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大唐贞元年间,白居易与元稹同任校书郎,一个是文采斐然的才子,一个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二人很快就结为了莫逆之交。像许多文人一样,他们的交往也免不了诗酒唱和,“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是闲暇时的同乐,“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是分别后的牵挂,“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困厄之际,他们对彼此的惦念和担忧甚至悄悄地钻进了梦里。在这往来唱酬之间,日子流水般从笔尖,从纸上倏忽滑过,白居易与元稹的情谊也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加深厚且浓烈。那么二十多年来,他们之间曾有过哪些相交趣事?而当生死离别的考验到来之时,白居易又将怎样面对挚友离世的切肤之痛呢?

历史上两人互赠诗歌900多首,不是李白和杜甫

一般两个好朋友之间你写诗给我,我写诗给你,诗歌的数量不会太多,觉大多数是个位数,也就是不超过十首,但是像白居易跟元稹是多少首呢?具体的数量我没有数,但是超过三位数。白居易自己就曾经这样说过,他说他跟元稹相处的二十多年以来,他们“歌诗唱和者九百章”,“九百章”也就是接近四位数。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要找两个诗人之间互相唱和的诗歌靠近一千首,我不知道还有哪两个诗人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数量,所以白居易和元稹他们诗歌唱和的这个频率之高,我们通过简单的比较就能够看出来。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两个人的交往跟诗歌的关系这么密切,白居易曾经有一个概括,他有一封信写给元稹的,叫《与元九书》,在这个《与元九书》里面,白居易怎么说呢?他说我跟元稹两个人:

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

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跟元稹两个人仕途通畅,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就用诗歌来互相告诫大家戒骄戒躁,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互相用诗歌去告慰对方不要气馁。如果一个人居住,就用诗歌去安慰对方,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就用诗歌去表达他们在一起的快乐。这是白居易自己说的话,通过这个话我们就能够知道,诗歌在白居易与元稹之间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白居易有两句诗把他们两人之间的诗歌交往说得十分清楚:

君写我诗盈四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白居易也就是说你元稹写给我的诗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寺庙上,一些墙壁上都能看到,而我给你写的诗歌也被人抄在许多屏风上。所以他们两个人互赠互寄诗歌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么多的诗,如果你问我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一首?我想这个为难题如果是要问其他两个人,他们互相写给对方的有很多的诗,你要问我说最感动的是哪一首?我可能不太好回答。但是白居易和元稹之间你要问我最感动的是哪一首?这个答案和简单,那就是白居易晚年写的那首《梦微之》,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从题目《梦微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白居易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与元稹在一起携手同游,也就是结伴一起出游。出游当然要喝酒写诗,所以这句话包含的生活内容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所以白居易在这个梦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梦醒了之后,他发现不对,元稹已经趣事八年了。从梦中醒来之后,他只能发现一个孤独的自己,物是人非,倍感凄凉。白居易就挥笔写下了这么一首饱含深情与悲情的一首诗。

历史上两位诗人引领一个时代流行趋势数十年

这么深的友情真的震撼到我了,我们来看一看白居易与元稹之间情同手足的朋友关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的一个大诗人。我们说到唐代的诗人,往往都说“李杜”,也就是李白和杜甫,但是如果我们说唐代三大诗人的话,那一定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从这三人并称我们就知道白居易的诗歌知名度之高。近两年来,每到冬天,网络上都会流行这样的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就是出自白居易的手笔。元稹跟白居易相比,知名度要稍微弱一点,但那是我们从现在来看的。在白居易和元稹生活的时代,元稹的知名度是一点也不逊色与白居易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想这两句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这就出自元稹的手笔。这两个人都是大诗人,随便一首诗都能够“吹皱一池春水”,如果两个人同时在一个时空下来写诗,他们掀起的诗歌的波澜应该有多大, 我相信大家能够想象得到。他们早年在秘书省共事的时候就互相写诗,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在元和,长庆年间,白居易和元稹基本上各自在地方任职,他们彼此之间你写给我,我写给你,那种长韵的诗歌很快就风行起来,而且引得当时的很多年轻人纷纷地效仿,称这种诗歌叫做“元和体”。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以两个人的诗歌用一个年号来标识,说明白居易和元稹就是那个时代诗风的代表。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和元稹,除了他们的诗风非常相似,其实他们的诗歌观念也非常地一致。比如说他们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批评。诗歌要关怀民生,要有人文情怀。白居易曾经把诗歌这样定位,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白居易和元稹他们是跟那个时代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两个诗人。

