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爱生活hxk


树立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不起趁火打劫的邪恶念头

1、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曹操

曹操出生于宦官家庭,从小备受上层社会歧视。然而曹操胸怀大志,从他后来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可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及“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人生理想。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皇帝蒙难,百姓涂炭,在其他诸侯等待观望之际,曹操挺身而出,汇聚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还亲自率兵追杀董卓,其爱国热忱和勇武之气可见一斑。

董卓政权灭亡后,天下仍然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曹操把流亡在外的汉献帝逢回许昌,稳定了人心,然后招揽文武贤才,开始了匡扶天下的艰难历程。

曹操先后消灭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各路割据势力,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外部威胁,基本统一中国北方。

在战争间隙,曹操通过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等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生产。积极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来整顿社会秩序,使混乱凋敝的中原大地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发展水平慢慢恢复。

曹操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为国为民的出发点上,以人民的安宁生活为奋斗目标,从而获得了最终胜利。

2、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袁氏兄弟

和英雄盖世的曹操相比,袁绍袁术兄弟就是一对绣花枕头。

凭借着“四世三公”的显赫身世,袁绍拥有远超曹操的发展实力,他手下有一大批文武贤才,文有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陈琳……武有文丑、颜良、张郃、华雄……

然而袁绍在用人上面却是极其愚昧。他轻信审配,逼反许攸和张郃,冤杀田丰……走出一段自毁长城的灭亡路。

袁术起初手下有孙坚、黄盖等这些名将,但袁术没有容人之量,在孙坚率兵攻打董卓时,他竟然掐断孙坚的粮草供应,以防孙坚的功劳超过自己。听说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袁术竟然扣押孙坚夫人强迫孙坚交出传国玉玺。

袁术的所作所为让手下人寒心,纷纷离他而去,最后袁术招致惨败绝望地死去。

袁绍袁术哥俩空有四世三公的雄厚资本,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思为国尽忠,而是乘机谋取私利,袁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夺得传国玉玺后竟然自立为帝。他们枉顾国家存亡,枉顾百姓利益,终究会被人民唾弃。

学习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不做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

1、屡败屡战的刘备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白手起家成就大业的典型。尽管屡败屡战,四处寄人篱下,但刘备坚持百折不挠的精神,常怀宽厚仁义的待人之道,巧妙利用“刘皇叔”这个特殊身份,在各路诸侯的夹缝中间巧妙生存。

后来刘备带领关羽、赵飞、赵云等铁杆兄弟脱离曹操控制,招募诸葛亮、庞统等一帮文臣,利用赤壁之战实现华丽转身,然后进军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和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混吃等死的刘表刘璋家族

刘表和刘璋均为汉室宗亲,本该和东汉王朝同呼吸共命运。然而在东汉皇室遭董卓挟持,百姓生灵涂炭之际,他们枉顾江山社稷和骨肉亲情,不挺身而出勇赴国难,而是混吃等死,偏安一隅当座谈客和守财奴,坐等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

运用随机应变的创业智慧,避免一条道走到黑的莽撞行为

1、擅长玩力量平衡的孙权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病逝,孙权从哥哥手里接过政权,当时东吴人心涣散,形势危急。孙权在张昭和周瑜辅佐下,招揽贤才,发展经济,开创了新的发展气象。

等东吴局势稳定后,孙权继续执行父兄的西进路线,他三次进攻江夏郡,杀死杀父仇人——刘表手下名将黄祖,并夺取江夏郡。

公元208年,曹操顺江南下追杀刘备,夺取了江陵,逼近东吴边境。孙权竟然利用曹操连战连捷的轻慢情绪,联合刘备反戈一击,在赤壁大败曹操大军,保住了东吴政权。

赤壁大战后,刘备集团就地做大做强,占领了荆州四郡,严重威胁到东吴政权。

这时孙权玩起了力量平衡之术,他派人到许昌向曹操示好。当时两家各有忧患,于是一拍即合,化敌为友,还结成姻亲。

稳定住曹操后,孙权立刻就用吕蒙的计策,采用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并夺得了梦寐以求的荆州。

