中,餓了麼和口碑合併打通“到家”和“到店”兩個場景,前者擁有豐富的本地生活服務資源和強大的即時配送能力,後者擁有成熟的商家服務體系和深刻的消費者洞察,雙方合併,也被視為阿里與美團死磕新零售的開始。

而成立於2015年的盒馬鮮生,則是阿里新零售的又一重要創新範本,憑藉“生鮮食品超市+餐飲+APP電商+物流”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快速擴張,逐漸形成以“盒區”為核心的新零售版圖。

此外,阿里還與商業夥伴合作改造零售基礎,實現數字化運營。例如,2014 年入股銀泰隨後與其合作“喵街”“喵貨”等多個創新業務,推動線上線下百貨零售的融合發展;近年又頻繁佈局家裝領域,投資居然之家和紅星美凱龍,探索家居賣場的新零售模式。

如今,新零售業務已經成為阿里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二季度財報中,阿里巴巴新零售收入高達182.1億,同比增長125%,是各項收入中增速最快的一類。其中,盒馬鮮生的強勁增長進入第二個階段,開店12個月以上的門店取得調整後EBITDA合併正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新零售佔整個收入比重已從2017Q4的4%增長到2020Q2的15%,並且首次超過了佣金收入。阿里用3年的時間成功切換賽道,找到了新的發力點。

當然,在逐漸鞏固自身商業護城河的同時,阿里巴巴也面臨著越來越多新對手的夾擊。先是京東B2C、自建物流體系的方式崛起,對阿里的核心業務造成挑戰;然後是拼多多以“下沉”為武器,迅速完成“農村包圍城市”,打得阿里觸不及防。

而不管是京東還是拼多多,它們背後還有著一個更可怕的對手——騰訊。事實上,在當下的新零售時代,以京東、拼多多、永輝、家樂福為代表的“騰訊系”與阿里從支付、終端到供應鏈、生產商的競爭一刻都沒有停止,在強大對手面前,阿里無法掉以輕心。

雲計算——阿里的第二驅動力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之所以能夠打造從線上到線下、從本土到全球的商業生態帝國,離不開其強大的技術支撐平臺——阿里雲,這個一開始頗受質疑的項目,正在成為阿里的經濟基礎設施。

2007年前後,面對不斷增長的網購流量,阿里遭遇技術瓶頸,明顯感受到了“腦力不足”。一方面,淘寶、支付寶等各平臺的數據非常孤立,無法實現高效的信息互通;另一方面,為存儲不斷增長的交易數據,阿里每年要花巨資購買IBM、甲骨文等公司購買服務器。

在急需搭建全新技術架構的情況下,阿里在2008年確定了“雲計算”戰略。“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馬雲篤定雲計算的未來價值。

2009年,阿里雲開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從此開啟了中國雲計算產業從0到1的突破。隨著“飛天”系統的誕生,國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空白得到填補,阿里雲開始支撐國內各大現象級流量任務。

到2013年,飛天的單一集群規模達到5000臺,成為世界上少數具備這一能力的公司。當年的天貓雙十一,張勇藉助雲計算平臺使交易額翻番,依靠阿里雲的網絡存儲,成本省了一大半。

2014年底,前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出任阿里雲CEO,這是阿里雲“技術與商業雙輪驅動”的開始。在此之後,阿里雲制定了全新的戰略:用技術拓展商業邊界,用商業推動技術發展。

胡曉明認為,雲計算就是應該越用越便宜,他希望通過技術進步降低社會科技創新、創業的門檻,眾享普惠科技的發展。於是,在國內市場搶佔先發優勢的阿里雲通過下調產品定價,逐漸把技術領先優勢轉化為市場份額優勢。

2015年,阿里巴巴進一步建設適應互聯網時代、DT時代的架構組織。啟動“中臺戰略”,構建 “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形成技術和智能的統一。

