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政權如何看待武悼天王冉閔大帝?冉閔頒佈殺胡令的時候東晉有沒有響應?

用戶50035732909


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後,他的兒子們爭奪皇位,後趙大亂。當時石虎的太子石世繼位,但繼位才33天,石虎的第九子石尊便廢掉石世自立為帝。

冉閔是石虎的養孫,相當於是石尊的侄兒。石尊自立為帝的時候,曾對冉閔說,要立他為太子。但隨即石尊就食言,立了自己的兒子石衍為太子,這讓冉閔很不高興。後來,石尊一家人商量準備殺掉冉閔。石虎的第三子石鑑(石尊的哥哥)把這話透露給了冉閔聽,結果冉閔聯合李農等人殺掉石尊,扶立石鑑為皇帝。

(冉閔)

石鑑當了皇帝以後,也想要殺掉冉閔和李農等人,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冉閔和李農廢殺。

廢殺掉石鑑後,冉閔在這時候頒佈了所謂的“殺胡令”,號召所有的漢人一起行動起來,斬殺胡人。併發布號令:“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一場運動,讓後趙在一天之內,殺了20多萬人。

接著冉閔在李農等人的扶立下稱帝,建立大魏(史稱“冉魏”)。建立冉魏後,冉閔隨即派使者去通知東晉說:“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冉閔的意思是說,胡人禍亂中原,現在我已經把禍亂的人全部誅殺了。如果你們想要平定北方,可以派軍隊來,和我一起打仗。

但是冉閔給東晉的這個建議,東晉沒有任何回應。結果,冉閔只得一個人孤軍奮戰。他先是殺掉李農等一眾“功臣”,接著,冉閔又進攻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祗所建立的襄國,並殺掉石祗。然而不久,燕王慕容儁就攻打冉魏,抓獲並殺掉冉閔,稱帝建立前燕。冉魏在歷史上歷時兩年的時間,也就宣告結束了。

那麼,當初冉閔派使者讓東晉和他聯合作戰,平定北方的時候,本來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是為什麼,東晉卻不為所動呢?

是東晉當時只圖偏安,不願意收復北方的土地嗎?

(石虎)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當時石虎一死,東晉就派出大將褚裒北伐。不過褚裒被李農打敗,沒有成功。接著桓溫又積極要求北伐。冉閔被殺以後,東晉又派殷浩北伐,結果被前秦的苻堅給打敗。

明明冉閔當皇帝的時候,是最好的北伐時機,東晉卻不為所動,卻反而在冉閔當皇帝之前和被殺之後發動了兩次北伐,感覺就是有意要避開冉閔一樣。當時東晉是如何考慮的,為什麼不和冉閔合作呢?

我認為,分析當時的具體情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冉閔“殺胡”動機不純,手段太過殘暴。

冉閔當時確實做出了“殺胡”的行動,一天之內殺了20萬人。但是,首先他的動機極為不純。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煽動情緒,好把民眾帶動起來,幫助他除掉後趙的勢力,好自己當皇帝。畢竟如果冉閔想要直接稱帝,石家的後人,以及石家的親信們都不會答應,他在皇位上也坐不了多久。同時,冉閔還是石虎的養孫。他殺他養祖父一家人,在道德上是說不過去的,是會遭到大家反對的。因此,他只有轉移輿論導向,把石虎及他的後人說成是“胡人”,讓漢人百姓起來殺他們,這樣才不會被人太多指責。

同時,冉閔搞出的這個所謂的“殺胡令”,真正是一場人間浩劫。因為煽動了民間極端情緒,因此當時有無數無辜的人慘死刀下。且不說那些被殺的所謂“胡人”,本身並沒有錯,卻慘遭枉殺。更何況還有很多被殺的並不是胡人。《晉書》記載:“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也就是說,很多人因為“高鼻多須”就被殺掉了,這樣枉死的人,佔了其中一半。

冉閔的這種“惡魔式”的行動,完全是反人類的。東晉當然不願意與他為伍。

(慕容儁)

