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讓我們學到了什麼?

愛生活hxk


樹立為國為民的人生理想,不起趁火打劫的邪惡念頭

1、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曹操

曹操出生於宦官家庭,從小備受上層社會歧視。然而曹操胸懷大志,從他後來的一些詩詞歌賦中,可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人生理想。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皇帝蒙難,百姓塗炭,在其他諸侯等待觀望之際,曹操挺身而出,匯聚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還親自率兵追殺董卓,其愛國熱忱和勇武之氣可見一斑。

董卓政權滅亡後,天下仍然處於分崩離析狀態。曹操把流亡在外的漢獻帝逢回許昌,穩定了人心,然後招攬文武賢才,開始了匡扶天下的艱難歷程。

曹操先後消滅袁術、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各路割據勢力,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外部威脅,基本統一中國北方。

在戰爭間隙,曹操通過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等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生產。積極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來整頓社會秩序,使混亂凋敝的中原大地逐漸趨於穩定,經濟發展水平慢慢恢復。

曹操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他站在為國為民的出發點上,以人民的安寧生活為奮鬥目標,從而獲得了最終勝利。

2、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袁氏兄弟

和英雄蓋世的曹操相比,袁紹袁術兄弟就是一對繡花枕頭。

憑藉著“四世三公”的顯赫身世,袁紹擁有遠超曹操的發展實力,他手下有一大批文武賢才,文有田豐、沮授、審配、逢紀、陳琳……武有文丑、顏良、張郃、華雄……

然而袁紹在用人上面卻是極其愚昧。他輕信審配,逼反許攸和張郃,冤殺田豐……走出一段自毀長城的滅亡路。

袁術起初手下有孫堅、黃蓋等這些名將,但袁術沒有容人之量,在孫堅率兵攻打董卓時,他竟然掐斷孫堅的糧草供應,以防孫堅的功勞超過自己。聽說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後,袁術竟然扣押孫堅夫人強迫孫堅交出傳國玉璽。

袁術的所作所為讓手下人寒心,紛紛離他而去,最後袁術招致慘敗絕望地死去。

袁紹袁術哥倆空有四世三公的雄厚資本,在國家危亡之際不思為國盡忠,而是乘機謀取私利,袁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袁術奪得傳國玉璽後竟然自立為帝。他們枉顧國家存亡,枉顧百姓利益,終究會被人民唾棄。

學習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不做混吃等死的紈絝子弟

1、屢敗屢戰的劉備

劉備是《三國演義》中白手起家成就大業的典型。儘管屢敗屢戰,四處寄人籬下,但劉備堅持百折不撓的精神,常懷寬厚仁義的待人之道,巧妙利用“劉皇叔”這個特殊身份,在各路諸侯的夾縫中間巧妙生存。

後來劉備帶領關羽、趙飛、趙雲等鐵桿兄弟脫離曹操控制,招募諸葛亮、龐統等一幫文臣,利用赤壁之戰實現華麗轉身,然後進軍漢中,建立蜀漢政權,與曹魏和東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2、混吃等死的劉表劉璋家族

劉表和劉璋均為漢室宗親,本該和東漢王朝同呼吸共命運。然而在東漢皇室遭董卓挾持,百姓生靈塗炭之際,他們枉顧江山社稷和骨肉親情,不挺身而出勇赴國難,而是混吃等死,偏安一隅當座談客和守財奴,坐等厄運降臨到自己頭上。

運用隨機應變的創業智慧,避免一條道走到黑的莽撞行為

1、擅長玩力量平衡的孫權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後病逝,孫權從哥哥手裡接過政權,當時東吳人心渙散,形勢危急。孫權在張昭和周瑜輔佐下,招攬賢才,發展經濟,開創了新的發展氣象。