阿里巴巴謀局:二十年,一張網


在技術與商業雙輪驅動之下,阿里雲付費用戶於2017年6月首次突破100萬,佔據中國公有云市場佔有率的半壁江山,阿里雲的收入規模保持高速的增長,一舉超越IBM、Google等對手,躋身全球頂級雲服務商之列,與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並稱“3A”。

與此同時,阿里雲繼續加碼對技術的投入,以數據庫、CDN、安全等為代表的領域均保持世界前沿。例如,其開發的“神龍”彈性裸金屬服務器、“城市大腦”、“supET”都成為行業的風向標,直接影響後續廠商的研發方向。

而成立兩年的達摩院,如今也成立了機器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和自動駕駛的四個實驗室,其中自動駕駛已達到L4等級,“平頭哥”發佈了AI 推理芯片含光 800,在 AI 場景中對異構計算做了補充。

2018年11月,阿里雲戰略升級為阿里雲智能,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數字能力、智能化能力、達摩院的能力,全面和阿里雲相結合,向全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其核心繫統在內的全量業務上雲。

目前,阿里雲在國內市場已經擁有超過8000家合作伙伴,服務30多萬家客戶,覆蓋全國98%的城市和1500多個縣。其中50%的合作伙伴分佈在三線以下的區域市場,為阿里雲帶來超過5萬個新客戶。

在世界範圍內,阿里雲已經在全球19個地域運營了56個可用區,全球2500+個CDN節點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從而間接地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雲計算支持。

今年3月,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峰在北京首次提出“被集成”戰略。按照張建鋒的說法:“我們會與整個行業一起探索,我們希望這些行業解決方案、工程實施交給合作伙伴去做,阿里雲只做最擅長的部分——技術的創新和突破。”

“被集成”戰略的提出標誌著阿里雲對於雲平臺技術、產品的定位變得更加清晰,明確了其在驅動數字化轉型中的定位,也彰顯出阿里對於自身技術能力的信心。

隨著阿里巴巴商業系統的全面落地,肩負技術輸出的阿里雲,也將和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其他商業產品一起,構成各行各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商業”雙引擎,最終賦能各個行業。

從誕生之初的另闢蹊徑,到越戰越勇,再到今天反向輸出,成為最底層的技術提供者,與其他版塊進行生態協同,阿里雲是阿里價值觀的真正踐行者。

二季度財報顯示,阿里雲營收92.91億元,比去年同期淨增36.24億元,增速達到64%。對比上一季度營收77.87億,環比增長19.3%。這一強勁的營收數字也超過了資本市場預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比近幾個季度的同比增速便可看到,阿里雲的增速呈現下滑的趨勢。財報顯示,調整後的EBITA虧損為人民幣5.21億元,利潤率為-6%。而2018年同期為虧損2.32億元人民幣。

阿里對雲服務業務虧損的解釋是人才和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但云計算市場愈加激烈的競爭或許在影響阿里雲的盈利前景——老牌國外巨頭微軟Azure和亞馬遜AWS還在加強本土化,或多或少也在擠壓著阿里雲的空間。

而在國內市場,騰訊、百度、華為等眾多玩家持續發力的局面下,雲服務市場的競爭也是異常激烈。據IDC報告,中國公有云市場後發廠商頻頻發力,包括華為、百度、浪潮、京東等均得力於其強大的研發和生態實力,實現了高達市場平均水平2-8倍的迅猛增長。

儘管在國內具有絕對的規模優勢,但競爭者的追趕速度驚人,阿里雲面臨巨大挑戰。

當“小螞蟻”長成獨角獸

在淘寶推出的早期,擺在阿里巴巴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用戶與商家在交易之中產生的信任問題。為此阿里推出支付寶功能,並由此開創了國內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模式,突破了網上購物信任缺失的瓶頸。

在此後的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支付寶所建立的信用體系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不管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還是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商家與供應鏈之間,都得以健康有序地進行著商業活動。

2013年3月,支付寶母公司宣佈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小微金融成為螞蟻金服的前身。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悄然崛起。

