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去哪里了?有没有可能被野兽吃掉了?

东海小长空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原名李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生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的因素和无神论倾向。道家思想的缺欠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无进取精神。〈老子曾希望社会恢复到周朝时期的状态〉。△△老子夸青牛过函关西去,这是他厌烦人世争斗,主张清静的主要表现。有人认为他西去可能被野兽吃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众所周知,一头好牛胜老虎,那时的西域还没有老虎和狮子,三只狼打不过一头牛。所以,被野兽吃掉的可能性很小!△△以前在探讨老子西去何地时,有很多人认为,老子希望社会回到西周状态,因此他夸青牛去西周的发源地一西岐(原周文王的封地)。去西岐(陕西)考察后,隐居于西岐某地。△△历史发展到今天,老子早已死亡。但他的名字却流传百世。先是道教为扩大教派的影响力,抬出了老子的名号,称其为〈太上老君〉。到了明朝,许仲琳作《封神演义》时,又把老子引于书中,亦称为〈太上老君〉,所以,有人说死而未死也有点道理…。


张永科38


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西行成仙!!东归成贤!!


有李行天下


老子出关后,去向事迹都是一团迷雾,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跟着记录采访,所以只能推测。-----以下全是推测。

首先,讨论一下有没有可能被野兽吃了。

这个是有可能的,老子出关的时候岁数很大了,而且伤心绝望,当时他只是对生命宇宙有自己的认识,但是没有人说过他会仙术或者修炼过。出关之前他是一个智者。到了汉尤其是东汉之后,老子才慢慢成了修神仙的老师。

老子为什么能成修神仙的老师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重视身体,以保身为本,而且提出呼吸学说的第一人就是老子。再往上追,就靠编了,事迹都不清楚。

但是在当时,老子同时代的人,没人说过他会修仙,所以我们还是当他只是一个智慧高的老头。他又没有护卫,所以他很可能被野兽吃掉。

那么是什么野兽呢?最大的可能是鸟,按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说法,西边就是各种鸟多,从概率学上讲,老子死于鸟的概率最高。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老子出关,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去访仙,学仙,最后学成了,然后成了神仙。

比如老子吧,出关的时候也就是100多岁,多不过160岁。但是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不长寿的都800岁,那你想想老子就不算什么了。所以他得去学。

又老子很可能去找西王母了。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后来老子成了太上老君,和王母娘娘关系不错,他俩怎么认识的?很可能就是老子出关后,直奔了西王母那。

其他什么化胡,羽化升仙之类的,我觉得不靠谱。化胡老子没那个动力,因为老子讲究无为,化胡的事不符合他一贯的思想。羽化成仙干嘛非要出关啊,有那个本事,在中原直接就飞升了。


所以老子要么被野兽吃了,准确说被鸟吃了,要么就是出关后才修炼成仙术,他出关的目的就是为了修炼。


暖历史


关于老子的最终去向,大致有三种说法。

民间传说,最普遍的说法。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诸侯国战争频繁。老子知道,结束战乱的办法就是天下一统。而统一天下的国家,是西方的秦国。于是老子骑牛到了秦国,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平常人是无法一人独行的。路上的食宿、安全,是根本没有办法保证的。但是已经得道的老子,自然是不惧的,仅骑一头牛就上路了。

因为老子已经是得道高人,他的气场强大,使得周围的空气变成了紫色。老子快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到滚滚紫气向西方涌来,知道是得道之人前来。

等尹喜见到骑牛的老子之后,很容易就断定老子就是那个高人。想来也是,谁家须发皆白的老人,能骑牛独自远行,还能保持风度翩翩。

在尹喜的要求下,老子在秦国写下了《道德经》,希望能够有助于秦国人的强大,之后老子就飘然而去。

老子化胡,宗教之争的说法。

也有人说老子是去教化印度,化身为释迦牟尼,弄了个佛教出来。中国的佛教、道教为此爆发了长久的“老子化胡”之争,此说大概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佛教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竞争不过土生土长的道教,就极力宣扬佛道同祖的说法,以获得与道教同等的地位。