等東吳局勢穩定後,孫權繼續執行父兄的西進路線,他三次進攻江夏郡,殺死殺父仇人——劉表手下名將黃祖,並奪取江夏郡。

公元208年,曹操順江南下追殺劉備,奪取了江陵,逼近東吳邊境。孫權竟然利用曹操連戰連捷的輕慢情緒,聯合劉備反戈一擊,在赤壁大敗曹操大軍,保住了東吳政權。

赤壁大戰後,劉備集團就地做大做強,佔領了荊州四郡,嚴重威脅到東吳政權。

這時孫權玩起了力量平衡之術,他派人到許昌向曹操示好。當時兩家各有憂患,於是一拍即合,化敵為友,還結成姻親。

穩定住曹操後,孫權立刻就用呂蒙的計策,採用白衣渡江之計偷襲荊州,殺死了關羽,並奪得了夢寐以求的荊州。

令人稱絕的是:孫權事後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暗示劉備是曹操讓他這麼幹的,擺明了嫁禍給曹操,可把曹操嚇出一身冷汗。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兩年後發動聲勢浩大的夷陵之戰。孫權讓陸遜領兵迎戰劉備,劉備大敗逃回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後悽然死去。

按理說孫權和蜀漢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不料孫權很快又派使者前去向蜀漢政權求和。諸葛亮權衡利弊,和東吳言歸於好,中國又恢復了三足鼎立局面。

孫權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走尋常路,善於抓住各方的形勢變化,在三股勢力之間玩力量平衡,確保東吳政權得到長治久安。

2、一味強取豪奪的董卓呂布

與孫權在險惡環境下的應變自如相比,董卓和呂布都屬於力量型選手,他們向來都是以暴力手段獲取利益。

公元189年,在何進和袁紹舉薦下,朝廷徵召董卓入京誅滅宦官。董卓進京後,用暴力手段威懾東漢政權,誅殺百官,甚至換掉皇帝。

董卓用殺人立威就能震懾天下,殊不知暴力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傷害別人,也容易傷害到自己。後來董卓為了擴充自己的力量,董卓把同樣崇尚武力的呂布收到自己門下。司徒王允使出反間計,唆使呂布殺死了董卓。

然而呂布也沒有逃脫兵敗身死的厄運,殺死董卓不久,他就被董卓舊將李傕打敗,先後投奔袁術、袁紹和張揚,都因為揹負謀害主人的惡名遭到猜忌。

公元195年,呂布到徐州投奔了劉備,劉備對他禮遇有加,還給他小沛城安身。然而呂布卻乘劉備和袁術鏖戰之際,奪取徐州,然後把小沛給劉備駐紮,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喧賓奪主。

呂布自恃勇武蓋世,橫行無道,但他終究沒能逃脫曹操的如來神掌。

公元198年,呂布攻打劉備,劉備失敗投奔曹操,曹操率軍到下邳城圍剿呂布。三個月後,呂布被曹操生擒。曹操愛惜呂布的才能,本想留為己用,不料劉備提醒曹操呂布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於是曹操改變主意處死了呂布。

多行不義必自斃,呂布橫行霸道,劣跡斑斑,最後因劉備一句話丟了性命,這就是害人終害己的典型案例。

學習寵辱不驚的生存之道,不走弄巧成拙的滅亡道路

1、洞察人心的智慧超人

東漢末年,賈詡投奔董卓政權,幫他們幹了不少壞事。董卓滅亡後,賈詡離開長安,投靠了董卓舊將段煨。段煨對賈詡非常尊重,然而賈詡卻向他提出要去投奔張繡。

朋友問賈詡說:“段將軍對先生這樣器重,您為什麼要離開他去投奔張繡呢?”

賈詡說:“段煨表面對我客氣,但他內心卻非常猜忌我,沒準哪天就對我下手了。我現在去投奔張繡,他就鬆了一口氣。段煨忌憚張繡的實力,也不會加害我的家人。”

果然,賈詡投奔張繡後,張繡對他言聽計從。段煨迫於張繡實力,也很照顧賈詡家人。

公元197年,賈詡隨同張繡投降曹操,因曹操私生活不檢點,賈詡和張繡反叛曹操,殺死了曹操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愛將典韋等數萬曹軍。

公元199年,張繡陷入困境,賈詡極力勸說張繡投降曹操,認為曹操需要寬待他作為收降各路諸侯的表率。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投降了曹操,果然得到極大優待。賈詡不僅為自己謀到一條出路,還保全了張繡性命,簡直是神來之筆。

