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前几天听到一个宝妈说她自己和孩子的一件事情,觉得挺引发思考的。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妈妈工作回到家,十分疲劳,看见早回家的爸爸并没做晚饭,而是在打游戏,妈妈十分生气,这时宝宝走过来,看见孩子手中拿着玩具,并亲昵的叫妈妈一起玩,妈妈气急败坏地说:“到一边去,我不想看见你。”于是孩子愣了一会儿,就讪讪的走过来一直叫妈妈。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母亲生气地对孩子吼叫

当时宝妈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十分得意的,她自豪的认为自己在孩子心中地位很高,而且认为孩子轻易的忽视自己的坏情绪,以后一定是个高情商友善的好孩子,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他真的是情商高吗?


孩子在被你说“不想看见他”之后,走过去“亲昵”的叫你,他不是情商高,而是真的怕被你抛弃!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孩子害怕被抛弃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有工作,有娱乐,有感情,有消遣,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妈妈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人,父母随口说的一句话,他们是真的会当作圣旨。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所以当你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说了一句你觉得无关痛痒的话,孩子却无缘无故成为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被贴上“不想被看见”的标签,你没有给他任何理由,他却要承受你的冷眼,你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教会孩子恰当的表达喜怒哀乐?长久下来,孩子只会变得逆来顺受,唯唯诺诺。


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讨好型人格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写道: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它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1、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费心思准备礼物给朋友的孩子


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作“迎合型人格”,是指喜欢讨好别人,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


临床心理学认为,讨好型人格普遍具有向迎合型(讨好型)人格障碍(Pandering personality disorder)转变的趋势。


而所谓“迎合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在内,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冲突,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


2、讨好型人格孩子的特征


(1)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总是怕自己的行为导致别人不开心、不高兴,忽视自我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内心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正确评价,总是小心翼翼的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来看待自己。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小心翼翼的孩子


他们显得很卑微,在别人的评价中找认同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却清楚的知道自己怎样做对方会开心,他们不懂得爱自己,不懂得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毫无底线的牺牲换来看似“平和”的关系。


心理学家萨提亚曾提出一种生存姿态,叫做“讨好型生存姿态”,即当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讨好他人是主要反应之一。讨好是一种以牺牲自我价值,否定自尊的方式来满足别人的生存姿态。长久以往,孩子习惯于讨好他人时,就会忽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人,对所有的事情习惯性的去点头迎合。


(2)害怕发生冲突和不愉快,很少拒绝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并且尊重他人,他们压抑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容易顺从别人,不懂得说“不”,也害怕发生冲突。


曾经听过一位宝妈说,自家的孩子上初中,因为一件小事和朋友闹矛盾了,其实事情非常小,但是那个朋友不理自家的孩子,和她冷战,自家的孩子非常害怕和焦虑,几天写作业都没有心情,有一晚看见孩子在偷偷写道歉信,第二天把信送出去了,回家一脸轻松,和之前几天完全是两种状态。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害怕冲突的孩子,也不敢拒绝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人际交往非常害怕发生冲突,他们不太会沟通,出现冲突后,总是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过错,害怕没有朋友,害怕被抛弃的感觉,所以他们顺从、取悦,很少拒绝,他们会认为他在意的人开心了,他也就开心了,全世界好像都明朗了。


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不成为“习惯性讨好”?


1、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护,给予温暖和陪伴,比如经常抱抱孩子,关心孩子,经常表达对孩子和家人的爱,可以在周末建立一个亲子茶歇时光,爸爸妈妈宝宝在一起自由的说话聊天,到了晚上还可以设立一个亲子共读时光,爸爸妈妈一起陪孩子看看绘本,共同分享一个故事,通过这些举动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他是安全的,而不是让孩子用自己笨拙的方式去试探自己是不是处在一个安全的场域里。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幸福的亲子时光


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父母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也很重要。为孩子建立了安全感的环境,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语言,成为孩子的伤痛。例如,孩子总是好奇自己是怎样出生的,这时父母总喜欢开一个玩笑话“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会认为原来我这么不重要,爸爸妈妈会不会把我送回去?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大声恐吓他:“我不要你了,把你送回垃圾堆去。”这种的语言暴力比身体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加巨大且深远,会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定和恐慌感。当你觉得你要发脾气时,请你先深呼吸,让自己的大脑理性一点,不要被情绪控制了行为,然后你冷静一会儿,再与孩子进行沟通,你会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事情。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


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归属、安全和爱,而不是让他们每天提心吊胆、患得患失。


2、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做自己


不要因为面子,逼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情,因为这样长久以往,孩子会变得压抑、疲惫和痛苦,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别人才是最重要的,我需要让别人感到开心。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朋友的孩子看见你的孩子手里的玩具,特别想玩,这时候你为了不让朋友显得尴尬,忽视自己孩子是否情愿,一味地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让给朋友的孩子玩,等朋友一家走后,看见闷闷不乐的孩子,你却对他说:“不就一个玩具吗,别人也没拿走你的,玩一下怎么了?要学会分享嘛。”又比如,有的父母喜欢让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才艺:背一首古诗,唱一首歌,跳个舞等等,孩子如果不情愿,就当着客人的面说孩子不懂事、胆小。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不强迫孩子,学会尊重孩子

教会孩子分享和学会展示自己的确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强制,父母没有引导,而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做,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父母却给他贴上“不愿分享”、“不懂事”的标签,孩子就会认为“分享”和“懂事”就是忽视自己的意愿去取悦他人。


父母能不能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让他尝试做自己呢?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双方相互学习。父母可以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孩子决定自己想上的兴趣班,但是父母可以告诉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坚持;在听完孩子拒绝分享的理由后,可以告诉他为什么要学会分享,之后让他去决定到底要不要分享;当他表达讨厌在客人面前展示才艺之后,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表达你对忽视他情绪的抱歉,之后你们可以共同讨论如何学会展示自己。让孩子先尊重自己内心,他心里才不会扭曲,不会卑微。


3、学会夸奖孩子


父母要学会夸奖孩子的优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重塑对自己的认知。要让你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很棒的,是有价值的,也是可爱的。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很棒的


比如当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能够开始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家长可以夸奖他开始学会分担家务,有责任心;又比如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家长可以先把出现的问题讲给孩子听,之后表扬他的主动认错的行为。学会夸奖,不是一句“你真棒”就结束了,而是你需要告诉他为什么棒,这会让孩子看见他自己的优点,并发扬自己的优点,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即你的期待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认为孩子是聪明的、优秀的,他就会成为聪明、优秀的孩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孩子会更自信,并且表现出更多好的行为。


同时,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当你能够真诚的表扬夸奖孩子,孩子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这时他的眼睛是发着光的,他的背后是散发着自信的。当一个孩子充满自信,那他一定是强大并且相信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卑躬屈膝、唯唯诺诺。


孩子是“情商高”还是“讨好”?你的说话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向

不要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也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


每个孩子有权利做最真实的自己,不卑微,不讨好,勇敢活出自己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