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峰勢峻極,上平於天也",是天平山的由來。

天平山位於南太行山系林慮山脈中段,距離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城區6公里,西與山西省平順縣接壤,主峰海拔1671米,山上的天平古道晉豫雄關十八盤(又名雹珠路),地勢險要,是歷史上河南彰德(今安陽市)通往山西潞安(今長治市)兩府之間的重要要通道。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地理優勢獨特,自然景觀優美,崇山峻嶺,峰巒疊嶂,植被茂密,素有"北雄風光最勝處"之美譽。山上山谷到處是綠色的海洋,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就連懸崖和路徑上的石縫中都是綠色,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禽靈獸,不勝枚舉,知名不知名的動植物都在這裡安然生長。區內清溪蜿蜒,水聲潺潺。三步一瀑,五一步潭,青山、密林、繁花交相輝映,妙趣天成。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人文氣息濃厚,是眾多聖人雅士,文人墨客遊賞棲息之地。金代翰林學士王庭筠稱"天平山為太行之脊"。宋代韓琦曰"為天下絕勝之景,實雄偉秀拔,不可圖畫,雖東南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宋代文學家柳開幕名而遊,描寫天平山"過衡嶽遠甚,山水之勝聞天下"……歷代名士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由他們命名的惠泉、環翠亭、昆閬溪、柳公溪、長老巖、羽衣軒、玩臺、公庵等諸多地名都賦予了天平山深厚的文化內涵。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神秘莫測,佛道淵源,甚稱祖庭,成為許多仙釋之徒掛錫駐足場所。南北朝時的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2年),僧稠禪師在此創建天平寺,古剎六峰環抱,被稱為蓮花佛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僧稠禪師以禪武創建為宗旨,被稱謂少林武術之祖,天平山也成為林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絕壁懸崖上的小西天,既有佛教的佛殿、觀音殿,也有道家的碧霞殿、西天老母石殿,其中西天老母殿是在絕壁的石灰岩上開鑿而成,有一間房子大小,真正是石頂、石地、石壁、石門、石窗、石供桌,石窟洞宇香火繚繞,暮鼓晨鐘,成為晉豫兩地善男信女們的朝拜聖地。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古道是南太行林州段出晉入豫的重要咽喉要道,具有古代晉豫"高速公路"之稱謂,更是歷代兵家戰略之要衝。二千五百年前,除晉將趙勝擊潰齊兵於此外,其後石勒、高歡、高洋、趙匡胤、李自成都曾在這裡屯兵駐守。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古道從市區向西,經西臺村、二龍廟村、白楊窪村、桃源村、黃崖底村,登十八盤,過馱龍橋、斷金橋至撲豬嶺交界,長20公里,西接山西省平順縣西堖村,古稱"雹珠路"。其實,歷史上安陽山西無路可通,後來修通了天平山驛道,使彰德府與潞安府距離接近,物資週轉比別處快,能搶個好價錢,人們說,從這條路走賺錢(珠寶)多的如天上掉冰雹一樣容易,所以也起名叫雹珠路。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天平山古道高入天際,宋代張商英《遊天平山撲豬嶺詩》"玉皇不禁上天梯,半築臨崖與鬥齊"。因其又在縣境最西部,俗稱"小西天"。古人稱此路為"乃天下危險之極處,雖蜀道之難莫之苦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通往山西省捷徑之路。相傳春秋齊侯伐晉,"趙勝率東陽之師追之,駐兵於此"。舊志雲"宋徵河東時,嘗積糧草於此,以兵守之。"