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總結—持之以恆

人所謂的“欲”,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需求,精神層面上的追求。

古人的智慧總結—持之以恆

孔子帶領弟子到魯國的祠廟進行祭祀,看到有一個容器歪歪斜斜地放在几案上,這是一個形狀很不規則的容器。於是子路就問孔子這是什麼器皿,孔子說:

“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

子路又問:

“既然是用來警戒人言行的,它為什麼是歪斜的呢?”

孔子停了一下對子路說:

“你往裡面倒水看看就知道了。”

子路聽後,便好奇地把欹器擺在一個果盤裡,慢慢地向器皿裡灌水。果然,當水裝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了盤子中。子路又接著往裡灌水,不一會兒,水灌滿了,而欹器卻翻倒了。等裡面的水流光了之後,它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裡。

孔子說,明白了吧,沒有水會傾斜,水滿了它就要倒,只有剛好合適的時候,它才會端正的豎立。做人也是加此,要中庸,過猶不及。

古人的智慧總結—持之以恆

在哲學上也有關於適度原則的範疇,這就是質變與量變。當量的發展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就會發生質的改變。

這個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任何事情只有做到恰到好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然而人們卻很難恰到好處的把握這個度,因而常常得到和現實相差很遠,甚至產生相反的結果。

荀子云: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夠取得成功。持之以恆是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

俗話說: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認定一個目標,堅持不懈的用行動貫徹下去,就一定能夠跑到重點。人的聰慧程度可能有高下之分,但堅持的精神往往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古人的智慧總結—持之以恆

兔子雖然跑得快,然而它不能堅持到終點,因而輸給了堅持到底的烏龜。很多馬拉松長跑比賽的獲勝者,往往也不是那些跑步速度快的人,反而是那些能夠堅持到底的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大師,向大師請教為人處世之道。大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青年,一個笨拙,一個機巧。兩個人在同一塊地上挖井找水。工作了一天之後,井挖了很深但並沒有出現有水的跡象。

第二天,笨拙者繼續在原地深挖,而機巧者則換了個地方重新開始挖,兩個人仍舊沒有挖到水。

第三天,笨拙者依舊在原地挖,而機巧者又換了一個地方。

就這樣,笨拙者的井越挖越深,而機巧者一直在不斷地更換挖井的地點。最終,笨拙者挖到了甘甜的井水,而機巧者勞而無得。

古人的智慧總結—持之以恆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它告誡我們做人應該持之以恆,不能朝三暮四。認定了一個目標,就要堅持不懈的為之奮鬥,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那些三心二意、不能堅持的人,註定將一事無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