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人老了和子女住在一起固然有許多不方便之處,但也有許多方便地方,可以互相幫忙,特別是有孫子孫女的家庭。老人如果身體可以,和孩子住的近,那麼最好分開住。但是如果身體不好,和孩子住的遠,一定要一起住,孩子們照顧方便。一些兒子兒媳在老人身體可以時讓老人一起住,幫他們照顧孩子,當孩子大了老人身體不好了需要照顧的時候,提出住在一起不方便。這是不想贍養老人的藉口,不僅道德不允許,法律也不允許。


夏雨146538050


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身邊有個事不能及時知道,或者說享受不了三(四世)同堂的歡樂,或者要照顧孫輩們等等的理由與兒女住在了一起。不過,只要有過與兒女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經歷的老人,多少都會有“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的感慨。我是比較都認同這句話的。

之所以認同,主要的原因應該在這幾個方面:

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有差異。老年人大都患有“三高”,飯菜多以清淡為主。年輕人就不同了,喜歡吃油膩的、辣的。他們高興的時候,還在家吃上幾口;不樂意了,乾脆去下館子,啥有“營養”就吃啥。父母氣得說不出,只能私下嘀咕。


老年人普遍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即使休息了,也時不時咳嗽、還要上廁所,睡眠時間並不多。而大多的年青人都是在外面逛好了很晚才回家。回來又是看電視、又洗又玩手機,嘈聲不斷。老人也甭想睡個安穩覺。老人最怕的是自己熬夜,其實這跟熬夜也沒啥區別。老人很憋屈,長此以往,可自己的身體吃不消。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區別。人常說“隔輩親,分外親”。孫輩小的時候,亂哭亂鬧,甚至叫起自己的名字,都覺得孫輩還是可愛、“聰明”,還在那笑呵呵的;即使孫輩們犯錯了,還替他們遮掩,總是會說“還小呢!”其實已經是溺愛了,還在嬌慣著,更別說打罵他們了。年輕人就不了,他們才不管自己當年的淘氣,現在還有點任性。對他們的子女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老人才看不慣呢,一念叨,還不遭到兒子兒媳的責怪。時間長了,摩擦不斷,也容易引發家庭矛盾。


消費觀念和水平不一樣。現在有的年輕人能掙能花,還把這叫“享受”。本就不想做飯,又懶得動彈,一個電話,外賣“噌噌”地送來了。抽菸20元左右一盒的,衣服都是“牌”子的還要成“套”,化妝品塞得滿滿的,就是那口紅還要“五彩”都備著。有的衣服標籤還沒有摘,又買來了一件。更讓人氣的是兒女及兒媳都上班去了,讓在老人送快遞讓那取貨那一天沒有一兩件。原來又吃的,又是穿的。冰箱裡說是過期的食品,一些也沒穿過幾回的衣服被打包送進了垃圾桶。


老人們就不同了,剛給他個上街買菜的“權力”,就淨弄些大眾化又不新鮮的菜品回來。吃剩的飯菜,總是捨不得倒掉,熱了自己吃,有時還端在了飯桌上。兒子多少也礙於面子,不肯說出來。有些兒媳婦卻直接把話擱在桌面上說。有些做父母的,也有應對的理由:“我兒子小時候還不是就這麼吃的,現在都進城了”。真讓人哭笑不得。

家庭關係潛伏著危機。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才能夠看清人的本質。家庭成員之間也是一理。吃了、穿了、用了,想想也說得過去,都是自家人。而懶惰的性格,還真的看不慣,也無法容忍。年輕人晚上“夜貓子”,如果不上班就一定是條“懶蟲”,非睡個自然醒不可。起床了,先玩會手機。涼了又熱好的飯菜端上來還說是“剩”的。還是手機不離手,擱罷筷子,碗碟不收拾,又去了他們的房間。大多做婆婆自認是“保姆”,有些強勢的婆婆卻不行,婆媳關係僵持不定。



