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騰訊為何無法國際化

阿里巴巴、騰訊為何無法國際化

阿里巴巴公司市值大概是2000個億,騰訊的市值和阿里差不多。

橫向比較一下,Google和Apple的市值大概是5000億,微軟是4000,FB大概是3500,Amazon是3000左右。

從市值上看,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都已經算是巨大企業了(暴雪和eBay只有300左右)。然而確實阿里和騰訊會給人留下國際化程度不夠的印象。

中國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先看一下數據,根據 Leading global social networks 2016的統計,在社交網絡的排名上,QQ和Wechat分別排在第四和第五,身前是FB,whatsapp和FB messenger(其實都是FB)。然而不用想也知道,這些用戶裡,絕大部分是華人用戶。

那騰訊就會面臨一個問題,要不要所謂國際化。

中國這個市場太大了,人口總數比歐洲+美國加起來都多。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在國內市場都有著絕對的優勢,也更加了解國內市場。如果能在國內用更輕鬆的方式賺更多的錢,為什麼要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賺不好賺的錢呢?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已經證明了,在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前提下,公司已經可以和那些所謂“國際巨鱷”比肩了。

因此,中國這個超大的市場,帶給了他們足夠的利潤空間,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阻礙了他們國際化的腳步。

說完了資本來談談技術。阿里和騰訊現在的技術水準應該還是很高的,但是他們的發家核心業務都不算是技術導向型的,都根據中國這個市場有著或有意或無意的定製。

最簡單的例子,來自於英語國家的產品比較容易“國際化”,因為沒有語言障礙。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事情。而中文作為一個使用人數多,使用範圍少的語言,以中文為第一語言開發的產品在走出華人區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產品(wechat比如)在走到東南亞的時候是相對輕鬆的,但是往西方走就越來越費勁,就是語言的問題。

同樣的還有阿里,淘寶這個概念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完全不適用。中國的物流太強了,中國充滿了大量的每天無所事事需要賺點小錢養家餬口的人,所以無論是送貨的,還是開網店的,都是淘寶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試想在歐洲那些國家,飯店恨不得八點就關門,各種服務業你上班他上班,你下班他也下班,就壓根沒有土壤來孕育淘寶這樣的網站。從另一個角度說,把淘寶的運營模式搬到國外,也是未必走得順暢的。

因此,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都缺乏能跨越文化走出國門的拳頭產品。這裡比較好的例子大概是大疆,雖然其市值和這兩個巨頭相去甚遠,但是無論你到什麼國家,提到無人機,就一定能聽到DJI的名頭。而無人機,恰恰是一個可以非常容易跨越文化壁壘的產品,無論什麼國家的人,玩無人機方法都是一樣的。

而資本和技術在好的運營下是可以互相促進的,有好多人提到了lol,lol是騰訊的沒錯,但是“資本”上是騰訊的。你要是和歐美玩家聊lol,他們很可能不知道lol現在已經是騰訊的了,或者並不知道騰訊是幹啥的。買固然是好辦法,巨頭們都買東西,但是能不能想辦法消化,或者打造成自己產品線的一部分,可能是騰訊和阿里在資本轉換為技術上遇到的難題。畢竟再有錢,光靠買買買也不容易讓自己走出國門,只是讓國門外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而已。

推及任何企業/產品,現在國內做產品的恨不得大部分都是“中國定製化”,這種運營方式是註定走不出國門的。因為國外的市場早被佔領了,中國的市場因為種種原因比較空,就搞一箇中國版XX,這或許能積累資本,或者說賺錢,但是國際化是不可能了。你很難想象倫敦忽然空降一個滴滴打車吧?

所以要想走出國門,做一個國際化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做別人還沒做的事情,而不是已經被證實行得通的事情。最近VR火了,肯定又一堆公司去做VR,人家G家F家產品都出來了你開始“研發”。前一陣又來什麼奢侈電動車,人家Tesla賣得都脫銷了。

一天不改掉這個“中國定製化”的產品思路,國門就一天出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