2、司馬懿隱忍不發成大器

司馬懿出生於一個具有上千年曆史的世家大族,他智慧超群,博學多才,潛心鑽研儒學。曹操主持東漢政權後,曾招聘司馬懿為官,但司馬懿嫌棄曹操“贅閹遺醜”的出身,他裝病辭讓官位,後來拗不過曹操的恩威兼施,被迫進入魏王府輔佐曹丕。

司馬懿進入官場後,他的才能很快得到施展,屢建大功。在關羽逼近中原之際,司馬懿獻計曹操讓孫權偷襲關羽,孫權果然偷襲成功,化解了東漢政權的壓力。

司馬懿還幫助曹丕鞏固太子位,最後奪取了皇權,司馬懿因為勞苦功高,被封為安國鄉侯。曹丕死後,司馬懿輔佐魏明帝曹叡,他幫助魏明帝平定內亂,斬殺降將孟達,在五丈原困住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導致諸葛亮過勞死。

公元249年,曹芳即位後,司馬懿乘趁曹爽曹芳到高平陵祭祖時,發動兵變控制京城洛陽。司馬家族控制了曹魏政權,為司馬昭後來篡奪皇位鋪平道路。

3、一群知書不達理的“智者”

和上面說的司馬懿不同,以下幾位名士同樣具有卓越才華,但是卻利用自己的才華、功勞或者交情,屢屢挑戰曹操的權威,最後白白丟棄了性命。

許攸和袁紹、曹操是老鄉,三人是兒時好友,起初許攸幫助實力雄厚的袁紹,遭到袁紹集團猜忌後,許攸投奔了曹操,他出賣了袁紹的核心機密,幫曹操一舉打敗了袁紹。

後來許攸居功自傲,屢次輕慢曹操,曹操忍無可忍,將許攸殺害。

孔融據說是孔子二十世孫,他家學淵博,才華出眾。然而他卻養成一種激憤狂傲的性格,喜歡妄議朝政,諷刺名人,曾以“以今度古,想當然爾”的謬論狠狠羞辱了曹操。曹操後來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處死了孔融。

孔融之死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狂傲不羈,還因為他為曹操推薦了另一名狂傲不羈的彌衡,給曹操造成更大的麻煩。

禰衡第一次見到曹操,就和曹操頂撞起來,還辛辣諷刺曹操手下所有文臣武將。曹操忍無可忍,把禰衡派到劉表那裡為官。禰衡死性不改,先後惹怒劉表和黃祖,最後被黃祖殺死。

4、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

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聰慧過人,學識淵博。因為有父輩福廕,他從孝廉一舉躍升為郎中,後來進入丞相府擔任主簿,工作能力超群,廣受讚譽。

但楊修聰明過頭,他沒有看到曹操後期性格上的變化,屢次賣弄聰明挑戰曹操智商,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罪”處死。

平心而論,與前面三位“智者”相比,楊修的死多少有些冤屈。他沒有挑戰曹操的權威,而是挑戰了曹操的智商。


玄武狐


1.劉備的經歷告訴我們:集團總裁,完全可以從擺地攤做起。

2.諸葛亮的經歷告訴我們:進私企,其實比進國企更有發展空間。

3.呂布的經歷告訴我們:頻繁的跳槽,直接導致沒老闆敢錄用你。

4.龐統的經歷告訴我們:長得太醜,可能會影響你的應聘效果。

5.馬謖的經歷告訴我們:專業課學得再牛B,工作時基本用不上。

6.楊修的經歷告訴我們:在職場上,總搞得比領導高明,你會死得很慘。

7.甘寧的經歷告訴我們:有不良前科,不影響你考公務員。英雄不問來路。

8.袁紹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市場自由競爭,國企未必幹得過私企。

9.曹操的經歷告訴我們:想在市場上大有作為,必先高舉國家政策。

10.蔣幹的經歷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莊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為了套你。

11.劉禪的經歷告訴我們:大型企業被兼併,高層管理者肯定會關注員工的心理動態。

12.姜維的經歷告訴我們:雙學歷,有時比考研更具競爭力。

13.司馬家族的經歷告訴我們:為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

14.張飛的下場告訴我們:要善待員工,若是長期壓制奴役,必將得到報復,即使不報復也會導致集體罷工或跳槽。

15.于吉的經歷告訴我們: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16.劉禪的經歷告訴我們:富二代自己沒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職業經理人也難免被兼併的命運。

17.曹植的經歷告訴我們:職場有時沒有兄弟,只有利益!

