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没发现?

相思藤


元代皇帝陵墓没有一座被发现过的问题,以前做过回答,之所以人们还有类似的疑问,可能是绕在传统观念或普遍的想法中出不来,说的直白一点,用现在汉族人的丧葬观念来分析古代蒙古人的丧葬习俗,所以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说过这样的话:

在森林中狩猎的民族多实行树葬,亦称风葬;游牧民族有的实行野葬;滨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实行水葬;有的民族以火葬最为洁净,碎尸让鸟食尽为吉祥;很多农业民族则实行土葬。

闻一多先生是根据古代民族的生活特点分析其丧葬习俗,他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丧葬习俗是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同时受人们的灵魂、宗教等观念的深刻影响。这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树葬、天葬等等。而且,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民族中,也不是仅有一种葬式,同一民族,因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不同,其葬式也会不同。同都是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同都是葬,其葬的规格或模式也是多样的。

所谓野葬是什么呢?

野葬就是把尸体弃于野外树林中,让鸟兽吃。这是葬俗的一种。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这样描述印度的葬俗:“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实行野葬的理念是,尸体被鸟兽吃得很干净,说明死者生前没有罪孽。在《蒙古秘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古代蒙古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种。其中古代流行于蒙古族中荒葬,就属于“野葬”。一般的贫穷之家,把死者尸体放在牛马车上,然后在荒野上疾驰,不择路的任其前行,等到尸体颠到地上,就把此处确定为安尸之所。三日后再去观看,如果鸟兽把尸体啄食干净,证明死者生前无罪慝,子孙很高兴。反之,就会以为上天不接纳,子孙们就会心情沉重,同感忧伤。

流行于古代蒙古族地区的还有一种柜葬,其葬式很简单,不设灵床,不穿丧服,无棺椁衣衾,也不祭奠。富裕人家钉制一个木板柜,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缠白布,坐尸柜中。富贵者柜葬作坟,外面砌砖。贫穷者以柳编筐代替柜,裸体或略蔽布,置于筐中葬之。这就是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葬后让马把地面踏平。“潜埋”葬俗若用于皇帝,则肯定是无陵号,不建陵园。

那么,元朝皇帝究竟是怎样安葬的呢?

以元世祖为例,1294年正月十九日,元世祖忽必烈咽气,二十四日,众人护持他的棺木“由建德门出,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送葬队伍向和林进发,把他葬在起辇谷。从死到去安葬,只有5天,可以看出,元朝并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特别重视皇帝的安葬问题,没有兴师动众的准备后事。

那么,其棺木又是怎样的呢?

《元史・祭祀志》这样记载: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将木剖为两半,挖成人形,长、短、宽、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装殓用貂皮袄、皮帽,所用的靴袜、系腰、盒钵都用白粉皮制作。

这种也叫独木棺葬,是一种原始的葬具,用一段粗大的树干,从中剖开并挖空而成。尸体放进去后,把两半合拢,还是圆木形状。基诺族、黎族和独龙族采用这种葬式,元朝帝后的葬式也是独木棺葬。

元朝帝后用的独木棺葬,两块挖空的楠木扣在一起,用四条黄金箍箍住。可以想见,这样的棺材密封性不是很好,漏气渗水,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朽坏。

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蒙古秘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今天所能见到的成吉思汗陵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原始的成吉思汗墓也是“平如平地”。

元朝皇帝的简葬,不建陵,不树碑,体现了古代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所以,没陵而找陵,结果不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郑国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同蒙古人的丧葬风俗是有关系的。

在草原上的时候,蒙古人无论贵贱,大体是这几种丧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简单,就是将尸体的衣服去处以后,丢弃在草原上,由野兽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体的方法是: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

这种方式在汉人看来不可取,等于暴尸荒野,但民族习惯不同。

这种丧葬方式最简单。

然而,随着后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场不足。而天葬的这批草场原则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传统,是后来才传来的。

火葬同汉人的大同小异,就是一把火烧成骨灰。之后骨灰或者带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汉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贵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后在草原上挖坑后埋掉。

这个坑一般会挖的比较深,但埋掉尸体以后并不像汉人一样要堆坟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为了防止被认出,还会用马匹将高出周边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长出来以后,即便当时埋尸体的人也不可能认出来。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这种了。

