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角、二十四節氣)

知識點

  •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地球繞著地軸自轉,自轉平面為“赤道面”;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公轉平面為“黃道面”。兩個平面之間存在著一個夾角::黃赤交角(23°26′),因此在一個迴歸年中(365日5時48分46秒),太陽直射點在23°26′N~0°~23°26′S之間往復移動,如下圖所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陽直射點由赤道開始,先向北移動到北迴歸線,後向南迴到赤道。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點附近出現極晝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陽直射點由赤道開始,先向南移動到南迴歸線,後向北迴到赤道,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點附近出現極夜

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過程中,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區接受太陽直射的次數不同,從赤道向南北兩極,依次為2次、1次和0次,具體的直射次數分佈為:

①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當中,太陽直射兩次;

②南、北迴歸線:一年當中,太陽直射一次,即夏至日直射北迴歸線,冬至日直射南迴歸線;

③南迴歸線以南、北迴歸線以北:一年當中,沒有太陽直射。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角、二十四節氣)

圖1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太陽直射次數


  • 2、正午太陽高度角

正午太陽高度角,指的是當地時間12:00時,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下圖中的α)。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公式如下:

α = 90° - | β - γ |

其中α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β為太陽直射點緯度,γ為觀察者的緯度。|β-γ|表示太陽直射點與觀察者的緯度差,計算時採用“同減異加”,即觀察者與太陽直射點位於同一半球時,用減法,位於不同半球時用加法。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角、二十四節氣)

圖2 正午太陽高度角示意圖


例題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角、二十四節氣)

圖3 例題

答案:B、B

精講精析:(1)計算甲地乙地的緯度差。

①正午太陽高度角α=90°-|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地緯度|,,設太陽直射點緯度為β,乙地的緯度為γ,則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α(甲)=90°-|β-35°N|,乙地的為α(乙)=90°-|β-γ|;②從圖中可知,甲乙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差最小為4°,即α(甲)-α(乙)=±4°,即|β-γ|-|β-35°N|=±4°;

(2)判斷乙地的位置。①從圖中可以看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差最小值只有一次,且最小值的左、右是對稱的,因此可以判斷在圖中P點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或北迴歸線,因為只有南北迴歸線每年只接受一次太陽直射,且直射前與直射後的太陽高度角對稱,則相減得出的太陽高度角之差也對稱;②從圖中可以看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差先不變,後減小後增加,再不變。則在不變時,表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於甲乙的同一側;在減小和增加時,表明此時太陽直射點位於甲、乙中間。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這表明乙地位於南北迴歸線之間。即P點位冬至或夏至,乙地位於南北迴歸線之間。

(3)計算乙地的緯度。①假設此時為冬至,則太陽直射南迴歸線(β=23°26′S),則α(甲)-α(乙)=|23°26′S-35°N|-|23°26′S-γ|=58°26′-|23°26′S-γ|=±4°,即|23°26′S-γ|=54°26′或62°26′,即表示南迴歸線和乙地(γ)相距為54°26′或62°26′,可得γ=77°52′或31°N或85°52′S或39°N;②假設此時為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β=23°26′N),則α(甲)-α(乙)=|23°26′N-35°N|-|23°26′N-γ|=11°34′-|23°26′N-γ|=±4°,即|23°26′N-γ|=7°34′或15°34′,即表示北迴歸線和乙地(γ)相距7°34′或15°34′,可得γ=31°N或15°52′N或39°N或7°52′N。③由於乙地位於南北迴歸線之間,因此γ為15°52′N或7°52′N,因此選B,此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4)分析Q點的月份。①P點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為北半球的夏至(6月22日),Q點時甲乙兩地的太陽高度角之差剛剛趨於平穩,即甲乙兩地剛剛位於太陽直射點的同一側,即此時太陽直射乙地(16°N);②因此,為夏至-秋分之間,太陽從北迴歸線移動到了16°N,移動了7°26′,大約移動了23°26′的1/3。移動整個23°26′為3個月,則移動1/3為1個月,則此時Q點與P點間隔1個月,P點位6月22日,則Q點位7月22日左右,因此選B。

(5)簡便方法。本題有簡便方法,可以通過以下三步:①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有一個最低點(P),則此時太陽直射南北迴歸線;②最低點兩側相互對稱,且分別有一段平行的線段,則平行線段時,甲乙位於太陽直射點同一側;③假設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帶入ABCD四個選項,可得乙地位於B選項的16°N時,甲乙兩地太陽高度角之差為4°;④因此,太陽直射北迴歸線,為6月22日,即為P點的日期。題目中所說為3個月,則橫座標每一個小格表示一個月,P點表示6月22日,則此時Q點為7月下旬左右,因此選B。


總結

  • 太陽直射點、對應的日期

本節的題目難度較大,考查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其中太陽直射點和乙地都是動態移動的,因此必須先假定一個不變,來進行計算。另外在第2小題中,考查了太陽直射點與日期的對應關係:

①春分:太陽直射赤道,為3月21日左右;

②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為6月22日左右;

③秋分:太陽直射赤道,為9月23日左右;

④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為12月22日左右。

從春分開始,每間隔一個節氣,時間間隔3個月左右,太陽直射點移動緯度23°26′。因此可以推算出,每個月太陽移動緯度8°左右。

在考試中有時會考查“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為15天左右(半個月),因此可以推算出每個節氣太陽移動緯度4°左右。從立春開始,二十四節氣分別為:

春雨驚清谷天(春分3月21日)

夏滿芒暑相連(夏至6月22日)

秋處露寒霜降(秋分9月23日)

冬雪雪小大寒(冬至12月22日)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角、二十四節氣)

圖4 二十四節氣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