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在中國歷史上,慈禧太后是為數不多的,達到權力巔峰的女性之一,她掌握清朝實際政權長達數十年。近代很多書籍中都將慈禧描繪成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才女形象,稱讚她在詩歌、書法、繪畫等方面造詣精湛,人稱“文學太后”。她特別喜歡把“自己的”書畫賞賜群臣,表示恩寵,籠絡人心,並接受他們的溢美之詞。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就說,慈禧不但能通古今治亂大勢”,而且 “又能詩善書畫”。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慈禧太后


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在其所著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一書中也說 ‘尤善書法,能做擘窠大字。’ ‘筆力絕勁,不做一毫巾幗氣。’ ‘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著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人皆以 ‘文學太后 ’ 稱之 。”


美國女畫家卡爾,曾為慈禧繪畫過三幅肖像,她在《清宮見聞雜記》中說,慈禧 “出筆清新,非同凡響。能振筆疾書,洋洋千言不窮,斯真稀有之才。”


雲南女畫家繆素筠也說,“我年輕時每天都進宮,那時老佛爺對作畫很熱衷……她作畫時用筆有力,乾淨利索,只有那些有天分的人經過專門的訓練後才能做到這一點。她對藝術有很高的鑑賞力。”


清史專家編輯的清史圖典,也把故宮所藏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的書法作品,認做慈禧太后的書法真跡,給人以慈禧太后繪畫書法造詣的確頗為精妙的深刻印象。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清史圖典 中的慈禧 御筆 書軸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以上為部分 所為 慈禧太后 書法


如果上面這些書法作品,真的是慈禧的御筆所作。那麼,慈禧的確可謂是無所不能,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藝大才女。然而還有一些慈禧親書真跡原始檔案,卻與上述書法作品存在極大的反差。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慈禧親書 解任肅順等人的密諭


1861 年 11 月 2 日,慈禧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此前,慈禧曾親自起草了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字比較學生氣,且錯字連篇,最後還寫上:“求七兄弟改寫”,這個還算有自知之明的。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慈禧親書罷革奕訢的上諭


1865 年 3 月底,慈禧另一親手所書罷革奕訢的上諭。從中看出慈禧的學養與書法,有所提高,但仍有語法和用字錯誤。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慈禧親書真跡 《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慈禧親書真跡 《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


佛經抄寫必須本人親自才見誠意,才有功德,才得福報,慈禧應該不會讓人代筆,這個應是真跡。1904 年慈禧抄寫《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之時,已牢牢掌握清廷最高政權幾十年了,完全有條件修生養性的好好打磨書法作品水平。然而就是普通人也可以一眼看出來,慈禧太后的書寫水平,雖然錯字沒有了(抄寫的,總不會抄錯吧),但是字體結構鬆散,筆跡稚嫩,屬於初學者的水平。


這些民間人士,對慈禧太后的書法繪畫造詣,都大為稱讚,也是情有可原。那為什麼那些人,會如此真假不分,過分誇讚慈禧太后的文學水平呢,這就要看雙方的利害關係了。


葉赫那拉·根正是慈禧後人,她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主要是根據他的爺爺或其他本家族人的回憶,那這久難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甚至是多有溢美誇大之詞。

而美國畫家卡爾,則有可能是有意故弄玄虛地編造慈禧的一些宮闈秘事或生活細節等,以顯示自己深受中華帝國老佛爺的高度信任,與慈禧保持著極為特殊而親密的個人關係,譁眾取寵。


畫家繆素筠是個情商很高的人,慣於官場世故,對上對下都很有一套,上至后妃、下至宮監對她都是一致好評,尊稱她為“女畫師”、“繆先生”。慈禧對她優禮有加,賞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禮,常令繆素筠位居其左右,隨時教她畫畫,或為她代筆作畫。也就是說她既為慈禧代筆作畫,也代為書寫福、壽等大字,她完全有可能出於對慈禧的感激之情而多有誇張溢美之詞。


繆素筠不僅情商高,還有點驕傲,她還說過慈禧如能 “自由地 發揮自己的繪畫天分”,“專門學畫畫,或許能成為中國最了不起的一個畫家”。這裡的潛臺詞,可不就是說慈禧太后具有天賦,但實際上 “只能算是個業餘愛好者,並不是專業畫家的水平”。