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修雹珠路記》載:"自亡金屯戌天平,取其守禦之易,毀其路"。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山西省長治市長井村晉貴捐助修築。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洪水沖毀響水河石橋和路,往來商賈難行,林縣各村賢德人士捐資財重建響水河石橋,修通道路。清康熙50年(1711年),桑園村崔某率眾開山鑿石整修。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說起古道,不能不提坐落在山腳的桃源村。桃源村的由來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西漢時期,漢武帝的三妹妹隆慮公主建墓於村西,由於她酷愛桃花,人們便在她的墓地周圍栽了許多桃樹,以致這裡桃樹成林,繁衍不絕,北宋時這裡叫"桃林村"(見柳開《遊天平山記》,宋王琉詩《遊桃林》)。北宋開國時,修通了這裡到潞安府的驛道,後來做生意的人多走此路,於是有人在此開設店鋪,供旅客吃住,人們就叫這裡為"桃源店"(金國、元朝的碑記都稱之桃源店)。明朝時,右副督察史馬卿(原籍林州河順)認為這裡是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在詩文裡便把這裡稱"桃源村",(村叫桃源村,亦作桃園村,谷叫桃源谷,溪叫桃源溪)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桃源村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曾有"先有桃源鎮,後有合澗集"的美稱,從前一直是晉豫官道,商貿繁華之地。最著名的就是該村的"古門券",券上為"三仙聖母祠",券下為古街通道,特別是古門券上的生長了幾百年的"騎門柏",成為商旅路上最著名的交通標誌。有詩云:"西見峭壁入雲間,南山北山一券連。武陵漁人不識路,騎門柏內是桃源"。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古道最有代表性的路段該屬晉豫雄關十八盤(又名雹珠路),此處古道依附懸崖峭壁,蜿蜒盤旋順勢而上,數不清的布衣鄉民和騾馬商賈的足跡刻印在蒼蒼石板上,如今被碧綠的苔蘚和風霜雨水的斑駁所掩埋,只留下淡淡的記憶。據說,古道上最險要的當屬與山西接壤的小西天斷金橋,它是林州境內一座海拔最高、地位最險的人工橋。據《宋史》和《重修林縣誌》記載,宋開寶九年(976)八月,宋太祖趙匡胤進攻河東(今山西省)北漢政權,曾派兵鎮守此橋,使大批軍用糧草物資得以通過。斷金橋規模雖不算大,歷史上卻屢遭劫難。明嘉靖七年(1528),山西潞城人樂卿聚眾數萬造反,官軍捕之多遭殺傷,朝廷諭旨河南巡撫潘壎配合山西巡撫常道合力圍剿,當事者不知"據險守橋,可敵萬軍"之理,而採取了簡單的斷橋禁路之策,一舉將橋炸燬。橋被炸塌之後,這條連接豫晉兩地的黃金通道當即中斷,行人怨聲載道叫苦不迭。"斷金橋"一名由此而生。1548年,善士宋慶北兄二人再次募捐重修,終將斷金橋及綿亙兩端的50餘里官道修築一新,使多年天塹又變成了通途。斷金橋上依千仞懸崖,下臨萬丈深淵,窄處山道不足2尺,地位極其險要。明萬曆十四年(1586),時任林縣知縣張應登寫的《險要圖志》裡,稱斷金橋是"險峻一橋,可渡一人,倘一夫當關,真萬夫莫敵。"明寶豐進士、林縣教諭王知思瀏覽此地後,有詩曰:"兩山忽斷外,一石凌空架,髂(溪)谷深無底,煙雲時補罅(指縫隙)。"真實記述了此地的情況。

南太行晉豫咽喉——天平古道

民國17年(1928)2月,馮玉祥派龐炳勳率兩師兵力來林縣(現林州市)剿滅天門會,天門會退守天平山區。為防止豫晉兩軍夾擊,首領韓欲明令人再次將斷金橋拆毀,把木橋改為鐵板吊橋。林縣解放後,當地人又將吊橋拆除,在原橋址底部挖基砌石,壘起了一道十幾丈高的石牆,填平了低凹部分。流傳數千年的斷金橋從此名存實亡,變成了豫晉官道上的一段道路。目前,行人至此,不知情者已很難找到斷金橋的確切位置了。

歲月流逝,往昔不在;歷史變遷,古道依然。如今的天平山依託古道、古寺、古事,把濃濃文化情懷和現代的文化氣息結合在一起,已經打造成一處國家3A級風景旅遊景區,成為人們憑山訪古,風情體驗,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