二、東晉怕進入冉閔的圈套。

冉閔給東晉的建議,是真的想和東晉聯合,還是設的一個圈套,想借機滅亡東晉,當時根本沒辦法判斷。再說了,石虎去世的時候,東晉就派出大將褚裒北伐,當時就是被冉閔的部下李農打敗的。如果當初冉閔真的有聯合東晉平定北方的想法,他肯定不會派李農和東晉打。由此可見,冉閔的目標非常不明確。

再說了,北方當時的勢力多而複雜。比如說燕王慕容儁,當時本來還是歸附於東晉的。與其和冉閔聯合,還不如讓慕容儁進攻冉閔。

還有,東晉如果和冉閔聯合,最終讓冉閔做大,結果將可能是冉閔統一全國,而不是東晉統一全國,東晉可不願意白忙活一場。

三、東晉朝廷中有激烈的政治鬥爭。

當時的皇帝晉穆帝是個幾歲的孩子,朝政由太后掌控。而當時的朝廷又分為很多派勢力,同時地方上的豪強也擁兵自重。石虎去世後,朝廷派褚裒北伐。失敗後褚裒去世。當時,桓溫剛好進入四川滅掉成漢回國,桓溫提出要帶兵北伐。但是朝廷忌憚桓溫權重,沒膽子讓他帶兵。最終改為讓殷浩主持北伐事宜。但是殷浩本身沒什麼能力,根本就幹不了這件事。

總之,東晉當時的朝廷雖然沒有殺伐,卻也亂作一團。因此完全不敢接受冉閔的建議。


張生全精彩歷史


近年來,對冉閔的“殺胡令”喝彩的人不少,有些人還把他捧為漢族之救星,民族之英雄。這種觀點,我不認可。冉閔此舉,並非出於什麼民族大義,而是為了權勢而已,鼓動漢人屠殺胡人,激化民族仇恨,以達到自己奪取後趙政權的終極目的。

那麼,冉閔與東晉政權的關係怎麼樣呢?我且把前前後後略述一下。

第一,冉閔曾是東晉之勁敵

冉閔本叫石閔,他的父親石瞻(原名冉瞻)本是漢人流民集團乞活軍的一個流民,12歲時,後趙石虎大破乞活軍,抓了冉瞻,收為養子,改名石瞻。石閔是石瞻之子,也是石虎的養孫。

石瞻石閔父子都是石虎麾下悍將,殺漢人的事也沒少幹過。公元339年,石虎以尚書令夔安為大都督,下轄石鑑、石閔等五名將軍,統兵五萬南下進攻晉帝國的北疆。這是後趙與東晉間的一次大規模交鋒,在這場戰鬥中,石閔初次顯示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在沔陰大破晉軍,殺死晉將蔡懷。

在石閔參加的這一次進攻東晉的戰爭中,東晉損失極為慘重。沔南被攻陷,在白石一戰中晉軍又大敗,五名晉國將領戰死。最慘重的失敗,是邾城被攻破,六千名守兵被殺,守將毛寶、樊峻在突圍南渡長江時溺水身亡。毛寶本是溫嶠的部將,在平定蘇峻、祖約之亂時有卓越的表現,被視為晉軍中的名將,不料此役竟然命喪長江。

第二,冉閔鼓動民族仇殺的目的是為了奪權

後趙皇帝石虎去世後,權力鬥爭激化。石閔、姚弋仲後趙將領擁立石遵,推翻石世的統治。當時石遵向石閔承諾,一旦自己奪得皇位,將立石閔為太子。然而,石遵口頭上這麼講,無非是忽悠石閔罷了。在石遵看來,石閔雖是石虎的養孫,但根本沒有半點皇族血統,甚至都不是胡人,怎麼能當太子呢?