令人称绝的是:孙权事后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暗示刘备是曹操让他这么干的,摆明了嫁祸给曹操,可把曹操吓出一身冷汗。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两年后发动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孙权让陆逊领兵迎战刘备,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后凄然死去。

按理说孙权和蜀汉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不料孙权很快又派使者前去向蜀汉政权求和。诸葛亮权衡利弊,和东吴言归于好,中国又恢复了三足鼎立局面。

孙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走寻常路,善于抓住各方的形势变化,在三股势力之间玩力量平衡,确保东吴政权得到长治久安。

2、一味强取豪夺的董卓吕布

与孙权在险恶环境下的应变自如相比,董卓和吕布都属于力量型选手,他们向来都是以暴力手段获取利益。

公元189年,在何进和袁绍举荐下,朝廷征召董卓入京诛灭宦官。董卓进京后,用暴力手段威慑东汉政权,诛杀百官,甚至换掉皇帝。

董卓用杀人立威就能震慑天下,殊不知暴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害别人,也容易伤害到自己。后来董卓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董卓把同样崇尚武力的吕布收到自己门下。司徒王允使出反间计,唆使吕布杀死了董卓。

然而吕布也没有逃脱兵败身死的厄运,杀死董卓不久,他就被董卓旧将李傕打败,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和张扬,都因为背负谋害主人的恶名遭到猜忌。

公元195年,吕布到徐州投奔了刘备,刘备对他礼遇有加,还给他小沛城安身。然而吕布却乘刘备和袁术鏖战之际,夺取徐州,然后把小沛给刘备驻扎,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喧宾夺主。

吕布自恃勇武盖世,横行无道,但他终究没能逃脱曹操的如来神掌。

公元198年,吕布攻打刘备,刘备失败投奔曹操,曹操率军到下邳城围剿吕布。三个月后,吕布被曹操生擒。曹操爱惜吕布的才能,本想留为己用,不料刘备提醒曹操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于是曹操改变主意处死了吕布。

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布横行霸道,劣迹斑斑,最后因刘备一句话丢了性命,这就是害人终害己的典型案例。

学习宠辱不惊的生存之道,不走弄巧成拙的灭亡道路

1、洞察人心的智慧超人

东汉末年,贾诩投奔董卓政权,帮他们干了不少坏事。董卓灭亡后,贾诩离开长安,投靠了董卓旧将段煨。段煨对贾诩非常尊重,然而贾诩却向他提出要去投奔张绣。

朋友问贾诩说:“段将军对先生这样器重,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去投奔张绣呢?”

贾诩说:“段煨表面对我客气,但他内心却非常猜忌我,没准哪天就对我下手了。我现在去投奔张绣,他就松了一口气。段煨忌惮张绣的实力,也不会加害我的家人。”

果然,贾诩投奔张绣后,张绣对他言听计从。段煨迫于张绣实力,也很照顾贾诩家人。

公元197年,贾诩随同张绣投降曹操,因曹操私生活不检点,贾诩和张绣反叛曹操,杀死了曹操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等数万曹军。

公元199年,张绣陷入困境,贾诩极力劝说张绣投降曹操,认为曹操需要宽待他作为收降各路诸侯的表率。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投降了曹操,果然得到极大优待。贾诩不仅为自己谋到一条出路,还保全了张绣性命,简直是神来之笔。

2、司马懿隐忍不发成大器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世家大族,他智慧超群,博学多才,潜心钻研儒学。曹操主持东汉政权后,曾招聘司马懿为官,但司马懿嫌弃曹操“赘阉遗丑”的出身,他装病辞让官位,后来拗不过曹操的恩威兼施,被迫进入魏王府辅佐曹丕。

司马懿进入官场后,他的才能很快得到施展,屡建大功。在关羽逼近中原之际,司马懿献计曹操让孙权偷袭关羽,孙权果然偷袭成功,化解了东汉政权的压力。

司马懿还帮助曹丕巩固太子位,最后夺取了皇权,司马懿因为劳苦功高,被封为安国乡侯。曹丕死后,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他帮助魏明帝平定内乱,斩杀降将孟达,在五丈原困住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导致诸葛亮过劳死。

