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重炮和軍艦都是以強大的工業基礎為導向,尤其是重工業和軍工不行,想要造也造不出來。

民國時期,一直有經濟黃金十年的說法,這十年是國民政府建立後並且取得全國形勢統一的十年,直到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也就是1927年到1937年。

但是黃金十年是存在爭議的,因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標誌著抗戰的開始,這十年國土淪陷,政治軍事上面臨巨大威脅的局面,那又如何說是黃金的十年。

民國時期雖然工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只存在於輕工業領域,在重工業和軍工行業都沒有取得發展,尤其是在軍工上,更是被甩了一條街。

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民國軍工不如清末,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晚清時期軍工門檻低,到民國時候難度上升;其次是民國對重工、軍工不如清政府重視;最後是西方國家開始對華軍火禁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晚清時期軍工門檻低,到民國時候難度上升

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晚清能夠建造重炮和軍艦是在甲午戰爭之前,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的積累,在一定財力的支持下能夠自主建造一些軍艦和大炮。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一點,從甲午戰敗後將近20年時間裡,即使清政府有建造船炮的技術,也再沒有建造過,究其原因,縱橫認為還是船炮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清政府明顯跟不上形勢了。

晚清自主研發的鐵甲艦平遠號1886年底開工,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在1888年初下水,當時還算比較先進的鐵甲艦,但是到甲午海戰僅僅下水六年,已經是落後的軍艦了。

日本當時購買的吉野號,跑得速度是平遠號的三倍,火力更加猛烈,在甲午海戰中幾乎是無人能敵的地步,然而僅僅到1904年的日俄海戰中,吉野號已經是二流軍艦了。

由此可見當時軍艦技術的更新有多快,也就是說19世紀80年代的軍艦,跟20世紀的軍艦本身就存在技術上的差距,民國時期並沒有一個工業上的積累,想讓民國政府直接造軍艦,那是相當困難的。

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有一個歷史段子講抗戰期間,宋美齡到美國去購買飛機,當時飛機淘汰太快,幾乎兩三年就要更新換代,為了能夠買到最新式的飛機,宋美齡將購機款放到銀行裡吃利息。

雖然是個段子,卻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

1888年製造的軍艦,和1928年時候製造的軍艦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國民政府無法大力製造軍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軍閥混戰時期,不用說自主研發了,就是買一些他國一戰時淘汰的運輸船經過改造,在中國內戰的戰場上已經所向披靡,所以民國時期,無論哪路軍閥對重工業都不是太重視。

民國對重工、軍工不如清政府重視

最為重視軍工的應該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千辛萬苦引進生產線,打造了當時中國最大的軍工廠,然而生產的裝備也是以輕武器為主,張學良主政的時候,蔣介石說要罷兵息爭,全國裁軍,張學良就讓軍工廠生產民用的暖氣、閥門等配件。

清政府雖然腐朽不堪,全國上下都要爛透了,但是清朝統治者還是有一顆自強求富的內心的,先後多次加強軍備,以抵禦外侮。

當然,在發展軍工上,慈禧和李鴻章也存在較大的爭議,慈禧始終認為單純購買軍艦不如自主研發(慈禧認為自己造會省點錢)。在慈禧堅持的“外國技術國產化”方針下,清朝晚期已經可以製造出大型軍艦,這一點非常難得。

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慈禧明顯有點輕視重工業了,當時清政府連輕武器都仿不出來,更別提大規模製造軍艦和重炮了。然而作為洋務運動中堅人物的李鴻章就認為國產的成本太高,還不如去直接進口。

但是慈禧和李鴻章終究還是做著一個大國夢的(儘管有點不切實際),民國時期則看得太透,中國政府已經事事不如人,乾脆就不要費力的去追趕了,乾脆全部依賴進口算了。結果民國時期,產生了一大堆的洋貨,什麼洋火柴、洋車子、洋井都來了。

從根本上來說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缺乏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以當時中國的輪船招商總局,本身是李鴻章建造的,後來他的孫子李國傑擔任董事長,結果北伐到上海的時候,國民政府就有意要將其改為國產。

當然,民國政府也無力經營,1928年全國鋼產量為三萬噸,然而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一直到1935年才達到五萬噸,可見對重工業的忽視。

對於大部分軍閥來說,重工業是大投資、慢回報,還不如購買來得實在,有可能今天是你的地盤,明天就被別人佔領了,給他人做嫁衣。

所以,不是重工業不好搞,而是國民政府沒有那個積極性去搞。

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西方國家開始對華軍火禁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民國建立後,軍工得到快速發展的時候是在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尤其是中德軍事合作之後,蔣介石曾想要打造60個德械師來應對未來可能進行的抗日戰爭。

然而這些事情,也都是在1928年之後,確切的說應該是在1929年之後。

在此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29年,西方列強達成協議,展開對華軍火禁運。

1919年5月5日由英國、美國牽頭逼迫日本同意對華武器禁運,當時的簽約國有英國、美國、法國、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等八國。

儘管在武器禁售期間,也有一些武器通過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但是大多數都是以輕武器為主,比如捷克式輕機槍,毛瑟手槍等。

為什麼清末能造重炮、軍艦,到了民國卻無法制造出來呢?

在這段時間,也正是中國軍閥混戰不斷的時候,內戰不斷實際跟武器進口有著重大的關係,在當時誰搞到了外國的武器,獲得外國的支持,誰就是老大。

所謂的軍閥,大多數都是各國軍閥在華利益代言人。

正是因為重武器、軍艦都被人控制,所以才導致近代中國在軍事上一直陷於被動。

民國時期自然更造不出什麼火炮和軍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