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2018年11月26—27日,由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老子》,相继受邀走进北京清华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高校师生提供近距离感受越调的机会,展现出越调艺术在新时代审美视域下的独特风采。由此,首都观众再次把目光聚焦越调艺术,关注剧中老子的扮演者、被广大观众和专家公认的申派艺术和越调艺术的领军人物——申小梅。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老子》

越调艺术是中华戏曲的瑰宝,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说起越调和小梅,就无法绕开申凤梅大师。她既是越调艺术的旗帜与符号,更是小梅的“慈母”与恩师。在古老的越调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申凤梅大师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继往开来地发展和完善了越调老生艺术,奠定了河南省越调剧团严谨规范、恢宏大气的艺术品格和舞台风貌。在她57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上演200多个剧目,塑造了各种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

我从1954年学戏,到1984年离开河南省越调剧团调入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申凤梅大师在一起相处了整整30个年头。其间,我有幸和申老师同台演出,后在她的信任和支持下,由演员转为导演,特别是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回到河南省越调剧团后,还为她排演了《明镜记》《智收姜维》(电影版)《舌战群儒》《诸葛亮出山》《杨门女将》《红灯记》《焦裕禄》《江姐》等20多部戏。从这个层面来说,不仅见证和参与了河南省越调剧团及申派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也目睹了小梅一步一个脚印朝乃师艺术高度奋进的足迹。

1965年,小梅出生于河南郾城县新店乡,1981年在河南省淅川县越调剧团工作。1990年,小梅被申凤梅大师收为关门弟子,这是她艺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申派薪火传到了申小梅手中,这把薪火不仅照亮了小梅的艺术生涯,也照亮了越调的未来。

《收姜维》

秉匠心继承申派 倾真心演绎恩师

在申凤梅大师的言传身教下,小梅不负厚望,得其真传,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收姜维》《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斩关羽》《李天保娶亲》等申派经典剧目,还在艺术造诣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发扬凤梅精神,振兴越调艺术”是河南省越调剧团在申凤梅大师辞世后提出的响亮口号,小梅以恩师为榜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1998年,河南省越调剧团排演了《申凤梅》,将申凤梅的艺术形象树立在舞台上,不仅是越调人缅怀她对越调事业的贡献,更是小梅对恩师的报答。

演绎申凤梅大师这样一个人物,对小梅的思想压力很大,一来是敬畏恩师,二来是对现代戏的挑战。好在,小梅对恩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很了然,能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将大师生活和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展示出来。从青年演到老年,形体、声调、性格、心理随着时代变迁与年龄增长而发生转变。加之戏中戏结构的贯穿,始终有着跳进跳出的各种变化。小梅没有停留在人物外在和情节变化的表层,而是深入地表现出了申凤梅所经历的各个时代的特点,把大师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现出来。其中“照镜子”一场戏,引出了让年轻演员拍电影还是自己拍电影的一段心理斗争。这段唱腔设计的难度大,并且运用了“回龙”和“伴唱”,又加之速度快,她开始唱得一直不理想。为了不在排练场上耽误时间,她就主动找音乐设计老师,给她把唱腔录下来,自己回去一句一句地学。其间,她还克服了发烧、失眠等种种压力,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体验中,还让导演、作曲经常给她加班加点地开小灶,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本来就瘦小的她,在这出戏排完后又掉了七八斤肉。

在河南省第七届全省戏剧大赛中,该剧获得了银奖,小梅获得了表演一等奖。省委宣传部还把此剧列入了河南省申报中央“五个一工程”奖重点剧目。著名戏剧评论家曲六乙看过后激动地说:“这个戏演得非常好,看了这个戏,我和观众一样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申凤梅同志去世后,我很担心申派艺术不能继承下来,看了这个戏,我很高兴,申小梅的出现使我看到了申凤梅的再生,申凤梅的永生。”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申凤梅给郾城县新青越调剧团时年20岁的申小梅做示范

固本求新演诸葛 梅花初绽暗香来

如果说小梅在《申凤梅》剧中给人的感觉是处于上升的成长阶段的铮铮新人,那么看完《尽瘁祁山》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她已经初步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光彩。