公元249年,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乘趁曹爽曹芳到高平陵祭祖时,发动兵变控制京城洛阳。司马家族控制了曹魏政权,为司马昭后来篡夺皇位铺平道路。

3、一群知书不达理的“智者”

和上面说的司马懿不同,以下几位名士同样具有卓越才华,但是却利用自己的才华、功劳或者交情,屡屡挑战曹操的权威,最后白白丢弃了性命。

许攸和袁绍、曹操是老乡,三人是儿时好友,起初许攸帮助实力雄厚的袁绍,遭到袁绍集团猜忌后,许攸投奔了曹操,他出卖了袁绍的核心机密,帮曹操一举打败了袁绍。

后来许攸居功自傲,屡次轻慢曹操,曹操忍无可忍,将许攸杀害。

孔融据说是孔子二十世孙,他家学渊博,才华出众。然而他却养成一种激愤狂傲的性格,喜欢妄议朝政,讽刺名人,曾以“以今度古,想当然尔”的谬论狠狠羞辱了曹操。曹操后来以“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孔融。

孔融之死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狂傲不羁,还因为他为曹操推荐了另一名狂傲不羁的弥衡,给曹操造成更大的麻烦。

祢衡第一次见到曹操,就和曹操顶撞起来,还辛辣讽刺曹操手下所有文臣武将。曹操忍无可忍,把祢衡派到刘表那里为官。祢衡死性不改,先后惹怒刘表和黄祖,最后被黄祖杀死。

4、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因为有父辈福荫,他从孝廉一举跃升为郎中,后来进入丞相府担任主簿,工作能力超群,广受赞誉。

但杨修聪明过头,他没有看到曹操后期性格上的变化,屡次卖弄聪明挑战曹操智商,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罪”处死。

平心而论,与前面三位“智者”相比,杨修的死多少有些冤屈。他没有挑战曹操的权威,而是挑战了曹操的智商。


玄武狐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1.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2.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3.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14.张飞的下场告诉我们:要善待员工,若是长期压制奴役,必将得到报复,即使不报复也会导致集体罢工或跳槽。

15.于吉的经历告诉我们:神鬼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敬。

16.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富二代自己没有本事,即使有再牛的职业经理人也难免被兼并的命运。

17.曹植的经历告诉我们:职场有时没有兄弟,只有利益!

18.周公瑾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时,要沉得住气,扬长避短。不要把个人的成败输赢盖过了大局的利益!

19.三顾茅庐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文凭工作经验并没有关系,主要是会懂得推销自己,自我炒作提高知名度,到时候自然有人提款上门高薪聘请,同时别忘了耍耍大牌,更能提高身价。

20.董卓的下场告诉我们:儿子是不能乱认的,尤其是有前科的,更何况自己是大款,为得家产甘当孙子的都有。

21.魏延的经历告诉我们:跳槽不能太盲目,尤其是被老板的得力助手看不顺眼,这种公司没有发展前途,与其继续做下去不如再次跳槽。

22.木牛流马告诉我们:先进的机械没备是必须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人力资源。

23.诸葛亮告诉我们:大型企业光靠个人能力是很难突破业绩的,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开发下级员工之能量、给予重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以防人才短缺。

24.孙权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守业比创业更难。

25.汉献帝的经历告诉我们:当家族企业被亲戚朋友或外姓人参股,而股份大过自己时,最终肯定是要更换董事长的。

26.曹操请徐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才的恶性竞争是可以不择手段的,哪怕到了自己公司白拿薪水不干活,也不要将他让对手抢了去搞策划,影响自己的企业前途。

27.袁氏兄弟企业告诉我们:家族企业更应该合睦、和气、团结,不该搞分裂、解体,否则会导致没落。

28.貂婵的经历告诉我们:傍什么样的男人都无所谓,不管老少美丑,最主要的是要有实力。

29.董卓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分公司做副总,不如在总公司做经理。

30.三国的战士告诉我们:没有钱权,永远只是一棋子,任人摆布宰杀,只有勇于就义才能改变命运。


6别无选择6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我们从《三国演义》中读到的是什么。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作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人物的形象