这种安葬,你到哪里找去?没法找。

况且,蒙古人不讲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马鞭、马鞍、弓箭之内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

这些东西不值钱,自然也没有人会花费大力气去盗挖。


传说,成吉思汗死后,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没有陪葬品。

随后,蒙古骑兵们纵马在附近地上乱跑,将坟墓的痕迹彻底毁掉。

第二年草原到处都长了草,成吉思汗的后人回到这里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坟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谁也不能发现一块没有什么标记的坟墓。


萨沙



关于元代皇陵为什么一座没有发现,得益于的蒙古人特殊的丧葬仪式,他的丧葬仪式是最独特的,中原历代王朝,算只有元朝皇帝陵是个谜,迄今为止,一个都没有找到。元朝起事于漠北,就是今天蒙古国,可他们的皇帝,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段转型期历史里,大都没有驾崩到一个地方,而且身死他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元朝皇帝为什么不留痕迹了。


最开始起因的就是成吉思汗,他安葬事在历史上记载最详细了,成吉思汗固然伟大,可他没有为后人留下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气魄的王陵。他那时病死在甘肃省清水县六盘山,正值蒙夏之战时,中兴府被围,可夏帝迟迟不出城投降,这可急坏成吉思汗,最后将他拖死,成吉思汗一死,西夏灭了,大事完了,可尸身怎么办,运往漠北还是就地起坟,这时正值盛夏,不便保存,成吉思汗在往北运时,从固原走到鄂尔多斯附近,车轮突然陷入洼地,送灵的人这时想起成吉思汗生前的几句话:

“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

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就这样以此依据将其安葬,用树木截成桩做棺材,挖出人形,给死者穿上铠甲,放进棺材,然后用金箍套上,万马踏平,当着老骆驼杀死小骆驼,骆驼记性好,容易通过气息引路然后给上面种上植被,等成森林后,再离开。至于修墓的工匠,不用说知道的都杀了,包括路边看到的人 。


虽然历史这样说了,可没有说他的葬身之地,只说他病死在哈老徒行宫,葬起辇谷,为了避开成吉思汗葬地,正史《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都没有详尽的提,他们大多数一致观点都说葬于成吉思汗老家肯特山,包括宋人也记载他葬于漠北,但还是不知道确定位置。在今天中国和国外考古队都在不遗余力的寻找,美国牌子打得最响亮的,他们还一度称发现了成吉思汗陵,可被否定了,找到结果却是匈奴的坟墓。后来,他们仍不甘心,地毯式的利用卫星雷达扫描,在一片树林里惊喜来了,挖到了座庙宇,而且年代符合,他们继续挖,接着奇异的事出现了,首先是毒蛇阻挡了考古的进行,他们开的车也突然倒退,当地蒙古人看见他们动了祖宗的陵墓,联名阻拦,国外考古队无奈只有以此作罢,辉煌的考古发现告一段落。


蒙古国在找,中国也再找,在内蒙离鄂尔多斯不远处有个阿儿寨石窟,他们发现了许多壁画,里面关于成吉思汗丧葬仪式 ,为此他们判定成吉思汗可能就埋到附近,离其不远的伊金霍洛有成吉思汗衣冠冢陵。从忽必烈开始这八百年里,每年都有祭祀活动,八白室后来也迁到这里,两者合一,形成独特的风景区,这里有达儿扈特人守候,油灯一直都未灭,守护成吉思汗的灵魂,成吉思汗就附在他断气的羊毛上,陵虽然徒有虚名,可真正葬地一直没找到。

一,最近在宁夏有个考古地质爱好者叫王景武,也同样发现了成陵,在贺兰山插旗口,他找到了许多证据,甚至整个元朝皇帝陵都在哪里,但已成建筑废墟,证据仍在论证。

二,回曦元朝,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盘山,窝阔台病死在和林附近,贵由则身死新疆清河,蒙哥则在重庆驾崩,忽必烈在北京无疾而终。他们都不是在一个地方,现今谁也说不准他们墓地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新疆清河一带发现了人工改造的大山,据马可波罗曾说成吉思汗葬在阿勒泰山,毕竟他离得时间近,是有依据的。

