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這幅《搗練圖》很多人都看過,原作由唐朝的張萱繪製。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畫中仕女的髮髻上幾乎都插有數量不等的小梳作為裝飾。這便是元稹所描繪的“滿頭行小梳”的情形。

  • 《搗練圖》局部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在唐宋之際,像這樣在頭上插幾把小梳是非常流行的裝束,有的女子甚至會在頭上插上七、八把小梳,此時的梳篦已經兼具髮飾的作用。圖為宋人繪《女孝經圖》,畫上女子的頭上均插有三五不等的小梳。

  • 宋代《孝經圖》局部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唐宋以前的梳篦

不過,在唐宋以前,梳子還是以實用性為主。並且有梳與篦之分,梳齒稀疏的稱“梳”,梳齒細密的稱“篦”,古人會用篦來清除頭髮上的汙垢,而梳則用來打理頭髮。

從出土的實物梳子來看,早在史前古人就開始使用梳篦,如河姆渡遺址的骨篦、馬家浜文化中的象牙梳、良渚文化發現的玉背象牙梳。這一時期的梳篦大多呈豎長形,梳體的高要大於梳體的寬,並且,梳齒的數量也很少。戰國時,延續了這樣的造型特點,不多製作材質更加豐富了,並且梳背的造型也更加的精美。

  • 良渚文化的玉背象牙梳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 戰國梳篦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秦漢之際的梳篦在造型上有很大的變化,此時的梳篦造型更加簡約,並且梳背的造型多為半圓形,整體呈豎長的馬蹄形,梳齒細密,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梳篦。

  • 長沙馬王堆出土梳篦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梳背的形狀再次發生了變化,梳背的形狀扁平了許多,梳齒也稀疏了。像唐宋那樣以梳篦充當髮飾,也是在這一時期起開始有了苗頭。這與當時的女子喜好高髻是分不開的。在《女史箴圖》上就有一處表現的是貴族女子正在對鏡梳高髻的景象,那時的女子甚至會使用各種造型的義髻。再比如在咸陽出土的一個十六國時期的女俑,女俑的髮髻上就插著一把梳篦。女子高聳的髮髻,一方面需要有髮飾來固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裝飾品,梳齒正好可以固定頭髮,還兼具美觀。

  • 出土的東晉梳篦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 十六國時期女俑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不過,這樣的裝束在當時還是很少見的,此時還是更注重梳篦梳頭、理髮、固發的實用性。唐朝時,這樣以梳篦為髮飾的裝束則徹底流行了起來。

唐宋之際的梳篦

唐朝時關於女子頭插小梳的描寫有很多,王建《宮詞》“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司馬槱《黃金縷》中“斜插犀梳雲半吐”,“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這是溫庭筠(唐)的代表詞作之一,其中,對於“小山重疊金明滅”這一句的理解,一說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於屏風是摺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但隨著對古代服飾文化的深入研究,更多的學者則認為“小山”其實是指“小梳”,唐朝時的梳子的形狀多作半月形,橫插在頭上很像是小山,“金明滅”則是形容女子滿頭的小梳子,因為有金、銀、玉等不同材質的,其光澤在髮間閃爍,猶如小山重疊。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唐朝時之所以會流行插小梳,與當時貴族女子喜愛作新潮式樣的高髻有很大的關聯。經濟發達,民風開放的唐代,女性們也開創了許多新的潮流,她們尤愛梳高大蓬鬆的髮髻,如半翻髻、樂遊髻、雙環望仙髻、回鶡髻、墜馬髻、鬧掃妝髻等等,高大的髮髻,自然就需要更多的裝飾品。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從文章開頭的《仕女圖》中也可以看出,插梳篦的方式有單插在前額,有單插於髻後,有分插於左右側髻的,在周昉的《紈扇仕女圖》中,還有上下對插兩梳及對插三梳的。敦煌壁畫的供養人中有較為形象的體現。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在當時,梳篦的材料也因此愈發的多種多樣了,有金、銀、玉、犀牛白角、魚骨、象牙與玳瑁等等,都是貴族們的製作梳篦的材料。因此就有名目眾多的梳篦,鳳梳、鸞梳、金制鳳翼梳、染色象牙梳、銀梳、玉梳、犀角梳、駝骨梳等等。

  • 唐代雲頭形骨梳背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宋朝女子延續了唐朝插梳篦的風尚。陸游在《入蜀記》中說西南地區的女子“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雙,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從這段記述中可以看出西南地區的未婚女子會在髮髻之後插一把如手大的象牙梳。江西景德鎮市郊宋墓出土女陶俑,在她的腦後插有一把大梳。事實上,宋朝的梳篦相對於唐朝的梳篦大了許多,梳背也越來越窄了。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但西南地區畢竟是邊遠地區,宋代最典型的插梳式樣是“冠梳”。“冠梳”是高冠與梳篦的結合。“白角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起先是在宮中流行,後民間爭相效仿。這種冠身很大,有三尺長,垂至肩,梳邊也有一尺長。以至於婦人在上轎進門時,不得不側著身子才能進入。一時被稱為“服妖”。於是,宋仁宗時下令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可是,這樣的禁令在宋仁宗死後就名存實亡了,婦女仍好“白角冠”。可惜時間久遠,我們很難看到它實際的樣子了。

由於此時插在頭上的梳篦完全是裝飾品,梳身也是極薄的,很容易折斷,染了色的象牙、骨質梳子又很容易掉色,因此就出現了專門修梳子、染梳子的行業。在兩宋的許多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條”就有“博賣冠梳、領末、頭面衣著……”在吳自牧《夢梁錄》“諸色雜貨條”記載的街上“接梳兒、染紅綠牙梳”、“補修魫(魚腦骨)冠”和“修洗鹿胎冠子”的手藝人,又有挑著擔子賣木梳、篦子、冠梳的在街上叫賣的小商販。由此可見當時梳篦作為髮飾的盛行。

“滿頭行小梳”,那是一種怎樣的裝束?淺談梳篦在唐宋之際的轉型

宋代的奢靡的冠梳之風是如何止息的呢?據說是因為太流行了,青樓女子也好冠梳,但南宋時理學盛行,一般良家婦女和宮廷貴族自然要與煙花之地的女子的打扮區別開來,於是,良家女子主動放棄冠梳。到了明朝,規定只有樂妓頭戴大梳子,這樣一來,在唐宋之際流行起來的在髮髻間插梳篦的風尚也漸漸止息了。這也讓我想到了日本的樂妓,她們的頭上也有一把大梳子。不知是否是中國傳過去的。

參考:《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宋代衣食住行》徐吉軍;《珠光翠影:中國首飾史話》王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