這件事對石閔是個極大的刺激,也在他心裡埋下這樣的種子:你們不認我是胡人,老子就殺光你們。因此,石閔殺胡,並非有什麼民族大義,而是他自以為是胡人可以繼承皇位,可人家不認啊。

與是石閔聯合後趙重臣李農、王基等(都是漢人),把石遵幹掉,立了個傀儡皇帝石鑑。

石閔這樣做,當然導致強烈反彈,石虎之子石祗在襄國起兵討伐石閔。而在宮廷內部,連續爆發兩次兵變,兵變的參與者都是胡人。如此一來,後趙政權內部便演變為以石閔、李農為首的漢人派與石氏的羯胡派。石閔於是鼓動民族情緒,於是出臺一條極為嚴厲的律令:內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後來又發佈一條野蠻的法令:“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這就是殺胡令的出籠。

通過“殺胡令”,石閔殺掉首都鄴城一帶約二十萬胡人,徹底清除在京師可能阻礙他的胡人勢力,水到渠成之後,便要黃袍加身,過過皇帝癮。

第三,冉閔與東晉的關係

“殺胡令”激化了後趙帝國的內部矛盾,冉閔把胡人勢力完全推到對立面。此時,後趙新興王石祗(襄國)、汝陰王石琨(冀州)、撫軍將軍張沈(滏口)、衛軍將軍張賀度(石瀆)、建義將軍段勤(黎陽)、寧南將軍楊群(桑壁)、鎮南將軍劉國(陽城),以及氐人首領蒲洪、羌人首領姚仲弋等,均起兵反對石閔。

石閔為與胡人劃清界線,先改“李姓”,後來改回本姓“冉”,下面我都叫他冉閔。冉閔一不做二不休,把後趙皇帝石鑑殺了,那麼誰來當皇帝呢?

部下紛紛向冉閔獻上皇帝尊號,冉閔謙虛一番,推讓給李農,李農哪有膽量要,義正辭嚴地拒絕。冉閔又說:咱以前都是晉國臣民,晉朝廷不是還在嗎,我跟大家劃地而治,各稱州牧、太守,上表把晉國皇帝迎回故都洛陽吧。

這明明是試探眾人之心,千萬別當真。尚書胡睦跳出來道:“陛下聖德應天,應該速登大位,晉室已經衰微,遠遁江南,豈能駕馭天下英雄,統一四海呢?”石閔心花怒放,讚許道:“胡尚書所言,可謂知機達命矣。”

於是冉閔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魏”,史稱“冉魏”。

冉魏開國後,後趙的石氏集團當然不敢罷休,汝陰王石琨統率十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猛撲鄴城。冉閔派人前往東晉,照會晉朝廷,約請出兵夾擊後趙殘餘勢力,打的還是民族牌。

不過,東晉朝廷對冉閔的請求不予理睬。

為什麼呢?兩個原因:一則是因為冉閔自立為帝,並不歸順東晉;二則冉閔打的所謂民族牌,只是實現野心的手段罷了。

在冉閔稱帝后三個月,就在朝廷內部搞大清洗,屠殺齊王李農、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等。如果我們沒記錯,幾個月前,冉閔還信誓旦旦要把皇帝寶座讓給親密戰友李農呢。李農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漢人流民集團乞活軍的首領,顯然冉閔認為他對己的權力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冉閔在民族問題上就是個投機主義者。當上皇帝后,他就意識到自己不能搞漢、胡對立了,為了挽回胡人的心,他任命兒子冉胤為大單于,同時撥給他一千多人的胡兵。時任光祿大夫的韋謏倒是個真的民族主義者,強烈批評冉閔的做法。

韋謏的政治覺悟是很低的。他沒有意識到,冉閔“殺胡”也好,“招撫群胡”也好,都只是為“權力”二字服務。冉閔對主張徹底排胡的韋謏大為惱火,抓起來砍頭,殺他一人不夠,把他兒子一併殺了。