千里神交梦挚友

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相识于春风得意之时,在璀璨年华里,他们把酒言欢,携手出游,相酬为乐,共处时他们形影不离,分别后他们也放不下对彼此的牵挂。越来越深刻的了解,越来越真挚的情感,让他们活得越发相似。那么他们二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如此亲密的至交好友?而元稹在远行途中又做了一个什么梦竟能与千里之外的白居易心意相通留下了一段千里神交的文坛佳话?

白居易和元稹他们几乎处在一种相似的生活状态当中,说这样的话有没有证据呢?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09年的三月上旬,当年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派去四川的梓州,也就是现在四川绵阳下面一个叫三台的地方。他去这里审理案件,这一走当然要走很长的时间。白居易此前跟元稹几乎是朝夕相处,现在元稹出差了,所以有一天白居易跟他的弟弟叫白行简还有另外一些朋友,一起去长安交往的曲江游览。游览完曲江之后,又去了慈恩寺。慈恩寺里面有很多院子,他们把慈恩寺的院子一个一个地转了,从早到晚玩了一天,非常地兴奋。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玩了一天,晚上又喝酒写诗了,朋友们在一起非常地开心,但是突然发现白居易端了一杯酒离开了大家,坐在一边一声不吭,大家觉得奇怪了,今天这么开心,白居易怎么突然好像有了情绪。朋友就问他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白居易说不是的,我想起元稹了,元稹已经走了十多天,我算了算他的行程,今天应该要到达梁州了。白居易说完这个话以后就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歌,也就是把他对元稹的思念写在这个诗歌里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首诗写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以前他们在苦闷彷徨的时候,在春天的时候一起携手同游解春愁,因为还不是很得志,还有许多的矛盾一时难以开解,所以就跟朋友们一起出游,一起喝酒,一起写诗。酒喝的比较多,但是还不服输,就赌酒。赌酒就要有酒筹,没有酒筹怎么办呢?就把这个花枝折下来作为酒筹。突然想到老朋友去了遥远的地方,我算了一算今天应该是到了梁州这个地方了。白居易的这个心酸准不准呢?

我可以先把结论告诉大家,他算的非常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了十多天以后,从梁州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把元稹在梁州写的一首诗歌带给了白居易,这首诗叫《梁州梦》,在这首诗下有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元稹是这样说的,他说我到了梁州,因为白天行程当中很疲倦,晚上就睡着了,睡着以后就做了一个梦,梦里面梦到跟你白居易一起在曲江,慈恩寺到处在玩,正玩的尽兴的时候,驿站的小吏在外面大声嚷嚷,大概是说住准备出发了,天亮了,马车也备好了,赶紧起床吧。这就把元稹的梦惊醒了。梦醒之后现在自己身处梁州,只是一个人,离老朋友越来越远了,这首《梁州梦》怎么写的呢?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这个诗歌不用在过多的解释了,因为元稹在这个小序里面都已经把这首诗歌的一些背景说的很清楚了。但是我要解释的是什么呢?白居易在长安游曲江,游慈恩寺,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因为想起了元稹,而且他估计元稹到了梁州。元稹在梁州做了一个梦,也梦到了白居易,也跟白居易一起在游曲江,游慈恩寺。这个太神奇了,一个是真实的情况,一个是梦中的情况,元稹就有这个本事,他把他的梦跟现实直接就连在了一起,当然这个本事是建立在他们互相了解的深厚的友情基础之上。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为什么要牵挂元稹?除了这个老朋友不在身边,不能一起出游,一起喝酒,一起写诗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元稹此行是去惩治那些不法的官员,要去平反那些那么多年的冤案,这都是棘手的事情,也肯定会得罪人,所以他知道元稹的这一次远行并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因为对于元稹的工作内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他时刻在想着元稹,时刻为元稹担忧着,牵挂者,所以这种对朋友的怀念,背后是有这么一层感情在里面的。白居易其实很清楚,他跟元稹在一起,其实不图别的,并不是为了政治上的相互提携,互相获得更大的名利,而是他跟元稹之间是一种心灵上的高度契合,用白居易的话来说,那就是“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一样。

白居易为元稹申冤

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情谊,不仅是建立在二人诗酒唱和的默契上,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怀揣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忧心的是黎民百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他们痛斥的是官场奸佞,“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他们守护的是家国天下“朝廷得失无不察,天相爱利病无不言”。在这条风起云涌的宦海之路上,他们相伴而行,惺惺相惜,那么他们在官场上曾经遭遇过哪些挫折和打击呢?