太史公在《史记》中说,老子最后“莫知其所终。”可见西汉时,至少司马迁时代还没有老子化胡的说法。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起初难免水土不服。为争取较多的社会资源,佛教徒想尽了办法。他们从《史记》中记载老子“莫知其所终”,有了灵感,宣扬其实老子是有所“终”的,老子是继续西行到印度去了。据此,佛教要求把佛陀放在同老子、黄帝同等的地位。

佛教吸取儒道理论,逐渐的形成完善的体系,站稳脚跟之后。为了自身发展,又开始撇清与老子的关系,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对佛教先肯定后否认“老子化胡”之说的态度,道教不干了。

第二阶段,佛教站稳脚跟之后。

道教又拿出了“老子化胡”之说,打压日益崛起的佛教。

166年,《后汉书》载襄楷在奏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西晋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借襄楷的“老子入夷狄”说法,写出了《老子化胡经》。极力宣扬老子化胡之说,以此强调佛教是道教的附属,打压佛教。

王浮之后,道教对《老子化胡经》逐渐增补,使其日益名声大噪。

佛教则极力反对王浮之说,却始终不能彻底扳倒道教以否认《老子化胡》之说。

第三阶段,佛教获胜之后。

历史上,佛道之争有个怪现象。每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佛教总能兴盛,中原王朝兴起则道教兴盛。佛教第一次以压倒性优势,战胜道教就是在元朝。

1254年在蒙古帝国首都和林,由阿里不哥主持,进行了一次佛道辩论。佛教势力联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围攻道教,再加上蒙古人的偏袒而佛教完胜,道教不敌而失败。

1258年,忽必烈主持第二次佛道辩论。全真教的张志敬率200余人参与;佛教阵容更为强大,包括八思巴、西藏的活佛、少林寺的长老、五台山长老、大理国师等300多人。

会上,道教再次辩论失败。忽必烈下令,把参会的道士剃发为僧,并把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忽必烈下令毁掉了《老子化胡经》,从此佛道两家都不提“老子化胡”之说。

明朝建立后,重新把道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佛教之上。甚至朱棣还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了道教建筑群。道教兴极一时,但是“老子化胡”却很少有人提起了。

清朝,掌握政权的满族推崇佛教,道教没有了发言权,“老子化胡”更不被提起了。


安享晚年,正史的说法。

一,辞职归隐。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宗教界人士,更不是什么神仙。

老子是为周天子掌管藏书的官,是天下读书最多的人,是知识分子界的大佬。孔子都真诚的前去求教者 ,事后称赞老子是“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以老子的学识和地位,是理所当然的贵族,是很富有的。如果老子愿意,在哪国都是能做高官的。

但是老子淡泊名利,司马迁说他以“自隐无名为务。”有点像现代的无政府主义者,讨厌官场上的生活方式。在周室管理图书,应该也是只做学问,不问政事的。

《史记》:老子“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

后来周朝王室逐渐衰弱,被诸侯国各种欺辱。作为周朝的官员,老子自然看不惯天子被诸侯欺辱的事实,却又无能为力。再加上老子已经年迈,于是决定辞职,不再做官了。


二,在秦国的生活。

老子西行,被历代人说得玄乎极了。但是透过传说的点点滴滴,是能搞清楚大概的情形的。需要强调的是,老子归隐不是修仙,而是要寻找安静的地方养老去了。

老子的西行具体是怎样的,已经无法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行程安排一定是劳师动众的。

1,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

现在,从洛阳开车到函谷关是184.9公里,近400里的路几乎全是山区。古代是没有现代公路的,路途会更远。一头牛驮着一个老人,是走不快的。从洛阳到函谷关,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到不了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人与牛得吃很多草料、食物。靠随身携带,明显是不够的。

在这十天半个月里,刮风下雨也是免不了的。一个老人家,健康方面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吗?晚上睡觉,能不用铺盖吗?遇到盗匪抢劫怎么办?