《三国演义》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还赋予他神机妙算的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枭雄,既雄才大略,又残暴,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恰好和曹操相反)。

战争的艺术

《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场面智斗,描述各战事精彩绝伦,手法多样,如亲历其境之妙,让人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三国演义》在日本战国时代常被当作是军事政策的指南,例如:在三方原之战,德川家康效法诸葛亮的空城计,让武田信玄中计。

权谋及策略

现时不论是东方或西方的机构,有不少都以《三国演义》的故事教训来做商业政策。例如,香港的冯两努就出版了一辑十多本的《三国启示录》,教导商家如何把《三国演义》策略运用于商场上,以及日本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也是运用《三国演义》内容于商场和员工教育训练上。

文化及典故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整体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三国演义》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如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蜀中无大将、三分天下……等等。一些俚语也与《三国演义》有关,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三国演义》绝对是一本启蒙教育的好书,无数人可以从这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本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本书里学得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从这本书里学到……


史极揭秘人


看三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人物众多,随便拉一个人出来都有一个学习或反思的亮点。

刘备三顾茅庐、礼让徐州。是一个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的人。

曹操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官度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杀华佗。是一个奸诈,智慧,残忍,爱才,多疑的人。

孙权赤壁之战,东吴称帝,公孙渊降吴闹剧。是一个谦虚,爱才,识人,明智的人

关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诸文丑,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大意是荆州,灵山显圣。是一个坚毅,忠诚,有胆色,重信义的人。

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永安托孤,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星陨五丈原。是一个谨慎,谦虚,智慧,有才能,执法如山的人

从不同的人物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不同的品质,完善我们自身。刘备的宽厚可以让我们更加的和别人相处,曹操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在商业利于不败之地,诸葛亮可以让我们更加的处理好事物。


每天十点一本书


《三国演义》,我们能从中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姑且不论其文学价值,艺术手法,从中窥探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及民族风貌。作为一个自然个体人,定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处世哲学,处事智慧。即使是一位企业家,政府领导人也能从中获得“治企理政”的有益借鉴及经验教训。一如唐太宗李世民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自然个体人可以学到众多人生智慧

(一)“机会总是留给时刻准备着的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东汉末•诸葛亮。诸葛亮有过美好童年,亦经历了伤痛苦难的少年。青年时代为躲避战祸,保全性命,几经辗转至南阳卧龙岗隐居耕读度日。此时的东汉末年,天下“群雄逐鹿”均欲“问鼎中原”,天下纷争战火连天民不聊生。虽历经苦难,又生逢乱世,但均没能消磨诸葛亮的锐气与雄心壮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把心静下来再静下来,终日苦读,勤学苦练,“酷暑不滞,严寒不休”饱读诗书。成就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之境,也常常在乡邻面前自吹自擂“自比管仲乐毅”。

也就是说,诸葛亮积蓄能量时刻准备着,等待一位明主相邀出山共创大业。后在徐庶徐元直举荐之下刘备刘皇叔屈尊礼下“三顾茅庐”请其出山“匡扶天下”。相见恨晚,交谈甚欢《隆中对》一语成谶,“未出茅庐,已天下三分”。可惜天妒英才天不假年伟业未成殒命五丈原。唐•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就是诸葛亮。后人为了评述诸葛亮一生功绩为其拟了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广交天下友,俗语云“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诸葛亮能成就一番伟业,一世英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除自己有真才实学外,还有就是广交天下友,不遗余力结交当世天下名士,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就是现今一个成功人士其中一定有一条,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脉广”。如:崔州平、徐元直、罗广元、孟公威等。也是徐庶向刘备极力举荐自己才会有后来的丰功伟绩。

)、该高调时就得高调,要学会把自己当作“性价比”极高的商品大力推销出去。在南阳卧龙岗隐居时,除了勤于耕读,吟诗作赋外,闲暇时光就是与当世名士聚会,谈经论道,分析天下大势,把自己的满腹才华悉数抖露出来。高谈阔论胸藏丘壑,让当世名士及乡邻知道,自己标榜“自比管仲乐毅”并非自卖自夸,而是实力就是如此。刘备接受并采纳了徐庶举荐诸葛亮的论述“如果我是萤火,诸葛孔明就是明月”后“三顾茅庐”。《

