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不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把许光汉当作最近阴霾之下为数不多的那缕阳光。

是啊,谁不喜欢这个30岁了还依然少年感满满,穿着白衬衫在阳光下笑得如此治愈的大男孩呢?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但当《想见你》完结的时候,我知道,留在我们心中的绝对不止许光汉带给我们的李子维,也绝不止莫比乌斯环闭合穿越带给我们的烧脑体验。


它真正留下的,是那个拼命想要变成别人的陈韵如,和那个希望自己无论喜欢上谁都可以的王诠胜,以及一只耳朵听不见的莫俊杰。

黄雨萱和李子维,是一场过于美好的梦,而他们才是现实里真正的主角。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陈韵如式悲剧:“我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


17岁的陈韵如和27岁的黄雨萱,一个自卑敏感,一个开朗勇敢。就像她们的背影一样,一个微微蜷缩,将自己埋藏在耳机里的那个世界;另一个挺拔轻盈眼神笃定,脚步坚定而有力。

而这个故事最大的悲剧其实是,黄雨萱不论是2019年还是1998年自始至终都是黄雨萱,而陈韵如,却自始至终从未做过真正的陈韵如。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记得开头那几集里的陈韵如,除了有点沉闷、内向之外,其实是个懂事、乖巧的女孩子。但直到陈韵如被“黑化”的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她其实是阴暗的,自私的。

而这样的性格,一定和她重男轻女、父母感情失和的原生家庭脱不开干系。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她默默地将自己得不到家人的爱归因于此。

于是,她开始扮演另一个自己。

叫弟弟起床、给家人买早饭、考个好成绩、把烂醉如泥的妈妈扶到床上、压抑自己的需求,但这一切并非心甘情愿,因为她明明就觉得弟弟很讨厌、妈妈做陪酒很丢人,她只是想用“讨好”和“牺牲”赢得关怀而已。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但不管她怎样努力地去扮演另一个陈韵如,依然会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交谈、不知道该如何相处而怯懦和不安。

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已经变得不那么像原本的那个陈韵如了,但大家却依然漠视着她。

因为,她不明白,一个人可以在行为上抛弃原本的自己,却无法在灵魂上改变自己。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直到黄雨萱的出现,让她拥有了改变灵魂的可能。

有了黄雨萱灵魂后的她,不再那么温吞、犹豫,而是变得有话直说、敢爱敢恨;她望向别人的眼神,也不再闪躲,而是坦然的直视;她的笑容不再是浅浅的、克制的,而是开怀的、明快的。

所有的人,都喜欢住着黄雨萱灵魂的陈韵如。

而被“囚禁”的陈韵如,也亲眼看到了黄雨萱轻而易举的便拥有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一切,家人的关心、同学的关注和喜欢的人的爱。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陈韵如式的执念:“她的枕头里藏满了发霉的梦,梦里住满了得不到的人。”


在灵魂被囚禁的日子里,陈韵如的嫉妒里有了腐烂的味道。当黄雨萱第三次魂穿失败之后,陈韵如重新夺回了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权。

“如果做黄雨萱能拥有这一切,谁还要当陈韵如。”

正如陈韵如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地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陈韵如讨厌那个总是孤独的自己,她用尽全部私心呐喊,只希望自己能被看见、被爱、被发现。

但她忘记了,即便她的演技再好骗过了所有人,她让人记住的,永远都只是黄雨萱,而并非陈韵如。这样的卑微,只会衬得自己越发渺小。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那时的陈韵如,还不能明白,那颗人生的解药,并不是黄雨萱,而是她自己。


是李子维发现,她并不是真正的黄雨萱的那一刻,才让她从自欺欺人的梦中醒来。

但很可惜,家人们、同学们,那一声声“你不要变回原来的陈韵如,原来的你好讨厌。”将莫俊杰“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的心声淹没了,梦醒之后的陈韵如并没有解开心中的执念。


此时的她,想到了毁灭。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其实,从本质上,她和谢芝齐都是一类人。谢芝齐用化学药品做蝴蝶标本,想定格死亡来留住蝴蝶最美的时刻。陈韵如又何尝不是?