不僅如此,繆素筠還把慈禧的老底給揭了,一解被壓榨被冒名的惡氣。據她爆料慈禧曾親自從全國挑選出十八名最優秀的畫家,“他們唯一的職責就是為慈禧作畫。這些畫師被分為三組,每組每月為她作畫十天”。她自己每年“至少要為太后畫六十幅畫”,慈禧“才恩准我不必到宮裡作畫了”。慈禧“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群臣也因被重視而信(假)以(裝)為真。


原來所謂“文學太后”純屬“垂簾聽政”似的把戲,慈禧太后唱著,群臣們迎合著,互相玩兒的不亦樂乎。慈禧太后如此醉情於書畫也是有原因的,說一種說法是,在咸豐帝逃到熱河後,縱情聲色,迷戀新歡,致使慈禧失寵。慈禧為了排解心中苦悶,便開始練習書畫。她曾對左右心腹說她的後半生,就靠畫畫打發生涯了,真是可憐又可氣。


慈禧太后的謀略,大智大勇讓她在主政前期,創造了“同治中興”,開展洋務,平亂定難,名臣歸心,政績還是可以的;然而文化修養不高,故步自封,加上時運不濟,讓她在主政後期,打壓主戰派,乃至於喪權辱國,簽訂了數個不平等條約,被世人唾棄。可惜這大清朝,就就在這幫人的虛假繁榮中自我麻痺,最終喪權辱國,被侵略的體無完膚。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皇帝,和“文學太后”慈禧的作為,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宋真宗,更是應證了“人之慕名,如水趨下”的發展規律。宋真宗早期還稱得上勤政愛民,將伯父和父親留下的強盛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條。但到了後期,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他卻大搞“天書封祀”等封建迷信活動。


北宋景德五年(1008),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建議封禪,欲以此為“大功業”,掩澶淵議和之辱,真宗乃偽稱夢見神人,謂將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旋與宰執王旦、王欽若等在承天門舉行受天書儀式,命內侍升屋,取下預置“天書”。因改年號為大中祥符。隨即封泰山,祀汾陰。臣下爭相虛報祥瑞,奉獻讚頌,以粉飾太平。又建道場,造宮觀,迎“聖祖”,祠老子,虛耗大量國財民力。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宋真宗的封禪摩崖 泰山德星巖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宋真宗的封禪摩崖 泰山宋摩崖


《宋史·真宗紀》評說天書封祀是“一國君臣如病狂”。然而篤信天書的宋真宗不僅沒有得道成仙,連延年益壽都沒攀上,不到五十歲已然是疾病纏身。一直到死,他都把這類自欺欺人的舉措視作維繫其政權命運的紐帶,視為其功績連上天都認可的證明,可悲可嘆!也真是難為他了,無法超越老一輩皇帝的業績,只好自己給自己帶上高帽子,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鬧劇。


他給他老婆劉太后和兒子宋仁宗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爛攤子。好在“有呂后之才,無武后之惡”的劉太后,罷黜奸臣,大力改革,治國有道,宋仁宗為人仁孝,性情寬厚讓國家又欣欣向榮了起來。


歷史上還有一些皇帝,不但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還公佈自己的檢討書,有些甚至在史書上把這份“罪證”保留下來了,來警醒後人不再犯錯。這中罪證,叫“罪己詔”,是皇帝在國家出現了嚴重問題或者施政犯了重大錯誤時向皇天,也是向老百姓做的書面檢討。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文學太后”慈禧的書法,原來多是代筆

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就是愛自我檢討的一位,他親政之後,曾多次下發罪己詔,檢討自己。就連死的時候都沒放過自己,臨終之前他留下的遺詔,羅列了自己執政十八年來的十四條罪狀。一千多字,把自己黑得一無是處。雖然實際上,順治皇帝是水平不錯的明君,他穩固了清朝的統治,恢復了社會生產,圓滿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而臨死時這份罪己詔算得上是他對自己執政多年謙遜的描述,也是對繼任者康熙皇帝的期望。康熙皇帝也不負老子的期望,把國家治理的國富民強。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縱觀古今中外,一種風氣的形成,大都離不開上行下效之規律。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統治者一旦痴迷於一己之好,智商立刻下線,不顧大局,必然帶來整體崩壞,全體民眾也跟著進入了瘋狂狀態,這種鬧劇,在歷史上總是變換著形式上演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