正因為冉閔的殘暴與反覆無常,東晉政府對之置之不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君山話史


結合當時的大歷史背景:後趙境內胡人數量很多,大部分聚族而居。石勒的既定政治戰略是遷徙各族胡人於鄴城(後趙都城)、襄國(後趙副都)附近,不計永嘉之亂後在趙魏一帶活動的羯胡,單是石勒、石虎內遷至司州、冀州的各族胡人至少有200餘萬。
後趙初建時,儘管單獨一支胡族數量皆低於漢人,但中原地區胡人數量總體應處於優勢地位,局部地區更明顯。在胡強漢弱,且民族融合遠未達成的情形下,歷史上的冉閔,處於在胡人包圍圈之中,建立穩定的漢族政權顯然是HARD++模式,在冉閔之後的兩百多年間,未有一支漢人政權在北中原立足。

對比冉閔與石虎:

後趙暴君石虎篡位,很快平息了秦隴的反叛勢力;而歷史上冉閔從內部攻襲胡羯奪權,三年而敗亡。其中的原因,並非石虎的能力強於冉閔,而是兩者面臨的形勢,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石虎篡位時,氐羌和慕容鮮卑都未壯大;石虎在位期間,故意引虎驅狼,造成氐羌尾大不掉,而石虎對慕容鮮卑的屢屢失策,反倒成全了慕容鮮卑要挾東晉、從中取利。
石虎本就是石勒手下的首席大將,權侵朝野。羯胡絕不願看到冉閔擁有太多的軍隊。冉閔靠石趙內亂起家,若無石遵的委派,他嫡系的兵馬不過數千。正是因為如此,在鄴城反擊第一戰中,冉閔竟然用一千多騎兵去攻打石琨的七萬大軍。
後趙的都城本為襄國,後來遷於鄴城形成了“襄國”和“鄴城”兩個軍事行政中心。襄國城牆極其堅固,易守難攻,若以此為根據地建立割據政權,實為上品的風水寶地。
石虎在篡權時便已牢牢控制了鄴城和襄國兩個中心,儘管石虎屢戰屢敗,卻依然能夠捲土重來。
冉閔的嫡系勢力本就沒有覆蓋“襄國”。無論是襄國和鄴城,都是後趙羯胡的大本營。只不過冉閔從鄴城內部攻襲羯胡,將鄴城的羯胡政權換為漢人政權,但這一模式不可能在襄國被複制。
由於另一個重量級軍政中心“襄國”被後趙餘孽控制,儘管冉閔屢戰屢勝,但是隻要一次潰敗,就很難東山再起了。
石虎面對的敵人,只是實力不足的石勒餘黨,而石虎在羯胡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姚羌和苻氐則首鼠兩端、見風使舵,並不直接與看似強大的石虎衝突。姚羌隨石氏進入中原後,力量也遠比在西戎時強大。
冉閔的周圍都是敵人,被石勒石虎遷入中原的各族胡人多達數百萬,在以部族為紐帶的五胡時期,這些胡人部族不可能甘願臣服於實力弱小的冉魏。
冉閔掌握的兵力遠小於石虎,而冉閔的敵人數量遠多於石虎。石虎篡位時也沒有遇到過準備了數十年處於全盛時期的慕容俊,簡選精兵20萬這樣強大的敵人。
冉閔費盡千辛萬苦消滅驅趕周邊敵人,拿下襄國,此時魏國的主力已經在襄國之戰中損失大半。
讀過歷史都知道:襄國之戰是冉閔敗亡的關鍵轉折點,在最後的魏昌廉臺一戰儘管冉閔發揮了他絕世的勇武,十次擊敗氣完勢厚的鮮卑慕容,也無法扭轉輸贏。
但失敗的根本,則是經濟的崩潰,石虎已窮盡民力,而冉魏立國後戰火未曾熄。

冉閔如何破局?