三,还有的说葬在中亚伊塞克湖底。

四,更有离奇的说法,最近四川地区也发现了一座元朝大墓,哪里守灵人拿出证据讲述那就是成吉思汗陵,这里山脉就是所谓起辇谷,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腾出手来,亲率偏军进入四川,为灭宋找路,话虽然偏颇,可有道理,成吉思汗确实有这样的战略,消灭西南诸夷,联宋灭金。这就是为什么忽必烈能轻而易举的去吐蕃来消灭大理的缘故了。

五,在离北京不远的张北,也有可能是埋葬地,因为那上面有生肖图,每个生肖恰好与他们生肖吻合。

六,甘肃清水县六盘山,为什么,因为他就在这里驾崩,排除不了就地掩埋。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安西王府就在于此。

元朝皇帝陵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还是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看法,忽必烈也许窜改了事实,他害怕他们知道成陵会施以报复,所以不敢公众于世人。在他当政时,有一次事件让他震惊,宋理宗墓被盗了,而且头颅做成器具,当时盗墓贼在中原盛行,为了发财不遗余力,什么事都能做出来,杨连真迦就是个例子。忽必烈不想辱没祖宗,干脆让整个元朝墓都成神话吧,用起辇谷来简单概括,他以送葬队伍分几匹,迁往各地埋葬,用以迷惑众人,所以元朝将辉煌埋藏地下,不为人知。


龙文说史


元代皇帝墓不被发现的主要原因与蒙古族的丧葬方式和习俗有关。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宁夏,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根据祖传风俗,在地表挖深坑埋葬。因为成吉思汗临死遗言是要求秘密发丧,以免发生内斗夺权,让邻国趁乱讨伐。所以他遗言要求路途中凡是看到者都被处死。根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诸将奏柩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柩之士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葬后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复辨墓在树之下。


1294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去世,享年79岁。忽必烈死后士兵把一颗古树掏空,把忽必烈的尸体放进里面,葬在秘密建造的陵墓中。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元朝皇帝下葬仪式特别,用两片啰木分别凿空了中间,把凿空的啰木合起来,就像一个和人体大小的管子,这个类似“管子”的东西就作为棺材, 把皇帝的遗体放进去,用黄金固定三圈,最后再加上髹漆。工匠们草原上掘深沟一道埋葬,然后用大量的骑兵踏平坟墓周围的土地,然后再派大约一千个骑兵搭起帐篷守墓一年,等到明年新的牧草重生,草地与其它地方的牧草无疑之时,便是骑兵的离开之日,他们离开之前在母骆驼面前杀一只小骆驼,母骆驼悲愤哀鸣,它会记住幼驼的被害之处。所有知情人包括所有工匠和士兵都会被全部处死。来年死者的后裔来祭拜时就会带着母驼来寻找墓地,母驼驻足仰天哀鸣之处便是墓葬之处。但是数年后母骆驼死亡,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墓葬的确切地点了。



7

“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为什么忽必烈对下葬如此保密慎重?原来忽必烈灭掉了宋朝之后,在元朝西夏藏传佛教高僧兼摸金校尉杨琏真珈的建议下,他支持这个僧人大肆挖掘宋代陵墓,守陵人无奈大哭而去。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被盗达一百余座,帝王和皇室贵族的尸骨被扔在杂草丛中,盗来的陪葬品数目惊人,最后更让人震撼的是他竟挖出宋理宗的头骨做成酒杯,进献给忽必烈,放到元朝宫殿里(后来朱元璋打败元朝,宋理宗的头骨才被归位下葬。)所以忽必烈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百年以后墓葬的问题。为了保密他的葬礼十分简朴,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任何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不起坟头,不造明楼,不浪费耕地,又安全保密,看起来极其简单。几年后连其子孙都找不到他们的葬身之地,更何况其他人?

此后的皇帝更是把墓葬的保密工作做到极致。所以他们的墓葬地址成了千古之谜。


小姐姐讲史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为止,从未发现过一座,甚至一丁点相关的线索都找不到,这与蒙古部落的殡葬传统有非常的大的关系,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供参考。

一、蒙古实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实行秘葬的,简单来说就是秘密举行葬礼,进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传统保密。元朝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级别,汉族大臣是一律无法参与皇帝葬礼,而且严禁各种文字记载,不留一丝痕迹,直至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礼有什么流程、仪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汉族皇帝喜欢大兴土木造皇陵,动辄几万、十几万民工修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等。现在都保存的比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显得非常特别,好处就是直接减少了大量参与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数,有效保证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现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记载的文字材料极少,如果这位叶大师说的是真的,那么元朝皇帝为了保证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扰,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据说,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后都要运回漠北禁地起辇谷安葬,但是却没有准确的地理位置。据现代考古研究,起辇谷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称汗的地方,对蒙古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个漠北地区广袤,上千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埋葬在这些地方,的确是难以被发现。后来的元朝皇帝也可能会葬在其他地方,虚虚实实,难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发现,乃是安葬制度和习俗使然。也许将来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会再现世间,向世人揭开这未解之谜。

欢迎各位看官,关注、点赞、评论交流!