所以老子绝不是骑牛独行,即使老子执意独行,他的家人能放得下心吗?

很明显,老子是有专人护送的。并且护送的人考虑到老子年迈,没敢让他坐马车,而是用安稳的牛车。

2,高规格的待遇。

春秋时期,各国对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地位不如老子的孔子,周游列国时不被重用,却仍然被列国君主以礼相待。

可以想象,当老子准备辞职时,各国都在打他的注意,准备把老子弄到手里。要知道,老子是给天子管理图书的,名满天下学者。即使老子在自己国家不能大用,用来装点门面也是很好的。

很明显聘请老子的胜出者是秦国,这才有了老子的西行。很可能,老子同秦国的人讲好了条件。只是去秦国养老,不是去做官。

而当时的秦国,文化水平落后于东方诸侯,被视作蛮夷。秦国急于改善自己的形象,便基本上同意了老子的条件,只是要他写本书。

秦国对老子很是尊重,事先在函谷关安排了“文化人”尹喜迎接。并要尹喜协助老子,让他发挥“夕阳余热”,写本书出来。这本书算作老子养老的代价,要不然白白花费力气邀老子入秦,秦国就亏本了。

因此老子刚到函谷关,尹喜就未卜先知,通过“紫气东来”断定圣人前来。并且尹喜还敢直接要求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尹喜的态度是很托大的。要知道,孔子在老子面前也是恭敬有加的请教,不敢要求什么的。

老子写书,应该是有尹喜带着人协助的。那时的书是竹木简,写书要有相应的工匠加工竹木,并有人动刀笔刻写。已经老迈的老子,是没力气干这些活的。应该是老子口述一生的智慧总结,由尹喜捉刀记述下来的。

《道德经》完工后,老子便在秦国提供的地方养老了。而秦国人没想到,老子这个老头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是惊天地泣鬼神之作。

秦国人大喜之余,对老子必然是更加的恭敬,让他安享晚年了。老子也没有真的无所事事,在闲暇之余讲学授徒,教了不少弟子。关中地区这才把老子奉若神明,也有了老子的种种传说。(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老子西出函谷关,是去改组佛教了。没办法,封神大战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在封神演义结束后,老子必须做点儿什么:

第一,昊天上帝满足了,收到365位正神,近千位小神,有人可用了;

第二,西方教满足了,收走3000红尘客,阐教也有多人转投西方教了;

第三,女娲娘娘也满足了,顺利人间改朝换代了。

这样看来,就是道教损失了。再这样下去,恐怕昊天大帝,要抛弃道教这个第三神族了。而且,鸿钧道祖带着小师弟通天教主,回混沌中了。

于是,老子决定牺牲自己了,本来大战通天教主,强行使用一气化三清法术,境界由混元大罗金仙高阶,跌为了低阶。

老子带上多宝道人,联络了西方教佛派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及被抓走的截教和投过去的阐教中人,向接引和准提发起了逼宫。

最终,接引投降,准提被打落到大罗金仙境,从此不再是圣人。

老子低阶,也回不去了。蚊道人,直接打得转世投胎去了。

于是,老子扶多宝道人,成为如来佛,燃灯道人成为燃灯古佛,惧留孙成为未来佛祖。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别为西方教主和东方教主。

其余众人,有佛祖,有菩萨,自此,佛教成立,这就是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胡就是西方教了。


董江波


老子自己说,“死而不亡者寿”,应该就是对他自己去处的最好解释了。

历史上关于老子最终结局的说法,很多:

有人说,化胡,一气化三清,此说法产生出一个新名词“杜撰”(五代时一个姓杜的大臣说的,所以叫“杜撰”);

有人说,羽化登仙,成了太上老君;

有人说,长生不老,到了一个乱世,便转化一个身份出来救世,然后再隐去;

老子西去,函谷关受尹喜“胁迫”作《道德经》。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那么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西去?

