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中晚唐時期的節度使,和漢朝的州牧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之間又有許多差異的地方。筆者就試著為大家盤點一下——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首先是來源的問題。節度使和州牧都來自於和平時期,這沒有問題。但是一開始設置這兩個職務的目的,卻不盡相同。

節度使的設置,完完全全是為了戰爭——盛唐時期,國家開疆拓土頻仍,於是在北方先後設立了十個藩鎮,最高長官即為節度使;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相反,要說漢朝設置刺史/州牧是為了和平,也沒說錯。漢武帝時把本是郡國制的漢朝分成十三個刺史部,定期派刺史去監察地方官。這個制度演變到了後來就把刺史部變成了地方的一級行政機構,也就是州。刺史也從行使檢察權的中央官,變成了地方長官——州牧。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如果拿今天的制度來做一個類比的話,節度使一開始就是軍區司令,而刺史則是監察委的特派員。但是最後,他們卻都成了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兼武裝部隊司令員。

這就要談到節度使和刺史的第二個異同點——一場變亂讓他們變了味,於漢朝,就是黃巾起義;對唐朝來說,則是安史之亂。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這兩場大規模的變亂,中央王朝都採取了飲鴆止渴的方式——漢朝把徵兵的權力下發給了各級地方官,結果打出了大大小小的州牧/軍閥;唐朝則姑息了河北地區的部分安祿山餘黨的存在,他們就成為了後期的節度使。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但是節度使制度和州牧/刺史制度的第三個異同之處也就應運而生了——漢朝的州牧制度,並未存在多久就被三國所取代;而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則穩定地存在了一百多年。

有關節度使制度為何能存在一百多年的問題,基本可以寫一部專著,在此我們不多做展開。我只提醒諸位注意一點——唐朝的藩鎮和漢末的各個州可不一樣,他們也許不服從中央的調遣,也許不接受派來的官員,卻基本都承認大唐皇帝的合法性,個別藩鎮甚至還願意向唐朝繳納賦稅。

同樣都是軍閥割據,漢末的州牧和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啥不一樣?

一言以蔽之,漢朝的州牧制度,是為了分裂而準備的前奏;而藩鎮和節度使制度,則一定程度上維繫了唐王朝的存在,甚至是名義上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