申凤梅大师从1946年学演传统戏《天水关》,1956年改编为《收姜维》,到1995年她病逝,与诸葛亮神交于舞台长达半个世纪。她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倾其毕生精力,大胆突破旧有的表演方法,让诸葛亮走下神坛,把理想化的神还原到人本的真实基点上来塑造诸葛亮的艺术形象,被人们誉为“活诸葛”。她一生上演了七部诸葛亮戏,《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出山》《舌战群儒》《斩关羽》《空城计》《七擒孟获》,其中由我执导的有三部。在我看来,《尽瘁祁山》完成了申凤梅对诸葛亮戏孜孜追求的未竟之路,让传世经典再续新篇,赋予了诸葛亮新的视角与时代光彩。

在《尽瘁祁山》中,刘氏王朝从刘备到阿斗已从艰苦创业打江山完全走向了贪图享受,衰败的必然。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一过程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现象,这也是《尽瘁祁山》对历史做出的阐释。基于这种认识,小梅顺着诸葛亮性格发展的自然逻辑,把人性揳入历史的深处,强化心理空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打破了惯性模仿的窠臼,演出了有别于大师的诸葛神魄:绵长而幽深,凝重而隽永,有着强烈的思辨色彩与忧患意识。

由于小梅之前承继申大师塑造的诸葛亮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在《尽瘁祁山》中有了更为精准的尺度把握。“祭灯”无疑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场。一阵急促的繁管急弦后,重归舒缓,一张一弛,恰到好处。这种表现方式犹如瀑布喷薄而下缓缓流入小溪。幽幽的蓝光笼罩下,空旷的舞台上,诸葛亮脚步踉跄。小梅的表演不再是之前惯有的清健劲道,代之以无望迟缓的表情、惘然凄凉的眼神,传递出诸葛亮功亏一篑、无力回天的失落。此时,缥缈的七星烛光映照着诸葛亮木然憔悴的脸庞,苍凉悲壮之意笼罩全身,身形已经塌垮,但心底的那股浩气还未散尽。戚戚然以低音缓缓唱出“孔明我一袭布衣披身上……”,若断若续游龙逶迤,将心中的苦楚点点滴滴徐徐放出。在这段近百句的唱腔中,诸葛亮在祭坛上的慷慨悲歌不是像在灵堂哭周瑜那样满宫满调的痛哭,而是试图挖掘人物心灵最深层的内蕴,着力传达一种沉痛至极,感情无法释放的幽咽感。那种隐忍深久的情感,如冰层下涌动的暗流,更需要一种内敛的张力。

小梅在演唱中多在中低音区行进,巧妙融入了现代感的“气声”和“泣声”,哀怨怆然,真可谓声声泪,字字血,道尽了心底的酸楚。唱到“此时节八方静寂天空地旷,祁禳台七星灯惨淡无光,怕只怕众将士六神无主军心动荡,五丈原我五内俱焚泪湿衣裳……”,小梅用了一种清板低音吟唱,含情蓄势,唱到“空将我一生心血付汪洋”,转以一种近乎揪痛人心的腔调喊叫出来,配以悲切的神态表演,以高度的自控力,传递出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苦涩,赋予了诸葛亮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感慨。该剧一举荣获了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金奖榜首,她本人也凭借此剧摘得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河南越调剧种“第一朵梅花”。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尽瘁祁山》

苦心孤诣演圣贤 大破大立开新篇

“把老子这位圣哲搬上舞台,既是对民族灿烂文化传承的一种彰显,也是透露出越调人痴心于戏剧创作的一份真诚。”实践证明,这是越调在走过了一个较长稳定阶段之后,必须要面临的题材领域突破,也是当下对越调文化品格的呼唤。

越调《老子》是以越调艺术讲述老子故事、传承老子文化。剧中以老子撰写《道德经》为主线,通过扶危济困、教育太子、解读《河图》《洛书》、孔子入周问礼等场景,表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贤的社会担当、慈悲情怀和千古绝伦的哲思。对于这个全新范型的塑造,小梅可以说是前无可鉴,今无可仿,从唱腔到身段、表演,到人物内心的发掘,完全是创造和摸索。为了更好地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她亲自选购了价值400多元有关老子的书籍并着重拜读了《道德经》,还多次陪同编剧、导演到鹿邑,去洛阳,入涵谷,在老子的出生地、为官地、著述地采撷有关老子的史记和民间传说,甚至加入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一起祭拜老子……就这样,她不断了解历史背景,感悟老子的思想内涵,加强了对塑造老子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老子在她心中“活”了起来。从人物内在心理到外在形象的分析研究和体味想象时,小梅规避了诸葛亮戏对自己艺术本能的影响,避免与诸葛亮的雷同气质。把老子纳入越调的传统老生行当,化用相应的表演程式,“饶角色之魂儿来神,铸角色之魄而像真”。这样一个大破大立的过程,体现出了小梅敢为人先的视野和胆识,也提升了她综合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