作為阿里的親兒子,螞蟻金服擴張可謂神速。狂飆5年後,其早已從當初的“小螞蟻”成長為一個獨立於阿里之外的又一超級獨角獸。10月21日,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螞蟻金服以1萬億人民幣估值居於首位。

據《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9年第1季度》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近47.7萬億元,其中支付寶以53.21%的份額繼續位列第一。根據支付寶此前公開的消息,其已經服務超12億的全球用戶,月活超6億。

現在,螞蟻金服的業務已不僅僅侷限於支付,其覆蓋行業非常廣泛,包括銀行、股票、證券、保險、基金、消費金融等金融領域,還涉及企業服務、汽車出行、餐飲、媒體、影視等非金融領域。

與此同時,螞蟻金服將自己定位為互聯網金融服務生態系統,通過內生性發展與對外投資,逐漸形成了以支付、理財、融資、綜合金融、金融基礎設施為主的五大業務板塊。

如今普惠金融正成為各家爭奪的重點,螞蟻金服通過五大業務板塊向大眾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務,通過支付作為流量入口,以信用系統為輔助,積極拓展財富管理、小微小貸及保險業務。通過移動互聯的普及面向最廣大的用戶群體,發展先進的數字網絡平臺以提升效率,使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來解決風控問題,螞蟻金服將其金融服務的觸角深入大眾群體中。

除了自身業務體系不斷豐富,對外投資也是另一種路徑的擴張。螞蟻金服能夠達到今天萬億級的估值,和它的投資觸角遍佈中國互聯網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如今,螞蟻金服儼然阿里的第二個戰略投資部。

據不完全統計,螞蟻金服從2014年成立算起至少完成了160起對外投資,涉及金融、企業服務、汽車交通、本地生活、文娛、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不遜色於國內一線VC/PE機構。

不同於企業簡單的控股或併購,近年來螞蟻金服的投資邏輯也非常清晰。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螞蟻金服的投資依然是集中在金融和技術兩個核心能力上。“我們最重要的目的是尋找我們的同路人”,張勇在阿里20週年上的觀點,無疑就是對螞蟻金服投資邏輯的註腳。

按照螞蟻金服的規劃,未來10年要實現全球用戶20億規模。顯然,全球化將成為其未來增長的主要支撐點。資料顯示,螞蟻金服通過國人到海外的消費場景佈局支付寶打開出海的大門,截至目前,已覆蓋了超過38個國家和地區,將中國移動支付模式進行海外輸出。

在亞洲市場,螞蟻金服投資了印度支付企業Paytm、泰國金融科技企業 AscendMoney 等 8 個國家的本地支付寶錢包,並通過與當地金融機構、社交平臺以及電信運營商合作,拓展電子錢包業務,快速教育市場。

在歐美市場,螞蟻金服與英國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裕信銀行、Wirecard、Ingenico Group等機構進行了業務合作,支付手段連接商戶超百萬;美國市場上最大的金融機構 FirstData 也是公司的合作伙伴。

有了在國內市場的技術優勢和經驗,螞蟻金服在海外的擴張也是高速前進,成為當地金融市場的領跑者。而通過這一模式,阿里巴巴在世界範圍內打造了一個更為開放的生態體系,尤其是伴隨著淘寶、飛豬等業務在海外市場的持續推進,阿里各大業務板塊在全球生態下不斷進行融合。

從一個單純的支付工具,到一個包含理財、信貸、保險、信用等多個業務在內的複雜金融生態,再到最近頻繁開放合作的舉措,螞蟻金服的角色和邊界似乎一直在進化。

“不做物流”的物流公司

對於電商行業來說,在線支付和物流配送是驅動平臺運轉的兩個輪子。

如今,線上支付已經被螞蟻金服以及背後的阿里雲技術處理到“無感”的程度,2019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天貓的訂單峰值達到54.4萬筆/秒,是2009年首次天貓雙11的1360倍,被認為是全球最大流量洪峰。

