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日記】​勝利之後,我會再來武漢看櫻花

援鄂日記


地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

作者: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 李珊珊


3月3日

勝利之後,我會再來武漢看櫻花

一春芳意,三月和風。眨眼間今天已是我來武漢的第20天了。這是我第一次感受武漢的春天,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體驗了武漢的不一樣。半個月以來,我真真切切地經歷了武漢的四季,時而春雨綿綿,時而旭日暖陽,更讓人意外的是前不久竟飄起了皚皚白雪。

從武漢疫情全面爆發的那一刻起,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就已經做好了身赴前線的準備。在祖國日益昌盛繁榮的今天,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需要我們這些“白衣天使”,衝在前線就是我們的使命。20天前,當醫院響應國務院號召組建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的時候,我就第一時間自願申報“入伍”,加入了這隻光榮的隊伍。

剛抵達武漢的第一天,經過隊長的高效、精心部署,我們順利對接了武漢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我被分派為護理1組小組長。在這一刻,我看到武漢其他同仁們艱苦奮戰的“戰場”,我們勢必要拿下這場戰爭的勝利。


【援鄂日記】​勝利之後,我會再來武漢看櫻花

我叫珊珊,所以患者給我起了個外號“姍姍來遲”,後來乾脆叫我“來遲”。“來遲來遲,吃飯了沒,我家開飯店的,到時來我家吃,我祖籍是江西永修和你們還是老鄉,看你穿的這麼多,動作還這麼利索,你們也要保護好自己,武漢人民需要你們。”32床的患者大叔總是在巡視病房的時候對我們醫護人員噓寒問暖,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才是患者呢。

然而,同樣承擔重型患者護理的我們,也感受到了那些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與病魔抗爭的那份堅強。雖然他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但是通過他們的眼神,我看到的是感激和渴望,感激就治,渴望重生,讓我們更加深知肩上使命之重,職責之重!多年監護室的護理經驗讓我更加明白患者對生命、對健康的渴望,吸痰、氣管插管護理、生活護理,心電監護、微量泵、輸液泵、呼吸機,每一個環節我都仔細進行,因為我知道,只有我們表現得從容鎮定,才能在與患者眼神交流的時候給他們信心、勇氣和希望,告訴他們在這場全民戰爭中,我們必將攜手共進、迎接勝利!

每個班下來,小組的隊員們幾乎都要累得癱倒。口罩的勒痕很痛,防護服的密閉很悶,但是每每想到自己肩負的重擔,那些渴望的眼神,全國上下還有許多像我們這樣頑強奮鬥在一線的同仁們,我都會用一個微笑獎勵今天的自己,告訴自己繼續戰鬥。

春風春雨花經眼,陽春三月萬物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就讓我們跟隨著春的腳步一起吹響勝利的號角,迎接燦爛的櫻花!


援鄂日記


地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

作者: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 吳映霖


3月3日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徜徉在月色撩人心絃的夜晚,徘徊在燈火闌珊的路上,親情的溫暖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我腦海裡浮現。這些往事一幕幕上演,記憶的閘門如咆哮的洪水一瀉而下,交織成網。

我,生於醫學世家,家中幾代為醫。或許大家覺得我從小看慣了生死,看透了輪迴。但是有那麼一件事,我記憶深刻,歷歷在目。爺爺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三高”的普通老百姓。退休後在醫院坐診的他,卻在某一個清晨,他永遠地倒在了摯愛的診療桌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大抵說的如此吧。事後,聽奶奶回憶起,那幾日爺爺趕去門診,總是忘記服藥,晚上看書又太晚休息,聽完後的那幾個日夜,我哭腫了雙眼。

而現在,疫情來勢洶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自知責任重大。知道我主動請纓去武漢,有些許朋友關心道:“你這小身板,吃得消嗎?”我笑著說道:“我會多吃飯的,那樣我就有力氣。”最後也應驗了這句話,下完班後,我吃了兩大盒滿滿的飯。我笑著告訴同事,“從沒發現,原來米飯這麼好吃,我今天的飯量,應該相當於往常的三天”。


【援鄂日記】​勝利之後,我會再來武漢看櫻花

不過,這些日子的滿足感早已抵消了我所有的疲憊。這幾年,我一直在麻醉科復甦室工作,良好的專業素養也使我更能細心地照料重症患者。看著她們一天天好轉,有那麼一瞬間,我自己打心底裡佩服自己。可能大家都看不到防護服覆蓋下的我是何種表情,但是我卻很開心地和患者溝通,患者都在說,他們很喜歡我的熱情。

可儘管,春天還未全盛;可儘管,還在他鄉,但,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所以,春也暖了,三月,也花開了。


援鄂日記


地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腫瘤中心Z14重症病區

作者: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 李蘇田


3月3日


時間都去哪兒了

“蘇田,今天是我們來武漢的第幾天了?” 在病房,趙娜護士長問道。

“有十幾天了吧,具體多少天我忘記了。”

“今天是星期幾?”

“不知道。”

“那現在是幾點了?”趙娜護士長繼續問道。

“這個我知道,現在應該是8:40分左右吧。82床剛剛血壓只有80多在搶救,我在8點35分的時候給他上了多巴胺。等會九點,我還要帶一個老奶奶去做肺部CT呢。”

下班回到賓館看手機我才知道原來現在已經是3月了,我們來武漢已經第20天了。這是臨床一名護士最常見到的狀態,我們往往只會記住與病人有關的時間。入院時,我們護理人員會給病人記錄入院時間,一次次最常規的操作,打針輸液、心電監護吸氧、吸痰翻身甚至餵飯等等,不僅僅是寫在交班本的那一張紙上面,而且清清楚楚地記在了腦子裡。

醫護人員的時間在哪裡?除了吃飯睡覺,我們的時間都在漫漫黑夜與白天的倒班裡陪伴病人。一名護士一年工作時間有近三分一的時間在上夜班,有人笑稱我們才是真正的“夜精靈”, 為千千萬萬的病人守著那個平安夜。

上班時,92床那個老爺爺只能吃流質,醫院發放的餐食爺爺不愛吃。於是,我們的隊友賈婷總是會在晚班的時候,帶好自己的餅乾牛奶麵包,加工成流質狀態餵給爺爺吃。由於老爺爺活動不方便,護理組的小天使們,還會每兩小時都給他翻一次身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壓瘡。有時候,細心的趙娜護士長髮現病人長期戴口罩,面部受壓後血液循環不好,她會用軟紗布為病人面部減壓。

“謝謝你,你們辛苦了!” 這是早上發早餐時候223床阿姨道給喻企青護士的感謝,在她那地道的武漢話的語氣裡,我們聽得出來那句感謝是發自內心的。武漢人民很友好,希望這場戰役早日結束,大家都能摘下口罩,走進春日暖陽。


整 理:援助武漢國家醫療隊 尚清、消化內科 藍桂蓮、護理部 張紫菲

編 輯:朱怡芯

審 核:葉 萌、彭小平

終 審:李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