綜合上述,從幾方面來分析:
外交:
以當時殷浩桓溫的爭風吃醋,以及蔡謨的畏胡如虎,東晉奮迅北伐為冉閔援手的概率接近0。
另一方面,牛聃和冉閔缺乏互信。
如果冉閔將傳國玉璽贈送東晉,能交換的利益十分有限,這不能怪東晉,東晉本身自顧不暇。若冉閔失去傳國玉璽,對北方的號召力就大大降低。
如果整個地歸順東晉,自稱公守牧侯,這些北方山頭,必定不是真心臣服牛晉。西晉末年名為晉藩,實則仇敵,各自為政的歷史將重演——祖逖北伐,首先不是戰石虎與桃豹,而是跟北方漢族流民帥作戰。
因為某特殊原因,北方漢族山頭基本上無法再歸順羯趙,大部分只能在東晉和冉魏選一。
面對東晉將領的襲擊,冉閔打不還手;如果進一步整個地歸順東晉,北方的胡趙與慕容鮮卑並不會因此放過冉閔。
慕容氏雖然號稱牛晉“大忠臣”,但該大忠臣並不因此放棄進犯牛晉。
另一方面:以當時局部胡多漢少的現實背景,冉閔不得不考慮團結一部分胡人。
記載冉閔即位“天王”的史料很少,如《晉書》卷八《穆帝紀》記載冉閔即位為“天王”:
( 永和六年) 閏月,冉閔弒石鑑,僭稱天王,國號魏。
個人認為,有可能牛晉不允許同時出現兩個“皇帝”,將冉閔降為“天王”。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冉閔曾經自稱“天王”,作為“皇帝”之前的過渡。冉閔即位過程中,有部分後趙胡族將帥舉兵反叛。冉閔為了對這些反叛的將領施加影響而自稱“天王”。
總的來說,歷史上冉閔的路線是打擊羯趙,拉攏一部分胡人。儘管後趙羯族是一等國人,氐羌二等,鮮卑三等,他們並非鐵板一塊。黃納和極端主義者“ts所有胡人”的口號是不現實的。
總結:冉閔和苻洪等人不同,他有傳國玉璽。苻洪和姚弋仲沒有傳國玉璽,首鼠兩端,想投誰就投誰,沒壓力。
同時,夷狄少而強,華人眾而弱,冉閔歸順東晉,對北方漢族的號召力將明顯降低,而獲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仍然要親自應對胡羯和慕容氏的進攻。
如果冉閔僅和苻洪姚弋仲一樣自稱晉藩,而不交出傳國玉璽,等於虛晃一招地忽悠,士大夫未必領情。
因此,冉閔歸降東晉的代價遠高於苻洪等。
號令北方漢族軍閥,同時,在胡強漢弱的歷史背景下,拉攏一部分胡人,也是冉閔所處的較優解了。
軍事:
漢人大大小小的勢力非常分散,且戰鬥力良莠不齊,雖然大多數漢人不能再去投靠胡羯,但還有自立山頭,投晉等選擇,這些山頭就像投機客一樣左右搖擺,以牟取最大利益。冉閔處於只能勝不能敗的狀態。大勝,則萬眾歸附;大敗,則萬劫不復。
冉閔以少勝多每打一次勝仗,歸附他的勢力便成倍增長,因此,
破局的關鍵,是襄國之戰。
襄國之敗後,已迴天乏力。廉臺之戰後,還是直接歸順東晉較好。
襄國之戰若取得戰略勝利,一舉滅亡石祗,則贏得戰略緩衝期,以發展生產。
史稱冉閔“謀勇絕倫”,為什麼在襄國之戰會出現連續失誤導致戰線潰敗?就像曹操敗於赤壁,即使是老奸巨猾的奸雄,逢天時不利,亦馬失前蹄。
從現代人的角度,襄國之戰可以提高獲勝概率,有可能扭轉乾坤。襄國之戰若勝,鄭系、周成不會投降東晉。
經濟:
經濟是根本。
若襄國之戰勝利,在休整期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因地制宜發展生產,農牧業結合。
以逸待勞,讓慕容俊的20萬大軍消耗在段齊,丁零等勢力。經濟恢復時,與慕容恪決戰,或牽制慕容恪不敢南下。
其他:
禁止濫殺無辜、ts平民。