乱世之下,民不聊生,老子作为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学者,著书立说教化世人,后来发现,没用,还是死样子,于是,选择了离开;

西去,在每个民族的历史中,都有一个神仙居住的“圣山”,在中国,那肯定就是“昆仑山”了。西去,定是往昆仑山去喽。

道家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据说中国早就有了真正的炼金术,只可惜成本太高,后来失传了。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那么他是否可以做到长生不老呢?

“曲则全,枉则直……”道家思想本来就不会用一个绝对的概念来定义一个事情。所以老子西去,走了,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没有定论。

你说他死了,没人知道尸体;你说他活着,没人见过真身。

老子肯定活着,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的骨子里!

咱们不妨用现代思维来解读一下司马迁的春秋笔法。首先可以肯定是,老子是入过仕做过官的,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干过国家级图书馆馆长什么的,只是后来没做了。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辞职是觉得没意思,于是隐居了起来,可为什么后来又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呢?

司马迁没说,但理由并不难想。

在中国人的古老概念中,西边人烟稀少,跟天界仙境挂边,老子西行那是为了远离尘世,修道飞升。

所以说,西行一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宗教神话色彩,比较符合老子的身份。

可历朝历代总有人在西行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老子西行去哪了?

其实这种追问都是带着世俗目的的。

有的说,老子西出大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在印度教出了释迦摩尼这样的大弟子。

这不过是道教为抬高自身地位贬低他人的说辞。

还有的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了脚,炼丹修道,最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了。

持这种说法的甚至考证出了老子西行的路线图——出函谷关,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然后又回转到了陇西,并最终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而其子嗣呢,则在此地生生不息,繁衍开来。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赞同这种说法,在其所修的《氏族志》中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这么说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天下李氏出陇西,老子是陇西李氏的太上始祖。

时至今日,临洮县岳麓山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关的遗迹呢。

该怎么评价这种说法呢?消费名人自古有之也。

关于老子最终去了哪?其实还有另一种很世俗,并且有一定文献依据的说法,啥西行飞升,老子就是退休后东归,回河南老家颐养天年去了。

据考证,老子的故乡在今天河南鹿邑县,和孔子所在的曲阜很近。

正因为两位大师离得不远,这才有了孔子拜访老子,并向老子问礼的美谈。这事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儒家经典《礼记·曾子问》中都有明确记载。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不仅极高,而且很酷。他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西行成仙!东归成贤!

好像成仙最后占了上风,这也许更符合中国人的历史情趣吧。


o一脸美人痣O


老子 ,春秋末期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哲学对中国历代文化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是世界文化名人 ,今存于世的名著《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宣扬的是朴素辩证法。老子是道教的始祖,神话故事里的“太上老君”就是指的他。老子的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仅次于圣经。

老子各国游说自己的思想主张 ,但均未被采纳, 他骑着一头青牛, 西出函谷关后, 就没有了踪影 ,那么老子究竟去了哪里呢?

1、有种说法可靠一些, 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回到家乡归隐的可能性比较大。

2、《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由此带来了老子化胡一说。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去了。当然这是道教的说法,为此还书写了《老子化胡经》。不过佛教坚决不认同这一点。

3、甘肃学者们对于此问题进行多年研究,提出了临洮一说,他们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又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等地后,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这是一种及其大胆的假说,所述论据较多。其中就参考《庄子.养生主》里说的“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老聃死之地即为临洮。还参考了唐太宗李世民修的《氏族志》,里面所述陇西地区李姓极多,追本溯源即是老子晚年于此,其子嗣也多在此繁衍生息。最主要的还是,临洮至今仍然存在着“飞升崖”等与老子息息相关的遗迹。这种比较中肯的假说依据较多。