婆婆這樣,公公也難為。抽個煙只能爬在陽臺的窗口,咳嗽吐痰沒地去,廁所的馬桶不習慣用,看見能買錢的破爛就想拾,沒少遭兒女的勸說,兒媳或女婿的白眼。

本來“家醜”不可外揚,有些老人卻管不住他們的嘴。即使說了那麼一兩句,在別人口中可是千言萬語,一旦傳給兒媳、女婿,最受氣的是兒女。夫妻常常拌嘴,做為父母你該勸誰?本來人家小夫妻興許鬧個情緒,兒子哄哄就可以了。父母在,兒子落不下臉。再有你們的摻合,矛盾不升級才怪呢?




做為父母,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會更加依戀依賴自己的子女,總認為他們還沒有長大,沒有主見,甚至沒有貼心說話的人。而兒女呢,對自己父母的關心並沒有對自己孩子那麼有信心。不是嘛,他們的孩子病了,得趕緊去趟醫院。父母說這痛那癢的,聽見了也一聲不吭。過三兩天才會問你:“好點了嗎?”與父母住在一起,打亂了他們的“兩人世界”,不鬧心才怪呢!


為生活而提神


基本認同這句話,這是來自於生活的切身體會。

兩代人生活在一起糾紛不斷,不生活在一起則各自生安

我一個同事,夫妻兩人退休後到南京與兒子住在一起,本意是考慮兒子、兒媳工作忙,在那裡照看孫子、做做家務,但到那裡不到半年,就生氣回來了。一是公公婆婆與兒媳婦住在一起,公公和兒媳婦都感覺很不方便,很彆扭。二是兒子兒媳教育孩子比較嚴厲,公公婆婆看不慣,就護著孩子,嬌慣孩子,由此產生矛盾。三是看到兒子、兒媳婦成天網購東西,大把花錢,過度消費,老兩口很不理解,經常嘟囔。最後矛盾爆發,是因為婆婆的孃家弟弟一家三口去南京醫院看病,兒子為舅舅、舅母安排好了住宿酒店,老兩口非得讓他們住在兒子家客廳裡,第二天一早,十個人用一個衛生間成為大問題。最後,兒子出面勸說他們回家來了。



現在,老兩口單獨生活,每天散步鍛鍊,在家寫字作畫,經常參加合唱團排練、演出,每逢春秋季出去旅遊一次,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兩代人都有屬於各自的生活,老年人要適應時代的變化

我國國家,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形成了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傳統家庭模式,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父慈子孝。成年子女如果要求與父母分家單過,被視為不孝,要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

在邁入工業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形態發生了急劇變化,舊有的家庭形態解體,一般子女成婚後都是各奔東西、各自謀生、單獨生活,再難看到幾代人同居的大家庭。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父母與成家的子女之間,特別是與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媳和女婿之間,由於受生活習慣、生活理念、生活空間、親情關係融合程度的限制,朝夕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不是很自在、很開心的事情。因此,許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除非子女真誠需要他們去幫忙,做免費保姆,否則大都不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


出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人,由於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等差異,與子女往往相互看不慣,話不投機半句多,在此情境下長期相處,勢必會產生感情離隙和生活矛盾。兩代人之間與其小心翼翼、各自壓抑的生活在一起,不如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硬性的湊合在一起,往往是落得內心鬱悶痛苦。


