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說起敦煌,很多人總會和莫高窟聯繫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據記載,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也開啟了日後漫長的莫高窟修建歷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歷史卻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卻了。

然而,這些歷史中卻不乏動人之處,於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歷史,那段曾經輝煌、卻久經動盪而又頑強生存的敦煌歷史。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一、文明的交匯處——莫高窟修建前的敦煌

據歷史記載,敦煌的莫高窟大約修建於前秦的符堅時期,這也是很多人回顧敦煌歷史時常選擇的起點。其實,敦煌在這之前有著輝煌的過去,那是一段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

  • 從綠洲到漢土:偶然又必然的結合

大約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的西域政策拉開了帷幕,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成為漢武帝統治、管轄西域的重要基地,名聞宇內。與絲綢之路相伴隨的是,中原文明與古印度、古波斯、東羅馬等文明的溝通。從這之後,直到一千多年後海洋商貿正式興起前,敦煌都是重要的商貿與文化都市。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絲綢之路

如果僅靠想象,也許我們很難體會綠洲、漢土與西方是如何結合在敦煌城身上。在敦煌的民眾中,他們的生活同時融入在這生機盎然的綠洲、儒家文化為內核的漢土、異域風情的西方文明。

說難以想象,倒也不是完全不可推斷。當時的中原因西晉的永嘉之亂而遍體鱗傷,開啟了將近200年的動亂黑暗時期,那些本來生存在漢土的民眾卻在無助中看到敦煌這個戰亂中的人間淨土,於是漢文明的遷徙開始了。

那時的敦煌,因為遠離中土,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習慣農耕的漢土百姓們發現這裡充分的日照時間、穩定的水源灌溉以及肥沃的綠洲土地為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樂土”。也正是因為如此,綠洲之上的綠洲和漢土交匯在一起,中原遷來的士族大家在這開出了漢文明的另類之花。

  • 從西方到佛教:薈萃與融合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南北段的分界點,換句話說,敦煌就是當時商貿往來的彙集地。那時候,無數的商人、傳教士和軍伍在這活動。他們將東方的絲綢運往西方,讓西方生活更加奢華。那時候,東羅馬帝國新鑄造的錢幣甚至最短的時候只需要20來年就已經出現在敦煌境內,足以說明東西方交流之密切。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敦煌的佛教文化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蘊含著生死轉化、往世來生的佛教傳入了敦煌與漢土,使得那時候動亂的人們能夠憑此慰藉,而佛學的智慧也融入到了中華文明。一個個佛學僧人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印記,將西域流傳來的佛經譯成佛學經典。在敦煌,佛家先聖的“超凡法力”和“化聖入凡”的宏願實踐在敦煌的佛道場中。

《魏書》: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

二、輝煌後的落寞,至暗時刻的敦煌:北魏的朝堂之爭

  • 落寞的敦煌:孤立無援

當所有人以為敦煌會持續綻放光芒的時候,敦煌卻迎來了他的至暗時刻。當歷史的車輪來到5世紀時,敦煌卻陷入了動盪了。公元400年,西涼的政權在這裡建立,在對峙了20年後,被北涼所滅。然而僅僅在18年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又兵臨敦煌,消滅了北涼,一統了北方。然而,這短短三行字的政權更替卻怎麼也說不盡敦煌是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的。

西涼與北涼對峙之時,由於敦煌民眾對西涼的擁護,對北涼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後來北涼攻陷敦煌時,對敦煌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據推測,人數約只剩下了五成。而後來北魏兵峰指向敦煌時,敦煌的北涼守將又以軍隊裹挾百姓逃亡西域,據估計約有萬戶以上的百姓被迫成為亡命之徒。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柔然大軍


人口的減少可以慢慢休養生息回覆,但絲綢之路被逐漸中斷卻是讓敦煌城的落寞不可逆轉。公元460年,崛起後的柔然政權將目光放到了西域,開始對原來臣服於北魏的西域諸國進行攻略。10年後,隨著柔然拿下了西域最後一個“玉石之國”于闐,整個西域落入了柔然的手中。

備註:其實于闐的國王曾經寫信向北魏求救,只不過這時候的北魏早已經疲於奔命、焦頭爛額。求救信記載於《北史·西域傳》。

  • 北魏的朝廷論戰:堅壁清野還是人地皆在?

1.論戰背景

北魏經過多年在中國北方的統治,以守成之勢已經難以應對來自柔然靈活機動的攻勢。北魏並非是無所作為,當時每年的秋、冬時節都會集結精銳軍隊兵分三路,如守夜人一般駐守邊塞直到來年的春天。可是這策略卻十分牽扯北魏的軍隊和財政,使得北魏難以首尾相顧。

當時敦煌作為北魏的邊境城市,在於闐無助投降柔然後,已經直接處在了戰爭的第一線。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北魏甚至北方六鎮以防禦柔然


大約在公元472年開始,柔然的騎兵大軍開始大規模發動對敦煌的突襲,之後的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發動了四次戰役。人禍之外的天災讓敦煌雪上加霜。據《魏書》記載,公元479年敦煌爆發了大霜,田野裡的“禾豆盡死”,陷入了饑荒。而僅僅兩年以後,又爆發了蝗災,莊稼收成化為泡影。

2.論戰過程

這時候,北魏的朝廷之上爆發了一場關於保衛還是放棄敦煌的論戰。當時北魏的朝廷大員們認為應當放棄敦煌,全力拱衛首都,他們認為:

一是柔然騎兵強悍無比,機動力強,北魏的邊陲駐軍疲於奔命,只得各自為戰,無法互相援助,難以構建統一的防衛體系;