文史馆执事


这是因为,蒙古族即使是皇帝,在墓葬方面也遵循着蒙古族自己的一套丧葬体系。

具体说来,蒙古人的葬礼包括天葬和土葬,但即使是土葬,也和汉人的土葬方式有明显区别。



首先说说天葬,就是将死者的衣物都去掉放在马车上,让马拉着在草原狂跑,到了哪里尸体颠簸在地上,就可以收工了,尸体被草原上的野兽争相吃掉。

七天后,还要派人去尸体所在的地方看看,如果尸体被吃干净了,那么说明天葬成功了;但如果尸体还在,则被视为不吉利,需要喇嘛来超度灵魂。

看着都有点血次呼啦的,所以收到汉化影响后,蒙古皇帝也开始实行土葬了,例如成吉思汗死后,便是土葬。



但和汉族土葬不一样的是,草原广阔,选址依旧是随机性很高,找个地方就把皇帝埋了,不起坟,不仅不起,还让万马奔腾,踏成平地,撒上草籽,下几场雨,人是找不到埋葬地的。

事先准备一匹刚刚产下幼崽的母马,在埋葬皇帝的地方将幼崽杀死。

此后几年,想要祭祀皇帝,就必须让这母马引路,到达下葬处时,母马因思念幼崽落泪,人们就在这里祭祀。


等母马有一天去世,那就再也不可能找到皇帝的下葬处了,与大草原彻底融为了一体。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这与蒙古族丧葬文化和丧葬习俗大有关系。

翻来历史来看,众多的帝王墓除了寥寥无几的陵墓之外,大多已经被盗掘。但是唯一一个朝代的帝王陵墓却是例外,那就是元朝帝王陵,迄今为止元朝一座帝王陵也没有发现,这并不意味着元代帝王没有陵墓,相反,有可能陪葬品数目比汉墓要多的多。既然有陵墓,为何找不到呢?



经分析有几个因素。

  • 第一,蒙古人独特的丧葬习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早期无固定居所,因而丧葬习俗以简单为主。即便是皇族,也不会大肆营建陵墓。地面上也不会留下坟冢,不会留有功德牌楼,墓碑之类。而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下葬结束之后,还会“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让人无法看出坟冢所在之处。
  • 第二,为了防止盗墓,实行密葬。蒙古人对死后事看的比汉人更重,因为在他们看来,坟冢一旦被挖掘,灵魂将难以超生,所以历代元朝帝王都是沿用的密葬制度。元朝皇帝驾崩后,一般都要宣称送往漠北下葬,其实据说实际埋葬地早已提前安排好,皇帝死后真身埋葬在生前选定的风水宝地,而替身则下葬在漠北。而且负责埋葬皇帝的都是死士,下葬结束后他们会另找地方自杀,从而更是无人知晓。再加上史书上记载一番,让盗墓贼们真假难辨,无处下手。


  • 第三,传说中马背上可移动的陵墓。传说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马背上的陵寝,到处移动,难觅其踪,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陵墓。这种说法也有一定证据!现在成吉思汗陵号称“八白室”,本意是八座白色的帐篷,是蒙古人为成吉思汗修建的马背上的陵寝,这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个只是衣冠冢而已,所以我们也不能确定到底成吉思汗遗骸曾经在不在这里。

  • 第四,蒙古地广人稀,地质结构复杂。蒙古有沙漠,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高耸入云的大山,整个蒙古地区有二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才有2700万的人口,在这种环境下,发现一座墓跟大海捞针一样困难,我想这才是造成元代古墓能保持到现在不为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吧!
记录的不完整甚至元朝统治者刻意的编造一些假记录,使元帝陵始终被蒙上一层面纱,再加上丧葬习俗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让我们更难接近真相。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一天元陵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地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望风瑟瑟