18.周公瑾的經歷告訴我們:遇到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時,要沉得住氣,揚長避短。不要把個人的成敗輸贏蓋過了大局的利益!

19.三顧茅廬告訴我們:一個人有沒文憑工作經驗並沒有關係,主要是會懂得推銷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時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門高薪聘請,同時別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價。

20.董卓的下場告訴我們:兒子是不能亂認的,尤其是有前科的,更何況自己是大款,為得家產甘當孫子的都有。

21.魏延的經歷告訴我們:跳槽不能太盲目,尤其是被老闆的得力助手看不順眼,這種公司沒有發展前途,與其繼續做下去不如再次跳槽。

22.木牛流馬告訴我們:先進的機械沒備是必須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減輕人力資源。

23.諸葛亮告訴我們:大型企業光靠個人能力是很難突破業績的,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開發下級員工之能量、給予重任,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團隊,以防人才短缺。

24.孫權的經歷告訴我們:有時候守業比創業更難。

25.漢獻帝的經歷告訴我們:當家族企業被親戚朋友或外姓人參股,而股份大過自己時,最終肯定是要更換董事長的。

26.曹操請徐庶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才的惡性競爭是可以不擇手段的,哪怕到了自己公司白拿薪水不幹活,也不要將他讓對手搶了去搞策劃,影響自己的企業前途。

27.袁氏兄弟企業告訴我們:家族企業更應該合睦、和氣、團結,不該搞分裂、解體,否則會導致沒落。

28.貂嬋的經歷告訴我們:傍什麼樣的男人都無所謂,不管老少美醜,最主要的是要有實力。

29.董卓的經歷告訴我們:在分公司做副總,不如在總公司做經理。

30.三國的戰士告訴我們:沒有錢權,永遠只是一棋子,任人擺佈宰殺,只有勇於就義才能改變命運。


6別無選擇6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認為《三國演義》讓我們學到了什麼取決於我們從《三國演義》中讀到的是什麼。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人物的形象

《三國演義》書中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還賦予他神機妙算的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出梟雄,既雄才大略,又殘暴,是一個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恰好和曹操相反)。

戰爭的藝術

《三國演義》善於描寫戰爭場面智鬥,描述各戰事精彩絕倫,手法多樣,如親歷其境之妙,讓人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三國演義》在日本戰國時代常被當作是軍事政策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戰,德川家康效法諸葛亮的空城計,讓武田信玄中計。

權謀及策略

現時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機構,有不少都以《三國演義》的故事教訓來做商業政策。例如,香港的馮兩努就出版了一輯十多本的《三國啟示錄》,教導商家如何把《三國演義》策略運用於商場上,以及日本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也是運用《三國演義》內容於商場和員工教育訓練上。

文化及典故

《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整體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一些俚語也與《三國演義》有關,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曹操,曹操到”等等。

《三國演義》絕對是一本啟蒙教育的好書,無數人可以從這裡得到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本書裡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本書裡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從這本書裡學到……


史極揭秘人


看三國可以學到很多知識。人物眾多,隨便拉一個人出來都有一個學習或反思的亮點。

劉備三顧茅廬、禮讓徐州。是一個寬厚、仁慈、禮賢下士的人。

曹操孟德獻刀,煮酒論英雄,官度之戰,赤壁之戰,華容道,殺華佗。是一個奸詐,智慧,殘忍,愛才,多疑的人。

孫權赤壁之戰,東吳稱帝,公孫淵降吳鬧劇。是一個謙虛,愛才,識人,明智的人

關羽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諸文丑,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大意是荊州,靈山顯聖。是一個堅毅,忠誠,有膽色,重信義的人。

諸葛亮隆中對,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永安託孤,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星隕五丈原。是一個謹慎,謙虛,智慧,有才能,執法如山的人

從不同的人物上,我們可以學習他們不同的品質,完善我們自身。劉備的寬厚可以讓我們更加的和別人相處,曹操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在商業利於不敗之地,諸葛亮可以讓我們更加的處理好事物。