凡大智慧者,必有大痛苦。小梅塑造的老子不仅有着许多人情味儿的智慧,更有一种沉郁的痛苦。起初是以一种仙气氤氲的状态出现。譬如,她在演唱“上善若水水性柔,人品当作水性修……”一段时,通神、尽情,利落凝重、惬意深浓,高高低低、明明暗暗蜿蜒至心脾……随着剧情的进展,她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老子在矛盾冲突中的内心挣扎,直至最后爆发出一种激愤之情。她以人性为根基,突出老子的仁慈情怀、高尚道德,那种关心民瘼的心境郁然附丽于激越之声,使老子与当代观众有更贴近的沟通,从精神层面与当代观众有神交,使老子的塑造既唤起了观众的真实感,又达到了老子在民众心目中的高度。

从继承到发展,小梅走过了艰辛的路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我国戏曲舞台上,首创了道教鼻祖老子这一舞台艺术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老子,小梅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演员要想成为观众喜爱、专家认可的表演艺术家,必须大胆地创新,不停地探索,汲取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追求新的艺术理念,开拓新的思维,寻求新的社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出表演艺术的新生面,散发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艺术家的魅力。

从《申凤梅》到《尽瘁祁山》,再到《老子》,小梅无一不是在自己所塑造的角色上融传统功底和新的追求于一身,体现出创新与守成的辩证统一。看得出来,小梅为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审美需求而一直在突围求变,在努力探寻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引领越调艺术与时俱进的良性发展与振兴之路。同时,她秉承恩师德艺双馨之精髓,捐资助学,热心公益,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也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艺术家的良好形象。

申小梅与越调艺术


《申凤梅》

新时代催人奋进 新征程砥砺前行

2017年,河南省越调剧团在继承三国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继《尽瘁祁山》之后又创排了一部新编历史剧《诸葛亮——临危受命》。

该剧不仅对题材进行了深入的独特的开掘,而且从内在精神上寻求新的突破与跨越,使作品呈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的意味,小梅塑造出了一个既有胆有识、有智有谋,又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担当的崭新的诸葛亮形象。凭此一举荣获了第14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和各个单项奖,并获批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可说是又一部高品质的舞台艺术作品。

近年来,小梅的艺术追求在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的同时,也对越调有了明确、深入、多元、整体乃至成熟的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剧种的领军人,她没有东扎一头,西扎一头,延缓和延误剧种建设的速度,而是通过对表演的精益求精、对艺术创造能力的综合提升、对后辈的不断提携来践行光大复兴越调的愿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梅考虑的不仅仅是剧团建设,剧种建设,还有人才建设。当越调面临接班人问题的时候,申小梅在各级领导和老师、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不仅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立了申小梅戏曲学院,还积极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增设了越调剧种专业并首次招生。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19名越调学员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调本科班学生。在小梅的积极推动下,申凤梅纪念馆于2018年正式开馆,该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彰显了申凤梅先生等老一辈越调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与进取精神,是传承、保护、发展越调艺术的又一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同年11月1日,河南省越调剧团又被中国戏曲学院授予教学实践基地。不难看出,小梅竭心尽力地对越调人才给予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培养,从而形成了全面、多元、长效的活态传承机制。

荣耀加身,使小梅成为当代越调艺术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在树立自信与威信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突破自身的勇气。接下来,她还想再推新戏,通过一部部新剧目创作来带动剧团发展。

从艺近40年来,光阴在一次次开幕、谢幕中带走了小梅的青春和激情,却带不走她对越调的初心与忠诚。我们衷心希望她扛好越调大旗,为振兴新时代越调艺术奋力拼搏,砥砺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