成吉思汗墓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首先,成吉思汗墓或者说成吉思汗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八白室。八白室相当于汉族皇室的太庙,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迁移,最终才定到了现在的位置。

其次,虽说是衣冠冢,但现在的成陵里面并非什么都没有,成陵56年曾经被打开过一次,里面有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和一羽驼毛。据亲历人讲,那副成吉思汗的画像,与广为流传的成吉思汗画像完全不同。至于那一羽驼毛,据说是附有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关于当年这段开陵历史的解释,史学界有很多种说法,并没有统一意见。

长期以来,世人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成吉思汗的尸体究竟埋到了哪里。这个问题涉及到蒙古族的历史传承,特别是蒙古族的墓葬习俗等方面。先说蒙古族的历史传承,最有名的一部书当属蒙古秘史。蒙古秘史最初只在蒙元皇室之间流传,直到朱元璋率军攻破大都为止。当时蒙元皇帝仓皇出逃,把这部书留在了皇宫,被朱元璋得到。后来朱元璋找了一些当时通晓蒙古语的色目人,编写了一本书,叫做华夷译语,这是一本为了培养通晓蒙语的翻译的教科书。后世所有关于成陵的探索之所以遇到种种障碍,很大程度上都和当年朱元璋组织编写的这本书有关。

为了方便当时人学习,华夷译语采取了用汉字注音的方法来学习蒙语,比如一个蒙语词发音为“bateer“,那么汉语就写成”巴特尔“。蒙古秘史也是采取了这种方法进行了翻译。更要命的是,当时翻译的人应该比较懒惰,蒙古秘史并没有被完整翻译,而是采取了“汉字注音”+“概括翻译”的方式,所谓“概括翻译”就是只翻译大概意思,相当于现在英文的“summary”。更加要命的是,最初的蒙古秘史(蒙文版本)后来还失传了。

现在说说一些关于成吉思汗陵位置的说法。成吉思汗死于蒙古大军围攻西夏的途中,目前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有几种说法,分别是宁夏六盘山、甘肃清水和宁夏灵武。这些位置都是依据当时蒙古大军围困西夏都城的大概位置分析出来的,详细情况这里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找相关的文章看一看。



这里想提一下另外一个思路,据后来的元史(明朝人编写的,依据仍然是那本翻译的稀里糊涂的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和后来几乎所有的元朝皇帝的尸体,都埋在一个地方,叫做起輦谷。那么起輦谷在哪里呢,问题来了,前文已经解释过,当初朱元璋找人编写教材,是用汉字注音的办法编写的,那么起輦谷这三个字,应该是对应的类似发音的蒙文发音的音译,那么起輦谷对应的蒙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

最后在说一下关于蒙古族的墓葬习俗。和汉族不同,当时的蒙族人崇尚秘葬,就是不封不树,说白了就是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也是造成成吉思汗陵很难寻找的原因。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关于成吉思汗最初下葬的时候,土被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再用军队把下葬的地方圈起来,直到荒草再长出来为止,可见当时的蒙元皇室对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也是采取了刻意隐瞒的态度。

再说说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作为结束。首先我认为成吉思汗陵是存在的,并非像某些专家所言,古代蒙古族不看重尸体,更注重灵魂拜祭等,一个依据是近代出土的蒙元贵族的陵墓,贵族尚且如此,何况一代天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后,蒙古族逐渐的吸取并接受了很多汉族的文化,用草原时代的蒙古族的习俗观念去生搬硬套蒙元时期的蒙古族的习俗,是不合适的。其二,我不赞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今天外蒙古的说法。前文说了,元史中有明确说法,成吉思汗和其后几乎所有元朝皇帝的尸体,都埋在了起輦谷。很多人对于元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这个问题认识有误,虽然元朝是一个统一的朝代,其疆域遍布华夏大地,远远超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但是,元朝皇帝实际控制的区域并不是很大,除了元朝之外,还存在四大汗国,每个汗国都有自己的大汗,是实际统治者,虽然四大汗国名义上承认元朝,但也只是名义上的。关于四大汗国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资料看看。