每天十點一本書


《三國演義》,我們能從中學到的東西太多了。姑且不論其文學價值,藝術手法,從中窺探出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及民族風貌。作為一個自然個體人,定能從中獲得人生感悟,處世哲學,處事智慧。即使是一位企業家,政府領導人也能從中獲得“治企理政”的有益借鑑及經驗教訓。一如唐太宗李世民言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一、自然個體人可以學到眾多人生智慧

(一)“機會總是留給時刻準備著的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東漢末•諸葛亮。諸葛亮有過美好童年,亦經歷了傷痛苦難的少年。青年時代為躲避戰禍,保全性命,幾經輾轉至南陽臥龍崗隱居耕讀度日。此時的東漢末年,天下“群雄逐鹿”均欲“問鼎中原”,天下紛爭戰火連天民不聊生。雖歷經苦難,又生逢亂世,但均沒能消磨諸葛亮的銳氣與雄心壯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把心靜下來再靜下來,終日苦讀,勤學苦練,“酷暑不滯,嚴寒不休”飽讀詩書。成就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之境,也常常在鄉鄰面前自吹自擂“自比管仲樂毅”。

也就是說,諸葛亮積蓄能量時刻準備著,等待一位明主相邀出山共創大業。後在徐庶徐元直舉薦之下劉備劉皇叔屈尊禮下“三顧茅廬”請其出山“匡扶天下”。相見恨晚,交談甚歡《隆中對》一語成讖,“未出茅廬,已天下三分”。可惜天妒英才天不假年偉業未成殞命五丈原。唐•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寫的就是諸葛亮。後人為了評述諸葛亮一生功績為其擬了一副對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 ,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廣交天下友,俗語云“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諸葛亮能成就一番偉業,一世英名,“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除自己有真才實學外,還有就是廣交天下友,不遺餘力結交當世天下名士,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也就是現今一個成功人士其中一定有一條,就是人們常說的“人脈廣”。如:崔州平、徐元直、羅廣元、孟公威等。也是徐庶向劉備極力舉薦自己才會有後來的豐功偉績。

)、該高調時就得高調,要學會把自己當作“性價比”極高的商品大力推銷出去。在南陽臥龍崗隱居時,除了勤於耕讀,吟詩作賦外,閒暇時光就是與當世名士聚會,談經論道,分析天下大勢,把自己的滿腹才華悉數抖露出來。高談闊論胸藏丘壑,讓當世名士及鄉鄰知道,自己標榜“自比管仲樂毅”並非自賣自誇,而是實力就是如此。劉備接受並採納了徐庶舉薦諸葛亮的論述“如果我是螢火,諸葛孔明就是明月”後“三顧茅廬”。《

隆中對》諸葛亮極盡之能事,一番“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讓劉備心服口服相見恨晚尊拜為軍師。一如現今眾人前去應聘怎樣“包裝自己”,怎樣讓面試官一下子全面瞭解自己,從而得到肯定錄用自己如出一轍。

)、為人要大氣,氣度要從容,氣魄要宏大,胸襟要開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主人公周瑜雄才武略氣宇軒昂,但又妒賢嫉能心胸狹隘氣量狹窄。對於“戰略盟友”諸葛亮機盡加害,沒曾想諸葛亮有先見之明,縷縷化險為夷躲過災禍。還“三氣周瑜”把其活活氣死,臨死前還發出驚天悲嘆“既生瑜何生亮”。由此可見,一個人胸襟開闊有多重要。為人處事要懂得“敬畏對手”,也應“尊重對手”。要有容人的雅量與氣度,往往“對手”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是自己不斷進取不斷超越的“磨刀石及墊腳石”。

)、為人處世要有孝心,要有氣節,節操。“身在曹營心在漢”講的主人公就是徐庶。徐庶生母被曹操擄去當做人質,為的就是脅迫徐庶背叛劉備為己所用。中國古代讀書人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一僕不能事二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為了生母的人身安危,不得不“舍氣節,全母命”,試想當時徐庶何等悲痛。沒曾想見到母親言明事件原委後,母親罵其“食漢祿,安然侍漢賊”自殺身亡。多麼氣節高古,深明大義的母親,而後徐庶立誓“不發一言,不獻一策”,直至鬱鬱而終。