太陽昇Sun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這樣誰都不開心。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會的現實存在,俺贊同這種說法,我姑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俺姑媽年輕的時候,聰明能幹,識大局明事理,在生活很艱苦的年代,把三個兒子一個個的都培養成了大學生。三個兒子畢業後又都留在了省城工作,都娶了省城的姑娘,在省城安了家。俺姑媽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到兒子家看孫子。大概到七十多歲的時候,把三個兒子家的孩子都看大了。年齡大了的人都難免有點小毛病,比如咳嗽痰多,愛流鼻涕啥的。這時候有兩個愛乾淨的兒媳婦就受不了了,不吃我姑媽做的飯菜。俺姑媽是個能看出眉眼高低的人,就主動回農村了,和我姑父兩個人,單獨在農村老家住了七八年。後來我姑父去世了,剩下俺姑媽一個人,我三個表哥、表弟們,又把她接到省城。本來說好的,三家輪流住,這回俺姑媽不願意了,說你們誰家我也不去住,你們弟兄仨給我兌錢💰租個房子,一人一星期輪流照顧我。俺姑媽不虧是個明白人,這辦法還挺好,姑媽和她的三個兒子家都過的其樂融融。今年我姑媽已經八十八歲了,身體還很健康,沒事還能自己到街上遛彎呢。

人說人到五六十歲像藍球,到了七八十歲就成排球了,這話有一定道理。不管是五六十歲,還是七八十歲,除非有特殊情況不和兒女住在一起不行,就儘量不要和兒女住在一起。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很懶,五六十歲的時候和兒女住在一起,跟給兒女當保姆差不多。七八十歲和兒女住一起,他們雖然嘴上不說,心裡面難免嫌棄。真不能動了,讓兒女們受點累,到自己家來伺候,也比住到他們家強。


大山160420529


我認同這句話,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有代溝,

我們小區和我家一個單元的一家,就一個女兒,她爸媽在農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硬朗,在家也不能勞動了,女兒就把父母接來住一起,開始幾天還行,往後時間長了,就開始有矛盾,老人早上四五點就起床,還在房間抽菸,走去走來,把這裡嘭的一聲響,那裡一聲響,因在家住習慣這樣,但女兒,女婿就受不了,認為吵了他們休息,還有吃飯也有分歧,父母要飯煮軟一點,女婿要飯煮硬點才好吃,連看電視都鬧矛盾,衛生方式洗衣服洗澡等都互相有意見,女兒夾在中間光受氣,總之女兒女婿也受不了,弄得一家人三天兩天的吵架,父母也覺得住不下去了,吵著要回老家,女兒想到回去別人要罵她不孝順,父母年紀大回去她怎麼照顧,最後女兒,女婿才在外面給父母租了套房子,現在她父母常過來玩,還接女兒一家過去吃飯,現在一見面都非常開心,所以我認為生活習慣不一樣,最好和子女分開住。






芙蓉274953336


巜一個大家庭》

在我成家以後,我們三口的小家庭只是維持了十年前後左右。之後,丈母丈人和我們一起過了。是應了他們的要求。往後一直是5⃣️口之家。後來增加了一個幫傭。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丈姆丈人故世。

兒子成了家,我們居住的是一個小複式建築,只是面積僅為140平方米略餘,生了孩子,我們又另擇住房,是應兒子的再三要求,我們才又恢復了5⃣️口之家。我們老倆口成了新的一代老人。我們老倆口生性隨和,大度淡定,經濟狀態略有積餘,錢財的支出不是很為敏感。這是和小孩子共同生活的基礎。而且我們的住房的來源,是以我們的所得為基本來源,這樣在當下的社會生態環境裡,老人的尊嚴和自由度才會得到尊重。現在小孫女已經10歲有餘了,共同生活十多年,沒有發生什麼節外之事,一直和平相處。目前最難堪的事情,想要獨立生活,已經不太可能。巳經沒有能力再購置一套百來平方米的電梯房了。只能將就了。好在雖在一個門洞裡,但是進入以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擾。我有自己獨立的書房,和獨立的影視庁。不會給他人以影響。

父母子女孫字輩三代同堂,有許多歡喜的事情發生。特別是年老的的我們,時時有小孩關注呵呵,達到了老有所養的效果。風中殘燭的老人時刻得到關心,活在安寧之中,是一生一世的努力得到的良好回報。三代同堂其樂融融,但是大人的度量要大,有的多給點小輩,少的多份愛心,就盡到長輩的心意了。


劉聲90883005


這個是老年人的真切感受,言由心生啊。

兩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習慣是不一樣的,在對待第三代的教育及習慣培養方面,觀念及做法也迥異。



五零後六零後的老人,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包括我們東南發達地區的農村,獨生子女政策貫徹的非常好。這些獨生子女長大後大多進了城,並在城裡安了家。小城市裡的子女再往大城市跑。成了家的這些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寵著愛著,現在他們自己有孩子了,還不止一個。老人們也曾自告奮勇責無旁貸無怨無悔的帶孫子孫女。同在一個屋,哪有不碰撞的呢?