如果简单来说,白居易和元稹,我们完全可以用“患难之交”去概括。白居易和元稹,他们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非常一致,说他们患难之交,我觉得应该举出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比如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敷水驿事件”。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这个事情发生在元和五年,具体的背景就不再多说了。当时元稹担任监察御史,到下面去巡视,去处理各种问题。元稹从洛阳回长安,走到陕西华阴县境内,到了一个驿站,这个驿站就叫敷水驿。敷水驿只是一个小驿站,只有一个大厅。元稹到了以后,因为只有一个大厅,他就只能在大厅里睡觉了。走了一天很疲倦,很快就睡着了。结果睡得迷迷糊糊之间,突然就被敲门声吵醒了。元稹打开门一看,来的人是一帮,领头的是刘士元。刘士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一个宦官,此人来了,也要在这个驿站休息,结果就这一间房,被元稹住去了。这是第一件不高兴,还有更不高兴的是元稹把门打开以后,就坐在床上,没有恭迎的意思。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刘士元的脾气比较暴,吵着吵着就要打人,元稹即便是有点本事,也打不过一帮人,于是逃为上策。刘士元也率了一帮人就追出去了,挥起马鞭对着元稹就一鞭子挥过去,结果把他的脸打伤了。

这个事情就这样闹大了,闹大了就要处分。这个事情我们想谁是谁非呢?刘士元就告状到唐宪宗那里,也不知道他施了什么魔法,居然就让唐玄宗来支持了宦官,就认为元稹年轻气盛,不懂得礼让,一生气就把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这个事情是非常清楚的,错不在元稹,既然这么清楚,就有人抱不平了。当时朝廷为元稹抱不平的不止一个,冲在最前面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就接连三次给唐宪宗上疏,表达了三点意见。第一个为元稹喊冤,第二点他感到非常愤怒,愤怒就是打人者不讲理者反而没有得到处分,第三点,他要求严惩刘士元这一帮人。白居易在三次上疏皇帝的奏折里面,都说了一个核心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这样处理元稹的话,有“三不可”,第一不可就是元稹这个人平时工作兢兢业业,而且为官正直,所以他得罪了不少人,你把一个正直的官员就这样随随便便地处分了,以后有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劳啊?第二点就具体这个事情来说,是非曲直非常清楚,如果这种很清楚的事情,你用相反的方法处理的话,就会让朝官寒心,以后造成的政治的混乱可能就会更加严重。第三个“不可”就是元稹是监察御史,所以这一次被打,包括朝廷的处分其实是有人以公报私仇的方式来进行的,他希望唐宪宗明察。当然白居易知道给皇帝写信得留有余地,所以他在信的最后就说我也不是说元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你不能处理的那么重,可以处理的轻一点,也是一种关怀。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强烈地表达了意愿,为朋友出头。其实他很清楚,他这番为元稹上疏不一定会有效果,但是明知效果也要上疏,这才叫朋友。

七十岁老翁的眼泪

当元稹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白居易不顾一切地上疏进谏,为挚友奋力辩护,而当听闻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元稹更是“垂死病中惊坐起”,为好友的变故忧心不已。他们二人既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更是情深意重的亲人。官场风波,没能阻隔他们的情谊,“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千山万水也没能中断他们的来往,“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然而再深厚的情感,再交好的朋友,却也抵不过“生死”二字。命运翻手云覆手雨,从此将他们二人永远地分离开来。面对元稹的猝然离世,白居易将如何面对切肤之痛?多年后,白居易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悲怆之句?