十六國春秋


東晉怎麼看石閔的?答案:石閔是傻逼。

二涼政權怎麼看石閔的?答案:石閔是傻逼。

燕國怎麼看石閔的?答案:石閔是傻逼,二五仔,十三點

石閔這人,當初是石家手下的大將,功勳都是靠打東晉得來的,因為石家人忽悠他(說讓他當皇帝,最後給他騙了)石閔又反了,反了後發現那幫剛剛從奴隸變成普通人的羯族人壓根不聽他的,沒辦法,搞了個種族屠殺,你殺羯族也就殺了,漢人居然也死了一半(高鼻深目者死傷逾半),這他媽不是二逼是什麼?

最可笑的就是現代的石閔吹開始高潮了,還說什麼漢人救星,臥槽,那幫被殺一半的漢人找誰說理去?還說什麼呼喚起了漢人的反抗之心,臥槽,這就更二逼了,羯族被漢人奴役幾百年了,人家變成普通人就開始罵人家是禽獸?你奴役人家的時候怎麼沒有點同情心?

05年的一本網絡小說《五胡風雲錄》,掀起了石閔風,可以說在05年以前,那幫石閔粉絲壓根都不知道石閔是誰,是幹啥的,這個網絡雞血爽文出現後,第一批石閔粉開始高潮了,把小說當歷史了,尤其是這小說裡的什麼冉閔十戰十勝,(解救)漢人女子5萬人,胡人吃漢人(歷史記載,除了石家那幫禽獸喜歡殺人以外,根本沒有任何記載普通羯族老百姓吃人,翻來歷史書,漢人黃巢的兩腳羊,宋朝的不嫌羊,和骨爛,統統算到胡人身上了)最最可笑的就是一個加拿大的一個華裔,跑回中國立了個冉閔雕像,這幫冉吹又一次高潮,跑到這個外國人立的雕像面前三叩九拜(估計對他父母都沒這樣過)

當然了,大多數的冉閔吹只是跟風起鬨的歷史小白,那幫資深的冉閔吹絕對是國外反華勢力排到中國妄圖製造民族爭端的,請各位擦亮眼睛,別做了反華勢力手中的槍


反叛者的盾牌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也就是幾個月前吧,網上到處傳什麼冉閔武悼天王,拯救漢人於為難之中,殺胡令為漢人報仇。

笑話!拯救漢人,保住漢族文明的是東晉政權,是謝安,謝玄叔侄。這樣誇冉閔,又把他們立於何地?

冉閔殺父弒君,濫殺無辜,胡漢不容,天理不容!

縱觀冉閔一生,就是“殺”一個字。

石虎救冉閔父子性命,冉閔為奪權力,卻殺了石氏滿門。

冉閔殺胡,是因為知道胡人不會為自己所用,殺胡令一出,二十多萬的人死於非命,二十多萬裡胡人有多少?大多都是長得高鼻農須的無辜漢人,殺之冒功罷了。

李農是冉閔的左膀右臂,毫不誇張的說,在冉魏建立之前,李農的功績(人頭)絲毫不低於冉閔。

可是冉閔登基後,毫不留情地殺了李農一家,不僅如此,還殺了中書令王謨,侍中王衍等一眾大臣。

冉閔稱帝僅兩年有餘,在這段時間內,冉閔窮兵黷武,四面樹敵,沒有一個月不打仗,冉魏所轄國境無人耕種,百姓十不存三,盜賊四起。就連冉魏都城也是饑荒四起,老百姓易子而食,人人自危,石虎時代留下的太監宮女們,幾乎被吃光了!

冉閔窮兵黷武,國家混亂,最終被前燕所滅,冉閔被斬首。

至於題主所問東晉的動作,有。冉閔登基之初,層號召東晉和他一起剿滅石氏,東晉政權知道冉閔此人不足信,並沒有搭理他,只是廬江太守出兵攻打合肥,將當地百姓遷回東晉後撤退。

(我不知道立這牌的人是何居心,什麼時候劊子手也能當民族英雄了??)