4、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先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当时围绕老子生地、老子生日、老子生平行迹和老子归宿地,着实下了一番实地勘察考证功夫。最终得出老子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农历2月15日,生地陈国苦县,后经举荐到周王城洛邑供职,再后于函谷关著经,之后出关赴秦地归隐,最后在周至楼观台弘道并去世的结论。

5、而道家学派则更倾向于老子飞升化仙一说。他们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乃是寻觅上古神迹,感悟自然大道。在老子西出之后,传道之命已然结束,故其后半生都隐匿于大山之中,得道后即可飞仙。这种说法多是依据民间各处的老子飞仙台,比如临洮的飞升崖、超然台,河南洛阳的栾川的老君山,还有四川的瓦屋山等等。这种说法认为老子西出后,四处传道,故其踪影不定,最后得道飞升。成仙一说,我们都知道是无稽之谈,但是老子晚年居住在这些地方亦是极有可能的。

老子的下落成了历史之谜,其实连司马迁也搞不清楚,

老子当时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身体已经十分衰弱,老子在离开的时候携带了很多书籍,春秋时期的竹筒,竹筒很重并且体积又大。正因为老子的下落成了历史之谜,所以后世关于他的传说越来越神秘,许多小说故事和神化,都把老子安排进去,不过这些都是后人想象出来的,历史真相还有待发现和考证……


天使飞翔11111


据目前相关考证,几乎可以推断老子出函谷关是去了甘肃。据史料记载,老子的足迹经过此处,由此可以推断。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一、甘肃学者解开历史谜团?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炳玉研究员宣读了,他和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延涛研究员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并称他们通过研究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历史谜团。“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此言一出,引起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大概因为是信史的权威性,似乎对老子‘所终’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我要试图解答这一谜案。”张炳玉说。张炳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

他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海)等地后,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去世)”。

二、老子西出的“关”是“函谷关”还是“散关”?

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 1,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 2,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着《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 3,“强老子‘着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

东晋葛洪着《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着《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不讲李说史


大家好,感谢悟空提出的这个个问题。对于老子西出函谷之后的去向,历来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是人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猜测,一切皆有可能。

其实根据老子的思想,我觉得归隐的可能比较大。

之所以认为他选择归隐,是因为他在《道德经》中所表现出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老子一直在官场混,即使他没有过多的参与朝堂上的争名夺利,但是他看到了很多,他不仅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也看到了皇室的无能和人民的疾苦。这对于忧国忧民的老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厌倦了,就选择归隐。

白玉蟾祖师诗中提到:“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看到了吧,道家的人就有这种洒脱和飘逸,厌倦了,就周游四海,体悟大道。所以出了函谷关关,老子去体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这本来就是他的梦想。约几个好友,喝几杯香茶,谈玄论道,这种生活更适合这个时期的老子。而且出了函谷关,不远就到终南山,终南山本来就是修道圣地,高人甚多,还有传说中的昆仑等仙山都在西北,所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才是他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也有人说他去了西方,化胡为佛教化众生。

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牵强,如果当时的老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的话,我觉得还有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我觉得翻山越岭去印度,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尽管老子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毕竟也是一个人,是人就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个人认为化胡为佛这种说法只能是一个传说。而且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德经》中的思想也不同,所以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在那个时代被野兽吃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个时代兵荒马乱的,而且在野外野生动物很多,除了函谷关,有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达长安,他一个老人,骑着一头牛,也跑不快,所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被函谷关守将尹喜接回家中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尹喜本来就好道,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一位圣人,他不可能轻易就将老子放走,而且《道德经》也是在尹喜的请求下老子才写的,写完传授给了他,所以很可能看到尹喜这么好道,就收他为关门弟子,并一直住在他那里。尹喜为了防止外人打扰老师清修和老师的安全,就对外宣称老子已经西去。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所以综合以上个点,我个人认为入深山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被尹喜接到家中奉养最合理,其余两种说法有点不切实际。当然,一切皆有可能,具体如何,大家可以留言探讨!




