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导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一个国家的治理到一个地区直至一个家庭,都有规矩。家庭规矩是家训,即家范、家规、家戒。中国古代的很多家族都有家训,有很多流传至今。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宋代可以说是较为特殊的时期。家训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宋代中国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如家庭生活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宋代家训内容重点从之前的"治人"转移到了"治家",它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产生了变化。

宋代大夫治家方式的新变化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大,人们改变社会地位除了科举、军功等政治方式,还增添了商业贸易获得经济地位再获得政治地位的方式。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得士大夫阶层有更大的危机感,为了保持家道持久、维护自身原本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家训中增加治家理财的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一)治家观念的转变

治家观念也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流观念的推动下形成的,同时,对社会发展也有反作用。宋代治家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生产观念的转变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农业是生活的根本,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本工商末"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由颜之推著成的《颜氏家训》中就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古人知道耕种庄稼是十分辛苦的,吃饭是百姓天大的事,百姓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粮食从种植到放入粮仓,要经历多个过程,怎么能轻视农业而重视其他末梢产业呢?颜之推的家训中十分强调农业的根本作用,由此可以折射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以农为本这一观念的普遍认同,家族子弟必须通过读书做官或发展农耕来经营家族。

到了宋代小农经济虽然在经济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商品经济和世俗观念的的快速发展,士大夫阶层传统的农本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家庭生产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在袁采、叶梦得等人的家训中就可以看出家庭的生产经营不是必须走农耕这条路。《袁采世范》中主张:如果不能读书做官,那么可以做医生、僧道、农业、商人、工匠等职业 ,只要可以维持生计、经营家庭、不辱没先人的职业,都可以从事。由家训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家庭生产观念发生了转变,由"农本"到合理的职业"皆可"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家庭管理理念的转变

上文中提到,宋代家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侧重点由"治人"变成"治家"。所谓的"治人",指的是宋代之前的家训,主要是对成员和子孙后代进行劝诫、提出美好的期望。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勉励求学、做官、修身养性。总体来说,突出对人的勉励和教诲,没有具体的对家族进行管理的内容。

宋代侧重"治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对家庭成员的规范具体化、详细化。一些家训中,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都有具体的要求,这就是一种对家庭成员的管理。二是对家族政治经济地位的管理巩固。宋代阶层流动性的变化以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士大夫阶层的家庭有了危机感,在家训中加入了经营土地、商业贸易、治理家族的经验,让后代有所借鉴。这就是由"治人"到"治家"的家庭管理理念的转变。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家庭发展观念的转变

家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家族的长远发展。在宋代之前,除了乱世,阶级之间流通并不活跃,门第族望的观念扎根颇深,普通人晋升多是通过科举、武功,但是占比并不多,世家大族一旦形成,就不必太过担心阶层下滑。所以宋代之前的士大夫阶层更注重精神追求,只需要保证家族的延续,保全家族声誉。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只顾家族延续,不顾国家利益。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而且租佃关系盛行,不抑制土地兼并,再加上庞大官僚系统的建设,使得社会关系变动剧烈。除此之外,宋代周边强敌环伺,靖康之乱后南宋偏安一隅,国家的不稳定层面增多。这些因素让士大夫阶层意识到"家国一体",意识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个人利益、家族利益是无法与国家利益完全割裂开来的。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就强调了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宋代的家庭发展观念不再是独善其身,而是"家国一体"。

(二)治家方式的新特点

治家方式指的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维持家族生活、微车个人生活的一种计划安排。正如上文所说,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社会关系与政治制度的流动变化,使得宋代治家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体制化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进一步分工,家族中的分工也愈加细化,对于世家大族而言,家族就是一个微缩社会。正如社会运行需要一套运行管理机制,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家庭也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郑氏范规》就有相关的家训:最长者为家长,宏观掌控家中的大事,货物与粮食的出纳、农田的管理等由老成知虑的主记负责,子弟、佃人负责落实。不同的家族具体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同,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家族越大,分工越细越复杂,在体制化的家训下,每人各司其职,推动家族发展。

经济化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家训中增加了很多管理家庭经济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关于家庭经济管理的方法已经成了主要内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工商业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家族的长久发展不取决于门风的好坏,而是经济实力的雄厚。家训更加注重记录经营财产、积累财富的方法。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人性化

一般来说,士大夫阶层的家庭中,都有仆隶、婢妾等,而且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租佃关系盛行,大家族的土地往往租给佃户,自己只需收取田租,整个家族的运营离不开佃户、婢仆。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的家训更加人性化。《袁氏世范》中提到:家中子弟不能私处罚仆隶,妇女不能私自责罚婢妾,如果他们犯错,要告知家长,由家长处置。如果私自责打,就会受到处罚。《郑氏规范》中也提及对待佃户不能任意加租。

这样做,一来提高声望,保持大家风范,二来,可以让婢仆、佃户生产更加积极。

实用化

宋代之前的家训,一般注重于家风的勉励作用与修身养性,比较空洞,而宋代的家训倾向于具体化、实用化。有关于道德品质方面的追求,比如提倡节俭、精打细算、宽厚待人、互敬和睦、遵守法纪,不仅提出道理,而且具体细化,违反后甚至会受到家族的处罚。有关于经济方面的家训更是具体,包括婚丧嫁娶、税收、建房、田产等方面。这些家训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可以看出家训作者尽全力想要维持家族的运转与繁荣。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治家方式变化原因之探析

治家方式的变化来源于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变化,而他们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与个人思想的变化是离不开的。

宋代经济因素的变化是根本原因

宋代虽然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但是商品经济与城市经济较之前朝,已经有很大发展。商贾纳赋富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宋朝开始实行农商并重的政策,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还能通过科举做官。这些因素导致士大夫阶层传统"农本工商末"思想发生了改变,对于钱财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不再认为"逐利"是君子所不齿的行为。在《李觏集·原文》中,作者认为追求利是人的天性,士大夫阶层通过土地兼并买卖、发展商业手工业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维持了家族运转。

社会环境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外在因素

在宋代之前,阶层之前的流动性很弱,到了宋代时期,制度上,土地租佃制使得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科举制让中下层知识分子有了跻身官僚阶层的机会,农商并重,商人地位提高,而且,宋朝官员的封爵和食邑不能世袭

。这些都让士大夫阶层有了危机感,如果不好好经营,家族就可能破败。而且,印刷术的出现,助力了知识的传播、视野的开阔、观念的进步,士大夫阶层也意识到家族声誉是难以长久的,不如实实在在的财产与地位。家训中对于家庭的经营管理,就是希望子孙后代能治理家庭,固守家业。

古代人讲“修身齐家平天下”,根据家训,他们怎么“治家”的呢?

士大夫家国一体的观念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内在因素

士大夫阶层拥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追求道德完善,富有责任感重视操守,崇尚道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体现了浓重的家国情怀,拥有强烈的报效国家、体恤百姓的忧患意识。他们更懂得家族利益与国家命运不可分割,家庭稳定才能社会稳定,子孙孝廉国家才能发展。所以,宋代家训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家庭的稳定运转与子孙的道德品质。

结语

家训在表面上是一个家族的产物,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宋代的家训在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下发展出其"治家"的特点,重视治家理财,重视道德品质,而且更加具体,容易操作,是很多世家大族的持家之道。一些家族的家训流传至今,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家庭,但其中的一些精华也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运用。


参考文献:《袁氏世范》——袁采

《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叶梦得

《温公家范》——司马光

《郑氏规范》——郑太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