守仁讀仁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人,小編不錯,來科普了。

東晉偏安一隅,自己日子過得挺好的,而且北方地區情況極其複雜,漢人基本都被殺光了,就留下殘餘的幾百萬好像,那時漢人結寨自保,自命名為乞活軍,可以想像有多麼悲慘和絕望。 而且其他民族極其強悍,那時可不是少數民族,漢族已經被屠殺就快滅絕了。而且這些民族窮兇極惡,最拿手的就是屠殺。

東晉士族剛剛從北方那群牲畜一樣的殺人惡魔手中逃脫,都在慶興自己竟然還活著。犯不著也暫時沒有能力來幫助北方,何況跟他關係也不好。他那時只能靠漢人,民族矛盾太尖銳也不好啊。

並且,北方雄主鮮卑已經崛起,這些鮮卑人並不是那些垃圾民族一樣就知道姦淫擄掠,他們很會懷柔拉攏人心。天下遲早是他們的。東晉那時只想活著就不錯了。 到了後來實力才慢慢強大的。

當時北方局勢已經完全失控,他能拉攏到軍隊數量也已經很少了,關鍵是人口太少了,漢人被屠殺到滅族的邊緣,他徵不到多少兵的。幾乎每次都是一打五,到最後遇到強大的鮮卑騎兵,也是悲劇。

不過後來其他那些民族也沒好結果,陳留城下,鮮卑騎兵逼著他們攻城去死。一報還一報。所以呢,要奪取天下還是要剛柔並濟才能一統江湖,哈。


為了混一口飯吃


東晉政府對冉閔基本上是置之不理,覺得他一個三姓家奴,亂臣賊子(冉閔已經稱帝),東晉只是趁機騙回了傳國玉璽(東晉皇帝之前一直是白板天子)。

當時桓溫坐鎮荊州,手握重兵,剛剛滅了成漢,347年收復四川,威望越來越高,對朝廷威脅很大,畢竟20多年前王敦也是坐鎮荊州,差點把司馬睿趕下臺,所以朝廷用殷浩牽制桓溫。349年石虎死後,桓溫就多次上表要求北伐,朝廷不許,而是讓只知清談的殷浩於352年主持北伐,結果大敗,353年殷浩被廢為庶人。桓溫於354年和356年兩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後來桓溫果然也走上了王敦的老路,想取代司馬氏,只是被朝中王謝家族牽制而未能如願。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寫於353年(永和九年)。當時冉閔剛死,慕容儁入住中原,氐族和羌族崛起於關中,北方正陷入大亂,南方的士族的小日子卻過得很逍遙自在,完全看不到憂國憂民的情緒。


耗電快


冉閔在推翻了石趙政權後,迫於當時嚴峻的敵我形勢,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極端的鬥爭形式。凡羯族人民,不論貴族或平民,一律斬殺,不拿武器的婦女和兒童也未能倖免,這種民族仇殺式的報復措施是非常落後的,只能加劇各民族兄弟間的敵對和猜忌。


歷史的小學生


冉閔是後趙皇帝石虎的乾兒子,後趙是羯族政權,五胡亂華裡,明確提出“兩腳羊”這個概念的就是羯族,羯族的敵人主要就是漢族人的東晉,冉閔作為羯族皇帝的乾兒子,柱國大將,他和他的手下,一個漢人都沒殺過?醒醒吧!冉閔作為後趙數一數二的大將,為了給他的羯族老子表現,一直奮鬥在屠殺漢人的最前線,後來因為發現他的羯族老子完全沒有傳位給他的計劃,立刻反叛,然後,在包括東晉在內的各族聯合絞殺下覆滅了。就這麼一個屠夫,被你們這些沒腦子的吹捧成天王?想噴我的隨便,我從來不和傻子計較。再給你們普及一次,冉閔是羯族大將,殺的是東晉漢人!


種花家的白胖子


司馬也是胡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