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以及公益岗位的差别吗?

kissyouandyou


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自收自支三种。从供养角度,公益一类主要对应全额事业编,公益二类主要对应差额事业编,自收自支顾名思义就是财政不予供养。公益岗位属于编外,主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辅助工作,如值班值守、会务服务等,工资由财政负担,加上加班费什么的,大致相当于在编人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将主要集中在教科文卫领域,承担向社会提供公益类服务的职能。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负责的领域,覆盖所有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不适合完全交由市场配置,因此由专门的事业单位来负责相关工作,其人员由全额供养,是全额事业编。
  •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一般是专业技术管理单位,在技术管理、资质认定、人员培训等方面可以按照规定收取费用,有一定创收能力,但多少不一,且差距还较大。目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尽管属差额类,不过其人员供养基本都是由财政全额负担,收入支出由财政按收支两条线管理。
  • 在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自收自支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收入较多、效益好的将转为企业,进入市场,其他事业单位还会保持现状。

--End--

『20年职场历程原创呈现 分享职场干货 请关注 』


职觉视点


一、全额事业编,也叫全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的事业编人员。他们的工资、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拨款予以保障。这种编制一般存在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是没有任何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单位的经费来源全部靠财政拨款。是所有事业编制中最好的(参公事业编不算纯事业编)。这类编制最多的就是中学和小学的老师,只要是公办学校(高校除外)的老师,都是全额拨款事业编。

二、差额事业编,也叫差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个公用经费由财政和单位按比例负担,比例不一,有五五开、三七开、四六开等。他们的工资福利、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负担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单位用自身收入来弥补。这种事业编存在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有一定的收入,但收入不足以满足本单位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开支。这种编制要看单位效益如何,效益好的比全额拨款事业编的收入要高,效益差的可能就只能发出财政负担的那部分工资,差额部分发不出来。典型的流泗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都是差额拨款事业编。

三、公益性岗位,不属于事业编制,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而设立的。这种岗位是合同制的,工资比较低(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楼主所在县为例,大多数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是2000元/月,缴纳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纳)。这种最常见的就是环卫工人。


小铭同学65


事业编按财政供养性质区分,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

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集中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主要为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辅助和支持职责,无法由市场配置资源,即不能也不适合创收,用以解决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因此必须由财政全额拨款“买单”。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公务员)的财政供养方式一样,都是财政全额负担,工资待遇相差不大,公务员因为有车补和年终绩效,收入比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略高。

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分布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特点是有经营或收费职责,可以创收,同时又承担了较多的公益服务职能,无法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因此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支持,综合自营收入和财政拨款用以支付员工工资和福利,即差额拨款。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保留在事业单位,维持现状不变,极少数人或因单位改制转企(主要是部分效益较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收费或经营,按照规定将剥离其公益职能改企),变为企业人员。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创收给员工发工资福利,单位运转经费不列入财政预算,政府不予拨款支持。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此类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随单位改企转为企业人员。

至于公益岗位,是政府部门招录的公益服务辅助人员,没有编制,不算体制内人员。但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支付,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核定,外加部分䃼贴发放,工资总额大致为在编人员的一半不到。像政务窗口服务人员、辅警、机关保洁安保人员等,均属公益岗位。


80后小公


事业单位编制,按照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称呼。按照财政供养模式,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类;按照规范管理模式,全额、差额事业编制为市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编制,机构改革后将由省级统筹管理,而自收自支类和自定、自筹编制属于地方自行核定、自行供养的编制类型,不属于正规的编制类型,其中自收自支编制又叫“备案制编制”,由地方政府行政核定使用,但在市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定、自筹干脆连备案都不是。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全额事业编制对应的是行政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转到相应的行政机关承担,今后将不再有这类事业单位;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是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存在的最主要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模式(除过行政执法)。差额事业编制对应的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自收自支编制,主要使用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也是机构改革撤销的对象,改企经营,自负盈亏。自定、自筹类编制,也主要是使用于这类事业单位。

至于公益性岗位,一般不使用编制,是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困难,由人事部门统一招聘的合同工,多为环卫、公共设施维护、保安等岗位,由地方财政统一供养。这部分人一般不使用编制,即使使用,也只能使用自定、自筹类编制,而这类编制也是机构编制规范运行后,第一个被撤销的对象,即使市级以上编制部门备案的自收自支类编制,多地已经陆续撤销,未撤销的也要求于今年、也就是2019年6月底前回收撤销,今后,地方政府不允许再自行核定编制类型。


职言管语


问题是:你知道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以及公益岗位的差别吗?