由于元朝实际控制区域有限,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元朝皇帝死了,如果你是后继者,你会把死了的皇帝的遗体发送到一个你控制不了的区域吗?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元朝帝陵,也就是起輦谷,一定在国内,而非外蒙,而且具体位置,应该距离大都不远,为什么,请参考秦始皇尸体回咸阳的旧事,那个时代对尸体的保藏技术很有限,时间长了,尸体是无法保存的。


晓木曰兮历史系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最注重自己的葬身之地了,就算死了,也会葬得风风光光的,就像秦始皇的墓园那么壮观一样,可是,世人就要提出疑问了,古代的皇帝都那么重视自己的陵墓,那为何元代的皇帝陵墓至今却一座都未被发现过呢?这让我们很是奇怪,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分析吧。

其一: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少数民族:蒙族,蒙古大汗,他们都是实行秘葬的,简单的来说就是秘密地举行葬礼,进行安葬。“元帝葬草原,不留标记。葬后驻军,待草场成茂始撤。去时取母驼及其子,杀子留母。祭时众随母驼所游止。至母驼老死,其地则泯然。”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来,蒙古大汗的埋葬方式是讲究的是深埋,而且还地上不封不土,元代皇帝他们死后入葬的地方都在蒙古然后夷为平地,所以,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过元代帝王陵墓。

其二:元朝皇帝的安葬传统保密,不对任何外界有所透露,也没有任何历史的相关记载,并且还是元朝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级别,汉族大臣是一律无法参与皇帝葬礼的,而且还严禁各种文字记载,不能留一丝痕迹,直至今天,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礼有什么流程、仪式,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其三:这个原因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又同时是比较合理的一个理由,元代(1271年-1368年),现在早已经是二十世纪了,这样想想的话,从元代到现在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十年、百年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元代帝王的陵墓早已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地质的变迁与地形的变化,可能早就已经使得元代帝王的陵墓深陷于地下,几米,几十米,甚至于几百米,现在我们寻找可能才掘地三尺,这样又怎能找的出那所谓的陵墓,又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陵墓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雨的冲刷,还可以按照地理学说里面提到的,大量的人类活动会影响所谓的自然环境与生态,陵墓可能早已经从刚开始的豪华变成衰败又直接到最后的消亡了吧。

可能,元代的皇帝只是不想让我们发现他们的陵墓而已,他们只是想好好的安静的歇息了吧,这也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了。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中国的古墓实在是太多了,那些容易找到的还盗不完呢,谁费那个劲儿去盗元代帝陵?能不能找到不说,找到了挖开里面毛都没有,岂不是白费力气?

元代帝陵不树不封、实行薄葬,这对于盗墓贼来说,本就是一种挑战。

盗墓也是要讲究性价比的嘛,一天挖一个墓与一年挖一个墓相比,哪个更划算?

元代皇帝对外宣称“薄葬”,可历史上说自己死了薄葬的人多了去了,他们的墓一个比一个奢侈。

元代帝陵之所以没有被发现,根本原因并非它们藏得好,而是盗墓贼不感兴趣。

中国的盗墓贼,几乎是世界级的盗墓贼了。他们虽然不会像盗墓小说那样,精通分金定位、寻龙点穴,可是凭借严密的推算分析,也能将哪里有古墓猜个八九不离十。号称关外盗墓第一高手的姚玉忠,就是这么个人。

姚玉忠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属于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在这里,他从小就接触红山文化的文物,对于如何找到并挖出这些文物,姚玉忠也很有自己的办法。

这个盗墓贼有多厉害呢?

红山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了,时空跨度这么大。这些红山文化的古墓群,在经过不断风吹雨打之下,已经和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了。想要发现它们,难之又难。

然而,找墓这件事对于姚玉忠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

姚玉忠往往能够精准地找到墓葬,并且只挖一个很小的洞,就能把陪葬品弄出来。

这样的盗墓贼,要是成心对元代帝陵下手,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吧。还有一点,估计就是怕被蒙古族人打了,毕竟那可是蒙古族人的老祖宗。

盗墓贼都没时间去做的事情,考古工作者就更没时间去搞了。寻找古墓本是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找到了又不能主动发掘,这不就是给盗墓贼指路吗?

所以啊,元代帝陵最好的结果,就是永远不要被人发现,否则被盗是迟早的。

这些帝王将相啊,就是不长记性,明明知道在墓里放大量的陪葬品,容易遭贼惦记,还是偏要这么做!结果呢,除了元明二朝的帝陵,还有几个没被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