二是北魏首都平城同樣需要拱衛力量,柔然曾經在北魏最精銳的邊鎮軍防衛下以機動突破北魏防線,差點攻入首都;

三是敦煌不僅面臨著柔然的壓力,當時青海地區的吐谷渾勢力已經崛起,敦煌面臨腹背受敵。

在上述三點理由的支撐下,這些朝廷大員和尚書省的官員們認為,應該放棄敦煌,將敦煌的百姓遷回中原,堅壁清野,同時將邊境主動後撤到涼州,以縮短防線和縱深,既能更好支援又希望柔然可以見好就收。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北魏、敦煌、柔然、涼州區域圖

就在朝廷大員們即將同意這個方案時,北魏的一名從六品的給事中的官員挺身而出,堪稱是敦煌文化的救星,他就是韓秀。據《魏書·韓秀傳》中記載,韓秀認為:

一是敦煌的輝煌由來已久,雖然敦煌強敵環伺,但經過幾十年的動盪,敦煌的軍伍和民眾均有應對這種戰爭威脅的實踐經驗和心理準備;

二是不能只以一般意義上的邊境城市來看待敦煌,敦煌之危不在於柔然兵鋒,而是絲綢之路被中斷。如果據守敦煌,則吐谷渾和柔然無法兵合一處,進可抵禦柔然於國外,退也可打消吐谷渾覬覦中原之心。如果放棄敦煌的話,則可能讓柔然和吐谷渾合作,則從河西走廊以至於關隴都將陷入危機。

北魏的統治者畢竟不是昏庸之輩,在韓秀痛陳利害後,北魏選擇了採取韓秀的策略,在敦煌堅守的情況下從其他路線反擊柔然。

三、敦煌的堅守:拼死一戰,超越軍事的力量

就如韓秀的預測一樣,面對著柔然的侵擾,敦煌民眾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生存保衛戰。從474年的北魏朝廷論戰到492年北魏大破柔然,敦煌軍民18年的抗爭證明了韓秀的戰略目光。那麼敦煌又是為何能夠在柔然的攻勢下堅守下來呢?

  • 建立在敦煌土地的社會經濟:敦煌軍民不願放棄

儘管敦煌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動亂,確實會讓部分大世族選擇離開敦煌前往棲身之地。但敦煌從西晉至此時,畢竟已經一兩百年了,這裡的人們早已經與這片土地緊密的結合起來了。

在當時,農耕文明下的普遍特徵是高度依賴土地,並在土地上發展出身份認可需要的社會關係。因此,大部分的世家大族並不會因為敦煌動亂而離開敦煌。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之所以是大世族,就在於敦煌城中有他們的車馬與田宅。如果離開,這些就無法繼續存續,而且長途跋涉在當時醫療條件下可能人員多有損傷,這些家族可能面臨支離破碎的局面。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敦煌世家大族

  • 準確的預判:柔然軍隊的財產需求大於土地需求

敦煌的軍民們發現,柔然軍隊儘管攻勢兇猛,但從公元460年至474年的十幾年對西域和北魏的攻擊來看,柔然軍隊對土地需求的慾望遠遠小於財產需求。柔然軍隊帶著明顯的遊牧民族特徵,他們將戰爭理解為掠奪財富,而非侵略土地以建立長久統治。這讓敦煌的軍民相信,只要他們能在柔然的突襲戰中挺住,挫傷其鋒芒,就有可能讓柔然知難而退。

  • 對敦煌城的價值認可:敦煌軍民奮死一戰
孤獨而堅強的敦煌,從輝煌過去到朝廷論戰,那些被遺忘的敦煌歷史

拼死一戰的敦煌軍民

敦煌幾百年的輝煌,讓敦煌軍民們認識到敦煌城的價值。敦煌的百姓們認識到,儘管最早的遷徙而來是因為來自冰雪高山上的融冰水和相對肥沃的土地,但敦煌城的價值並不再是這些自然條件了。他們認為,是每個人對家園的熱愛讓敦煌有今天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柔然的攻勢下,並沒有太多民眾選擇離開敦煌,而是決定與敦煌共存亡。在幾次柔然的突襲戰中,敦煌軍民表現出極大的戰鬥力,多次以少勝多,反敗為勝。比如歷史曾經記載敦煌的一位名叫多侯的將領在抗擊柔然中的突出表現:

多侯率領敦煌軍隊,擊退了柔然部帥無盧真率領的三萬騎兵,並被提拔為徵西大將軍。後來,多侯率軍外出狩獵,被柔然得知,由度拔派遣軍隊包圍了敦煌城,試圖斷了多侯的歸路。可是多侯一方面反而無所畏懼,主動突圍打亂了柔然部署,另一方面敦煌城內的軍民紛紛想辦法接應多侯,終於突圍回到敦煌城內。敦煌軍民因此士氣大振,在多侯的率領下再次出城決戰,大破柔然軍隊,解了敦煌之圍。

《魏書·尉古真傳附侄孫多侯傳》:蠕蠕部帥無盧真率三萬騎入塞圍鎮,多侯擊之走,以功進號徵西大將軍。後多侯獵於南山,蠕蠕遣部帥度拔入圍敦煌,斷其還路。多侯且前且戰,遂衝圍而入。率眾出戰,大破之。

結語與思考

敦煌城的輝煌絕不只是廣為人知的莫高窟,它的輝煌固然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敦煌軍民對敦煌的強烈認同更是它賴以存續的根本性因素。從萌芽到輝煌、從動盪到存亡,這些輝煌而又艱難的日子卻都是敦煌在人類史上的文明印記。從敦煌的曲折發展,我們看到的是正是敦煌人敢於在逆境中抗爭的勇氣,而這恰恰是我們回首歷史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