壓力自然就落在了快遞端上,畢竟支付環節能夠做到數據實驗模型下的安全可控,而快遞卻是一個調動無數人、車、路、貨運轉的社會系統,操作起來更加有難度。

根據星圖數據,在2018年的雙十一活動中,僅11.11日當天產生的包裹數就達到13.4億個,如果沒有良好的物流網絡體系,每年創造奇蹟的雙11所造成的貨物擁堵,必然會成為一場災難。

不過也正是這個潛在性的災難,催生了如今的菜鳥網絡。在2011年的物流合作伙伴發展大會上,馬雲明確表示了對物流的關注:“我想淘寶明年衝1萬億,但最大的障礙就是物流。”同年1月,阿里巴巴宣佈將領銜投資千億人民幣,建設為電子商務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控股、三通一達等共同組建菜鳥網絡,首期投資1000億元,希望在5-8年的時間,打造遍佈全國的開放式、社會化物流基礎設施。

2014年,曾經領導了亞馬遜分撥中心、末端優化和全球購等戰略和項目的萬霖回國加盟菜鳥後,則著手搭建智慧物流網絡,旨在降低服務於網購的幹線物流空駛率,降低倉儲配送庫存率,並逐漸提升物流配送週轉速度。

菜鳥網絡稱,這將是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即年約10萬億網絡零售額的智能骨幹網絡。目標是“讓全中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

在菜鳥網絡成立之初馬雲曾立下規矩:不要做物流公司,要去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不要超過5000人。這就意味著菜鳥依然走阿里熟悉的平臺模式,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提升運力,成為一家“沒有快遞員的快遞公司”。

一直以來,京東的物流走的是“統倉統配”模式,其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倉儲中心,拉近消費者與平臺之間的距離,增強物流的可控性,提升了用戶的購物體驗。但與此同時,自營物流的重模式也增加了企業的投資負擔,成本控制能力較差。

相比之下,菜鳥網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則完全是點對點的。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全中國範圍內形成一套社會化倉儲設施網絡。同時,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菜鳥網絡建立起開放、透明、共享的數據應用平臺,為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倉儲公司等各類企業提供服務。

簡單來說,菜鳥網絡要做兩件事情:首先是通過大數據技術,尋找最合適的倉儲地址,為送貨車輛規劃路徑,讓倉儲方案更加優化和有效率;二是賦能快遞公司,幫助其優化已有的業務流程,實現合理調配和高效對接,讓快遞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我們對物流、對快遞、對傳統倉儲根本不懂。”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俊凌表示,阿里巴巴真正專長的是互聯網,“就是把大量在互聯網之前原本各自獨立的信息連通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更敢於否定自己以前成功的人,會比阿里巴巴更早找到商機”。

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認為,自建或投資小快遞公司,阿里很難在物流領域建立優勢,更不能對抗京東和順豐,而投資頭部通達系的快遞公司,阿里能夠控制更多物流資源。

事實上,菜鳥更像一個“物流界的人工智能”,它把快遞、倉配、幹線運輸、末端配送等數據進行獲取、建模和運算,幫助快遞公司做好協同,提升商家服務和消費者體驗。

現如今的菜鳥,已經推動電子面單成為整個快遞行業的基礎數據普及產品,並通過智能算法來分配訂單路由。並且,菜鳥網絡還在無人駕駛、自動倉儲、自動配送、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深度探索,為傳統物流行業的智能化升級賦能。

阿里巴巴謀局:二十年,一張網

中俄貨運包機“菜鳥號”


數據顯示,菜鳥網絡目前已經深入到了中國2900多個區縣,其中1000多個區縣的消費者可以體驗到當日達和次日達的極致配送。在跨境領域,其已經覆蓋了22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商品運往世界各地的時間大幅縮短,很多地區從過去的60天已經降到目前的15天左右,俄羅斯、西班牙等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72小時送達。