)、人這一輩子,有時洞悉人心也很重要。比如諸葛亮為了保全“蜀漢政權”,沒有辦法只好說服劉備“聯合東吳共同抗曹”。遊說東吳“舌戰群儒”,讓吳主孫權明瞭亦如蜀漢一般,自己也身處險境,唯一出路就是“吳蜀聯合共同抗曹”。最後吳主孫權權衡利弊同意吳蜀聯合共同抗曹。可此行自己也深知東吳大都督周瑜是個妒賢嫉能心胸狹隘之人,必能兇險。自己也就步步為營時時處處提防做好萬全準備。你說要不是諸葛亮有洞察人心的本領安然既促成大業又毫髮無損保全性命返回西蜀。二如周瑜“假道伐虢”,也因諸葛亮洞悉周瑜的表明欲取西川實則欲取荊州之謀,避免了丟失荊州之禍。所以關鍵時候洞悉人心何等重要,有時可以保全性命,避免飛來橫禍。

………。

二、企業家亦能從中獲得很多有益借鑑及經驗教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三國演義》裡的各個故事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利益無休止紛爭”的生動教材。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用現今時髦語說“佔有多大市場份額”,恨不得“壟斷”整個市場,“壟斷”天下。不斷紛爭,擴大自己的地盤,“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猶如現今企業不斷擴張,兼併收購其他企業一般,“商場如戰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今日是朋友,但為了各自利益明日或許就是“敵人”。在利益面前有時情義一文不名,猶如“魏蜀吳”三國關係,開初吳蜀為了各自生存只能聯合抗曹,抗曹成功後又彼此紛爭戰事連連打的不可開交。

三、政府亦能從中獲得很多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一個國家一個政府要想繁榮昌盛長治久安興旺發達必須體恤百姓,愛民如子。必須還政於民,切切實實為民辦事,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把老百姓的疾苦長掛心間,把老百姓的迫切需求銘記腑內。一切工作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出發,著眼老百姓幸福安康。這樣國家政府才能繁榮昌盛長治久安興旺發達永葆青春活力,而不至於民聲載道民怨沸騰國家動盪不安。


一朵芙蓉著秋雨


劉皇叔第一次去請諸葛亮的時候,門童問客人姓名,皇叔大概是想擺擺譜,答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劉備。門童說:我記不得那許多名字。皇叔很無奈:你只說劉備來訪。這也就是門童機靈,換個憨厚的,回去告知先生,先生問:“何人來訪?”門童答:“……名字太長沒記住。”遂,諸葛亮誤以為劉備未至而飄然投奔他處。後,劉備兵敗被殺,三國演義全劇終。



小囚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一種對四大名著的看法。既然流傳也說明一定道理。水滸英雄講究的的行俠仗義,少青年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容易意氣用事,惹下大禍。而三國則講究的是行軍佈陣,善用謀略。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各路軍閥割據,群雄逐鹿。這種亂世沒有謀略是無法生存的。從貂蟬的故事我們學到那個時代美色成為一種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呂布為了貂蟬可以與原來的政治盟友靠山董卓翻臉,並殺掉。 從赤壁之戰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舌戰群儒義激孫權,這本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東野洛


《三國演義》這部鴻篇鉅著,讓我們學到了什麼?讓我們學到了書上知識和書裡知識。什麼是書上知識呢和書裡知識呢?

(一)書上知識是作品的選材,構思,藝術手法等寫作方法,為我們寫文章提供了鮮活的案倒。

(二)書裡知識是,吳,蜀,魏三個國家領導人,創業奮鬥的一生,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靠自己能力吃飯,能團結志同道合的人,沒有能力就會被滅掉,很殘酷,很現實,跟現實生活一樣。即自己有能力,還會團隊合作,劉備和曹操都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從零開始創業的,經過生與死,火與血的洗禮,成就了人生的輝煌。獨有孫權條件好,接了哥哥孫策的班,什麼都現成的,創業沒費力,但守業可沒少操心,如果沒有忠心的部下,早被曹操給吞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險些把吳國搞廢了,這讓我們學會了寬厚待人,認識人,培養人,和夥伴們真心相處,在危難時會有人幫助?