成为黄雨萱,是她的人生高光。她要用被杀,凝固这高光,把曾经最好的一面留在人们心里,被记住、惦念,然后拯救。

她宁愿埋葬徒劳的一生,去换取片刻的温暖。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破局之匙:“以爱为迷,终须以爱为解”


如果上天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可以变成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你会怎样?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我想,这部剧给了我们这个假设题最好的答案:

我们需要给成长留点时间。

回想自己的17岁,谁又不是迷茫的、懵懂的、惶恐的。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我们自己。

很多人都觉得,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认为陈韵如和黄雨萱的人生注定会不同。

但其实,我们在笃定性格论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种种变量。

17岁的陈韵如和27岁的黄雨萱,她们相差的那十年的人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

不仅仅是性格上的差异,更多的也许是这十年的经历,塑造了那么不一样的黄雨萱。

这样的改变,不仅仅是行动上的、着装上的、语言上的,更是思维上的、心境上的。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成长

它是每一个想要成为更好自己的时刻累加在一起的过程,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其实,在黄雨萱魂穿之前,陈韵如因为遇到了李子维和莫俊杰,已经开始有了主动的改变。

她学着与人交往、付出真心,也尝试着变得勇敢,追求爱情。她已经按下了成长的按钮。

也许如果没有黄雨萱的突然魂穿,当陈韵如考上了大学、有了工作,很大概率她也会成为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再回看自己17岁的时候,会自嘲自己曾经的青涩与幼稚。

但一场穿越,让陈韵如失去了这个慢慢成长的机会。被加速的成长,无疑是一场拔苗助长,只会让人扭曲。因为提前预知的未来,会让人太过着急,想要接近那个美好的目标,最终让人在拙劣的模仿中丢失了自己。

陈韵如活在“有太多期待”的执念里,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场死循环。写下“他就是王铨胜”召唤那颗最想成为的灵魂,用死亡换回一场永无止境的救赎和不被遗忘。

而修正错误、打破闭环的方法,编剧早就通过中年李子维之口道出:

也许我们都太想要改变。

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安安静静的让陈韵如活过小年夜。”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就像中年李子维在机场遇到年轻时的自己那样,当他不再想着去改变一切的时候,他发现当年的自己心境上起了一丝变化。我想,那一定是在某一轮的穿越中,李子维所经历的让他有了改变。


这也是成长之于李子维的馈赠。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没有任何一段成长,是怀着一颗着急改变的心就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等待,需要人们实实在在的经历一番,再与自己和解。

它同样需要一点时间,让人们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我于今早重生,来时心怀暖阳。”

好在,陈韵如从一场执念中醒来。她明白,要放下那过多得期待,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未来。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当然,尽管我们理解陈韵如,但她的错误依然无法被洗白。并不是每一个内向型人,都是陈韵如。即便人生承载了再多的不幸,也有人依然选择在自己的人生里,善良的活着。但陈韵如不惜舍掉生命的奋力呼喊,也应该被听到。

我们不必都成为带来拯救的小太阳李子维,但我们却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宽容者,给内向性格的人自洽的空间和时间;可以成为键盘背后那个抬高一寸枪口的人,不要让自己成为社会认同窠臼的推手;可以成为那个不必勉强他们再努力一点改变自己,而是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那个人。


最最重要的是,当我们也成为父母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时间。

给予他们更多更多的爱,为他们负担一点社会刻板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认同;给予他们更多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慢慢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不再去争辩陈韵如的对错,而是想办法防止无数个陈韵如的悲剧成为整个社会的闭环时,这部剧才拥有了它的真正意义。

“成长是痛苦的,改变是痛苦的,但一直处于不合适自己的状态,是最痛苦的。”

没有一颗星是渺小的,它们在自己的轨道中,都是最闪亮的。我们自己,和孩子,也都是。


-END-


《想见你》| 人人都爱黄雨萱,却忘了曾经有一刻自己也是陈韵如


小暖说


《想见你》这部剧,追到最后依然是大爱。过程中的多次烧脑就不提了,结局里黄雨萱对陈韵如的“心灵救赎”也让我特别感慨。

我们都喜欢明亮的善良的黄雨萱,但那个暗淡的、内向的、胆怯的、自卑的陈韵如,其实也需要许多的温暖和关怀。编剧让她俩拥有一样的脸,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两面?所以,顶住压力做自己,才能自在。

真想感叹一下柯佳嬿的演技,游走在这两个完全不同性格与感觉的角色中却那般游刃有余。再星星眼一下许光汉,那一身干净的大男孩气息,太容易让人回到青春岁月了。没看的一定要去看。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这歌儿,真是魔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