回過頭看,京東物流深耕市場十幾年,投入巨資建立起全國物流網絡體系,而菜鳥通過整合行業數據,輕取了王冠上的明珠。據胡潤百富最新發布的2019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菜鳥網絡以1300萬人民幣的估值排名第12,遠超京東物流。

當然,站在快遞公司的立場上,阿里系電商平臺把持著國內電商行業的大部分流量,菜鳥網絡通過基礎設施搭建整合行業資源,進而提升效率,但菜鳥聯盟下的快遞公司也必須在菜鳥所制定的標準下行事,這或許意味著成本的上升和潛在被動局面。

對此,中國物流協會研究員楊達卿認為,快遞公司對菜鳥心存畏戒,一方面需要依附於菜鳥這個平臺,另一方面希望保持自己生態的獨立性,避免成為菜鳥的附庸。如果僅僅成為菜鳥生態平臺的一部分的話,通達系可能會失去自身生態發展的自主性。

負重前行之阿里大文娛

2011年7月,騰訊副總裁程武在中國動畫電影發展高峰論壇上,首次提出以IP打造為核心的“泛娛樂”構思,定義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多娛樂領域共生狀態。5年之後,阿里巴巴則宣佈成立“大文娛”部門。

伴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文娛相關產業迎來新機遇,對阿里巴巴來說,娛樂業務也不可或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大文娛部門的使命,則是讓人們更加快樂。

馬雲曾指出,以“文化娛樂”為代表的“快樂版塊”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

當然,作為一個電商平臺,阿里巴巴把文化娛樂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並不只是簡單的讓人“Happy”。阿里更大的野心是,通過打造“內容+電商”的大文娛模式,讓流量變現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強。

自2016年起,阿里就通過一系列併購、重組資本運作,歷時3年形成了從內容生產(阿里文學、UC頭條)到投資發行(阿里影業)、票務流通(淘票票、大麥)、內容輸出(優酷、華數)的業務組合,再加上阿里音樂(蝦米、阿里星球)、阿里遊戲、阿里體育等應用,試圖打造一個馬雲期望中的“阿里大文娛帝國”。

然而,在幾乎動用阿里內部全部資源之後,大文娛板塊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內耗與高成本運營、幾年間管理層的持續震盪,甚至成了制約阿里發展的一道阻礙。從15年的劉春寧、16年的優土副總裁盧梵溪、阿里影業副總裁淘票票總經理孔奇、到18年大文娛最高層輪值總裁楊偉東,阿里大文娛板塊四年間四位高管淪陷貪腐,創下了阿里集團內部腐敗的新紀錄。

頻繁的人事變動和一系列的架構調整,意味著阿里大文娛整合的失敗,這也一度讓阿里大文娛飽受質疑。業內一致認為,阿里大文娛在戰略上存在嚴重的失誤,在商業模式與發展上缺乏系統的頂層思考,馬雲用心良苦,但阿里大文娛一直在負重前行。

回看阿里大文娛的發展,幾乎可以說全部來自簡單的資本運作,與圍繞電商交易在阿里組織生態和文化內部所孵化的螞蟻金服、雲計算、菜鳥網絡等強勢業務不同,阿里大文娛的業務路徑更像是通過“買買買”的形式來拼湊的。

然而,儘管資本可以通過投資和併購實現規模化的外延式擴張,但在推動業務各板塊間的整合與高效協同方面,卻只能是有心無力。儘管阿里大文娛一直強調各業務間的協同,但因為業務太過繁雜,攤子越鋪越大,反而在發展效率上並不樂觀。

所以我們看到,在文娛市場極速退潮的2018年,影視娛樂公司上市通道暫時封閉、遊戲版號限制、資本從大文娛加速撤退。從烈火烹油到遭遇寒冬,短短半年,影視娛樂堆積數年的產業泡沫迅速破滅。

阿里巴巴謀局:二十年,一張網

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通過全員信表示,希望充實創新業務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同時明確大文娛的一號位,聚焦大文娛各項業務的緊密融合,實現戰略投資業務和財務體系一體化。