國哥愛生活


金庸曾經說過:“《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

一部《三國演義》放眼望去都是家國大事,但是歸根結底說的還是世道人心。

其中蘊藏的6個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後人引以為戒。

1

言而無信,反覆無常。

俗話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相信每一個少年人在讀三國的時候,都覺得呂布非常厲害。

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呂布不僅沒有成就大業,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窮,身死白門樓。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一語道破呂布功敗垂成的殘酷真相。

縱使勇冠三軍、天下無敵,呂布卻丟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張底牌:誠信。

為利他先殺義父丁原,為色又殺義父董卓,後又轉投袁術、張揚、袁紹、曹操,復投復叛。

一生六次易主,被稱三姓家奴。

呂布被曹操處死前,曾因劉備違反承諾,拒絕為其說情,大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也許至死他才真正體會到,言而無信者的可怕。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

失足,你可以馬上站起。

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2

智小謀大,利慾薰心。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先後建立政權。

但是,在三國裡第一個稱帝的,不是曹劉,也不是孫權,而是袁術。

袁術貴族出身,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交遍天下,比起同父異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紹,更是嫡子嫡孫。

按理說這樣的人,稍微有點智商,都可以在東漢末年的那個亂世中呼風喚雨。

可他偏偏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稀爛。

《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個橋段,十八路諸侯之中孫堅做先鋒,一路直搗黃龍。

袁術負責盟軍的總後勤,可他竟然害怕身為下屬的孫堅做大,故意延緩糧草供給,一手點燃了盟軍瓦解的導火索。

孫策帶著傳國玉璽投靠袁術,袁術得了玉璽,想都沒想就自立為帝,把自己陷入眾矢之的。

話說回來,稱帝就稱帝吧,畢竟憑藉自己的背景和勢力,如能好好管理、招賢納士,未嘗不能成就一番霸業。

可他卻驕奢淫逸,後宮佳麗三千,個個都錦衣玉食,而軍中的士兵和治下的百姓卻飢寒交迫。

於是當諸侯來犯時,落了個眾叛親離,吐血而亡的結局。

《周易注》中說:“智小謀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災其自身。”

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理想和野心是要有的,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撐,這樣才能真正地走得長遠。

3

力小任重,自以為是。

在《三國演義》中多智近妖的諸葛孔明,曾因為一個人差點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就是馬謖。

由於在定鼎西南的戰役中,提出“攻心為上”的計謀,馬謖這個年輕將領被諸葛亮破格提拔,甚至有意將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

從天而降的殊榮,讓馬謖迷失了心智,甚至生出諸葛亮、司馬懿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錯覺。

於是,便有了那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著名典故。

“街亭雖小,干係重大。如果丟了街亭,我們大軍就危險了。你雖然深通謀略,但街亭這個地方,防守極難。”

顯然諸葛亮非常清楚馬謖的能力,雖然在謀略上有天賦,但是遠沒有達到獨當一面的程度。

可惜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到了馬謖那裡便成了對自己的輕視。

所以,竟然不顧一切的立下軍令狀,許下不成功便成仁誓言。

諸葛亮無可奈何之下,只能讓他前去守關,並且派遣王平、魏延從旁協助。

結果我們也看到了,馬謖不僅盲目輕敵,不聽別人意見,還擅自改變作戰方案,最終累死三軍,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曾國藩說過:“力小任重者踣。”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量,如果不自量力,結果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4

驕傲自滿,目中無人。

如果要評選《三國演義》中“最傷人的話”,想必下面這句一定排名前列。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說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武聖爺”關羽。

人家孫權以一國之主的身份,紆尊降貴前來求親。

你婉言拒絕也罷了,偏偏出言譏諷,令孫權大失顏面,為自己埋下了敗走麥城的禍根。

其實從關二爺平時的作風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極度自信,也是極度自負的人。

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丑……幾乎遇到所有對手,都是一副勝券在握,嗤之以鼻的樣子。