隆中对》诸葛亮极尽之能事,一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刘备心服口服相见恨晚尊拜为军师。一如现今众人前去应聘怎样“包装自己”,怎样让面试官一下子全面了解自己,从而得到肯定录用自己如出一辙。

)、为人要大气,气度要从容,气魄要宏大,胸襟要开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主人公周瑜雄才武略气宇轩昂,但又妒贤嫉能心胸狭隘气量狭窄。对于“战略盟友”诸葛亮机尽加害,没曾想诸葛亮有先见之明,缕缕化险为夷躲过灾祸。还“三气周瑜”把其活活气死,临死前还发出惊天悲叹“既生瑜何生亮”。由此可见,一个人胸襟开阔有多重要。为人处事要懂得“敬畏对手”,也应“尊重对手”。要有容人的雅量与气度,往往“对手”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是自己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磨刀石及垫脚石”。

)、为人处世要有孝心,要有气节,节操。“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主人公就是徐庶。徐庶生母被曹操掳去当做人质,为的就是胁迫徐庶背叛刘备为己所用。中国古代读书人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仆不能事二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为了生母的人身安危,不得不“舍气节,全母命”,试想当时徐庶何等悲痛。没曾想见到母亲言明事件原委后,母亲骂其“食汉禄,安然侍汉贼”自杀身亡。多么气节高古,深明大义的母亲,而后徐庶立誓“不发一言,不献一策”,直至郁郁而终。

)、人这一辈子,有时洞悉人心也很重要。比如诸葛亮为了保全“蜀汉政权”,没有办法只好说服刘备“联合东吴共同抗曹”。游说东吴“舌战群儒”,让吴主孙权明了亦如蜀汉一般,自己也身处险境,唯一出路就是“吴蜀联合共同抗曹”。最后吴主孙权权衡利弊同意吴蜀联合共同抗曹。可此行自己也深知东吴大都督周瑜是个妒贤嫉能心胸狭隘之人,必能凶险。自己也就步步为营时时处处提防做好万全准备。你说要不是诸葛亮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安然既促成大业又毫发无损保全性命返回西蜀。二如周瑜“假道伐虢”,也因诸葛亮洞悉周瑜的表明欲取西川实则欲取荆州之谋,避免了丢失荆州之祸。所以关键时候洞悉人心何等重要,有时可以保全性命,避免飞来横祸。

………。

二、企业家亦能从中获得很多有益借鉴及经验教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三国演义》里的各个故事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利益无休止纷争”的生动教材。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用现今时髦语说“占有多大市场份额”,恨不得“垄断”整个市场,“垄断”天下。不断纷争,扩大自己的地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犹如现今企业不断扩张,兼并收购其他企业一般,“商场如战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日是朋友,但为了各自利益明日或许就是“敌人”。在利益面前有时情义一文不名,犹如“魏蜀吴”三国关系,开初吴蜀为了各自生存只能联合抗曹,抗曹成功后又彼此纷争战事连连打的不可开交。

三、政府亦能从中获得很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要想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必须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必须还政于民,切切实实为民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把老百姓的疾苦长掛心间,把老百姓的迫切需求铭记腑内。一切工作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出发,着眼老百姓幸福安康。这样国家政府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兴旺发达永葆青春活力,而不至于民声载道民怨沸腾国家动荡不安。


一朵芙蓉著秋雨


刘皇叔第一次去请诸葛亮的时候,门童问客人姓名,皇叔大概是想摆摆谱,答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刘备。门童说:我记不得那许多名字。皇叔很无奈:你只说刘备来访。这也就是门童机灵,换个憨厚的,回去告知先生,先生问:“何人来访?”门童答:“……名字太长没记住。”遂,诸葛亮误以为刘备未至而飘然投奔他处。后,刘备兵败被杀,三国演义全剧终。



小囚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种对四大名著的看法。既然流传也说明一定道理。水浒英雄讲究的的行侠仗义,少青年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意气用事,惹下大祸。而三国则讲究的是行军布阵,善用谋略。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各路军阀割据,群雄逐鹿。这种乱世没有谋略是无法生存的。从貂蝉的故事我们学到那个时代美色成为一种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吕布为了貂蝉可以与原来的政治盟友靠山董卓翻脸,并杀掉。 从赤壁之战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义激孙权,这本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东野洛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让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学到了书上知识和书里知识。什么是书上知识呢和书里知识呢?