马哥读史


快速浏览】

  • 神龙见首不见尾

经常有人会问,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各种解释都有,但是我注意到了哲学家的解释:“这里是无穷的辫证迷雾!”

所以在这云遮雾障的二千多年中,老子乘青牛时隐时现。如此高人,仙踪何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老子天下第一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神秘和丰富,但人类的哲学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他的生平事略已难祥细考证。

根据巜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

他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室之吏”,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官员。在东周首都洛邑进修求学之际,进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献的“守藏室”工作,得以见识最高级别的典章制度、政治兴亡的有关档案,他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用功学习,学问渊博,见解深刻!

在春秋时期,周室衰败,各地封王早就不把周室的存在放在眼里,令人忧虑的是周室内部也发生动乱,未卜先知的老子觉得自己该走得了,于是丢下铁饭碗,骑上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秦地),而函谷关是必经之关隘,仅仅一条小路通向西域(秦地)。

函谷关的守备长官名叫尹喜,他是一个知识型官吏,精通《周易》,他一早来到城头暸望,古代时兴“望气”来预测一些事,只见东边于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向西直奔函谷关而来,他突然记起昨晚上的龟纹显示的巜乾卦》中的第五爻,这是上卦的中位。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尹喜大喜,料定今天有圣人路过这里,于是赶紧叫清洁工洒扫细黄土路面远达四十里。夾道焚香,自己率大小官员,名望人士,侍立路边恭候光临。

终于望见老子骑青牛款款而来。

尹喜飞奔下楼,打开城门,请老子登上城门楼中客房坐定,端茶倒水,洗手净面,老子不卑不亢,一切尽在不言中。

尹喜面对老子纳头便拜说:“我仰慕你的道德学问,想拜你为师。”

老子说:“我己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不好意思教你哈。”

尹喜拜师心切,心一硬、脸一红、眼一鼓:“要过关可以,请你出示通行证”。

老子闻言不悅:“老夫本是辞官归隐之人,没得啥劳什子“通关文书”,随便你咋个!

尹喜连忙现场表演川剧变脸:“如果先生能将你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弟子自然恭送老师出关。”

老子略一思索,接过尹喜递过来的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巜老子》的一部书,因为上篇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故称巜道德经》。

尹喜认真拜读后,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同去西域(秦地),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而逝,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话题才开始

老子决定辞职去官,就意味着要飘泊江湖,熟悉《周易》之《乾》卦的老子反复研究了上九:亢龙有悔。

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飞腾到了相当高度,不要贪求更多东西,犹如飞腾到一定高度的龙,不能再向高处飞。

然而如果首尾呼应便可以无休无止,天道循环。所以天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也难说什么叫开始,什么叫结束。

  • 老子消失了吗?

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莫知所终。

二,汉巜列仙传》:(关令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回到成都

现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好象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字了:成都文化公园),原来是一个道观,玄宗李隆基幸蜀后的行宫,住在里面,循例以后再也不能住人。

宋代时改名为青羊宫,于是产生以下说法:

一,“宫乃老子乘青羊降其地。今有台存焉。”见赵阅道巜成都记》

二,“老子谓关令尹喜曰:“千日之后会我于蜀之青羊市”。

三,“蜀有青羊宫,传为老子期张道陵于此说南北斗经,后人因而庙祀。至唐上玄元,轮奐尤甚。”见刘沅《重修青羊宫碑记》

李白的《登峨眉山》首句则赞叹:“蜀国多仙山”。道教在四川的遗迹甚多,影响最大的如“鹤鸣山”、“青城山”、“纯阳观”等等。作为道教始祖,老子最后可能生活在成都市的“青羊观”或者城北的“玉局观”......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繁华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口喧“善哉”,愿岁月静好,愿得红尘无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