答案是: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属于事业编制四种类型之中的两个类型;

公益岗位没有任何编制,是属于就业安置的权宜之计,是临时工性质,虽然没有编制,但是由地方财政供养。

一、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

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情况,重新分类定位,预计2020年完成改革;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拉开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按照计划时间表,2015年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20年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分类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位改革的实施工作。

二、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走向

按照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中,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多数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2、这个类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

具有行政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不再保留,或转为行政机关,或将职能划转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改变分部门分系统多头执法,整合为综合执法。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

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单位可能高于国家规定,但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单位将转制为企业。

(三)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

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意既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可能优于前二种类型;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不如前二种优越;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这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建制的转为企业。



三、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事业单位分为二种类型。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型事业单位,非盈利性,财政全额拨款,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稳定性好。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型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来源自身营收和财政补助二部分构成,分化明显。




z山海


全额和差额都属于事业编制的一种,事业编制分很多种,但是不包括公益岗。

1、先说公益岗,公益岗是政府为了解决大龄人员就业困难和部分待业青年、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等一类的人员收入问题设置的短暂就业岗位,一般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政府部门单位的需求统一公开招聘,要求本地户口,聘用后五险都有,有合同,没编制,大部分职业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类的岗位。工资方面不高,工资待遇由人社部门按照人员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和缴纳各类保险方式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一般人社部门只补助几年,之后公益岗到期后就不再有补助了,这时候实际上被聘用的人就变成公益岗到期的临时人员,如果用人单位继续使用,所有费用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有的单位会解除聘用,也有长期使用的,情况不一,但是身份已经属于临时工了(虽然公益岗也属于临时工的一种)。同时人社部门有规定,进入过公益岗的人员是不可以再次竞聘用公益岗的,以身份证号为准。


2、事业单位,事业大体分以下几类,即:参公全额拨款、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部分地方还有财政定补事业单位。

(1)参公事业编: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就是下一步改革极有可能划入公务员,最差也是和公务员标准一样,属于事业单位里最好的一类,但是这一类也是最难进入的,一般从事行政执法类的单位多属于这一类,也是待遇较好的一类。

(2)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除了待遇比公务员略低一点,没有车补,总体较好,工资属财政负担,属于有保障的铁饭碗,下一步的改革估计也是进入公益类,变化不大。 (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是财政补助一部分,工资核算与全额拨款一样,基本上工资有保障,与全额的差距不大,根据单位性质大部分改革进入公益类的可能性较多。

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定补和自收自支这两种,属于事业单位最不好的一类,因为没问,就不再在这里说了。


漫步在宿州


我了解的可能与其他各位略有不同。

为了方便说的更清楚,把事业单位合在一起说。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渠道大致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全额中有一种叫参公,这是指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个人身份仍是事业身份,工资待遇与公务员相同。改革中,如果涉及参公单位职责划入行政机关,其人员是不能直接转入的,有的即使进入机关工作,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办手续。目前看,参公到机关暂时没有明确的政策。

从工资待遇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事业单位,执行的政策都应该是一样的,差别在自收自支的单位由于经费紧张,发放比较困难,从了解的情况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这并不等于说有就发没有可以不发。

从改革的角度看,全额、差额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调整和整合,基本没有改制的风险。而自收自支单位改革也有好多方向,改制的是少数,凡是有收费的,一般会取消收费改为全额,只有纯属经营的有改企的可能,而且是国企。

公益岗位与事业单位没有什么关系。公益岗位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提供给特定群体。有的是政府限定的某些岗位定向安排特定群体。这些岗位可以是事业单位的辅助服务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非技术岗位。但这些岗位工资待遇相对会低一些。


公考小助理


很多体制外的人并不知道我国的编制也是五花八门的。

体制内最好的编制是行政编制,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公务员,这是我国目前最稳定的一个职业,在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被辞退的可能。而且工资待遇稳定,有车补、通讯误餐补贴等福利,社会认可度高,升迁发展机会也是最大的。

稍逊一筹的就是事业编制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

全额拨款单位大多自身无法创造收入,因此人员和行政编制差不多,工资福利等都是由财政统一拨款,单位的经费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但是没有办法享受车补,并且提拔较为困难。

差额拨款单位人员的部分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而自收自支单位人员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自身创造的收入。这两种单位如果效益好的话,收入很可观,但如果效益不好,可能连正常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这两类单位大多数是要转为企业的,因此从稳定性上是不如全额拨款单位的。

至于公益岗位人员,并不算是体制内的。

公益岗位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开辟的为了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岗位,比如清洁工、保安等。这类岗位的工资水平一般就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且原则上工作是不能超过3年的,因此只是一份过渡性的工作。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流雷电


全额事业编,这些人员全部有政府财政支付工资:差额事业编:单位有一定的收入,财政补贴一部分支付工资的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实际上就是打短工的临时工,工资不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每月只发给一项最低工资标准,其它任何补贴没有。


中国人123qaz


工资的发放人不一样 工资体系也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