(一)书上知识是作品的选材,构思,艺术手法等写作方法,为我们写文章提供了鲜活的案倒。

(二)书里知识是,吴,蜀,魏三个国家领导人,创业奋斗的一生,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靠自己能力吃饭,能团结志同道合的人,没有能力就会被灭掉,很残酷,很现实,跟现实生活一样。即自己有能力,还会团队合作,刘备和曹操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从零开始创业的,经过生与死,火与血的洗礼,成就了人生的辉煌。独有孙权条件好,接了哥哥孙策的班,什么都现成的,创业没费力,但守业可没少操心,如果没有忠心的部下,早被曹操给吞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险些把吴国搞废了,这让我们学会了宽厚待人,认识人,培养人,和伙伴们真心相处,在危难时会有人帮助?





国哥爱生活


金庸曾经说过:“《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一部《三国演义》放眼望去都是家国大事,但是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世道人心。

其中蕴藏的6个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1

言而无信,反复无常。

俗话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相信每一个少年人在读三国的时候,都觉得吕布非常厉害。

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吕布不仅没有成就大业,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穷,身死白门楼。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一语道破吕布功败垂成的残酷真相。

纵使勇冠三军、天下无敌,吕布却丢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张底牌:诚信。

为利他先杀义父丁原,为色又杀义父董卓,后又转投袁术、张扬、袁绍、曹操,复投复叛。

一生六次易主,被称三姓家奴。

吕布被曹操处死前,曾因刘备违反承诺,拒绝为其说情,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也许至死他才真正体会到,言而无信者的可怕。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

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

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2

智小谋大,利欲熏心。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先后建立政权。

但是,在三国里第一个称帝的,不是曹刘,也不是孙权,而是袁术。

袁术贵族出身,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交遍天下,比起同父异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绍,更是嫡子嫡孙。

按理说这样的人,稍微有点智商,都可以在东汉末年的那个乱世中呼风唤雨。

可他偏偏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稀烂。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十八路诸侯之中孙坚做先锋,一路直捣黄龙。

袁术负责盟军的总后勤,可他竟然害怕身为下属的孙坚做大,故意延缓粮草供给,一手点燃了盟军瓦解的导火索。

孙策带着传国玉玺投靠袁术,袁术得了玉玺,想都没想就自立为帝,把自己陷入众矢之的。

话说回来,称帝就称帝吧,毕竟凭借自己的背景和势力,如能好好管理、招贤纳士,未尝不能成就一番霸业。

可他却骄奢淫逸,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锦衣玉食,而军中的士兵和治下的百姓却饥寒交迫。

于是当诸侯来犯时,落了个众叛亲离,吐血而亡的结局。

《周易注》中说:“智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其自身。”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理想和野心是要有的,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撑,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得长远。

3

力小任重,自以为是。

在《三国演义》中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曾因为一个人差点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就是马谡。

由于在定鼎西南的战役中,提出“攻心为上”的计谋,马谡这个年轻将领被诸葛亮破格提拔,甚至有意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从天而降的殊荣,让马谡迷失了心智,甚至生出诸葛亮、司马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错觉。

于是,便有了那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著名典故。

“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如果丢了街亭,我们大军就危险了。你虽然深通谋略,但街亭这个地方,防守极难。”

显然诸葛亮非常清楚马谡的能力,虽然在谋略上有天赋,但是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程度。

可惜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到了马谡那里便成了对自己的轻视。

所以,竟然不顾一切的立下军令状,许下不成功便成仁誓言。

诸葛亮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让他前去守关,并且派遣王平、魏延从旁协助。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马谡不仅盲目轻敌,不听别人意见,还擅自改变作战方案,最终累死三军,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曾国藩说过:“力小任重者踣。”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量,如果不自量力,结果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4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如果要评选《三国演义》中“最伤人的话”,想必下面这句一定排名前列。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武圣爷”关羽。