老人們起早貪黑,做著保姆的事,且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退休金花在裡面,但有時並沒有得到子女們的感恩,甚至嫌老人們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老人們的心那是拔涼拔涼的。

然而,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壓力大。如果家裡有老人搭理一切,比如幫管孩子,一日三餐等家務事。年輕人下班回家就不必擔心什麼。但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有時婆媳關係不太好處。媳婦家裡的事啥都不管,連洗個內褲都是婆婆洗。時間久了,老人就有想法,就有話說。有時婆媳之間就有言語頂撞,這矛盾就越來越大了。而年輕人的某些言行會傷了老人的心。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矛盾發生後都覺得自己有理,因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利益之下。碰到年輕媳婦心胸開闊點,性格直爽點,鬧彆扭之後會慢慢好起來的。當然,前提是媳婦是個孝順講道理之人。如果碰到心眼小點,缺乏愛心缺乏孝順之心的年輕媳婦,整體給你臉色看,整天不和你說一句話,那麼,老人能在這個家裡待下去嗎?



不管怎麼說,能分開住肯定是好事。不能分開住的話,老人要理解年輕人的理想觀念和生活習慣。年輕人要體貼孝順老人,家務事幫著做點,尤其是對待第三代的教育上要步調一致。老人別溺愛孫子孫女,年輕人也不要以身作則,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了。願我們的每個家庭,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永遠和和睦睦,家和萬事興嘛。


含山唐


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應該沒有絕對答案,一分為二,對於一對性格開朗老人和兒女生活在起是種快樂啊!我家對門是鮮活例子,老爺爺奶奶80歲了,都退休好多年,跟兒女們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爺爺奶奶都有退休費,生活能自理,還能幫兒女操持家務,買菜做飯樣樣幹。從沒有跟兒女鬧糾紛,挺好的!當然也有很多老人跟兒女鬧意見吵架的也不少!自古有婆媳關係不活之說。當老人們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時可以不靠兒女,自在養老。也有長期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們又能靠誰呢?特別是農村老人沒有生活費。和老人相處好,善待老人等是社會大命題。我們個人都要面臨生老病死的問題。


月下琴絲語


人老了,有條件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就儘可能的分開住是對的,當然也不是千萬不要住在一起。

兩代人有代溝,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這是事實。住在一起會產生許多不方便,也會有矛盾。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早晚還是要在一起,老人總有不能自理的哪一天,總是要子女來照顧。在家庭條件不好,或者是子女需要老人幫助的時候。還是要全力以赴,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只為自己方便。


晃晃悠悠的時候


現在太複雜了,在一快熱鬧,又成了不花錢保姆了,我和孩子在一起快二十年了,我喜歡人多,女兒第一個孩孑,給我了,人多自己做飯省錢,抗著孩孑買東西爬五樓,抱著孩子打豆漿,做蒸包,天天忙,小女兒一家不做飯,大女兒也不做,那時還年輕,人老了,孩子也不用人了,當年我女兒公公說,那個老人好說實話,將來你兩口老了要回家,他這句話我記在心裡,這不小女兒全家去青島發展,大女兒孩子初中不用人了,我們老兩囗到沒回家,可不住一塊了,人老了用人了,那老人的話現在就實現了,我現在多虧身體好,在這裡我權大家,身體健康是第一,靠誰也不如靠自己,給孩孑幹了二十年的活,義務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