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髽髻山戰役與後桑峪天主堂

髽鬏山戰役是1937年南口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1937年8、9月間,奉命馳援南口的衛立煌部與日軍在門頭溝髽鬏山地區激戰20余天。當時的作戰指揮部就設在後桑峪的天主教堂。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一,1937年8月,南口戰役打響

1937年7月底,日寇相繼佔領了北平、天津。為了滅亡中國,日寇緊接著沿津浦、平漢、平綏三線擴大侵略。沿津浦路進攻,為的是策應對上海、華東等地的侵犯。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1937年8月5日,湯恩伯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到達居庸關,8月7日與日寇板垣師團步騎混合旅及空軍在南口發生激戰,南口戰役隨即打響。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南口,位於北平(今北京)城西北45公里處燕山餘脈與太行山的交會處,是居庸關南側的長城要隘,是北平(今北京)通向大西北的門戶。

二,增援南口,拉開了髽鬏山戰役的序幕

在南口戰役期間,國民黨政府8月11日令其嫡系部隊衛立煌部增援南口,會同湯恩伯抗擊日寇。當時衛立煌任國民黨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第十四集團軍,1937年8月上旬奉令組建,首任集團軍總司令為衛立煌,其基本部隊第十四軍為中央軍嫡系,下轄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該集團軍是抗戰爆發後首支開進華北作戰的國民黨中央嫡系部隊。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十四軍繞行京西山區,進至南口附近,側擊日軍。衛部主力經梁各莊、大安山到達百花山、史家營附近後,衛立煌即下達了行動命令。從而拉開了髽鬏山戰役的序幕。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髽鬏山,海拔1524米,位於今北京門頭溝區雁翅鎮青白口與大臺地區千軍臺村之間,與清水尖、百花山同在一道大梁上,因主峰兩個狀似古代少女髽鬏髮型的山峰而得名。

三,衛立煌作戰指揮部就設在後桑峪的天主教堂

後桑峪村天主教堂,北京地區所存歷史最久的教堂,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後桑峪村。元代時已有外國傳教士於此行醫、傳教。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明嘉靖十年(1531)修建大教堂,長16.6米,寬10米。大門上方匾額題有“萬有真源”4字。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教堂又向東側擴建為九開間,面闊30米,進深10米。可容納400餘人。大門內的屏風上有匾1塊,上書“博愛為懷”4字。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四,髽髻山戰役,戰鬥激烈,雙方傷亡重大

1937年8月,國民黨將領衛立煌率14集團軍在門頭溝髽髻山一帶阻擊日軍,戰鬥激烈,雙方傷亡重大。

9月18日衛立煌率部下撤出戰鬥,日軍佔領門頭溝。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據山西張光堯老師考證:

在北京天主教朝聖地—後桑峪天主堂,曾找到一塊臉盆大的被煙火燻黑的古磚,一瞭解才知道該教堂在抗戰時,曾是中國軍隊在“北平保衛戰”時京西戰線的指揮部,衛立煌將軍在此浴血奮戰,中日雙方激戰半月餘。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這兒的老教友都記得當年給陣地送水救傷員的事,老會長告訴我:那死的人太多了,一個團頂上去一天就打光了,教堂裡都是穿黃泥子大衣的大官們白天黑夜指揮戰鬥,地下鋪滿電話線通向山上。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木澗溝當時是日本鬼子燒屍體的地方,現在還能挖出厚厚的一層層骨灰。後來國民黨軍隊撒走,教堂成了八路軍的被服廠兵工廠,日本鬼子為了報仇解恨,把這座建於元朝的教堂潑上汽油燒燬了。

五,今日所見教堂乃1988年翻建教

1988年翻建為今日所見之新教堂。高聳的白色塔尖在雄偉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壯觀。依山勢修築的一條曲曲折折的“苦路”,通向半山腰的“聖母山”,形成特有的氣勢。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1988年8月後桑峪耶穌聖心堂正式竣工,8月31日後桑峪耶穌聖心堂舉行聖堂慶典。98年修建了鐘樓,成為京西著名的教堂。

衛立煌指揮的髽髻山戰役,後桑峪天主堂成為作戰指揮部


後桑峪天主堂,本是一座北京地區所存歷史最久的教堂,不曾想在“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將領衛立煌於髽髻山阻擊侵華日軍進攻的時候,變成了殲滅侵略者重要戰役的指揮部。1939年教堂遭日軍破壞。“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1989年重修。

正所謂日月如梭、世事難料,如煙往事讓人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