如果说我被白居易和元稹的深厚友情所感动的原因,我想简单地概括一句,也就是说我认为白居易和元稹其实是生死相依的关系,这话是不是说得太重呢?我们等会儿再下结论。我们先看一些具体的事件。

开成五年,也就是公元840年的一个早上。白居易起床以后一声也不吭,端了一个凳子坐在一边发呆,而且发呆了很长时间,家里人可能觉得奇怪了,说先生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早上一起来情绪就不对。刚想过去问一问,没想到白居易突痛哭失声,而且这个痛哭失声哭了很长的时间。白居易为什么一大早起床会突然情绪崩溃呢?这就是我们要共同关心的问题。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家人就问他了,你到底是什么事情呢?白居易停了一会儿,用很低沉的声音说,我昨天晚上梦到了元稹,我们一起出游,在一起开怀畅饮,在一起快乐写诗,又回到了我以前最快乐的时光。家里人当然知道白居易对元稹的这一份情怀,因为白居易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是三句不离一个微之,微之,微之就元稹的字。只能安慰他就对白居易说你想元稹,想想就可以了,但是你也不用太悲伤啊,元稹已经去世八九年了,白居易点了点头算是回复了。然后回到房内,拿起纸和笔,就写下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我们在一开始说过的那首《梦微之》,我们再看一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我在前面说最感动我的就是这一首诗。我们读完了这首诗,大家一定明白白居是含着眼泪写的,我打开白居易的集子,看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当然不会像白居易那样地崩溃,但我也感动地热泪盈眶,因为这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的感情太悲凉了。

这首诗叫《梦微之》,其实大家看了这首诗知道只有第一句是写了梦了“夜来携手梦同游”,在元稹和白居易共同圣湖的这么一段美妙的时光里面,他们确实有太多这样的记忆,在长安是这样,在洛阳是这样,在杭州也是这样。那么这些不同场地的携手同游,曾经给了他们无比温暖的感觉,但是现在元稹去世了,把白居易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这个世界上,梦中虽然快乐,但是梦毕竟是梦,梦醒之后,呈现给白居易的除了是一个冷清的季节,还就剩下一个寂寞的自己了。他越想越伤心,眼泪就止不住了,所以“

晨起盈巾泪莫收”,“泪莫收”,眼泪收不住啊,这一句话把一个悲痛万分的白居易就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

接下来四句,都是一句写自己,一句写元稹,白居易说我也快七十了,身体也一病再病,而我的老友元稹已经去世八年了,其实是九年了。“宿草”就是指坟墓,坟墓当中的元稹差不多已经化为泥土了,而我在人间也是白发苍苍了。“我寄人间”,这个“”字就表明他根本不认为人间他是一个主人,他不过是一个过客,他是寄居在人间的一个诗人。那么他的归宿在哪里呢?元稹的归宿在哪里,白居易的归宿就在哪里,他要表达的情怀就是这样。这四句白居易一句写自己,一句写元稹,一生一死,要表达的是生的悲哀。

最后这两句我觉得白居易的感情完全爆发了,他也不再客观地把自己跟元稹来做比较,做对照了,而是仿佛元稹就坐在自己的面前,他对他说你已经去世八年了,阿卫,韩郎也一个个去世了,在那么幽暗的九泉之下,你见到他们了吗?你看他在说话,他在对着元稹说话。如果不是情绪崩溃到了极点,他不可鞥呢进入到这么一种忘我的一个境地。所以白居易完全是把元稹当作是另一个世界活得好好的一个人,他不过是这个世界跟那个世界在进行对话。当年元稹在梁州梦见白居易等一帮人,在曲江,慈恩寺游玩,如今呢?如今白居易也梦到了跟元稹一起携手同游,所以生活中的白居易和元稹与梦中的白居易跟元稹其实他们是一体的。

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元稹是大和的五年去世的,当年的十月份元稹的灵柩要送回咸阳,经过洛阳然后白居易就去拜谒元稹的灵柩,然后写了一篇非常深情的《祭微之文》,里面怎么说呢?我把它翻译过来就是眼前是元稹的灵柩,对着灵柩的是曾经的朋友我白居易,我们今天以这种方式相见,但我们还会见面的。你虽然去了天国,我白居易早晚也会跟着来的。元稹就好像身体,我白居易就好像影子,哪有身体已经消灭了,影子还存在的呢?

在白居易看来,他和元稹其实是拥有同一种生命。这是不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呢?我觉得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