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守望者——安慶譙樓

所謂譙樓,其實就是古代城門上用以登高瞭望的樓,主要指城門上的瞭望樓。

據史料記載,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慶就建有譙樓,後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交戰時被毀;明朝洪武元年重建,並將其作為知府衙署的望樓;乾隆年間,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移至安慶,譙樓又進行大規模修葺擴建,此後一直作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雙簷樓閣譙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吳坤修牽頭修建的。至今也已經歷152年風雨。

古城守望者——安慶譙樓

現存的安慶譙樓初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朝初年,安慶知府王延賓加以修葺,是知府衙署大門前的望樓。下為拱形門洞,深約20多米。上為雙簷樓閣,氣勢雄偉,似樓閣,似雄關。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原駐南京(江寧)的安徽布政司遷移至安慶,即以安慶府署為司署並加以擴建。

咸豐年間安慶府署因兵亂被焚燬,僅譙樓獨存,同治六年(1867年)布政司吳坤修重修,並借用清雍正五年(1727年)安慶府知府徐士林作的五十八字長聯中“只要這點心乾乾淨淨,無慚白日青天”句,寓意為官應兩袖清風、清正廉明,題寫“白日青天”四字刻石,嵌於樓外門洞之上。


古城守望者——安慶譙樓

民國十一年(1922年),安徽省第一任省長許世英,把譙樓當作自己的辦公地點。後來譙樓曾歸屬迎江寺,在如今的譙樓上我們還能看到“閱經樓”的字樣。

古城守望者——安慶譙樓

1949年解放後,譙樓包括後面大院,一直為池州軍分區部隊所用。20世紀90年代,譙樓先後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守望者——安慶譙樓

安慶城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至今870餘年歷史,安徽省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今350餘年歷史。毫無疑問,安慶譙樓是安徽建省的標誌性建築,已經默默守望安慶這座古城600餘年,是安慶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她見證了這座城的興衰榮辱,是安慶城的根和魂。

如今,譙樓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已完成修繕,巍然挺立在安慶城頭,雄姿重新煥發,引發眾多遊客駐足欣賞拍照。希望我們每個安慶人都能追尋著安慶譙樓的歷史腳步,努力為開啟安慶發展的新篇章貢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