甚至於在年邁的黃忠手中沒佔多少上風,也依舊是一種不齒為伍的態度。

尤其是對待劉封,劉備收其為義子的時候,關羽就當面反對,後來更是不被他待見,讓劉備將其“發配”到上庸駐軍。

老舍說過:“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關羽恃才傲物,不給人留一點情面。

這不僅導致他被孫權挾私報復,一個“斬”字毫不留情地決定了他的歸宿,也促使劉封作壁上觀,眼睜睜看著關羽英雄落幕。

佛語有言:“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藏大千。”

人心好似芥子微塵,看似微不足道,卻藏著大千世界。

當你真正學會目中有人,你才會心中有路,未來一片光亮。

5

情緒失控,亂髮脾氣。

荀子曰:“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人不是不能有情緒,而是不能被情緒左右。

猛張飛,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雖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時刻,但是脾氣暴躁卻成了張飛畢生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

暴打督郵,讓剛剛安定下來的三兄弟,又不得不亡命天涯;鞭笞呂布的岳丈曹豹,讓呂布反客為主佔了徐州,平白無故失去了發展的良機。

還有最為致命的這一次,聽聞關羽被殺,他怒火攻心,報仇心切的他給兩個手下範疆、張達佈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三天之內為三軍置辦好白旗白甲,掛孝伐吳,否則軍法伺候。”

兩人只不過稍微辯解了兩句,便被毒打了一頓。

最後範疆、張達忍無可忍,把心一橫,趁著張飛醉酒沉睡之時,將他刺殺,然後帶著張飛的首級,投奔東吳而去。

我們不否認張飛實力的強大,但是本應是蓋世英雄之姿,卻用這種窩囊的方式結束,不得不令人唏噓。

胡適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於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壞情緒中。

生氣,不如爭氣。愚蠢的人只會生氣,聰明的人,爭氣而不生氣。

一個人的好脾氣,才是他一生的福氣。

6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若說三國之中的“頭號反派”,那麼非董卓莫屬。

史學家評價其為:“大漢的掘墓人。”

縱觀董卓的一生,可以說人非不能也,兵非不精也,將非不猛也,士非不謀也,機遇非不多也,遺憾的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亂後,董卓入主廟堂,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人有了權力以後,很容易就膨脹,稍微不注意人性中的邪惡部分就盡顯無疑。

他先是殺了小皇帝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隻手遮天。

然後霸佔後宮,荒淫無度。

但凡提出反對意見者,皆被其認定是亂臣賊子,肆意濫殺。

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董卓的人品,決定了他的命運。

十八路諸侯討董之後,又被義子呂布斬殺。

董卓的死訊傳出,士兵們高呼萬歲,百姓載歌載舞,很多人把珠寶換成酒肉來慶祝。

皇甫嵩更是盡滅其族,董卓則被棄屍焚灰,揚於集市路旁,足見其罪惡滔天,人神共憤。

《周易》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厚者寸步難行。

金庸說,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政治觀點、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三國演義》寫的是歷史,但揭示的人性,在今天仍然意義不減。

可以這麼說,它是大人的“生活啟示錄”,也是孩子的“人生教科書”。

讀懂三國中的故事和人性,使我們的人生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小鶯看西遊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三國演義》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我自己小說先先後後看了兩三遍,電視劇也看了兩遍。從中究竟要學什麼?能學到什麼?談談我的看法。

一是學做人。這部小說成功地宣揚了”忠義“的觀念,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以及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等人物在為人處事待方面,表現出來的忠誠、厚道、誠信等品格,無過過去還是現在,以及將來都是人們需要學習和修養的重要品格。

二是學謀略。三國演義描寫了諸多驚心動魄的戰爭,但作者並不將筆墨集中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的較量上,而是詳細的描述了戰爭的特點和具體條件下不同的戰略戰術的運用。學習這些謀略的精髓,有利於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能夠有得放失應對各種複雜的局面,使我們更好地做人做事,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三是學寫作。小說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有條不紊的敘寫。作者運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等手法,而且善於通過細節的刻畫,來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等等。同時,書中引入大量的詩詞歌賦,來表達人物情感,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氣勢磅礴,讓人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後意猶未盡。這些寫作手法和方式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和研究的。

以上是我就《三國演義》我們學什麼,談了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進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