具體來看,阿里大文娛的此次調整主要是將UC、阿里文學和阿里音樂從原來的體系下剝離出來,劃分至創新業務事業群,由朱順炎擔任總裁,而原來阿里大文娛事業群輪值總裁的樊路遠,擔任阿里大文娛事業群總裁,負責優酷、阿里影業、大麥和互動娛樂。

趁著此次組織架構調整,阿里沒有刻意提及大文娛輪值主席這一職權變動,似乎也預示著大文娛板塊持續數年的動盪局面或將結束。格局在變,人事在變,但“逍遙子”從“風清揚”手中接過的,依然是難以收拾的攤子。

在線視頻方面,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6月,愛奇藝月活躍用戶數為5.56億,騰訊視頻為5.53億,優酷僅有4.15億,而且在三大平臺中,只有優酷一家月活躍用戶數據同比下滑。

移動音樂領域,騰訊音樂已經佔據了絕對的領先位置,2018年底在美上市後更是再無對手。據QuestMobile報告,截至今年3月,騰訊系的酷狗音樂、QQ音樂、全民K歌、酷我音樂的月活躍用戶數佔據移動音樂行業前四位,蝦米音樂則未在榜單體現。好在阿里近期通過燒錢策略投資了網易雲音樂,但更像是在抱團取暖。

文學和遊戲領域,阿里更是無法與騰訊相提並論,尤其是2015年與盛大文學整合而成為閱文集團後,已經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其IP輸出和聯動能力,以及財務上的儲備要遠勝阿里文學。

其他領域,阿里影業雖然票房節節高漲,但是騰訊影業也在快速追趕;以大麥網為代表的票務業務表現相對不錯,但是顯然淘票票為首的阿里“售票群”還是不如騰訊投資的貓眼。

從近日的財報可以看出,一直處於集團戰略位置的文娛業務依舊虧損。二季度財報顯示,阿里文娛版塊歸屬的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營收72.96億元,2018年同期為59.4億元,同比增長23%,增長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3月起阿里影業的並表。

總體來看,大文娛的虧損在收窄,不過利潤率依舊沒有好轉跡象。第二季度內數字媒體與娛樂業務經調整後的EBITA虧損為22.07億元,利潤率為-30%,而2018年同期為虧損38.02億元人民幣。

如今,阿里巴巴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馬雲卸任,張勇掛帥,集團整體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張勇曾表示,阿里將堅持對大文娛長期投資的承諾,面向未來構建阿里繁榮的數字娛樂生態,但目前來看,單靠燒錢來實現真正的“Happy”,目前還很難。

總結

以生態戰略進行佈局,阿里各業務之間可謂相輔相成:雲計算是生態體系的技術及系統基礎設施,螞蟻金服是商業運營的支持系統,菜鳥網絡是打通線上與線下的關鍵環節,而大文娛業務又是其導流的重要手段。

如今來看,無論是在電商的基礎設施搭建,還是在對中小企業的深度賦能,以及在對C端用戶的服務上,阿里巴巴的身影都已經無處不在。阿里巴巴的增長已經不再單單只是依靠其電商平臺,而是通過對全產業的深度佈局,打造出一個“阿里經濟體”。

從成立至今20年,馬雲把阿里打造成一個5000億美元的電商帝國。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擺在阿里面前一個最大的隱患,是這一個超級帝國還偏安在中國一隅。放眼世界,在亞馬遜、谷歌等世界級巨頭的壓力之下,阿里巴巴在全球化的道路上還要吃很多苦頭。

今年11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正式掛牌,成為首家同時在美股和港股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作為阿里國際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支點,香港既貼近業務主要市場、又可對接國際資本的獨特優勢給阿里又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華創證券:《電商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阿里巴巴》

界上投資:《菜鳥網絡:阿里的理想和合縱連橫的物流江湖》

新浪科技:《阿里大文娛重歸一號位,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