人家孙权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纡尊降贵前来求亲。

你婉言拒绝也罢了,偏偏出言讥讽,令孙权大失颜面,为自己埋下了败走麦城的祸根。

其实从关二爷平时的作风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极度自信,也是极度自负的人。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几乎遇到所有对手,都是一副胜券在握,嗤之以鼻的样子。

甚至于在年迈的黄忠手中没占多少上风,也依旧是一种不齿为伍的态度。

尤其是对待刘封,刘备收其为义子的时候,关羽就当面反对,后来更是不被他待见,让刘备将其“发配”到上庸驻军。

老舍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关羽恃才傲物,不给人留一点情面。

这不仅导致他被孙权挟私报复,一个“斩”字毫不留情地决定了他的归宿,也促使刘封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关羽英雄落幕。

佛语有言:“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

人心好似芥子微尘,看似微不足道,却藏着大千世界。

当你真正学会目中有人,你才会心中有路,未来一片光亮。

5

情绪失控,乱发脾气。

荀子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人不是不能有情绪,而是不能被情绪左右。

猛张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时刻,但是脾气暴躁却成了张飞毕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天堑。

暴打督邮,让刚刚安定下来的三兄弟,又不得不亡命天涯;鞭笞吕布的岳丈曹豹,让吕布反客为主占了徐州,平白无故失去了发展的良机。

还有最为致命的这一次,听闻关羽被杀,他怒火攻心,报仇心切的他给两个手下范疆、张达布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天之内为三军置办好白旗白甲,挂孝伐吴,否则军法伺候。”

两人只不过稍微辩解了两句,便被毒打了一顿。

最后范疆、张达忍无可忍,把心一横,趁着张飞醉酒沉睡之时,将他刺杀,然后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而去。

我们不否认张飞实力的强大,但是本应是盖世英雄之姿,却用这种窝囊的方式结束,不得不令人唏嘘。

胡适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坏情绪中。

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争气而不生气。

一个人的好脾气,才是他一生的福气。

6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若说三国之中的“头号反派”,那么非董卓莫属。

史学家评价其为:“大汉的掘墓人。”

纵观董卓的一生,可以说人非不能也,兵非不精也,将非不猛也,士非不谋也,机遇非不多也,遗憾的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入主庙堂,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人有了权力以后,很容易就膨胀,稍微不注意人性中的邪恶部分就尽显无疑。

他先是杀了小皇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只手遮天。

然后霸占后宫,荒淫无度。

但凡提出反对意见者,皆被其认定是乱臣贼子,肆意滥杀。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董卓的人品,决定了他的命运。

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又被义子吕布斩杀。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高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换成酒肉来庆祝。

皇甫嵩更是尽灭其族,董卓则被弃尸焚灰,扬于集市路旁,足见其罪恶滔天,人神共愤。

《周易》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才能载物,德不厚者寸步难行。

金庸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三国演义》写的是历史,但揭示的人性,在今天仍然意义不减。

可以这么说,它是大人的“生活启示录”,也是孩子的“人生教科书”。

读懂三国中的故事和人性,使我们的人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小莺看西游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我自己小说先先后后看了两三遍,电视剧也看了两遍。从中究竟要学什么?能学到什么?谈谈我的看法。

一是学做人。这部小说成功地宣扬了”忠义“的观念,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以及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物在为人处事待方面,表现出来的忠诚、厚道、诚信等品格,无过过去还是现在,以及将来都是人们需要学习和修养的重要品格。

二是学谋略。三国演义描写了诸多惊心动魄的战争,但作者并不将笔墨集中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而是详细的描述了战争的特点和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学习这些谋略的精髓,有利于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能够有得放失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使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三是学写作。小说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有条不紊的叙写。作者运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等手法,而且善于通过细节的刻画,来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等等。同时,书中引入大量的诗词歌赋,来表达人物情感,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气势磅礴,让人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后意犹未尽。这些写作手法和方式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

以上是我就《三国演义》我们学什么,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进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