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上周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月以来,各地纷纷发布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据媒体报道,在已经公布的近40万亿的重点项目中,“新基建”成为投资新宠。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简称为“新基建”,但并不是一个新说法。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之后很多次高层会议,都提到了相关说法。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新基建”概念着实火了一把,相关公司股票连拉涨停板。有人担心相关产业被人工催熟,会产生局部泡沫,有人甚至还担心重蹈“四万亿”刺激政策需要长期消化的覆辙。

不过仔细研究各地投资清单就会发现,其实“新基建”投资的占比并不高。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在总投资规模为17.6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与新基建沾边的项目不足2.7万亿,占比15%。而原有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和房地产投资,则超过10万亿,占比超过六成。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其实稍微有点常识就会明白,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投资基建目的在于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而“新基建”项目虽然代表未来,但周期长、风险大,与当前的执政周期和政绩考核不匹配。相反,投资“铁公基”和房地产虽然几乎没有经济效益,但却可以获得短期刺激经济的效果,还能获得更多的行政资源。如果你是地方主政者,会怎么选择?

但是,如果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继续上马“铁公基”和加码房地产投资既无助于经济转型升级,又会造成投资浪费。而新基建能够创造新需求,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级形态

所以现在喊“新基建”来势凶猛的,要么是在资本市场里“薅羊毛”浑水摸鱼的,要么是“干打雷不下雨”做给上面看的。担心“新基建”会带来新泡沫简直就是杞人忧天。与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窘境类似,新基建的投入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新基建”都是“强弱项、补短板”的项目,是有效的精准投资。5G、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业务正处于需求爆发的临界点;工业互联网对于改造传统产业意义重大;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带来劳动力聚集,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规模效应,是建设城市群和发展都市圈的必然需求;人工智能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属于大国之间科技博弈的前沿;特高压线路聚集在华中地区周边,多处于武汉市周围,开工建设特高压项目可以拉动湖北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削弱疫情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新基建”代表科技创新,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泡沫。没有纳斯达克2000年前后的科技泡沫,就孕育不出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伟大科技企业。

如今,新基建既是产业升级方向,也是资本市场的焦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要形成合力,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便捷的融资渠道,为中国产业转型增添资本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